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doc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范文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报告单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2015年秋季上学期学校三台花园初中班级七年级姓名目录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2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3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4)四、观察植物细胞........................................................................5五、观察动物细胞 (6)六、人体的基本组织........................................................................7七、观察草履虫 (8)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9九、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0)十、植物茎内水分的运输...................................................11十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12)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目的:1、尝试调查的方法,初步学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生物和生活环境实验器材:调查表、笔、望眼镜、放大镜实验设计:1、选择调查范围。
校园、公园或农田2、分组。
8人一组,确定组长3、设计调查路线。
选择生物多、环境变化多得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
6、进行整理,系在笔记本上。
7、汇报调查结果。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目的: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器材:10只鼠妇、湿土、铁盘(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实验设计:1.取一个方形的月饼盒,清洗干净,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4篇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初一生物实验报告4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十分的重要,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四、实验过程(见书P47)五、讨论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
为什么?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初一生物实验报告2一、实验目的1. 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四、实验过程(见书P47)五、讨论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
为什么?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初中实验报告册生物

一、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提高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组成。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可以了解其基本结构。
二、实验材料:1. 植物叶片;2. 水滴;3. 显微镜;4. 实验报告册。
三、实验步骤:1. 将植物叶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2. 用镊子将叶片压扁,使细胞排列整齐;3. 将盖玻片覆盖在叶片上,用镊子轻轻压紧;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细胞;5. 调整焦距,换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6. 观察并记录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7. 重复观察不同细胞,对比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植物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独有的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2.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通道;3. 细胞质是细胞内除细胞核外的全部物质,含有各种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等;4.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5. 液泡是细胞内的储液器官,储存水分、营养物质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这些结构在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提供了物质和能量保障。
六、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显微镜,注意调节焦距,确保观察效果;2. 观察时要认真、细致,注意不同细胞结构的差异;3. 实验报告要简洁明了,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七、实验拓展:1. 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2. 研究细胞器的功能;3. 探究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初中生物的实验报告(精选)(二)2024

初中生物的实验报告(精选)(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初中生物的实验报告精选二,总结了5个大点的实验内容。
这些实验涉及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旨在帮助初中生深入了解生物学知识并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正文:1. 实验一:观察植物种子发芽的条件a. 准备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容器,土壤等。
b. 设计实验步骤: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分别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水、光照、温度等),记录发芽情况。
c. 进行实验观察:观察并记录不同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率和生长状态。
d.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种子发芽的最佳条件,解释发芽率变化的原因。
2. 实验二: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a. 准备实验材料:绿色植物叶片,烧杯,酒精灯等。
b. 设计实验步骤:将叶片放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并记录。
c. 进行实验操作:使用酒精灯煮沸叶片片段一段时间,观察颜色变化并解释原因。
d.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探讨酒精灯对叶片色素的影响。
3. 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差异a. 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动物组织样本,植物组织样本等。
b. 设计实验步骤:分别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并记录下来。
c. 进行实验观察:比较两种细胞的异同点,重点关注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
d. 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差异,并解释其与功能的关系。
4. 实验四: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a. 准备实验材料:酵母菌,培养基,试管等。
b. 设计实验步骤:将酵母菌分别放置于含糖和不含糖的培养基中,观察发酵过程。
c. 进行实验操作:在试管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气体检测。
d.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条件,并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5. 实验五:研究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a. 准备实验材料:蚯蚓,不同种类的土壤,容器等。
b. 设计实验步骤:将蚯蚓放置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观察土壤的改良情况。
c. 进行实验观察:观察蚯蚓的行为和土壤的质地、通气性等因素的改变情况。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doc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范文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报告单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2015年秋季上学期学校三台花园初中班级七年级姓名目录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2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3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4)四、观察植物细胞........................................................................5五、观察动物细胞 (6)六、人体的基本组织........................................................................7七、观察草履虫 (8)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9九、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0)十、植物茎内水分的运输...................................................11十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12)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目的:1、尝试调查的方法,初步学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生物和生活环境实验器材:调查表、笔、望眼镜、放大镜实验设计:1、选择调查范围。
校园、公园或农田2、分组。
8人一组,确定组长3、设计调查路线。
选择生物多、环境变化多得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
6、进行整理,系在笔记本上。
7、汇报调查结果。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目的: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器材:10只鼠妇、湿土、铁盘(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实验设计:1.取一个方形的月饼盒,清洗干净,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
初中生物的实验报告(精选)(一)2024

初中生物的实验报告(精选)(一)引言概述:初中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精选了几个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实验内容,旨在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和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正文:一、观察果蝇发育过程1. 收集足够数量的果蝇卵,并将它们放入适合孵化的培养皿中。
2. 观察并记录果蝇卵孵化的过程,包括卵的孵化时间、幼虫的出现等。
3. 每天观察果蝇幼虫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其从幼虫到成虫的完整发育过程。
4. 进一步观察并记录成虫的繁殖行为以及繁殖周期。
二、测定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1. 分别将相同种子的植物种植在光照充足的区域和光照不足的区域。
2. 每天测量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茎叶数量等。
3. 在测量期间,用碳酸钠溶液处理其中一组植物,并观察其生长情况是否有所不同。
4. 结合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对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三、观察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1. 将同样数量的细菌接种在室温、冰箱温度和高温环境中的培养皿中。
2. 每天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细菌的数量、形态以及培养基的变化等。
3. 比较不同温度下细菌生长的速度和程度,并分析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4. 结合实验结果,讨论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状态。
四、研究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1. 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种植相同的植物,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2. 探究植物在低温、高温、低光和高光等条件下的适应性。
3. 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速度、茎叶数量以及根系形态的变化。
4. 分析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机制,并总结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
五、探究鸟类的飞行原理1. 制作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纸飞机,并记录它们在飞行中的特点。
2. 观察不同形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稳定性等参数。
3. 分析纸飞机的气动性能和空气阻力对飞行的影响因素。
4. 通过分析纸飞机的设计原理,探究鸟类的飞行机制。
总结:通过以上精选的实验内容,初中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并对生物世界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题目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日期
班级
姓名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1.调试显微镜2.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 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3.根据观察,同组间的同学互相讨论,认真填写。
组织类型:主要特征:排列紧密形 成表面分布
2.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
组织类型:主要特征:肌肉组织:呈长条状紧 密排列
组织类型:主要特征:细胞之间间 隙较大
组织类型:主要特征:形状独特呈 发散状 神经系统 四肢,躯干, 内脏器官 全身各处 支持、连接, 保护,营养 产生传导兴奋 收缩,舒张 皮肤,消化道 保护,分泌收缩,舒张 皮肤,消化道 保护,分泌
【实验结果】
1.人体基本组织共分四类,即 、结缔组织、 和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篇1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
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四、实验过程(见书p30)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五、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篇2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实验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目的要求: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
材料器具: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方法步骤: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思考】
1.上皮组织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想一想,上皮组织有什么主要的
功能?
2.神经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这种功能相适应?3.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组织下定义。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实验方案
一、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一眼睁开,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通过目镜看到白亮视野后并报告教师。
三、观察
1、把涂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接近涂片。
3、一眼注视目镜内,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到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报告老师。
4、正确填写实验报告。
四、整理
1、取下涂片并复位。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降至最低位置。
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实验四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目的要求: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3、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4、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四、实验操作与观察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五、清洁、整理实验用具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六、注意事项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
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
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
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5、是否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6、是否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
7、实验后是否将小鱼放回鱼缸实验五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引课:提起鱼,大家都不陌生,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的游动,既能向前游动,又能上浮,下潜,还能转弯以及停留在一定
的水层。
那么,鱼在游泳中各种鳍起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方法一:模型模拟法(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方法二:剪除鱼鳍法(太残忍)方法三:捆扎鱼鳍法注意事项:(对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捆绑鱼体的夹板和线绳的选择等。
经实践证明鱼体大小以6~10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鳍用轻且不易滑脱的材质为宜,如用轻的木片、塑料片等。
要鼓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的作用,并作好实验记录。
)下面我们就来开始我们的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尾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二、作出假设: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起平衡鱼体的作用,其中胸鳍有转换方向的作
用,背鳍能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三、制定计划:
实验材料及用具:四个玻璃缸、四条大小相同的鲫鱼、轻的木片或塑料片、细绳子、纱
布。
实验步骤:
1、在四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D,然后注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三条鲫鱼做如下处理:用木片和绳子缚住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后放入A缸用木片和绳子缚住第二条鲫鱼的背鳍后放入B缸用木片和绳子缚住第三条鲫鱼的尾鳍后放入C缸第四条鲫鱼做对照,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放入D 缸
3、观察四条鲫鱼的运动情况
四、实施计划
现象: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转向,不能掌握平衡。
B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
C缸中的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
D缸中的鲫鱼既能平衡身体,又能自由自在向前游动。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六、表达与交流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腹鳍起到稳定流经身体的水流的作用,也有平衡和稳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