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XXX的《山寺夜起》描绘了一个人在山寺中夜起观赏月亮的情景。
诗中“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诗人不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被山寺中的景色所吸引,无法入眠。
同时,他也是一个孤独的旅人,没有家,无处可归,只能在山中独自徘徊。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XXX的《春日耕者》通过描绘农民春耕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颈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春耕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作者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珍视。
他认为政治法令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这首诗中,“春醉海棠”一句用字恰到好处,表达了海棠娇艳欲滴的美丽和春天的盛景。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不拘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XXX的《唐叔良溪居》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物形象。
他独自XXX思考,欣赏着门巷玲珑、野望通的美景。
他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隐士的洒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人物形象。
颔联中的“犹”“已”用得恰到好处,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化。
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XXX的《早行》中,XXX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行途中景物变化的特征。
诗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通过对比山和树的形象,表现了早晨的山雾和树影,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变幻。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表达了诗人对真实性的思考和追求。
他认为在早行的路上,真实的景象和真诚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XXX和XXX的两首诗都用形容词和动词来表现海棠的特点,XXX的《海棠》用“XXX”“红嫩”来形容海棠的颜色和娇艳,而XXX的《海棠》则用“碧绡”“红肤”来描绘海棠的颜色和柔美。
唐山市第一中学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经典测试(培优)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83.“又逐春风到洛城”是紧扣“春风一夜吹乡梦”中的哪个词语来写:()A.春风B.吹C.乡梦D.一夜8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光。
B.“杨柳阴阴”“残花落尽”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早春景物图画。
C.“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D.全诗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语言平白浅直,构思精巧奇特,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
2.古代诗歌阅读(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
176.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177.(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肥硕(shuò) 剽悍(biāo)心无旁骛(wù)B.黄晕(yùn) 伛偻(yǔ)销声匿迹(nì)C.怂恿(sǒng)苋菜(xiàn) 踉踉跄跄(cāng)D.砭骨(biān)荫庇(yīn)尽态极妍(y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A.诀别晦暗气充斗牛苦心孤诣B.烦躁藉贯变幻多姿相形见绌C.馈赠饶恕骇人听闻穷困缭倒D.赃款凌驾无与伦比诚惶诚恐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②22-在进行旅游开发论证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到一千年以前。
③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
A.优雅追溯一气呵成B.优雅追述一鼓作气C.幽雅追述一气呵成D.幽雅追溯一鼓作气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月初,微风还带着寒意。
西湖边的垂柳却迎风招展,满枝嫩叶、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各方的早春游人。
B.“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
”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红船从嘉兴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九十年。
其问,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但始终坚定不移,顺乎潮流。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中呢?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比作“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考查字音字形。
C.羁拌——羁绊,蓦然(mù)——mò。
故选C。
2.填入下面语段中 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青团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面深化自身改革,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____________,在抢险救灾前线____________,在疫情防控一线____________,在奥运竞技赛场____________。
③AI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
④AI的进步迭代需大量数据进行学习训练,ChatGPT也不例外。ChatGPT的训练使用了约45TB数据,其中包含多达近1万亿个单词的文本内容。从大数据资源看,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网民数量,有丰富的应月场景,在数据积累方面优势明显。
故选C。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山中美景让诗人沉醉留恋。
C.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识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D.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手机上点击一条有关茶叶的信息,随后就会收到各种关于茶的养生知识。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变得个性化、智能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标点运用。
A.“移动互联时代,不能忽视公众利益”与后面的内容为总分关系,“利益”后面的分号应为冒号。
唐诗赏析-《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春山夜月》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春山夜月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一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6)从岑寂来看。
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1)胜(2)“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3)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4)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5)“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十)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十)(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杨晓慧:在文学作品中,河流经常被比作母亲,作为一种“养育者”的形象被歌颂。
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熊召政:我大概是201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
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
我讲了长江流域的屈原、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代表,以及伏尔加河旁边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例子。
我们都是受河流养育的。
从我自身来讲,小时候坐在家乡的小河边,我常常想入非非:从飞鸟虫鱼到日落月起,我想象它们的语言、它们的亲人、它们归家的路。
我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长江情思》:“长江啊,在你两岸的青枫林里,7繁衍出多少淳朴的子民?……我有幸在你一条支流的边上降临人世,/呱呱坠地,就闻到你波涛远荡的芬芳……”表达了我对长江无比崇敬的情怀。
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
杨晓慧:正如您所说,河流不仅供养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
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差异?熊召政:我们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长江从三江源出发,由西向东流,最后流入太平洋。
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优质】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春山夜月 于良史-word范文模板 (1页)

【优质】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春山夜月于良史-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春山夜月于良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妙处(80字左右)。
答:“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山夜月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试题】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3、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5、有人说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6、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4、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5、动静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
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2分)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或:远近结合(1分),以动衬静(1分)。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愈显清幽。
(2分)
6、多胜事、掬水、弄花的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1分),欲去惜芳菲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致赏玩忘归(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