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康震苏轼-05【东山再起】

百家讲坛康震苏轼-05【东山再起】

百家讲坛康震苏轼- 05 【东山再起】====================百家讲坛康震苏轼- 05 【东山再起】===================百家讲坛康震苏轼- 05 【东山再起】上一集讲到神宗皇帝觉得新、旧两派人物应该同时启用,而且苏轼人才难得,不忍埋没,亲自下令把他从安徽的黄州调到京城开封附近的汝州任团练副使,这似乎意味着苏轼的仕途有所抬头。

此时,苏轼决意要见昔日的政敌、已经不是宰相了的王安石,苏王二人在政见上水火难容,苏轼到底是怎么想的,王安石执政期间曾让苏轼屡遭排挤、仕途坎坷,两个人见面后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随后,苏轼应召回京做官,从宦海飘摇到东山再起,那么,苏轼的升迁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背景,苏轼反对王安石强力革新变法,主张循序渐进,因此遭到王安石势力集团排挤和打击,苏轼也因此在官场上风雨飘摇、历尽磨难。

此时,王安石已风光不再,引退于民间,而苏轼在官运上似乎略有抬头,那么,苏轼为什么要见这个已没有了权力的王安石呢,苏轼最初见王安石还是出于自我政治前途的考虑,虽然王安石已不是宰相了,但他在朝中仍旧有很强的势力,而且很有可能再度复职担任宰相。

但苏轼此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能摒弃政见的不同,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让他失望的是,现在的老宰相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骨和棱角,已不再热衷于国事和政治。

王安石此时的超脱境界也让苏轼有所感悟,所以,他决定在常州与世无争、怡养天年。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个当口,朝廷里又发生了大事,这个举国举国震惊的大事,又打乱了苏轼平静的生活。

朝野巨变到底给苏轼的命运带来什么样的转机,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理想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当年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排除异己,苏轼和他的的政治盟友们或隐或退或被贬罚,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官场。

此时的苏轼在当朝宰相司马光的提拔之下,官位显赫已经今非昔比,他已经贴近到皇帝身边,那么,这种急速的提升会不会产生失重的效果,苏轼的脑子会产生忘乎所以的念头吗,苏轼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将不可估量。

百家讲坛 苏轼

百家讲坛 苏轼

百家讲坛《苏轼》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

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会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呢?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

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吗?2、内容简介:上一讲说到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20多岁的苏轼即将走进官场、步入仕途。

那么,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将如何延伸?面对他的到底是坦途还是坎坷呢?初涉官场,苏轼意识到,当官并不像吟诗作赋那样令他得心应手,最初的踌躇满志和如今的现实显然相距甚远。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评说苏东坡》第四章潇洒东坡勤勉务实,便是潇洒、苦中作乐,亦是潇洒、读书交友,自是潇洒、躬自反省,更是潇洒自我价值的实现。

被贬黄州,正当中年。

仕途不顺,怎样实现价值呢?“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需要一生积累,立功没有机会,所以立言成为苏轼此时实现文人不朽价值的重要途径。

黄州牢笼,也许限制了苏轼的行动自由,但又如何能限制他思想自由呢?著书立说,标志着苏轼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于北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列。

苏洵给苏轼取名为轼,就是要他收敛锋芒,稳健做人。

“我呆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终日无事,默默反省自己,回顾我这三十年来得所作所为,大多犯的就是这个毛病。

”(《答李端叔书》)所以,他才要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稳健端庄、谦虚平和的正气;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的文人气,养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对朋友说:“你看到的我,都是以前的旧我,不是脱胎换骨后的新我啊!”(《答李端叔书》)这样的反省与悔过,没有一点潇洒的气度与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不仅自己不再杀生,还积极主动地救助生命。

苦难与不幸没有使苏轼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反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更为不幸的人,对生命实实在在的领悟与体验。

勇于超越苦难的潇洒。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虽然是处于政治弱势中的人物,乌台诗案的阴影难以抹去,但在诗文中借涛涛江水臧否风流人物、千秋功业,借皎皎明月笑傲古今沉浮、往来是非,表现超逸旷远的精神境界。

回顾这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反而是他文学事业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如果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的磨练,也就不可能有后人心目中的那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远离了我们,但他永远不会消失。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雄出少年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雄出少年

内容简介: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陈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前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苏轼才华横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其中既有四川当地的行政首长、益州知州张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欧阳修。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人本为政见不合的“对头”,老死不相往来,却因为苏轼的出现而摒弃前嫌,并且竭尽全力,扶持和奖掖苏轼这个晚生后辈。

在苏轼成才的的道路上,张方平和欧阳修,就是两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那么,苏轼到底是什么地方,让这两位引路人能够如此不遗余力?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全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百家讲坛-苏轼03-大难临头

百家讲坛-苏轼03-大难临头

苏轼03.大难临头画外音:一场飞来横祸把他投入监牢,一批书稿诗文置他于杀头之罪,宋朝史上一次有名的大案---乌台诗案,就发生在他的身上,身陷囹圄的苏轼,是否能逃过这场大劫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为您讲述苏轼人生历程中的一次灭顶之灾---大难临头。

在昨天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说到,王安石变法,苏轼始终是站在对立面。

他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抨击新法的弊端。

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弹劾苏轼。

苏轼感到在京城的日子呆不下去,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离开这是非之地。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来到了湖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吴兴做知州。

就在他刚到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把他投入了监牢。

那么,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究竟犯了什么罪?他在狱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苏轼能躲过这次灭顶之灾吗?康震:上一集我们讲到,苏轼初出茅庐,反正是不顺,地方上开始不顺,后来到了中央呢也不顺,在中央呢因为待得不顺,所以想到地方上去顺,待了八年,应该说做得还是相当不错。

那么,就在他要去湖州当知州的时候,有一个灭顶之灾降落到他的头上,这灭顶之灾是什么呢?因为苏轼在这好几年当中一直都没有在中央工作,对当时的朝政的局势不太了解,作为革新变法的领袖人物王安石,在六年的里面先后两次被罢免了宰相,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彻底回到了自己家,闭门著书,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不问国事,这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的事件。

那这个王安石离开了宰相的岗位,司马光不问朝政,那朝廷里头倒是什么人在活动呢?这不空了吗?没有,活跃的人物大有人在,主要有三类人:第一类,当然是宋神宗啦,这时候的宋神宗已经三十多岁了,早已经不是那个什么事都要征求王安石意见的小伙子,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地推进和困难的不断地增加,宋神宗已经变成了一个希望惟我独尊,而不是再需要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趋近中年的皇帝,它需要有皇帝的权威。

第二类人是谁呢?以宰相王珪为代表。

这个王珪呢,叫做三旨宰相。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康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

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会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呢?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

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吗?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四川,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百家讲坛苏轼(5篇)

百家讲坛苏轼(5篇)

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5篇)百家讲坛苏轼范文第1篇北宋词坛由于苏轼的消失,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转变。

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法规纷纷被打破,演化为大张旗鼓的革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四周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诗,涤荡了宋初纷华绮靡的恶习,为宋诗的进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著有《东坡全集》150卷、《东坡乐府》3卷。

存诗2700多首,词350余首。

以诗的内容与题材入词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

他打破很多已形成的法规,在词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共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之变革。

“诗言志词言情”,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文体的界限。

苏轼以前,一些不甘心受此局限的作家尝试着突破,不过,他们的突破总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留意,产生广泛的影响。

苏轼是第一位对词的内容题材做了大面积转变的作家,引起了当时词坛的震惊。

首先,苏轼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尤其西夏、北辽的边患威逼,始终令北宋统治者寝食难安。

每一位有志于现实的文人士大夫当然也牵挂着这一切,期望自己建功报国,有所作为。

苏轼活跃于政坛的年月,边塞冲突集中在防备西夏的入侵方面。

其次,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平生在很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他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等。

他对“民本”农田生产尤为关怀,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大都围围着农业生产。

这方面的关怀表现在词中,于是消失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做法。

再次,苏轼词揭示了简单的内心世界。

广义地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

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