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武帝
汉武大帝(议论文)

汉武大帝(议论文)“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
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
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
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
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
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
”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
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
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
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
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
”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
《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
论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已 于 汉初 大不 相 同 , 过 六 、 十 年 的休 养 生 息 , 破 凋 零 的社 经 七 残 其 次 ,独 尊 儒术 ” 加强 君 权 . 止 分 裂割 据 的 需要 中 央 “ 是 制 会 经 济 已经 慢慢 得 到 恢 复 与发 展 . 异 性 诸 侯 王 被消 灭 以后 . 集权 与 分裂 割据 的矛盾 . 汉初 七 十年 问从 未平 息 过 汉 朝建 国 继 由 在
论 汉 武 帝 时 期 的 “ 黜 百 家 , 尊 儒 术 ” 原 因 罢 独 的
.
崔 文 君
f 西师 范 大 学历 史文 化 与旅 游 学 院 江
江西 南 昌
3 02 3 0 2】
图 1 誊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9 5 (0 20 一 0 5 0 1 0 — 2 X 2 1 )2 刘 邦 到 汉 景 帝刘 启 . 从 朝廷 忌 防 的重 点 是 异姓 诸 侯 王或 同姓诸 侯 王 。等 到汉 武帝 即位 时 . 西汉 王朝 的形势
民财 。 兼并 土 地 , 而 激化 了阶 级矛 盾 。这 使汉 代 统 治者 意 识 到 从 “ 静无 为 ” 治 已不适 应 封建 统 治的 需要 了 清 政
所 谓 一 个 是 为 了建 立 “ 一 统 ” 国 的需 要 . 个 是 出 于 争 夺 学 大 帝 一 首先 , 独尊 儒术 ” 改善 治 民之 术 的需 要 。汉代 统 治 阶级顺 “ 是 术 地 位 的需 要 , 因此 , 三道 策 问 , 拍 即 合 。其 实 , 一 这一 重 大 历 史 应 历史 发 展 的需 要 . 实行 了与 民休 息 的 “ 无为 之 治 ” 因 之带来 了 并 事 件 的发 生 和 其 他重 大 历 史 事 件 的发 生 一 样 .都有 其 深 刻 的 社 社 会经 济 的繁 荣 发展 。 是这 种治 民之术 . 不能 解决 化 民易 俗 , 但 既 会原 因 。 建立 统 一 的封 建伦 常 观念 的 问题 . 不能 使分 散 的小 农经 济 与政 也 西汉 初所 奉 行 的 黄老 思想 已不 能适 应社 会 的 需要 权 凝 聚为 一 体 . 为有 害 的是 这种 放 任 政策 . 更 听凭 富 贾豪 族 掠 夺
高中议论文作文:汉武帝

汉武帝汉武帝刘彻,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
他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之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自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同时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
汉武帝的这些壮举,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功莫大于秦皇汉武”,这句话,描写了汉武帝的丰功伟绩: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开疆拓土,奠定版图;设立中朝抑制外朝;通西域;创立太学。
反击匈奴,开拓疆土;出使西域,和亲乌孙;灭朝鲜,收南越。
汉武帝刘彻,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和秦始皇一样,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一个发展高峰。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汉武大帝》的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这样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剧中是很少见的,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这时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才能在全国人的面前检讨自己。
征和四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
这就是《轮台罪己诏》。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汉初对边疆民族问题主要采取安抚和亲政策。
但是汉武帝改变过去的方针,通过战争开拓疆域。
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来自匈奴的威胁,保障了黄河流城广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接着消灭了南越割据政权,统一了今天的两广地区。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国联系,开通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往。
他的这一系列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
汉武帝统治时期,人才辈出,这和他兴办官学、广开仕途、注重奖惩、因材授职的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
1. 责令各地设立郡县官府,并设立太守和县令,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2. 设置各级官员,包括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等,以加强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的管理。
3. 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4. 加强对军队的统一管理,设立卫队和卫尉制度,以确保朝廷的军事力量。
5. 推行招贤纳士政策,选拔人才并使其服从朝廷控制。
这些措施的影响主要包括:
1. 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藩侯的势力受到限制,稳定了国家政权。
2. 十分有力地推动了行政和军事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治理能力。
3. 增加了中央对地方资源的调配和征税权力,提高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4. 通过选拔和任用人才,促进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5. 奠定了后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以唯物史观评价汉武帝论证题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张,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如何以唯物史观来评价汉武帝的论证题,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全面评估。
我们需要从汉武帝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出发,探讨他的改革和扩张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的,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客观规律性。
我们可以从汉武帝推行的中央集权和军事力量强化等改革措施,以及对南越和匈奴等地区的扩张行为,来评价他是否顺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我们还需要从汉武帝执政期间的经济政策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来评价他对社会的影响。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汉武帝在位期间实施的货币改革、加强水利建设和推动农业生产等措施,以及对商鞅变法的继续推行,来评价他是否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还需要从文化和思想方面来评价汉武帝的影响。
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汉武帝推行的儒家思想,并对历史进行编纂和修订等举措,来评价他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总结和回顾性方面,我们可以认为,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改革和扩张确实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历史的进步。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他采取的一些专制和倚重武力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深入探讨汉武帝的双重影响,以及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下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个人观点上,笔者认为汉武帝的改革和扩张确实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也对部分社会群体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以唯物史观评价汉武帝时,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他的历史作用,不可片面追求功利的观点。
在文章内容撰写时,请根据上述指定主题和要求,全面评估汉武帝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文章应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主题,包含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多次提及汉武帝的相关文字,并包含个人观点和理解。
历史论文-汉武帝刘彻

探讨如何评价汉武帝刘彻分析汉武帝刘彻生平功过关键词: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
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
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
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
其论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
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
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
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
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论汉武帝千秋功过

论汉武帝千秋功过汉武帝,何许人也?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封建社会那么多帝王,说他何妨? 只因他的生平有太多值得人称到与唾弃的地方,虽功过交织一生,但始终开创了一个时代。
汉武帝创立了年号,但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
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
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术、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即是所谓的“表儒里法”。
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
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
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论文]汉武帝时代
![[论文]汉武帝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8a0ae63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6.png)
第九课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1.知识与技能知道“内朝”与“外朝”、刺史制度、“推恩令”的内容;知道西汉设五经博士和太学;知道赵过的“代田法”以及西汉王朝在周边设立的行政机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原因和内容。
通过学习“西汉的盛世”,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不同视角分析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国家之一的原因。
通过“探索与争鸣”,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献选读”,理解汉武盛世气势恢弘、成效卓著,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懂得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汉武帝“儒表法里”的治国方略,懂得灵活的治国策略的重要性。
●从“无为”到“有为”1.从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和无为而治导入新课,提问:什么叫“有为”?为什么要“有为”?分析清静无为思想反映了汉初社会疲惫、人心思安的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富厚,西汉社会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使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进而指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实际状况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2.提问:汉武帝怎样“有为”?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汉武帝采取的新政策。
结合课文小字,梳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其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内朝”或“中朝”;创设刺史制度,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l进而指出:这是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结合“知识链接”,梳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如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黄老刑名等百家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
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
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
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
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
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
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
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
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
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
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中国历史上对其评价很高,在其执政风格以武为主,刘彻于7岁到16岁间,朝政由虞太后主掌,小小年纪已不霄人羽翼,与自已的祖母暗斗十数年,最后虞太后知其高皇血脉并非平庸之辈,安然隐退,由此满腔报复的刘彻着手亲政。
在汉武帝的治国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学家们统一并没有异议的看法,可是在刘彻执政44年间,汉武帝却是彻底的法家治国思想,在历朝历代来看,儒家思想是符合封建君王治理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愚民的作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百姓以儒家思想布恩施,宣儒道以示政府怀柔,以儒家教化天下的同时也用法治法则甚至重典来约束官吏,儒学与法学的有效结合,可以说,刘彻是以儒学为辅却是以法家思想治理的汉王朝,使国力日盛,吏治相对清明,并为汉王朝的军事顶盛扫清了后顾之忧。
汉武帝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皇帝,甚至称之为霸道也不为过,在其年轻时期汉王朝崇武治军的思想贯彻军中,在其持剑主朝就可以看出,他主持的汉王朝是一个充满男性阳刚的朝代,处处透露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其前任的数位帝皇对西域匈奴采取的和亲以换边境安宁的做法极为不齿,从登基依始就为洗刷这一在他看来国民一大耻辱的境况努力着,尤其是面对伊稚斜单于和亲后尚滋扰边境,滥
杀屠城深深刺痛,“寇可往,我亦可往!”拉开了汉王朝对外政策反守为攻的序幕。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虽然首战失利但这也开始了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论及汉武帝一朝的军事战役,人们往往言必称卫青、霍去病、李广,没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将星、帅才背后,那位文治武功才能均凌驾于后世西方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相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当年,汉武帝决意改变祖制、对匈开战,韩安国、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孙弘、主父偃等当朝新锐,纷纷高唱反调。
群臣应者寥寥,首战无功而返,年轻的汉武帝力排众议。
此后,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都由汉武帝亲自决策部署,选将调兵。
至于具体的用兵时间、出兵地点、兵力部署、攻击方向,汉武帝都事无巨细,总揽无遗。
一举扫平匈奴这个心腹危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将匈奴并入了汉王朝版图,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商贸发扬了汉朝文化,以文广施布恩强化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
除了对匈奴的战争在汉王朝版图东北部,他兴兵绞灭卫氏朝鲜,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使汉帝国版图至此完成。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至秦后重归汉版图。
终汉武大帝一生,亲朝政,尊儒术,立中朝,建年号,平匈奴,通西域,拓疆域,不可谓誉满天下,也榜满天下,总之其武功大于文治,汉朝是一个男人的朝代,至今还让我们津津乐道,军队无论为用兵滔略还是单兵素质,作战装备都是古往今来首屈一指,也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
可以说自汉代以后尤其是西汉以后,中国的历朝历代也不再有汉武的雄风,有人说是儒家误了汉民族,但汉武帝为什么会在平衡点上常握得如此到位,后世之君并非没有一等一的君王而是他们只看到了儒学式的文治教化更方便于统治黎民,而疏忽了法治才是治国强军之道,所以汉武大帝的一句开篇语说的好:他
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
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
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
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
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
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时代导致了巨大的变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冲突,巨大的争论,使他成为一位备受争议以至误解的人物。
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
结果此人由于恨用笔来惩罚他;使他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和他的生平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代。
而他汉武帝则从此成为最被误解的一位谜一般的君王。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
/
/u/5925165099?is_hot=1 /
/
kz7XcA05w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