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论张炜小说创作中的“内在冲突性”

论张炜小说创作中的“内在冲突性”

前言张炜是当代文学中较有创作实绩和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固执与善良,对美丽与崇高的痴迷和对丑恶与不公的批判与声讨,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因《我的田园》、《柏慧》等作品所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议,而为更多的人所关注,也因此张炜与张承志并称为“文坛二张”,成为了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潮流的代表。

他倡导并参与的“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张炜是一位生长在农村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

在长达3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美的追求,在持久地对灵魂的扣问和对社会批判的过程中升华着思想与精神,在新时期作家中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创作个性。

他根植于民间的沃土,以知识分子的立场来看待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以笔为旗执著地行走在理想与道德的路途上,承受着苦难与责难,以义无返顾的信心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之国与精神归宿之地。

在当今文学研究界,张炜以他独特的创作赢得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研究者从主题学,形象学,语言学,文体学,创作思想等诸多个方面对张炜的创作进行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发表了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

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位创作丰富、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较强思想内涵的作家,张炜及其创作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张炜的创作立场在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摇摆”,而这种“摇摆”使得张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繁复驳杂的艺术形态。

尽管张炜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立场,已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单个角度入手或者从张炜创作思想来考察其创作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而对其进行交叉式比较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而交叉式比较研究是对创作进行多维角度整体性考察,因此笔者认为有做此选题的必要和意义。

知识分子的立场指向的是现代理性与现代意识,强调启蒙的价值与意义,表现出作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这一特殊阶层所特有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

民间是陈思和先生提出的文学概念。

他在《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①将20世纪中国文学划分为相互独立并不断影响的三大格局,即“国家权力支持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外来文化形态和保存于中国民间社会的民间文化形态”。

解读文学名著《尘埃落定》

解读文学名著《尘埃落定》

解读文学名著《尘埃落定》论文大纲: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1.3 论文结构安排二、《尘埃落定》作品介绍2.1 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2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3 作品的主题与意义三、《尘埃落定》的文学特点3.1 形式特点3.2 内容特点3.3 语言特点四、《尘埃落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4.1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4.2 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4.3 文学流派和影响五、《尘埃落定》对当代文学的影响5.1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5.2 作品的评价和影响5.3 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借鉴六、结论6.1 总结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6.2 提出问题和展望研究方向6.3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摘要:《尘埃落定》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阿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段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无奈。

作品以三个纯真的少年为主角,讲述了深山里的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

一、历史事件的再现作品背景设定在上世纪50年代的云南省深山区,讲述了三个少年亲历的故事:民主改革运动中,当地官员催逼村民上交土地,遭到村民反抗和暴力镇压的事件。

在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作家通过对各种人物形象的刻画,把这个事件的内部机制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在村民的抗争和官员的强硬镇压之间,作家以及时的描述和精准的语言,刻画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内部逻辑,通过描绘事件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对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细腻的人物描写《尘埃落定》中的人物构建十分复杂,作者通过对人物刻画的细腻和笃定,为读者带来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

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千姿百态,有深刻的内心矛盾和精神斗争,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和共情。

作者在细致的人物描写中,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让读者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人们的真实心理和行为。

三、思考历史与现实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呈现了对人性和社会复杂性的探索。

游走在神秘的丛林意象中——论张炜作品的自然意象

游走在神秘的丛林意象中——论张炜作品的自然意象

黄鳞 大扁 、 淫鱼 、 刺猬 、 烟 大垒 、 海 , 大 串生 猛 紫 大 一
鲜 活 又 含 义 多样 的意 象扑 面而 来 , 胜 枚举 , 不 令人 目不 暇接 。在这 些众 多 的意象 中 , 自然意 象是 张炜
退过葡萄园的生活 , 《 或 刺猬歌》 中湖塘边的恩怨情 作 品 中份量最 重 , 以恰如 其 分地 起 到表 现主题 的 可 仇, 在血腥的历史 和残酷的现实之外 , 都无一例外
过 去 的感受 或 知 觉上 的 经 验在 心 中 的重 现 或 回忆 , 而这 种 重 现和 回忆 未 必 一定 是 视觉 上 的 。【 勒 克 - 】 韦 也 认 为 : 意象 是 一个 既 属 于心 理学 , 属 于文 学 研 “ 又
其 中, 林 就是 张炜 在 作 品 中精 心设 置 和 反 复使 用 丛
艺 术 理 想 ,忘 我 地享 受 着 创 作所 带 来 的劳 动 愉悦 感, 以至 于 超越 了所 谓 的文体 技 法 , 忽略 了所谓 的
的开放 与空 灵 , 烟海 迷茫 的蓬 莱三 山又培 育 了齐 文 化 的神 秘 与玄虚 , 因此 , 自古 以来 , 文化 就是 一种 齐 放浪的、 缈的、 缥 神秘 的 、 仙亦 幻 的 、 满 想 象 和 亦 充 探 索 的滨海 文化 。齐 国成 为神 仙方 士 的发 源地 , 盛 行41 学 说 , 早 就 有 八 神崇 拜 , 至信 奉万 物有 l I 道 很 甚 神 。 为张 炜 的创 作 注入 了一 种 与生俱来 的神 秘特 这 性 。 他 的作 品中 , 在 想象 活跃 、 玄思 不绝 , 种 比喻 、 各
文 学转 型 , 著地 走 一 条 与众 不 同 、 执 只属 于 自己 的 写作 之路 。
象征瑰伟奇特 , 大量 虚实相生 、 富有寓意的意象也 随之产生 , 为读者建构 了一个细腻多姿 、 异彩纷呈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张炜简介及其创作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自1973年以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木头车》登上文坛,他便携带着具有清纯、优美、健康韵味的描芦青河系列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继以《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引人注目,以《古船》引起轰动,又以《九月寓言》刷新了自己的面貌,并以《我的田园》、《家族》、《柏慧》树立了自己家族小说的坚实形象。

新世纪伊始,他更是给文坛奉献了《你在嵩原·西郊》、《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几部传奇式的作品。

小说创作思想丰富深邃,关涉到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化发展中的诸多前沿课题,几部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史都给予他高度评价。

因此,研究张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至今,共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

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

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二)选取张炜小说作品为选题的原因翻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张炜的每部作品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似乎始终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往往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当下对张炜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然也会存在一些些缺失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

之前评论者大多关注张炜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剖析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立场和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他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存苦难并寻求解救之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叙述视角示例与巧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叙述视角示例与巧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叙述视角示例与巧练考点:1.张炜《老红军》——群体视角叙述故事与“我”的视角收束全篇2.狄更斯《穷人的专利权》——以“我”为叙事视角的好处3.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流动视角4.非鱼《一条忧心忡忡的蛇》——以蛇为叙述视角的叙写意图【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流动视角2.群体视角叙述故事与“我”的视角收束全篇3.以“我”为叙事视角的好处4.以蛇为叙述视角的叙写意图【考点示例】一、张炜《老红军》——群体视角叙述故事与“我”的视角收束全篇【考点解读】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2.关于文中老红军力主修筑海滩荒原的部分3.叙述方法的改变的效果——群体视角叙述故事与“我”的视角收束全篇4.场景对举的巧妙构思【考点解读】1.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2.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3.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的何用意4.以“我”为叙事视角的好处5.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docx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docx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

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

”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

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

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

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

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

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

”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

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

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

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

” 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

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

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真诚最不褪色的。

千朵桃花一世开_札记

千朵桃花一世开_札记

《千朵桃花一世开》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简介 (2)1.1 作者介绍 (3)1.2 作品背景 (4)1.3 主要内容概述 (4)二、主要角色分析 (5)2.1 桃花仙子 (5)2.2 情感纠葛的主要人物 (6)2.3 其他重要角色 (8)三、情节梗概 (9)3.1 故事开端 (10)3.2 情节发展 (11)3.3 高潮迭起 (12)3.4 结局概述 (13)四、主题思想探讨 (13)4.1 对爱情的诠释 (15)4.2 对命运的思考 (15)4.3 对人性的剖析 (17)五、文学风格分析 (18)5.1 语言风格 (19)5.2 情感表达 (20)5.3 创意表现手法 (21)六、个人感悟与收获 (22)6.1 对爱情的理解 (23)6.2 对生活的启示 (24)6.3 对文学创作的启发 (25)七、评价与批评 (26)7.1 对作品的总体评价 (27)7.2 存在的不足之处 (28)7.3 未来研究方向 (29)一、书籍简介《千朵桃花一世开》是一本由著名作家所著的文学佳作。

这本书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世界,通过对桃花这一元素的深入描绘,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情。

本书是一部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尤其对于喜爱文学和追求内心感动的读者来说,更是不容错过。

书籍的主题围绕桃花展开,通过叙述千朵桃花在一世中的盛开与凋零,展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世界。

书中人物形象鲜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

《千朵桃花一世开》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细腻的描绘、生动的叙述、深刻的抒情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作品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千朵桃花一世开》是一本集情感、诗意、艺术于一体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情,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024年汉语言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3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3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发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社团,除了创造社,还有()。

A.太阳社B.未名社C.文学研究会D.沉钟社2.“第三代诗人”3.在《新青年》的“双簧信”事件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模仿旧文人口吻提出了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

对其观点进行针锋相对辩斥的人是()。

A.刘半农B.周作人C.鲁迅D.胡适4.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

A.1917年B.1918年C.1919年D.1920年5.胡风认为“艺术创造的源泉”是()。

B.客观事实C.主观战斗精神D.人民大众6.1945年10月台湾光复,许多大陆作家来到台湾,对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作家不包括()。

A.钟理和B.李何林C.台静农D.梁实秋7.受新月派影响,著有诗集《烙印》的诗人是()。

A.戴望舒B.卞之琳C.殷夫D.臧克家8.1927年大革命失败,茅盾陷入痛苦与迷惘。

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矛盾复杂情绪的论文是()。

A.《幻灭》B.《动摇》C.《追求》D.《从轱岭到东京》9.不属于张爱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

A.曹七巧B.葛薇龙C.孙柔嘉D.白流苏10.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A.《繁星》B.《尝试集》C.《红烛》D.《女神》11.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出于田汉的剧作()。

A.《苏州夜话》B.《名优之死》12.论述张贤亮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题内涵。

13.《子夜》塑造的买办资本家形象是()。

A.吴荪甫B.屠维岳C.赵伯韬D.冯云卿14.简析杨沫小说《青春之歌》的主题内涵。

15.老舍的《骆驼祥子》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虎妞形象,她具有()。

A.热情的奉献精神B.强烈的占有欲C.善解人意的温情D.刻薄阴险的个性16.结合作品论述冰心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17.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18.30年代,报告文学趋向成熟,其突出的标志是夏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

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

”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

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

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

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

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

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

”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

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

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

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

”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

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

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真诚最不褪色的。

在张炜看来,汉语中最有力量的词是名词和动词,它们是语言的骨骼。

语言的虚浮臃肿,主要原因是形容词之类的用多了。

句子像人一样,要减肥,要干练,这才出线条,才帅气。

比如一些对环境的描写,“走在园子里,一抬头是灌木枝条围成的篱笆墙,上面爬满了豆角秧,它们长得像过去一样,黑乌乌肥胖胖的垂挂下来。

”“风沉落在遥远的沙岭雪冈后面。

一天的星星清亮洁净,夜空真好啊,这是即将告别好迎接的许多夜晚中的一个。

我长久的伏在窗上。

两只麻雀在干枝上跳动,另一只猫一样的动物在矮墙上倏地跑过。

似乎有咕咕的叫声,有哑哑的低鸣。

”等,简单直白中描绘了真实宁静的场面。

张炜小说语言的质朴还体现在方言的使用上。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方言才是真正的语言。

因为语言要传神要贴切永远离不开地方个性。

有些时候只有用当地人的话才能表达出某些特定的微妙的含义,才更真实和传神,才是与文学贴的最紧密的“连血带肉”的泥土文学。

他的小说中多口语词、方言词、粗俗语、谚语和歇后语,少文言词和成语。

比如“说什么化成水的银币,呸,传说的瞎话。

”“龙眼妈,你这条不死的母狗。

”“那个家伙,到底是个武将,认识我姐姐的第二天,就把她给‘毙了’。

”“有过一腿”“旱魃”等等,这些词的使用使他的小说变得明快,通俗,不呆板,不晦涩,有点诙谐的意味。

张炜小说语言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语言呈现出一种诗化、散文化的倾向。

他的许多小说似乎更像是散文或者诗歌。

我觉得这个特点和他的创作理论息息相关,他认为“小说和散文是趋近求同的”“小说和散文结合紧密,二者离得非常近。

实际上当代雅文学小说的世界潮流,并不是越来越离开了散文,而是进一步趋近求同了。

”小说是以散文写作的功底为基础的,一个好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应该会是一个好的散文家。

此外,对于诗歌来说,张炜认为,“作家,尽量理解和靠近诗和诗意,是重要的事情。

离开了这种理解,很可能一直徘徊在文学大门之外。

”“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所以把诗歌和散文融合在小说中是张炜有特色的写作方式,从他的《家族》《橡树路》《荒原纪事》《九月寓言》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诗化、散文化的语言创造出的宁静广阔的意境。

比如,“只有这一次长奔,这一程,没有第二次了。

风把我吹起来的那一刻,我就领悟了全部。

梦的终止处,是我迈开双脚的起步处。

我不敢说出那个字,它太致命。

我是那个字的圣徒,有时也是另一个字的圣徒。

他们是兄弟,是银币的两面,是星斗的夜显昼隐。

请缄口不言,只一意追赶吧。

有鸟雀在午夜一鸣,那是告诉你生灵相伴。

多么可爱的小鸟,生命。

我来了,太阳升起来了。

我迟到了吗?你一语不发,注视我。

我看到了这灵魂的光束,它点亮了。

这神圣的时光,千万要忍住、再忍住。

这是终点上的光。

与这光相伴的,是那娇艳无比的鲜花。

灵魂的光束扫到哪里,鲜花开遍哪里。

这束花还给了我青春、欲念、力量和忠诚。

我终于有勇气说出了那个在心中压迫了一生的字,我说:我爱你。

”“就在这期间我学会了仇恨。

我懂得仇恨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

只有真正的人才会仇恨。

仇恨不是嫉、不是怨,而只是仇恨。

永远也不忘记,不告饶,不妥协,不后退。

我记住那冲天的红红的火焰,那其中的呼喊……以及静静中淌去的融化了的红色河流。

这场延续了几千年的仇恨,靠的是一根链条衔接、扣住,然后传递下去。

我将告诉我的朋友、妻女、远方的人。

只有真正的人才会听见我的声音,只有人。

我心中的秘密已经撑破了喉管,我必须剖露给你了。

我告诉黑夜中还有黑夜,真正的黑夜是呼喊之夜、流淌之夜,是屈服和永生之夜,是践踏之夜,是禽兽痛饮之夜……再比岩石还要凉与硬的黑夜中,谁才会不绝望?”等等,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小说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心灵的自述,是张炜作为一个作家忧患与浪漫的表达,是现实与历史的连接,带有主观抒情的色彩,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张炜小说的这种诗意我觉得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的。

首先是题材的选择,张炜笔下是一个丰富的大自然。

在这里面世间万物都充满灵性和活力。

他写了广阔浩瀚的大海,荒凉自由的野地,神秘复杂的丛林,热情奔放的葡萄园,可爱的芦清河,灵动的鱼儿和海鸟,高大的橡树,健壮的白鹿,奔跑的红马等等。

他将自然观察的很透彻,表现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而在自然中产生的爱是最具活力的,就像曲婧和宁珂的爱,曲予和闵葵的爱,凹眼姑娘和白脸少年的爱,肥和赶鹦的为爱追逐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大海的描写,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大海的存在,有着新鲜的海风气息,他的海是那么广阔神秘,是那么无私湛蓝,仿佛一切事物都从中孕育而来。

比如《古船》就是在一片海边发生的故事:隋家的子孙在衰落的苦痛中重新追寻,有一种梦想般的乌托邦气质。

这是张炜对过去和历史的反思,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正是在这些对大海的描写中,我开始对大海有了深深的好奇。

张炜笔下的那群黑红的、赤裸着的赶海人,勇猛的威严的海老大们,虔诚的热情的守铺老们,用海水煮出的只有葱姜的浓白的鱼汤……这都是大海孕育出的无限生灵。

张炜在他的小说里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和寓言,这部分非常的吸引人。

我在阅读的同时,仿佛回到了孩提时候,紧张的听着故事。

你听,在天庭失宠的煞神老母联合不甘分封到沙漠的乌坶王把平原上的珍宝一一搬走,那些蝎子蜥蜴毒蛇蜈蚣制成的五毒酒多么醉人。

海里的女妖又爬了上来,下雨啊,下雪啊,她不停地歌唱,她孤单极了。

旱魃抢了雨神的儿子,整个荒原再没有一滴水了,一身白衣的雨神不住的呼唤她的鲛儿。

蜘蛛精化身老婆婆将贪玩毁了她无数子孙的小孩压成血水,爱喝酒的鱼人在大雾的天走到鱼棚里和铺老下棋聊天。

有人赶路遇上不见边的黑东西,那可不妙!那是遇上了“黑煞”,过后不死也差不多了……这些故事非常的生动,充满着神秘的历史的气息。

我举一个沙妖的例子:“人在沙丘链之间走啊走啊,有时会忽然迷路。

这样的迷路可不比一般的黑夜迷失或山中打转,而是要命的大事。

人在沙滩里干渴、焦烦,一睁眼就是无边的白沙,有时会急的晕过去。

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沙妖在作怪—那是一个十二分寂寞的女人,正在青春年少时候,再加上美丽,独自待在沙原上,心里一阵阵焦躁难捺,也就捉弄起行人来了。

她长得全身一色,头发、眼睛、手指甲,随处都是沙子的颜色。

她在行人前边徘徊,索性躺下来,而在行人看来满眼里都是沙子。

他们走不出这片沙漠,直到筋疲力尽倒下来……沙妖并不害人,只爱与人调笑,见人昏死了,就赶紧上前解了衣怀,用一直饱饱的大乳房将其救活。

而活过来的人这时一睁眼,立刻就会被眼前这个美丽的女人给迷住。

她像沙子一样随和柔软,百依百顺,结果任何行人都经不住这温柔的缠绵,就再也回不去了。

”张炜借助这些神话传说使他的小说朴素中带有生动,而这种寓言体叙事也将作者内心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深深的展现了出来。

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对自然的理解,他将一切自然称为“野地”,真正未受污染和未经开发的天地。

语言的诗意还体现在张炜小说的思想深度上。

他有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有反思历史的勇气,他呼唤自然和人性,他反对污染和过度商业,他追求真善美,他在追寻的路上永不停止。

就像是他自己的化身,张炜在描写自然的同时更深刻的描写了一批“追寻者”,他们不停地行走,在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不断探寻,这也是张炜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发出的呼喊。

他的笔下有英雄般的人物。

永不妥协、行走在故地山川河流之间的宁伽,信守爱情甚至精神癫狂的武早,默默守在古老的磨坊、读着《共产党宣言》的隋抱朴,永远梦想古船起航的勇敢的隋不召,放弃安宁生活、成为流浪汉的庄周……他们是在物质文明和人性的不可捉摸的可怕的打击下,“出走”的灵魂。

在这些人身上,张炜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为什么需要不停地追寻。

他的笔下还有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沿袭了中国的传统:女性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地为女性加上一点刚强。

比如《古船》中的隋含章,十九岁的花季却丢了天真活力,在那么长的痛苦挣扎中终于找到了一丝刚强的反抗意识,杀了毁了她一切的赵炳他的小说中也充满了流浪意识和家园精神。

他写了故地家园的变迁,写了故地之外的伤害和重返故地的安慰等等。

在他看来,流浪是为了人性的真诚和回归,是和大自然的重新合而为一。

比如《家族》的后代宁伽,一生即使已到中年仍不停地找寻故地,他是在大山、海边、丛林长大的孩子,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的滋养,只有流浪能永远的支撑他活着。

此外,他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和他支持语言的朴实、他的生命阅历、在自然中的体验等密切相关。

总之,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调是朴素、明快、和简约。

他以平凡的文字,奇特的想象,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积极的人文主义情怀抒写了生命的原始状态,于朴素中渲染了高昂的激情,即使是小说,也给了我们诗意和散文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