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纳税申报(税负分析测算)更新版
(国税发〔2005〕43号的附件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4[修改版]
![(国税发〔2005〕43号的附件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4[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ceecd53169a4517623a395.png)
第一篇:(国税发〔2005〕43号的附件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4国税发…2005‟43号的附件2 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分析纳税人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 1 --- 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
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纳税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检查验证。
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和销售额分析指标的分析,对其形成异常申报的原因作出进一步判断。
与预警值对比。
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的,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
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 2 --- 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二)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
其中: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
营改增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填写说明

营改增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填写说明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附件2《营改增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填写说明本表中“税款所属时间”“纳税人名称”的填写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一般纳税人)》主表。
一、各列填写说明(一)“应税项目代码及名称”:根据《营改增试点应税项目明细表》所列项目代码及名称填写,同时有多个项目的,应分项目填写。
(二)“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根据各项目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填写。
(三)“营业税税率”:根据各项目在原营业税税制下适用的原营业税税率填写。
(四)第1列“不含税销售额”:反映纳税人当期对应项目不含税的销售额(含即征即退项目),包括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其他发票、未开具发票、纳税检查调整的销售额,纳税人所填项目享受差额征税政策的,本列应填写差额扣除之前的销售额。
(五)第2列“销项(应纳)税额”:反映纳税人根据当期对应项目不含税的销售额计算出的销项税额或应纳税额(简易征收)。
本列各行次=第1列对应各行次×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
(六)第3列“价税合计”:反映纳税人当期对应项目的价税合计数。
本列各行次=第1列对应各行次+第2列对应各行次。
(七)第4列“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金额”:纳税人销售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享受差额征税政策的,应填写对应项目当期实际差额扣除的金额。
不享受差额征税政策的填“0”。
(八)第5列“含税销售额”:纳税人销售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享受差额征税政策的,应填写对应项目差额扣除后的含税销售额。
本列各行次=第3列对应各行次-第4列对应各行次。
(九)第6列“销项(应纳)税额”:反映纳税人按现行增值税规定,分项目的增值税销项(应纳)税额,按以下要求填写:1.销售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本列各行次=第5列对应各行次÷(100%+对应行次增值税税率)×对应行次增值税税率。
企业税负分析报告

企业税负分析报告企业税负分析增值税行业平均税负率参照表税负率=应交税金/销售收入即系=(销项税-进项税)/销售收入×100序号行业平均税负率1 农副食品加工3.502 食品饮料4.503 纺织品(化纤) 2.254 纺织服装、皮革羽毛(绒)及制品 2.915 造纸及纸制品业5.006 建材产品4.987 化工产品3.358 医药制造业8.509 卷烟加工12.5010 塑料制品业3.50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5012 金属制品业2.20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3.7014 电子通信设备2.65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016 电气机械及器材3.701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9518 商业批发0.9019 商业零售2.5020 其他3.50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分析税负率差异幅度=[企业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或上年同期税负率)×100将测算的企业税负率与上年同期、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如税负率差异幅度低于-30,则该企业申报异常。
(二)企业销售额变动率的测算分析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当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100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或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超过50或低于-50,应将应税销售额和应纳税额进行配比分析,以确定该企业申报是否异常。
(三)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分析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100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100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额=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如果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幅度超过各地设定的正常峰值,该企业申报异常。
纳税评估分析测算表(增值税)

第 1 页,共 6 页
增值税纳税评估分析测算表
评估方法 评估指标
本期应纳税额 基期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基期)÷ 基期× 100% 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工资+利润+折旧+销售税金 及附加 3、工/商业 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工资+利润+折旧+销售税金 及附加 增加值评估 法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基期}÷ 基期× 100% 本企业税负=应纳税额÷ 工(商)业增加值 同行业税负=同行应纳税额总额÷ 同行工(商)业 增加值 测算数<预警值,收入有可能不实,进一步分析 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 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4、进项税 金评估法 本期运费支出 本期销售成本 测算数<预警值,收入有可能不实,进一步分析 评估正常 评估异常 评估差异值 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 主要外购货物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 7% 评估正常 同行业评估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 增加值税负÷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 100%
数值
计算公式
数值
适用税率或征收率 企业当期实际产品(含半成品)产量 ≈ 计算的评估期企业出产品数量为正常,反之为异常 评估正常 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 评估期期末库存产品数量 6、能耗测 算法 评估期生产能耗量 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
企业当期实际产成品(含半成品)产量 ≈ 计算的评估期生产产品的数量,为正常反之为异常
数值
7、工时 (工资)耗 用法
期末库存产品数量 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 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评估正常 期初库存产品数量 期末库存产品数量 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
增值税纳税评估及案例分析

(一)增值税类
1.1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偏离度预警
1)计算公式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偏离度=(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税负-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平
均税负)/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平均税负
×100%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值税应纳税额+
免抵调库)/(适用税率收入+应税劳务收入+
纳税人2014年1-5月增值税税负较去年同 期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大量购进材料, 进项税金的增长幅度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 幅度, 2014年8月9日申报6月延期的增值 税902万元元,综合考虑纳税人延期申报 的6月份税款,2014年1-6月增值税税负 3.21%,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案例三-----GDP的需要
案例二-----统计时间口径
某公司2014年销售收入405,818,578.3元, 应纳税额7,619,311.19元,进项税金 61,420,289.62元,税负0.018775166; 2013年销售收入394,348,681.3元,应纳 税额17,003,091.04元,进项税金 54,932,459.8元,税负0.043116896,税 负变动率-56.46%,进项变动率11.81%。
免抵调出口额) ×100%
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平均税负=Σ (增值税
应纳税额+免抵调库)/ Σ(适用税率收入+应
税劳务收入+免抵调出口额) ×100%
2)预警设置
一般纳税人户数大于30,若该行业所在市增
值税一般纳税人平均税负大于或等于全省该行
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平均税负的,企业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税负偏离度预警值为-80%;若该
会计经验:增值税税负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增值税税负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1)增值税税负率
增值税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x100% 计算分析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
根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和销售额分析指标的分析,对其形成税负异常的原因做出进一步判断。
与预警值对比。
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的,以进项税额作审核重点,核实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
对销项税额的审核分析,应侧重核实收入是否完整,有无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2)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①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
税收风险评估(纳税评估)通用指标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量变动异常1、计算公式:指标值二一般纳税人专票使用量-一般纳税人专票上月使用量。
2、问题指向:增值税专用发票用量骤增,除正常业务变化外,可能有虚开现象。
3、预警: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上月30%(含)并超过上月10份以上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购销合同是否真实,检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与签订的合同情况相符并实地检查存货等。
主要检查存货类“原材料”、“产成品”以及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现金”以及应收帐款、预收帐款等科目。
对于临时增量购买专用发票的还应重点审查其合同履行情况。
二、期末存货大于实收资本差异幅度异常1、计算公式:纳税人期末存货额大于实收资本的比例。
2、问题指向:纳税人期末存货额大于实收资本,生产经营不正常,可能存在库存商品不真实,销售货物后未结转收入等问题。
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应付账款”、“其它应付款”“预收帐款”以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科目期末贷方余额是否有大幅度的增加,对变化的原因进行询问并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应的举证资料,说明其资金的合法来源;实地检查存货是否与帐面相符。
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变动异常1、计算公式:指标值二税负变动率;税负变动率=(本期税负-上期税负)/上期税负*100%;税负二应纳税额/应税销售收入*100%。
2、问题指向:纳税人自身税负变化过大,可能存在账外经营、已实现纳税义务而未结转收入、取得进项税额不符合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期间购进货物不取得可抵扣进项税额发票或虚开发票等问题。
3、预警值:±30%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销售业务,从原始凭证到记帐凭证、销售、应收帐款、货币资金、存货等将本期与其他各时期进行比较分析,对异常变动情况进一步查明原因,以核实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收入的行为。
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抵扣是否合理、有无将外购的存货用于职工福利、个人消费、对外投资、捐赠等情况四、纳税人期末存货与当期累计收入差异幅度异常1、计算公式:指标值=(期末存货-当期累计收入)/当期累计收入。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率测算表

10
应纳税额
11
期末留抵税额
12
税负率:[(4-3)×税率-6+(12-7)+(8-9)]/(4-3)
13
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14
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额
15
生产性固定资产提取进项税额
16
生产性固定资产列入抵扣税额后的税负率
17
09年预测:
1、09年预计投入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额;
2、固定资产列入抵扣项目的合理税负率,剔除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合理税负率;
3、其他影响税负率的因素分析。
备注:
1、所属行业选择:1、不锈钢制品、滑板车2、气筒3、钢锭、有色金属压延品
4、摩托车配件5、电动工具6、加油站7、农机、商业批发
8、其他未列举产品或行业
2、此表如实填写后于2009年3月15日前交给管理员。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率测算表
纳税人识别号:
企业名称:
主要产品:
所属行业:单位:万元
栏次
2007年度
2008年度
内销货物销售额
1
自营出口销售额
2
其中:进料加工货物销售额
3
销售额合计(1+2)
4全年销Biblioteka 税额5全年进项税额
6
年初留抵税额
7
进项税额转出
8
其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征税率退税率)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案例3】(金融业) 某商业银行 E 银行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 年 5 月发生以下业务: 贷款利息收入(不含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5300 万元,购进软件、办公用品等低值易耗品适用 17%税 率的增值税货物 585 万元。
24
(一)增值税申报
对 E 银行来说,在此次效应分析工作中,在界定它的营改增主行业及主 征收品目时, 根据《营改增试点行业明细表》 ,首先它属于 “金融业” , 进一步细化应属于“货币金融服务” ,最后在该行业目录下找到它的对应 的主行业应为“商业银行” ,其对应的主征收品目应标识为“货款服务” 。 该银行当月的增值税申报如下: 销项税额=5300÷(1+6%)×6%=300(万元) 进项税额=585÷(1+17%)×17%=85(万元) 应纳税额=300-85=215(万元) 最后填报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 》主表第 11栏“销项 税额” “一般项目” “本月数”为 300,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 人适用) 》主表第 19 栏“应纳税额” “一般项目” “本月数”为 215。
增值税纳税申报培训
(营改增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Hale Waihona Puke 1目录CONTENTS 1 2 3
概述
表式
填写案例
那些日子我们一起经历的营改增!
2
第一部分 概述
全面实施营改增,从5月1
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
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
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
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
反映纳税人按 现行增值税规 定,测算出的 对应项目的增 值税应纳税额 。
第 7 列“增值税应纳税额(测算) ”:反映纳税人按 现行增值税规定,测算出的对应项目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1)销售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 本列各行次=第 6 列对应各行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 适用)》主表第 11 栏“销项税额”“一般项目”和“即征即退项 目”“本月数”之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 》主 表第 19 栏“应纳税”“一般项目”和“即征即退项目”“本月数” 之和 (2)销售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 本列各行次=第 6 列“销项(应纳)税额”对应各行次
营改增试点应税项目明细表
9
10
反映纳税人当期 对应项目不含税 的销售额(含即 征即退项目), 包括开具增值税 专用发票、开具 其他发票、未开 具发票、纳税检 查调整的销售额 ,纳税人所填项 目享受差额征税 政策的,本列应 填写差额扣除之 前的销售额。
反映纳税人根据 当期对应项目不 含税的销售额计 算出的销项税额 或应纳税额(简 易征收)。
反映纳税人按 原营业税规定 ,计算出的对 应项目的营业 税应纳税额。
行次填写说明
(一)“合计”行:本行各栏为对应栏次的合计数。 本行第3列“价税合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一)》(本期销售情 况明细)第11列“价税合计”第2+4+5+9b+12+13a+13b行。 本行第4列“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金额”=《增值税 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一)》(本期销售情况明细)第12列“服务、不动产和无 形资产扣除项目本期实际扣除金额”第2+4+5+9b+12+13a+13b行。 (二)其他行次根据纳税人实际发生业务分项目填写。
21
(一)增值税申报
对 C 公司来说,6 月份发生的业务按照一般计税方法应分 别计算销项税额和可扣除的进项税额,按照 11%的税率计算应 纳税额。 按照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C 公司应于办理交房手续 的当天确认收入,6 月份的销项税额=555÷(1+11%) ×11%=55(万元) ; 同时,C 公司购进的建筑安装工程费可以凭取得的增值税 专用发票抵扣,所以 6 月份的进项税额为 22 万元。 所以,C 公司 6 月份(所属期)的增值税应纳税额为 55- 22=33(万元)
22
(二)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
C 公司选择了“090100 销售不动产建筑 物”后,就有11%和5%两档增值税税率 (征收率)可以选择,C 公司应选择11% ,营业税税率则选择5%。
C 公司本期应税项目不含税销售额为500 万元,实际 扣除金额为0,仅发生不动产销售业务,则第7 栏增 值税应纳税额(测算)=55÷55×33=33(万元)
5
纳税人身份界定 选取样本企业
建立整个营改增税负分析体系的基础就是主管税务机关按照从主 原则,对所有试点纳税人“打标识”,核实确定试点纳税人营改增主 行业、营改增主征收品目和四大行业主行业,确保每个试点纳税人营 改增主行业唯一、营改增主征收品目唯一、四大行业主行业唯一; 同时按照从主原则,对一般纳税人“打标识”,核实确定一般纳 税人货物及劳务主行业。 在此基础上对总分支机构进行身份界定,减少特殊情形对税负分 析的影响。
6
第二部分 表式
本表由从事建筑、房地产、金融或生活服务等经营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 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填报。自 2016 年 6 月申报期起填报。
项目及栏次
1.“应税项目代码及名称”:根 据《营改增试点应税项目明细表》 所列项目代码及名称填写,同时有 多个项目的,应分项目填写。
2.“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根 据各项目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或征收 率填写。 3.“营业税税率”:根据各项目 在原营业税税制下适用的原营业 税税率填写。
27
(一)增值税申报
对 G 宾馆来说,在此次税负分析工作中,在界定它的营改增主行 业及主征收品目时, 根据《营改增试点行业明细表》 ,首先它属于 “生 活性服务业” ,最后在该行业目录下找到他的对应的主行业应为“住 宿业” ,其对应的主征收品目应标识为“住宿服务” 。 该宾馆当月的增值税申报如下: 销项税额=106÷(1+6%)×6%=6(万元) 进项税额=11.7÷(1+17%)×17%=1.7 万元) 应纳税额=6-1.7=4.3(万元) 最后填报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 》主表第 11 栏“销项税额” “一般项目” “本月数”为 6,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 般纳税人适用) 》主表第 19 栏“应纳税额” “一般项目” “本月数”为 4.3。
28
(二)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
增值税 扣除后 营业税 原营业税税制下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差 额扣除项目
乱涨价 别拿 营改增说事儿
项目及栏次
服务、不 动产和无 增值税 不含税销 销项(应 价税合 形资产扣 应纳税 应税营业 营业税应 售额 纳)税额 计 除项目本 含税销 销项(应纳) 额(测 期初余 本期发 本期应 本期实 期末余 额 纳税额 扣除金 际扣除 期实际扣 售额 算) 税额 额 生额 额 额 金额 除金额 6=5÷ (100%+增值 税税率或征 5=3-4 7 收率)×增 值税税率或 征收率 106 6 4.3 106 6 4.3
填写按原营业 税规定,服务 、不动产和无 形资产差额扣 除项目本期应 扣除的金额。
填写按原营业税规 定,服务、不动产 和无形资产差额扣 除项目本期实际扣 除的金额。
填写按原营业税规 定,服务、不动产 和无形资产差额扣 除项目本期期末结 存的金额。
反映纳税人按 原营业税规定 ,对应项目的 应税营业额。 本列各行次= 第 3 列对应各 行次-第 11 列对应各行次 。
12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 》主表
13
填写按原营业 税规定,服务 、不动产和无 形资产差额扣 除项目上期期 末结存的金额 ,试点实施之 日的税款所属 期填写“0”。 本列各行次等 于上期本表第 12列对应行次 。
填写按原营业 税规定,本期 取得的准予差 额扣除的服务 、不动产和无 形资产差额扣 除项目金额。
25
(二)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
按照《营改增试点应税项目明细表》,填写“应税项 目代码及名称”栏,贷款利息收入应选择为 “050100 贷款服务”,其对应的增值税税率为6% ,营业税税率为5%。
26
【案例4】(生活服务业) G 宾馆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 年 5 月发生以 下业务:客房住宿费收入 106 万元,购进桌椅、床被单 等房间用品适用 17%税率的增值税货物 11.7 万元。
【案例1】(建筑业)
18
(一)增值税申报
1.主业务1: M 项目适用一般计税方法,销项税额如下: 销项税额=111÷(1+11%)×11%=11 万元 2.主业务2: Q 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上注明的合同开工日期在4 月30日前的 建筑工程项目为建筑工程老项目,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并且适用差 额征税政策。该业务销项税额如下: 销项税额=(256-50)÷(1+3%)×3%=6 万元 3.其他业务: 转售设备销项税额=10×17%=1.7 万元 购买材料、机械等进项税额=60×17%=10.2 万元 100 万元的材料、机械等用于Q 项目(简易计税项目),其对应的进项 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4.汇总情况: B 公司本月一般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实际抵扣进项 税额=11+1.7-10.2=2.5 万元 B 公司本月简易计税办法应纳税额=6 万元 最后填报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主表第11栏“销 项税额”“一般项目”“本月数”为11+1.7=12.7,《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一般纳税人适用)》主表第19 栏“应纳税额”“一般项目”“本月数”为 12.7-10.2=2.5。
业税负只减不增。
——李克强(2016年3月5日)
3
4
营改增税负分析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 仅关系到税制转换中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也将直接决 定税制转换后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方向。 做好营改增税负分析工作,可以有效“把脉”经济 运行总体情况,为宏观决策“支招” 。税负分析的数据 直接来源于供给侧的最前端,运用这些数据,行业调查、 经济分析将可以在更宽、更广的范围内展开,不仅有助 于提升税务部门整体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为收入分析、 效应分析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对政策执行效果 的总体评价,为审视改革成果提供全景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