宝洁并购吉列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宝洁并购吉列

宝洁并购吉列

并购动因
(一)完善宝洁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
宝洁16个+吉列5个=21个
1、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惊喜
2、全球规模,重视发展中国家业务的增长 3、在健康及个人护理业务上互不有无。
(宝洁女性需求+吉列男性护理产品)
并购动因
(二)强强联手,共创家业

通过并购来获得更大的增长 通过并购,加大双方与上下游合作者的谈判地位
由于宝洁销售份额中有18%来自于沃尔玛,沃尔玛一直采 取压低宝洁价格的策略。在宝洁以540亿美元大举收购了 吉列后,成为最有力的筹码。
(三)双方股东及管理层的利益 (四)投资银行的鼎力撮合
操作这起并购的高盛、美林和瑞银三大公司分别 获得了5000-9500万美元不等的报酬
品牌扩张战略
一、创新吉列品牌
1、联合开发品牌:宝洁公司的创新能力绝佳,而吉列则享有 技术能力,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惊人。宝洁并购吉列后,其目 标之一便是通过整合两家公司的技术和优势,利用协同效应 全力打造新的产品和品牌。 2、吉列品牌新理念:并购后,宝洁公司即刻增加了吉列、锋 速3、博朗、金霸王、欧乐B共5个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大品牌, 加强并完善吉列的男士护理系列。
二、整合吉列供应链
宝洁与吉列供应链的整合成功将会节省10亿美元,并同时创 造7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整合后的供应链,将为这两个世界 级的公司的产品组合提供最完美地互补平台。 组织、技术、供应商、物流
三、营销吉列品牌
1、加强吉列宣传效应:2005年,魅力十足的英国足球明星贝 克汉姆出任吉列新产品M3Power——世界上第一种男用四刃剃 刀的形象代言人。2007年,宝洁又斥资3650万英镑邀请网球明 星罗杰·费德勒、足球明星埃里·亨利、高尔夫明星泰格·伍 兹共同接任代言人。2007年巴西足球明星卡卡加冕世界足球先 生后,成为吉列Mach3Power剃须刀拉美地区的代言人。 2、扩张吉列销售渠道:全球口腔护理领域主要由三大品牌分 割——高露洁、佳洁士和欧乐B,如今,宝洁已经拥有其中的 两个。在电动牙刷领域,吉列占全球市场的4l%,而高露洁的 种类并不多。在电动牙刷的高端市场,飞利浦和吉列旗下的博 朗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宝洁并购吉列后,虽然剥离了佳洁士 的电动牙刷业务,还是成为口腔护理领域的霸主,并直接打入 了电动牙刷的高端市场。

宝洁并购吉列案例分析

宝洁并购吉列案例分析

宝洁并购吉列案例分析一、并购背景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强劲复苏,美国企业本来就现金宽裕,加上股价持续了一年多的上涨提升了企业本身市价,要获得快速增长的欲望使企业掌舵人青睐于并购方式,不断跃跃欲试。

终于在沉寂了三年之后,美国企业从冬眠中苏醒,于2004年末2005年初掀起了一轮汹涌的并购潮。

二、并购双方概况(一)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工厂及分公司,员工总数近11万人,经营300多个品牌,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品、美发美容品、婴儿及家庭护理品、健康护理品、食品及饮料等,旗下有知名品牌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飘柔、潘婷、海飞丝、威娜、佳洁士、品客、玉兰油和伊卡璐等。

2003-2004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最新的《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上位居第86位。

(二)吉列公司吉列公司成立于1901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赛诸塞州的波士顿,销售一系列日用消费产品包括MACH3及VENUS品牌在内的吉列剃须刀、刀片及其他剃须用品、金霸王电池、欧乐-B手动及电动牙刷、博朗剃须产品及小家电。

在全球14个国家的31个地区设有生产设施,员工总数超过3万,2004年的全球销售总额为103亿美元。

三、并购动因这段惹人注目的并购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的呢?(一)完善保洁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两巨头有情人终成眷属,堪称门当户对:两者文化相近,合并之后容易磨合;在品牌经营、创新、规模以及进入市场的能力等核心方面又互为补充。

连股神巴菲特都感叹:这是一桩梦幻组合式的联姻。

1、两者都建立在领先品牌基础上。

宝洁拥有16个十亿美元以上品牌,吉列拥有5个十亿美元以上品牌,合并后将拥有21个十亿美元以上品牌,在其业务三分之二的范围内将处于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

2、两者都有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惊喜。

3、两者都具有全球规模,虽然一大一小,却不约而同地重视发展中国家业务的增长。

宝洁法律案例分析(3篇)

宝洁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辛辛那提。

宝洁公司成立于1837年,主要生产和销售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和美容护理产品。

在我国,宝洁公司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如海飞丝、潘婷、飘柔、舒肤佳、玉兰油等。

近年来,宝洁公司在我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针对宝洁公司在我国市场的一起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在市场运营中规避法律风险提供借鉴。

二、案例简介2019年,我国消费者李某在购买宝洁公司生产的某品牌洗发水时,发现洗发水外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为三年,但实际生产日期为2018年。

李某认为宝洁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行为,遂将宝洁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宝洁公司退还购买费用并赔偿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宝洁公司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条规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

本案中,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外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与实际生产日期不符,是否构成虚假宣传?2.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外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与实际生产日期不符,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构成虚假宣传。

据此,法院判决宝洁公司退还李某购买费用并赔偿损失。

3. 案例启示(1)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广告宣传行为。

本案中,宝洁公司因虚假宣传行为被诉至法院,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和信誉风险。

因此,企业在广告宣传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本案中,宝洁公司因洗发水外包装上的保质期与实际生产日期不符,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这提示企业要加强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

(3)企业应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

本案中,消费者李某因宝洁公司的虚假宣传行为遭受损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宝洁公司的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的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的案例分析宝洁公司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始创于1837年,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是一家美国消费日用品生产商,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持有专利数量超过29,000项,全球员工近110,000人。

2003-2004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

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

保洁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七,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

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七十四。

保洁公司外国网站首页如图1-1所示图1-1案例简介1、网站定位与特点宝洁是一家有半个世纪以上历史的老牌企业, 以对高质量产品的不懈追求闻名于世, 在管理上更是精明练达, 独具风格. 在众多的企业网站中, 宝洁始终是抢眼夺目的.宝洁公司从1990年代中期至今已建立了近百家高度细分的家族网站,涵盖了宝洁旗下300多个产品品牌。

2000年初,宝洁公司推出护发新品牌Physique,互联网推广成为头筹,产品正式上市之前就有60万用户通过网络递交了订单。

2009年,宝洁经销商在淘宝网上开出的一家“旗舰店”覆盖宝洁旗下所有品牌,打出远低于超市的“低价牌”,一时颇受关注。

网上开店已经成为经销商拓展渠道的一种尝试。

保洁公司在中国的网站首页如1-2所示图1-2宝洁在中国的网站首页坚持画面简洁, 重点突出的原则, 每帧页面均按照平面广告的要求设计制作. 在页面设计上, 每帧首页只有一个兴趣中心, 且按照经典平面广告技法使之位于黄金分割处, 兴趣中心一般都是与产品相关的人物特写, 它们或是表情欢娱, 或是亲情四溢, 使人一目之瞥, 便能神注其间, 这种着重从视觉效果出发, 将网站做成系统屏幕广告的做法, 在众多网站中独具特色. 宝洁产品分为宝洁的许多经营作风和管理方法在管理学大师彼得斯80年代《成功之路》中被引为经典、奉为圭臭。

宝洁营销商战之吉列剃须刀

宝洁营销商战之吉列剃须刀

第一部分概述 (3)第二部分产品分析 (3)2.1综述 (3)2.2热销产品系列 (5)2.3锋速5系列产品科技创新 (6)2.3.1突破性技术 (6)2.3.2创新科技 (7)第三部分市场分析 (8)3.1行业分析 (8)3.2竞争对手分析 (9)3.2.1行业竞争分析 (9)3.2.2同类竞争分析 (13)3.2.3替代品竞争分析 (14)3.3消费者分析 (16)3.3.1吉列剃须刀的消费者构成 (16)3.3.2吉列男性护理产品的消费者构成 (17)3.3.3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途径 (17)3.4综合SWOT分析 (18)第四部分传播策略 (21)4.1传播主题 (21)4.1.1传播任务 (21)4.1.2传播挑战 (21)4.1.3品牌建设 (22)4.2传播定位 (22)4.3传播亮点 (23)第五部分营销策划 (23)5.1促销活动 (25)5.1.1情人节促销 (25)5.1.2 父亲节促销 (25)5.1.3 各大学开学时期 (26)5.2创新促销 (27)5.3校园营销 (28)5.3.1校园市场分析 (28)5.3.2校园市场战略 (28)5.3.3具体实施方案 (28)5.4网络营销 (29)5.4.1总述 (29)5.4.2网络品牌推广 (29)第六部分广告营销方案 (31)6.1广告文案 (31)6.3网络广告 (38)6.3.1广告一: (38)第七部分财务分析 (40)第七部分附录 (41)7.1调查问卷 (41)7.2调研数据及二手资料 (45)7.2.1问卷数据 (45)7.2.2二手数据 (49)第一部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在推出剃须刀八年内只卖出168片刀片和51把刀架的吉列产品成为了军需品,之后,吉列名声大噪。

1917年,吉列刀片创造出1.2亿片销量的市场,美国市场占有率达到80%.而如今,吉列已经推广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其再美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全球市场的份额竟然达到70%以上.据估计,如今在北美每三个男性中就有一个使用吉列锋速三剃须刀.2005年在《商业周刊》评出的世界品牌100强中位列第15位,品牌价值175.3亿美元。

吉列与宝洁的整合)

吉列与宝洁的整合)

2007,吉列-宝洁中国整合之道(上、下篇)上篇目录第一章引子.--------------------------------------------------------------------------------------.-2震憾全球的“豪门婚姻”.---------------------------------------------------------------------------3吉列中国的王者之道..--------------------------------------------------------------------------------42006年,吉列中国问题浮出水面.----------------------------------------------------------------.6宝洁-吉列:合并之后的“血洗”阵痛..-------------------------------------------------------. 8第二章剖析:10个省与10000个终端.----------------------------------------------------.. 11“超蓝王朝”VS“威锋新时代”..-----------------------------------------------------------------. 16SCW或CM?宝洁-吉列缘何“举旗不定”?.-----------------------------------------------.. 19第三章宝洁经销商:“飞越迷雾”之前的黑暗..------------------------------------------. 25原吉列经销商:“血洗”之后何去何从?..-------------------------------------------------------. 28终端:“烂摊子”工程如何解决?..----------------------------------------------------------------. 30中国人与剃须刀:一种博奕、两种习惯..---------------------------------------------------------. 33关于2006年宝洁-吉列的“空投”策略.-------------------------------------------------------.. 35第一章引子2006年8月,上海虹桥机场,两男子从出口处走出,面容憔悴,仍掩饰不住内心兴奋,肩背行李不停交谈。

【精品】吉列剃须刀的营销案例分析

【精品】吉列剃须刀的营销案例分析

【精品】吉列剃须刀的营销案例分析吉列剃须刀的营销案例分析[真诚为您服务]在吉列的世界里,有这样两个梦想:先让世界变得更好,再阻止全世界男性的胡须在黑夜里潜滋暗长。

吉列的“男色”加吉列的刀片让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吉列的刀片削掉了男人“面子问题”的麻烦,削出了男色营销的典范。

人们相信,只要世界上的男人不发生基因变异而继续保持男性特征的话,男人们以吉列刀片为首选武器与自己脸上的须毛展开的旷日持久战就将延续下去。

获得商业利润的前提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让思想和世界同步,近百年来,吉列充满荷尔蒙的营销手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吉列也成为无数男士品牌效仿的对象。

赔本赚吆喝:借助“胡子大兵”行销全世界一战期间,当吉列创始人金?坎普?吉列看到大胡子的士兵在前线的新闻照片时,他就意识到这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士兵们将剃须刀、磨刀的皮条以及磨刀石全都带到战场上非常不方便,于是,很多人的脸上便长出茂密的“森林”,不仅不卫生,而且士兵受伤后因毛发影响也不易痊愈。

吉列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商机,1917年4月,他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同政府签订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政府采购合同:政府低价购买350万副刀架和3600万片刀片,然后将剃刀发放给士兵。

这似乎是一桩亏本买卖,但随后不久,不计其数的美国士兵成了吉列剃须刀的使用者。

这些士兵到欧洲作战,把吉列剃须刀带到了欧洲,欧洲人也深受其影响,喜欢上了这种安全、方便的剃须刀。

战争结束后,一些士兵回国时带上了吉列剃须刀,从此吉列剃须刀在自己的祖国也广为人知,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需品”,那些以前从未自己动过手而只是在理发店刮胡子的大兵们接受了吉列剃须刀。

就是在这一年,吉列创下了销售剃须刀片1.3亿片的神话,销售额是吉列创立那一年的80多万倍,在美国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

而之前的1913年,吉列全年仅卖出168片刀片和51把刀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吉列剃须刀被美国士兵带到了世界各地,使世界上成百上千万的男人进入这一市场,同时吉列的名字和其广告语“自己动手刮胡子”以及吉列外包装上“留胡子的老人头”商标被世界各国的人们记住。

(并购重组)并购案例

(并购重组)并购案例

(并购重组)并购案例总部设在波士顿的吉列公司成立于1901年,目前有雇员3万人,主要生产剃须产品、电池和口腔清洁卫生产品,去年第四季度盈利4.75亿美元。

总部设在辛辛那提的宝洁公司是美国最大日用保洁品生产商,拥有雇员近11万人,去年第四季度盈利20.4亿美元。

预计两家公司合并后,每年将节约140亿到160亿美元经营成本。

合并后公司将裁减员工约6000人,约占两公司员工总数的4%。

据悉,并购事宜已经获宝洁和吉列公司董事会许可,但这项合并还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

催生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一向以多品牌战略扩张的宝洁已经在洗涤用品、护肤用品、婴儿产品等多个日用品市场站稳脚跟,并推出了飘柔、沙宣、汰渍等一系列为国人所熟知的日化品牌。

与吉列的合并使其得以进军剃须刀、须后水以及电池及小家电市场。

宝洁方面表示,这一并购将造就世界上最大的日用品公司,并使宝洁超越竞争对手联合利华成为这一市场的霸主。

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富礼将自己和吉列的“联姻”视作“非常般配的强强联合”,他认为,吉列和宝洁拥有相似的企业文化,并且都将公司的核心业务放在品牌推广、产品创新、扩大规模等方面,合并之后会很容易磨合。

据悉,吉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JamesM.Kilts将成为宝洁公司的副总裁,并加入宝洁公司董事会。

宝洁与吉列的这项交易将以0.975:1比例的换股方式进行,换股之后,吉列的股票将会从原来的每股45.85美元升值至53.94美元,上升幅度达到18%。

这样的预期毫无疑问将会令每一位吉列的股东乐开了花。

在这场看起来皆大欢喜的购并中,惟一受到损失的就是一部分宝洁的员工了。

虽然并购之后的两大公司的业务部门合并可以使公司省下每年140亿至160亿美元的营运开支,然而裁员也是不可避免的。

据宝洁公司透露,公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000人,这一数字是宝洁全球工作团队的4%。

目前,宝洁公司在中国的雇员数量超过4000人,对于这一全球裁员计划是否会对中国雇员造成影响,宝洁(中国)有限公司方面未对此予以答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洁并购吉列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强劲复苏,美国企业本来就现金宽裕,加上股价持续了一年多的上涨提升了企业本身市价,要获得快速增长的欲望使企业掌舵人青睐于并购方式,不断跃跃欲试。

终于在沉寂了三年之后,美国企业从冬眠中苏醒,于2004年末2005年初掀起了一轮汹涌的并购潮。

二、并购双方概况
(一)宝洁公司
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工厂及分公司,员工总数近11万人,经营300多个品牌,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品、美发美容品、婴儿及家庭护理品、健康护理品、食品及饮料等,旗下有知名品牌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飘柔、潘婷、海飞丝、威娜、佳洁士、品客、玉兰油和伊卡璐等。

2003-2004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最新的《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上位居第86位。

(二)吉列公司
吉列公司成立于1901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赛诸塞州的波士顿,销售一系列日用消费产品包括MACH3及VENUS品牌在内的吉列剃须刀、刀片及其他剃须用品、金霸王电池、欧乐-B手动及电动牙刷、博朗剃须产品及小家电。

在全球14个国家的31个地区设有生产设施,员工总数超过3万,2004年的全球销售总额为103亿美元。

三、并购动因
这段惹人注目的并购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的呢?
(一)完善保洁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
两巨头有情人终成眷属,堪称门当户对:两者文化相近,合并之后容易磨合;在品牌经营、创新、规模以及进入市场的能力等核心方面又互为补充。

连股神巴菲特都感叹:这是一桩梦幻组合式的联姻。

1、两者都建立在领先品牌基础上。

宝洁拥有16个十亿美元以上品牌,吉列拥有5个十亿美元以上品牌,合并后将拥有21个十亿美元以上品牌,在其业务三分之二的范围内将处于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

2、两者都有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惊喜。

3、两者都具有全球规模,虽然一大一小,却不约而同地重视发展中国家业务的增长。

4、两者在健康及个人护理业务上互补有无。

宝洁这个新娘,在女性个人护理产品方面魅力四射,婀娜多姿。

宝洁产品的消费者大部分都是女性;而吉列则在男性护理产品领域一展英雄气概,有着完整的产品线及丰富的知识,两者的结合无疑给宝洁的妩媚中增添了一份力量。

(三)强强联手,共创家业
宝洁今后与诸如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谈判时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在定价上赢得更话语权,在全球超市中占据越来越长、位置越来越好的货架,其对市场发号施令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强。

1、通过并购来获得更大的增长
与吉列联手之前,宝洁的产品诸如汰渍、帮宝适和伊卡璐等主要将目光瞄准女性用品市场,相比而言宝洁的产品比较成熟,改善空间有限,而吉列的产品增长速度很快,宝洁希望通过收购吉列来获得更大的增长。

现在男性对护肤品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增速大大超过女性的需求。

男用护肤品市场直到现在基本上还未被充分开发,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十亿美元。

2、通过并购,加大双方与上下游合作者的谈判地位
由于宝洁销售额中有18%来自于沃尔玛,沃尔玛一直采取压低宝洁价格的策略,有时甚至会先帮宝洁推广一款产品,打开市场后,就以更低价格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让宝洁先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在宝洁收购吉列后,合并后形成的新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600亿美元,超过竞争对手“联合利华”,成为业内最大企业。

新公司在沃尔玛的销售额从之前的87亿美元上升到100亿美元,新归入宝洁旗下的风速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拥有垄断地位的品牌增加了宝洁对沃尔玛的谈判地位。

因为收购,吉列也将获得对抗沃尔玛的有力筹码。

(四)双方股东及管理层的利益
股东的利益取向,往往在并购过程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在宝洁/吉列的联姻过程中,身为美国吉列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巴菲特就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宝洁以530亿美元收购吉列的交易在2005年1月中旬时曾处于危险境地,因为两家公司无法就并购价格达成一致。

宝洁最初提出以每股50美元收购吉列,按照这一报价计算,每1股吉列股票将获得0.915股宝洁股票。

促使两家公司重回谈判桌的关键人物包括吉列的并购顾问高盛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Henry Paulson及吉列的第一大股东巴菲特。

而巴菲特之所以如此积极促成双方的联姻,究其根源,还是与他的投资理念有关,即他一贯奉行的选择优质成长性公司并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

(五)投资银行的鼎力撮合
本次并购中,宝洁一方的并购顾问由投行业内知名的投资顾问美林公司担当主角,律师事务所则是享誉美国的Cadwalader, Wickersham& Taft;而吉列一方的并购顾问团队更是实力强劲,由大名鼎鼎的瑞银、高盛和Davis Polk & Wardwell联袂登场。

据悉,通过操办这项,高盛公司、美林证券和瑞银集团三大红娘将分别获得5000万-9500万美元的红包,酬芝之丰厚,使他们怎能不卖力促成这庄买卖?
四、并购过程
2005年1月27日,双方公司董事会获得一致,签下了婚约。

根据婚约,宝洁以约570亿美元的代价100%收购吉列。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换股,0.975股宝洁普通股换购1股吉列普通股,宝洁计划未来12-18个月回购大约180-220亿美元的股票;这样看来,这些并购对宝洁的财务影响相当于以60%的换股和40%的现金完成的。

合并后员工总数达到14万人,企业高层裁员4%,约6000人,但在吉列的总部波士顿仍保持较大规模。

五、并购结果
(一)领带彼此,双方受益
1、对宝洁来说:和剃须刀大王联姻后,宝洁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产品种类更加多彩,丰富的产品线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将竞争对手挤压到狭小的生存空间,同时每年为合并后公司增加90亿美元的收入。

通过重组和消除管理上的重叠,宝洁还节成本约140至160亿美元。

2、对吉列来说:利用宝洁巨大海外市场和销售运作,加快了吉列品牌在中国和东欧国家的发展。

结合后作为夫妻将同宝洁一样享受许多优待,譬如在中国它的产品进入家乐福将不需要交任何费用,并且可以自由定价。

(二)两大问题,急需解决
1、人员需要整合:合并后的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000人,约占两公司员工总数的4%。

同时吉列管理层的去职和留职人事的降职,大大地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产品需要整合:辛勤耕耘的宝洁在春天没有来临前,已经迫不急待的要铲除杂草了,一些表现较弱的产品线可能不得不被放弃。

(三)对手卖场,提出挑战
1、来自对手的挑战:联姻后的宝洁在日用消费品领域业务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已让它的每一个竞争对手望而生畏。

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其他消费品品牌通过并购联合中对抗宝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2、来自卖场的挑战:宝洁在获得卖场霸权的同时,其对手也纷纷加入争夺售点资源的战争,使零售商赢得主动权,随时可能倒戈转而支持其他品牌和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对宝洁形成潜在威胁。

(四)外界反映,有好有坏
针对宝洁收购吉列,欧美的监管机构展开了反垄断调查,双方被迫出售一些重合的产品。

此外,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也将其对宝洁和吉列的信用评级列入负面的信用观察名单。

六、并购启示
(一)并购热潮风靡,出手尚需思量
大多数西方企业的并购模式,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因而并购的成本通常高于被收购资产本身的市场价值。

现在宝洁用570亿美元的成本收购吉列,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这570亿美元是否高于吉列本身的市场价值,但这付出是否有价值,1+1>2是否真的成立,这种类似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品牌整合,尤为重要
在收购了一强势品牌,宝洁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恰当地运作这些品牌,在确保新购入的品牌形象不被稀释的同时,又能让它们融入到宝洁的有机体中,使大宝洁的品牌内涵更丰富,摆脱日化产品制造商的单一形象。

(三)售点的广度需要变成深度
很多人认为宝洁的卖场运营能力相当强大,甚至是能力过剩;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表明宝洁深层次能力的不足。

收购吉列后的宝洁,面对更长的售点战线,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并不是售点摆满了产品,张贴了广告,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宝洁应利用良好的售点资源,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不同的展示,实现灵活多要的现场导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最终形成长期的售点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品牌传播、品牌细分以及顾客忠诚度建设,使售点在拥有广度的同时拥有深度。

总之,长江后浪推前浪,面对汹涌而至的后浪,宝洁不得不踏上新的征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