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源中的生物活性蛋白和活性肽的研究概况
活性肽的功能活性研究概述

活性肽的功能活性研究概述从上世纪初,基于伦敦大学的两位生理学家第一次发现多肽物质——胰泌素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奖以来,就开启了国际上对多肽物质的研究热潮。
多肽作为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比氨基酸的生物利用度高,较蛋白质更加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同时还承担着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多肽几乎影响着人体一切代谢的合成。
功能性多肽食品,目前是国际上保健品行业研究、开发热门。
日本、美国、欧洲已经捷足先登,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功能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形成了具有极大商业前景的产业。
一、燕麦多肽的功效研究燕麦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以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中蛋白质含量丰富,高达17.3%,主要由四种蛋白组成,分别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其中以球蛋白的含量最高。
燕麦蛋白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丰富。
燕麦蛋白质的净利用率高达65.7%,功效比达2.25,氨基酸分数高达68.2,生物价64.9%,均高于其他植物蛋白质,说明燕麦蛋白质在体内的实际利用程度较高。
(江志炜, 沈蓓英, 潘秋琴. 蛋白质加工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76-84.)张慧娟等人①进行了燕麦多肽对小鼠体内降血糖的功能研究,试验中对小鼠进行糖尿病造模,采用燕麦多肽进行干预,之后测定小鼠的体重、饮食、饮水、血糖水平、胰岛素含量和肝糖原含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燕麦多肽可增加小鼠体重,改善其多饮多食的症状。
马超月(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燕麦多肽降血脂与降血压的功效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与高血脂相关的四项血清指标,即TC、TG、HDL-C、LDL-C,同时检测血管相关细胞因子初步探讨燕麦多肽对血管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燕麦多肽能够改善大鼠粥样硬化的不良状况,在调节脂代谢紊乱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
二、大豆多肽的功效研究大豆多肽的研究自1993年开始,是生物活性肽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该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工艺技术也较为成熟,大豆多肽不仅为人体提供急需的氮源补充,同时还嫩消除疲劳、促进脂肪代谢、消除过多脂肪,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而提高血压活性,大豆多肽不仅是保健食品的原料来源,而且也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物质,且其容易获得、成本低廉,因此也是目前多肽的研究热点之一。
「关于生物活性肽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物活性肽的文献综述生物活性肽是指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又称功能肽。
生物活性肽的生物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吸收机制优于氨基酸和具有氨基酸不可比拟的生理功能两个方面,其生理功能主要有类吗啡样活性、激素和调节激素的作用,对生物体内的酶具有调节和抑制功能,免疫调节,抗高血压、降胆固醇,抑制细菌、病毒,抗癌作用,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改善元素吸收和矿物质运输,促进生长。
生物活性肽按来源分可分为内源性生物活性肽和外源性生物活性肽。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作用有:抗菌活性、免疫活性、抗氧化、抗高血压活性、降胆固醇作用、结合矿物质、促生长、抗血栓、抑制肿瘤转移等功能。
生物活性肽主要是激活体内有关酶系,促进中间代谢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 转录或翻译而影响特异的蛋白合成,最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或发挥其药理作用。
生物活性肽吸收机制有六大特点:1)不需消化,直接吸收;2)吸收特别快;3)它具有100 %吸收的特点;4)主动吸收,迫使活性肽吸收入体内;;5)吸收时,不需耗费人体能量,不会增加胃肠功能负担;6)起载体作用。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可有三种途径:直接提取法、人工合成法和蛋白质降解法。
当前我国生物活性肽研究开发的主要方向是: ①新型活性肽的发现,特别是许多非食用生物资源中天然活性肽发现与结构分析、活性研究等;②蛋白质制备活性肽的定向酶解技术开发,包括高效、专一性强的产酶菌种选育、复合酶系共同作用机理、机制研究,酶解工艺技术改进等;③脱苦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机理研究等; ④功能性肽的分离、分析技术的开发,包括新型高效分离设备和分离工艺,灵敏度高、简单易行的目标肽活性分析检测体系和分析技术;⑤肽的功能性生物学评价研究;⑥生物活性肽医药品和功能食品开发[2 ] ; ⑦研究参与调节生物活性肽吸收的因素研究; ⑧生物活性肽低成本、高纯度、大批量生产的工程化研究; ⑨生物工程技术在活性肽制备方面的应用研究。
猴头菇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加工研究现状

现代食品XIANDAISHIPIN 21/行业综述Industry Review doi:10.16736/41-1434/ts.2020.04.006猴头菇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加工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on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Processing Products Development of Hericium erinaceus◎ 王雪儒1,2,刘 斌1,2(1.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2.广西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5)Wang Xueru 1,2, Liu Bin 1,2(1.Agronomy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 China ;2. Institute of Edible Mushroom,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 China)摘 要:猴头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猴头菇中含有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保护胃黏膜、提高免疫力等生理功效。
本文从猴头菇的营养成分及功效和其加工进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的研究实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猴头菇;抗氧化;加工进展Abstract :Hericium erinaceus is an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with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delicious taste. Hericium erinaceus contains polysaccharides and other bioactive substances, with anti-aging, protection of gastric mucosa, improve immunity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e nutritive composition and efficacy of Hericiumerinaceus and its processing progress are expounded, thus providing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Hericium erinaceus ; Antioxidant; Processing progress中图分类号:Q949.32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 ),属担子菌门、伞菌纲、红菇目、猴头菌科[1],其子实体菌伞带有肉刺,且形状似猴头,因而又名猴头菌、猴菇菌和猴蘑,它是一种珍贵的药膳两用的大型食用菌[2]。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2007.11.28)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包括香菇、黑木耳、草菇、银耳、金针菇、茯苓、竹荪等,它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元素、核苷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等特点。
食用菌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含17〜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10.71%〜24.81%, 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为30%〜50%食用菌中的维生素类有V BI、V B2、烟酸、V V d、V E等。
此外,食用菌还含有少量麦角甾醇等,而麦角甾醇对儿童生长及增强机体抵抗力很重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食用菌中糖类、脂类的含量较低,100g 食用菌中仅含碳水化合物 3.8g ,脂肪少于2.0g ,且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脂,多食也不会引起发胖或诱发心血管疾病,是健美减肥者的首选食品。
我国是食用菌良好的繁衍和滋生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因此对食用菌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综合利用及开发具有极大的意义。
本文概述了食用菌中蛋白及多肽、多糖、三萜类等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食用菌中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作出了展望。
1 蛋白及肽类食用菌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子实体湿重的 1.75%〜3.63%,最高为 5.9%,按干重计算,食用菌通常含有19%〜35%的蛋白质。
食用菌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8 种必需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达菌体氨基酸总量的25%〜45%。
研究者们还在一些食用菌中发现了活性蛋白和活性肽,前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后者则有抗氧化功能。
Kino 等和Lin 等采用了相似的提取方法从灵芝菌丝体和金针菇、草菇子实体中提取粗蛋白,进一步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等方法分离纯化出有生理活性的真菌免疫调节蛋白,氨基酸测序表明这4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由 1 10~1 14 个氨基酸组成。
叶波平等同利用凝胶层析法对灵芝子实体和破壁孢子粉的蛋白初提液进行了分离,通过体外免疫反应初步检测了各蛋白质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7000,43000和45700的3 种灵芝蛋白具有较强的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
生物活性肽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最新研发进展及成果展示
最新研发进展
近年来,生物活性肽行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如采用新型酶工程技术和生物发酵技术提高生物活性肽的产量和纯度。
成果展示
一些国内企业成功开发出高效、环保、安全的生物活性肽生产技术和产品,如 用于改善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力、降低血压等功能的生物活性肽。
05
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相关政策法规概述及解读
生物活性肽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生物活性肽相关的政策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规、药品管理 法、保健品管理条例等。
解读
这些政策法规对生物活性肽的生产、研发、销售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 了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评估
01
02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技术创新与研发进展报告
国内外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国内技术水平
国内生物活性肽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研 究机构和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创 新。
国外技术水平
国外生物活性肽行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尤其 在生物活性肽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对比分析
国内企业在生物活性肽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 等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但国内企业正加快追赶 步伐,逐步缩小技术差距。
应对策略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
企业应加大对生物活性肽生产技术的研发力 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拓展应用领域
企业应积极拓展生物活性肽的应用领域,开 发新的产品和应用场景。
提高品牌影响力
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 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关注法规政策变化
食用菌的生理活性物质提取与纯化研究

食用菌的生理活性物质提取与纯化研究食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其中,许多食用菌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如多糖、蛋白质、多酚、酸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
因此,提取和纯化食用菌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食用菌中的生理活性物质提取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水提法、酸碱提法、酶解法、超声波提法、微波辅助提法等。
其中,水提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水溶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高于其他有机溶剂的溶解度,将食用菌粉末与水混合并加热,使其溶解并形成提取液。
酸碱提法则是利用不同pH值下物质的离子化程度不同的原理,通过调节酸碱度来实现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
酶解法则是利用特定酶对食用菌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水解,使其溶解并形成提取液。
超声波提法和微波辅助提法则是利用声波和微波的作用,使食用菌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分子振动加速,从而实现提取。
在提取后,需要对提取液进行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逆流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其中,凝胶过滤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凝胶孔径大小不同的特性,将分子大小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分离出来。
离子交换层析则是利用不同离子吸附剂对离子交换作用进行分离。
逆流色谱则是利用不同极性物质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原理进行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则是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作用进行分离。
另外,为了更好地保留食用菌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在提取和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应选择合适的提取剂和纯化剂,以充分发挥其分离效果。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温度、pH值等条件,以避免生理活性物质的降解和失活。
最后,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光照和高温等因素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之,食用菌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提取和纯化食用菌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及其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及其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后基因时代即功能基因组时期的来临,研究蛋白质的科学蛋白质组学(protoemics)应运而生[1,2]。
“proteome”(蛋白质组)一词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 于1995 年首次提出,其含义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一种细胞/ 组织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3,4]。
从此,蛋白质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相关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5,6]。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学(genomics)两个词[7 ]。
它采用大规模、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技术手段,通过全局性研究基因组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表达谱和功能谱,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8]。
由于其反映了蛋白质的动态本质,更有利于揭示机体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本质规律,因此蛋白质组学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 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方法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技术包括分离技术、鉴定技术、相互作用技术、生物信息学等。
分离技术主要是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鉴定技术主要有Edman降解法测N端序列、质谱(mass spectrometry)技术、氨基酸组成分析、蛋白质芯片(protein chip)技术;相互作用技术主要有酵母双杂交系统、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等[9]。
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是当前分离鉴定蛋白质的两大支柱技术,它们的结合是现代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
双向电泳技术是O’FARRELL 于1975年建立的用于分析蛋白差异表达的研究技术[10],能高分辨、高灵敏地展示各种因素引起的两个样品间的蛋白差异[11]。
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是:第一向电泳为等电聚焦(IEF),按蛋白质等电点进行分离;第二向电泳为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按亚基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经过两次分离,蛋白以点的方式得到最优分离[12]。
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应激,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18]
,可能导致很多病理损
害,导致代谢损伤,如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等[19] 。
冬虫夏草、猴头菇、羊肚菌中都富含多糖,具有很好的抗氧化
性。 因此,食用菌的抗氧化研究成为热点。 研究表明,冬虫
肽通过抑制小肠中 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少血液中葡萄
取物显示 出 抗 高 脂 血 症 的 活 性, 并 且 改 善 了 自 由 基 清
除酶 [29] 。
平菇和双孢蘑菇混合饲料被证明有降血糖的作用,双孢
蘑菇与平菇混合粉食对糖尿病患者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
用。 它们含有很高的钾钠比,成为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
lipid and blood glucose, immune regulation and anticancer wer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bacteria was prospected,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bacteria.
1 食药用菌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省、河北省及福建省位列全国前五
[1]
。 食药用菌种类有很
1. 1 多糖 多糖包括蛋白结合的多糖或多糖肽复合物,具
多,目前我国发现的菌物大约有 1. 6 万种,其中食用菌近
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多糖是食药用菌的重要成分[8] ,冬虫夏
100 种
虫夏草多糖( cordyceps polysaccharides,CSP) 主要由葡萄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源中的生物活性蛋白和活性肽的研究概况李桃秀摘要:食用菌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并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功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物质。
本文对食用菌的生物活性蛋白的各种生理学功能进行整理和分类,并介绍了几种现阶段分离提取食用菌活性蛋白比较典型的方法。
然后,对几种食用菌活性肽及其分离提取方法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食用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研究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食用菌;活性蛋白;活性肽0 引言食用菌(edible fungi)是一类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具有肉质或胶质的大型子实体,又常称为蘑菇或者食用蕈菌。
食用菌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多年来,食用菌营养成分研究表明,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食、低脂肪的理想食品。
尤其是食用菌的蛋白质含量,平均约为15%-25%,,食用菌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鲜重的3%-4%或干重的30%-45%[1]。
蛋白质消化率高, 大约70 % 的食用菌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酶作用下, 分解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
因此,食用菌中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是评价食用菌的蛋白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多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 但肽的营养和生理功能优于高蛋白( 大分子蛋白质) 和氨基酸。
具有防病、治病和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功效, 这些功效是原蛋白质及其所组成的氨基酸所不具备的,所以肽是提供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
食用菌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从其中分离和纯化的物质,表现出很强的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细菌和抗其它寄生物,还有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胆固醇症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食用菌中的活性物质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成果,对食用菌中的生物活性蛋白和活性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食用菌作为保健食品进入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中。
1 生物活性蛋白1.1 食用菌中活性蛋白1.1.1 抗病毒蛋白食用菌作为一类大型真菌,普遍用于食用和药用,且资源十分丰富,进一步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从食用菌中分离到的物质,表现很强的抗病毒活性。
近年来,从食用菌中发现多种抗病毒的蛋白,如2003年孙慧[2]等人从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的子实体中提取出一种有抑制烟草花叶病毒( TMV) 侵染活性的蛋白质—AAVP,结果显示,当AAVP 的浓度为200 mg/ L 时, 对TMV 的抑制率为84. 32 %。
而它对供试的3 种植物病原真菌: 绿色木霉、香蕉炭疽菌和甘薯蔓割病菌的菌丝生长没有任何抑制作用。
说明AAVP 具有抗病毒活性而没有抗真菌活性。
2004年,陈宁[3]等人从从灰树花子实体中分离到了一种具有抑制烟草花叶病毒( TMV) 侵染活性的热稳定蛋白—GFAP,并将GFAP 与TMV 混合接种心叶烟, 当GFAP 浓度为32 mg/L 时即可完全抑制浓度为10 mg/L 的T MV 的侵染, 而4 mg/ L 的GFAP 对浓度为40 mg/L 的TMV 的抑制率仍可达60%以上。
2007年,对鸡油菌,蘑菇,香菇,平菇,茶树菇,鸡腿菇,真姬菇和金针菇8种食用菌乙醇提取物水溶液进行抗植物病毒( TMV ) 活性测试, 结果表明8种食用菌提取物对TMV 都具有不同效果的抑制作用, 推测食用菌提取物中可能含有小分子抗植物病毒( TMV )活性物质。
PIRAINO[4] 等1999年从皱盖罗鳞伞( Rozites caperata) 中分离纯化了一个分子量为10 425 Da 的抗病毒蛋白( RC-183) ,该蛋白显示对I 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复制的抑制,此外该蛋白还有对水痘带状病毒、流感A 病毒和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抑制作用,由质谱和其它方法研究表明它是一个结合有泛素的多肽。
1.1.2 免疫调节蛋白真菌免疫调节蛋白(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P)是20 世纪90 年代从高等担子菌( 蘑菇类) 子实体中提取的与植物凝集素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免疫功能相似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
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研究的发展,已经有好几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被分离纯化。
SHEU[5] 等2004 年从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子实体中分离到一个分子量13.4 kDa ,等电点为5.1 的免疫调节蛋白APP。
2007年,郭琦[6]等人从金针菇中提取出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蛋白质—FIP-fve,又称为朴菇素,这种蛋白具有免疫调节和细胞凝集活性。
FIP - gts 也是从松杉灵芝中发现的一种免疫调节蛋白,可以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FIP - vvo 是从草菇中提取得一种免疫调节蛋白,能够增强细胞因子的表达。
FIP 家族成员在体内外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功能[7]。
1.1.3 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类不同于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或糖蛋白, 它能与糖专一地、非共价地可逆结合, 并具有凝集细胞和沉淀聚糖或糖复合物的作用。
食用菌富含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凝集素是其中的一种,也是研究的最深入的一种,有重要的医学和生物学功能。
已有多种大型真菌凝集素被分离纯化,大多数大型真菌凝集素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
Koyama[8]等在2002年从牛肝菌( Boletopsis) 中分离的一个单体凝集素KL-15,可诱导单核母细胞白血病细胞U937 的凋亡。
同时实验表明Caspase 酶抑制剂可抑制DNA 梯状条带的形成,进一步证明凝集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是通过激活Caspase 酶而完成的。
这是第一次报道真菌凝集素具诱导细胞凋亡的活性。
Zhao [9]等从杨树菇中分离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0Da不含糖的橘果粉胞凝集素( AAL) ,体外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
肿瘤组织中,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生物化学和形态特征。
2005年《江苏食品与发酵》报道了关于食用菌凝集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抗肿瘤活性,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 促有丝分裂,抗进食活性和杀虫活性等[10]。
1.1.4 核糖体失活蛋白核糖体失活蛋白( 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s , RIPs ) 是一类作用于rRNA而抑制核糖体功能的毒蛋白。
LAM[11]等2001 年从斑玉覃(Hypsizygus marmoreus) 中纯化出一个核糖体失活蛋白hyp sin ,其分子量为20 kDa ,这个核糖体失活蛋白对落花生球腔菌、梨轮纹病菌、尖饱镰刀菌和灰葡萄孢等真菌的菌丝体生长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兔网织红细胞蛋白合成,抑制HIV-1反转录,同时还观察到该蛋白对鼠白血病细胞以及人白血病细胞和肝癌细胞的抑制。
NG[12]等2004 年从金针菇( F.velutipes ) 子实体中得到分子量分别为30kDa和19kDa 的核糖体失活蛋白flammin 和velin , 在兔网织红细胞裂解液翻译系统中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4nM 和2.5nM。
不同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不同的活性, 如免疫抑制作用、抗有丝分裂活性、抗增殖和抗肿瘤活性、抗病毒及抗HIV21 病毒活性等。
1.1.5 RNaseRNase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核酸水解酶。
除了水解RNA 的活性外,很多RNase 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
RNase 能广泛参与RNA 代谢、细胞成熟、细胞凋亡以及宿主防御RNA 病毒等过程。
有些RNase 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13]。
Ngai 等[14]从糙皮侧耳中分离一种9000的低分子量Rnase,可抑制L-1210细胞的增殖。
Rnase 通过水解RNA 磷酸二酯键来降解RNA。
不同的Rnase 专一性不同,如RnaseT1 作用位点是3'-鸟苷酸与其他核苷酸的5-OH 间的连接键。
1.2 食用菌活性蛋白的分离提取方法2001年,孙慧[2]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DEAE-Sepharose) 和分子筛(S-200) 的方法, 从食用菌杨树菇的子实体中分离提纯了一种具有抑制烟草花叶病毒( TMV) 侵染活性的蛋白质, 称作为AAVP。
2004年,陈宁[3]等人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凝胶过滤柱层析, 从灰树花子实体中分离到了一种具有抑制烟草花叶病毒( TMV) 侵染活性的热稳定蛋白—GFAP。
而伍善广[15]等人在2010年采用传统水浸提法提取茶树菇子实体中的蛋白质和多肽,通过对浸提产物的体外活性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茶树菇蛋白质提取率随浸提时间延长而增大,但当浸提超过12h 后,茶树菇蛋白质提取率略有降低;碱性条件可以缩短茶树菇蛋白质提取时间、提高蛋白质提取率。
2.生物活性肽生物活性肤是一类由种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肤到复杂的线性、环形结构的不同的肤类的总称, 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化合物。
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功能来说,生物活性肤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种类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化合物,广泛的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中。
生物活性肤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 特别是一些低肤不仅有比蛋白质更好的消化吸收性能, 还具有促进免疫、调节激素、抗菌、抗病毒、降血压和降血脂等生理机能, 食用安全性极高, 是当前食品科技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
目前报道较多的是从植物蛋白或动物蛋白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活性肤,而食用真菌活性肤的研究仅局限于灵芝肽、姬松茸肽、云芝肽、茶树菇肽等2.1 灵芝肽分离和研究灵芝活性肽,可使其充分发挥功效,开发成保健品。
由于小肽比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更易吸收,对于体弱的病人服用小肽制剂可改善其蛋白质营养状况,小肽制剂也可成为运动员营养中很好的氮源。
湖南工业研究所[16]首先发现灵芝肤具有提高人体耐缺氧能力的活性。
他们以氨水作洗脱液,采用732lHI型阳离子树脂分离灵芝发酵液的醇、水提取物,得到四个肤。
两个酸性肤(由n种氨基酸组成)一个碱性四肤和一个中性肤(9种氨基酸组成),其中中性肤的活性最强[]。
1997年,何慧[17]等人研究了发酵灵芝粉中肽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
将发酵灵芝粉的水和醇提取物上离子交换树脂柱, 依次用酸性、中性、碱性淋洗液洗脱分组,得酸溶性、水溶性和碱溶性的肽类化合物。
研究发现对羟基自由基的抑制作用:中性洗脱部分> 碱性洗脱部分,抑制率高达81% ,酸性洗脱部分抑制作用不明显。
2001年,孙慧[18]等人又采用Cu-SephadexG-25柱层析法将灵芝水的提取超滤膜过滤物中小肽与游离氨基酸有效地分离。
经氨基酸分析确定肽的纯度和组成,肽除具有较好的抗羟基自由基活性外,还具有较高的必需氨基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