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特点

合集下载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实 践 的基 础 上 不 断 拓 展 、 延伸 。
半 生 模 式 和 后 继 模 式 三 种 。随 后 , 不 断 有 学 者 采 用 实 证 研 究 方
法从 不 同视 角 出发 对 乡 村 旅 游 发 展模 式 进 行 归纳 总 结 。乡 村 旅乡村 旅 游 不 同 区 域 表 现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乡 村 旅 游具 有 依 托 自然 型 和 城 市 型 两
在 旅 游 业 快 速 发 展 与 新农 村 建 设 成 果 凸显 的 背 景 下 . 乡 村 旅 游 已成 为旅 游 者 和 旅 游 目的 地 建 设 的焦 点 之 一 。 当 前 , 我 国 乡村 旅 游 正 逐 步 进 入 高 速 成 长 阶 段 , 在 满 足 旅 游 者 需 求 的 同 时 带 动了农村经 济 、 环境等全 面发展 . 但 与 此 同 时 也 呈 现 出 乡 村
种 类 型 ,依 托 自然 型 发 展 的 乡 村 旅 游 地 需 具 有 优 美 的 自然 风
光、 独 特 的 民族 传 统 文 化 , 而城 市 型 乡村 旅 游 最 大 的 特 点 在 于 其所 具有 的 区位 优 势 , 即 近郊 型乡 村 旅 游 。此 外 , 还 有 学 者 基 于 乡 村 旅 游 产 品 的 不 同 类 型 总 结 出多 种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模 式 , 例 如 特 色农 业 产业 模 式 、 民俗 文化 参 与 模 式 、 休 闲度 假 娱 乐 模 式 等 。
在 明确 界 定 乡村 旅 游概 念 与 特征 的基 础 上 ,分 别 从 发 展 模 式 、 影 响 和 对 策 三 个研 究 热 点对 我 国 乡村 旅 游 发 展 进 行 梳
理、 剖析 , 并进 一 步 提 出研 究 结论 和 未 来 乡村 旅 游发 展 研 究 方 向 , 以为 未 来我 国 乡村 旅 游 可持 续发 展 提 供 指 导 。 [ 关键词 ] 乡村 旅 游 ; 发展 ; 综述 ; 模 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唐瑕苓1郑菊1张翎燕1杨颖2彭华1(1.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100)[摘要]通过研读10年来国内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文献,分析乡村旅游研究发展状况,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和动机、当地居民的体验与需求、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学者采用了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关注了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并建议从政府干预、经济效益评估、居民应对策略、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重构本土理论,提炼研究主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旅游者[中图分类号]F323;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4-42-4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新型旅游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旅游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假期;乡村的自然景观、建筑设施与人文等资源都能增强旅游者的感受;拓展了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新兴旅游方式;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学者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实践中存在如利益分配导致乡村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足制约乡村发展、粗放式发展增加环境负荷等问题[1]。

因此,为准确把握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本文对2010—2020年中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炼研究主题并总结研究特征,提出研究展望。

1研究内容综述1.1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1.1.1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

李庆磊等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途径[2]。

是丽娜研究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认为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3]。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评价,从而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焦点;概况一、国内研究综述XX、XX(2002)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一文中,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指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

”而农户正是营造乡村性的最基本群体。

XX(2004)指出,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农村和农户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但相关研究却十分欠缺,尤其是旅游业为农村和农户创造了多少收入这一基本性问题,也不能从当前的旅游统计和研究中得到答案2。

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是围绕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等课题展开,很少将目光注焦在农户身上。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在贫困的偏远地区脱贫减困、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户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并不对等,而且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户收益少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农户在乡村旅游中作用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农户本身的技能不完备,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自发地展开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科学决策,尹振华(2006)著有“对乡村旅游地农民进行产业教育很有必要”一文指出,对旅游地农民进行跨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文化能力教育,就是要农民“知己知彼”,了解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区别所(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旅游文献综述乡村振兴旅游是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的一种发展模式。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旅游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下面将对乡村振兴旅游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主要从农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农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农村旅游的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

例如,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农业旅游模式、环境生态旅游模式、文化旅游模式和特色旅游模式等。

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农村旅游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些具有独特资源和条件的地区,如苏州古村落、丽水乡村旅游区等。

这些地区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其次,乡村振兴旅游在一些地区存在开发过度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此外,一些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针对乡村振兴旅游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是加强政府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2000字范文模板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2000字范文模板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成为了许多人所厌倦的生活状态。

相比之下,乡村则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以及独特的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讨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顾名思义,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旅游观光、体验当地生活和参与乡村活动的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1. 自然景观:乡村地区的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如农田、梯田、河流、森林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观。

2. 人文风情: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域的乡村有着不同的传统民俗、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3. 乡村生活体验:游客可以在乡村地区体验种地、捕鱼、游山玩水等农村生活,享受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轻松氛围。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逐渐受到重视。

许多地方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各种特色产品和活动,吸引游客。

然而,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宣传推广不力等。

四、乡村旅游的前景展望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乡村旅游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热爱乡村生活的人,我对乡村旅游充满期待。

我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保护乡村环境、传承乡村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乡村旅游也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寻求,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宁静和自然,对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

总结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对乡村旅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乡村旅游具有自然景观优美、人文风情丰富等特点,发展现状尚有不足,但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乡村旅游发展的文献综述与

乡村旅游发展的文献综述与

04
CATALOGUE
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国外模式
通常是以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形式进行 ,注重乡村自然与文化的挖掘,以及与旅游的结合。
更多元化,例如农场度假、葡萄酒庄园旅游、乡村文 化遗产旅游等,重视乡村体验与度假氛围的营造。
典型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浙江莫干山模式
日本箱根模式
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打造高端 民宿集群,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以温泉资源为核心,结合乡村风情和特色小 吃,形成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讨
挖掘乡村特色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 ,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提升乡村旅 游产品的品质和游客满意度。
加强政策与规划研究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策与规划问题,开展更多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03
关注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乡村旅游对乡村社会文化、居民生活质量、城乡
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以更全面地评估乡村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 通过精细化、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和服务提供,满足游客不断升级 的消费需求,提高乡村旅游的整 体品质。
社会文化因素
乡土文化
乡村地区的民俗、传统手工艺、古建筑等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对游客具有独特的魅 力。
社会氛围
乡村地区的淳朴民风、亲和的人际关系等社会氛围,能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馨,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 力。
经济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扶持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如资金扶 持、税收优惠等,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的 发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开展和深入,学术界对于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文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展开对于乡村文旅的研究,进而论述乡村文旅发展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乡村旅游地能够将当地的文化特征、文化属性以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并能够借此作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推动力1(Kneafsey M,2001)。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和探讨的,并且根据其旅游对象、科技含量不同角度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分类2(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

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则可以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产生,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3(郭丽,章家恩,2010)。

从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将乡村文旅作为农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索其与乡村协调发展方式。

如基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上,探讨该地的社区和文化是否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动4(Nielsen NC,2010)。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是伴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能够很好地承载当地军民的生活习俗,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能导致其本土文化的缺失5(Thompson CS,2004)。

2国内研究现状以玉溪市为个例,研究该地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我国乡村文旅的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思路6(倪爱兰,2020)。

1Kneafsey M .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 3):762-783.2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3郭丽,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2010,10(05):58-61.4Nielsen N C .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Localism and Cultural Chang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5):693-695.5Thompson C S .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580-600.6倪艾兰. 文旅融合背景下玉溪市通海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居民主导参与型模式和多利益主体参与型模式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特点一、引言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

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

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

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

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

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

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

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

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

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

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

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

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

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

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

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

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

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

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

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

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

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

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

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

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

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

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