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

But his uncle to his political activities dissatisfied, not wish again to increase. Are desperate, a has been sympathy and admiration of his old classmates died and left him 900 pounds. And in October 1795, he and dorothy move the country together, achieve close to nature, and discusses his old dream the meaning of life. Dorothy intelligent and considerate, and give he created writing conditions
诗人生平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 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 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 后去法国 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 法国, 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 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 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 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 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 年华兹华斯回到伦 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 年华兹华斯回到 仍对革命充满热情。 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 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 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 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 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 900英镑。于是在 英镑。 英镑 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 年 月 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多萝西聪慧体贴, 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
华兹华斯

换句话说,一切好的诗歌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 流露,只有自然地表达出强烈情感的诗歌,才 是好诗。
华兹华斯的创作方法在于不断积累自然印象, 以便加以深思和完全吸收。以后,再把这类印 象从灵魂的库存中取出,重新审视和欣赏。
他在《丁登寺》一诗中告诉人们,他在青少年 时期从自然美中直接感受到的激发热情的欢乐, 怎样在成熟后的岁月里转化为对于自然的类似 于人的情绪的宁静的吸收:
那情景此刻犹在我眼前浮现—— 星光闪烁下的旷野明净如镜; 有时,我们听凭风力的推动滑行, 两侧岸上的阴影从身旁掠过——
高速移动的线条仍使我晕眩—— 我仰身向后躺下,压住脚跟, 突然间停住,而荒凉的悬崖峭壁 仍从身边飞驰而去——就象是
地球在以肉眼能见的运动旋转! 他们在我的身后逐渐变成一串 淡影,越来越淡,我起身观看, 直到一切都象夏季的海面一样宁静。
我们就这样在寒冷的黑夜中飞行, 没有一个人不欢呼尽兴; 喧声震耳,悬崖响应;落尽树叶的 林木,每一块覆盖冰层的巉岩,
像钢铁铮鸣;而从远方的山峦 给嬉闹的喧嚣传送来异样的声音, 我不曾忽略,那声音里含着忧郁, 这时,东方的天宇,群星灿烂, 西边,橘红的夕照,早已褪去。
不止一次两次,我为摆脱喧哗, 藏进一处安静的湖湾——或是 调皮地一闪身,离开热闹的人群, 在星星的映影上刻划着图形——
华兹华斯
——强烈而真挚的对自然 之爱
一、田园生活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
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华兹华斯曾经度过不寻常的田园牧歌式的
舒适生活。
生平: 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个律师的儿
子,在剑桥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出国游历过; 1795年回国不久,就接受了一位崇拜者赠送 给他的九百镑的一笔遗产,约在同时,
威廉·华兹华斯 的诗歌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1.《孤独的割麦女》作者:威廉·华兹华斯(英国)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请你站住.或者俏悄走过!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在沙漠中的绿荫间抚慰过疲惫的旅客;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她唱什么,谁能告诉我?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是把遥远的不聿诉说?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也许她的歌比较卑谦,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只见她一面唱一面干活,弯腰挥镰,操劳不休……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岗,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
(飞白译)2.《黄水仙》作者: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我独自游荡,象朵孤云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颠:突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它们在那湖边的树荫里,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
象银河的繁星连绵不断--辉映着夜空,时暗时亮;水仙就沿着湖湾的岸边黄灿灿的一片伸向前方;我一眼望去便看见万千--一边欢舞一边把头频点。
水波在旁欢舞,但水仙比闪亮的水波舞得更欢;有这样快活的朋友作伴,诗人的心儿被快活充满!我看了又看,却难领悟这景象给了我什么财富:因为,有时我心绪茫然或冥思苦想地躺在榻上,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让我把孤寂中的福安家--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并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文学观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文学观浅析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第一个浪漫主义大诗人,其文学写作观点标志着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本文试通过对其作品理念的赏析,展示了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倡导对感情写作的文学观点。
关键词:浪漫主义华兹华斯情感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一浪漫主义的兴起“浪漫主义”(romanticism)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浪漫传奇)一词。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至40年代,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此思想反映到理论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便是卢梭提出的文学应“回到自然”,抒发真情实感。
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思想和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也都相当重视个性和情感在文学中的表现,浪漫主义文学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之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打破封建专制的桎梏,彻底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与封建主义展开激烈斗争。
浪漫主义思潮正是对这一社会心理的响应。
在文学上,则表现出人们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热切追求和对僵化复古的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无情抛弃。
二威廉·华兹华斯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是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华兹华斯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母亲在他8岁的时候便离开人世;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则由外祖父母抚养。
童年经历对华兹华斯影响甚深,和兄弟姐妹的生离、和父母的死别,都成为他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主题。
华兹华斯于1790年和1791年两次赴法。
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年代,年轻的华兹华斯对革命深表同情与向往。
回国后不久,局势剧变,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渐趋保守,最后,他终于成为安享“桂冠诗人”称号的保守派。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的问世,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他的两篇序言则被视为浪漫主义的美学纲领。
华兹华斯

• 为反击诗集所遭攻击时写的序言以及再版时华兹 华斯写的序,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 言,在某种意义上比诗歌本身更为重要。 • 在《序言》里,华兹华斯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问题:
• • • •
一 二 三 四
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 关于诗歌的形式问题 关于诗歌的本质问题 对诗人的特殊才能做了解释。即诗人
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 诗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
一 生平与创作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1770 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 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 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 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 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 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 瓦隆恋爱, 生有一女。与骚塞、柯勒律治并称为”湖 畔三诗人“。1843年,华兹华斯被授予 “桂冠诗人”称号。
• 《丁登寺赋》是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次大展示。 • (1)全诗一气呵成,流畅而又幽婉,无一点古典主义的 斧凿之痕。语言朴实自然,口语化的风格得到了集中体现。 • (2) 感情真挚自然。诗人敏锐的感觉与真挚的情感从娓 娓动听的诗句中自然流出。 • (3) 艺术形象感人。诗人出色的观察力使日常小事 • 和平凡景物化作感人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 (4)韵律轻盈活泼而具有流动感,突破了当时统治诗坛 的整齐、刻板的英雄双韵体。
• 总而言之,《抒情歌谣集》在理论上提出 了新的观点,在创作是显示了新的诗风格。 可以说,华兹华斯仅凭这宣告英国文学史 上一个新时代的一本诗集和一篇序言,他 的名字也足以永垂英国文学史册。
写于早春的诗句
•
威廉·华兹华斯—充满想象力和热情的诗歌大师

威廉·华兹华斯—充满想象力和热情的诗歌大师【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在诗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诗歌的信仰和成就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中他最有代表性的诗“我作为一片孤云”最直接的展示了华兹华斯是如何将他的诗歌原则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的,尤其是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如何利用他的想象力实现现实和强烈的情感相融合。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焦点声音。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诗歌领域的理论。
他认为“所有的好诗是自发的强大的感觉”,和诗歌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
他诗歌的原则在他的民谣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原则的主体,在我看来是从日常生活中去选择故事和情景,来联系或描述它们,自始至终,在选择语言表达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人的口吻来表达,同时,给他们赋予一定色彩的想象,即普通的事情应该以不寻常的方式呈现给心灵,而且,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追踪他们的痕迹使得这些事件和情景更有趣,当然并不是招摇过市,只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华兹华斯诗歌写作的设置原则有三个方面:素材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和事件;语言上,是普通人的话语和创作过程,将想象力融合于场景或事件中来描述与表达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些原则有助于瓦解古典学派的英语诗歌的理论基础,拒绝强调耗尽了诗歌写作的强烈情感的形式主义和知识的方法,并激励新一代的诗人。
因此,序言抒情诗集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表现,而华兹华斯是英语现代诗歌之父。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渴望爱的自然表达,许多评论家称他为“自然的崇拜者”。
他的东西可以穿透心脏,给读者自然的生命体验。
“我是一片孤云”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它可以带我们去他的诗意的信仰的核心。
它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佳选集诗之一。
因此,在下面,我将通过引用华兹华斯的诗学原则详细地分析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第二节 华兹华斯

第二节华兹华斯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一、生平和创作1770年4月7日,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
当地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离他家不远,是一条后来被他称为“河流中最美的”德文特河,河对面则是他心爱的去处——考克茅斯城堡的废墟。
他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华兹华斯童年时就能成段背诵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
8岁时母亲去世,他被送至位于故乡东南二三十英里的一个叫豪克斯海德的小镇上学,直到1787年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为止。
在此期间,年轻的华兹华斯常在当地湖山之间随意徜徉。
他与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寄宿在当地居民家中,结识了农夫和羊倌。
学校校长是位诗歌爱好者,对华兹华斯在诗歌方面的兴趣爱好起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作用。
可以说,在豪克斯海德将近10年的学生生活,对华兹华斯后来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787年,华兹华斯进入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
他对那里的课程不太感兴趣,却熟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又学习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1791年,他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毕业前一年即1790年的暑假期间,华兹华斯由于受卢梭思想的影响,曾与同学一起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行。
在法国,他还亲眼看到了法国人民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
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深怀同情。
在他的第一本诗集里,收有《黄昏信步》和《景物素描》等诗,诗中就有认为法国革命为人间带来自由、使自然生色增光的内容。
后来拿破仑上台,法国对内奉承旧贵族,对外发动扩张战争,这才使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产生了幻灭之感。
这种情况再加上他个人经济上的困难,一度使他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由于对他的政治活动不满,他的舅舅们又断绝了经济上对他的帮助。
他既无职业,又无手艺,一时糊口都成了问题。
正在危难之际,他的一位朋友去世。
这位朋友生前钦佩他的诗才,临死前给他留下了900英镑的款子。
孤独的收割人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歌唱。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岗,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别注重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这个角度来 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以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描写来 烘托歌声的优美迷人。
诗歌第二节写歌声“动人心肠”“暖人心房”,第 三节写诗人丰富多彩的联想感悟,其实都是以心理 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
思想感情
• 诗人热情赞扬劳 动人民的勤劳与智 慧,批判了统治者 无情压迫劳动人民 的丑恶本性。
人物形象
• 诗人笔下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乐观、 积极向上的主人公形象,她用歌声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宣泄着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愤 恨。
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 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 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 流连忘返。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荫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婉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简介
•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 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18世纪末、 19世纪初在英国西北部的湖畔有一些诗人 聚居,其诗作多描写湖区,故称他们为 “湖畔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 a “worshipper of nature”, Wordsworth is most celebrated for his poetry of nature. He provides readers with accurate truthful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ural objects by describing the bird, flowers, wind, trees and the rivers just as they are. To him nature means more than rivers, trees, rocks, mountains, lakes, and so. Nature has a moral value and has its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Nature is the greatest of all teachers, and those who are uncorrupted by urban society, especially those simple rustic people, can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nature which gives them power, peace and happiness.
Wordsworth thinks that common life is the only subject of literary interest.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the common people are their themes. His sympathy always goes to the suffering poor In these poems, we can see Wordsworth sticks to his poetic theory by treating the simple life, simple emotion of the rustic folk in a “selection of language really used by men”. That’s to say, the language of the poetry ought to be as natural, direct as the language of a simple farmer.
Lyrical Ballads
Wordsworth in his 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describes good poetry a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诗歌是强烈感 情的自然流露,来自恬静中回想的感情). In other words, true poetry conceived in spontaneous emotion, takes on meaning and the shape as the poet contemplates the subject.
In these poems, he skillfully combines natural description with the expression of inward states of mind, showing the powerful and purifying effect of nature upon his thought and emotions. By communicating with nature, we can gather wisdom and truth from it.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An evening Walk”, “My Heart Leaps Up” and “Tintern Abbey” are all masterpieces on nature.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Leader of romantic movement
1) His childhood and youth from 1770--1787
Wordsworth was born and grew up near the Lake District, the beautiful scenic spot in northwest England. The natural beauty and grandeur of this area was a major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Wordsworth throughout his life. He was sent to school at Hawkshead after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He loved to spend his free time roaming about the countryside and getting to know the country people. The memories of these years were transferred into his magnificent verses later.
2) A period of storm and stress: (1787---1797)
When he was 13, his father died. He left a considerable sum of money to his children. So Wordsworth was able to attend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1787, where he found little in the formal university curriculum to interest him. In 1791, he went on a walking tour of France. At that time,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then at its peak and exercised a strong influence on his mind. Wordsworth became enthusiastic with the revolution. He hoped that France might lead the way to a new and more just society.
A long period of retirement (1807---1850)
In his later years, Wordsworth’s revolutionary enthusiasm faded. He then retired to the northern lake district. He lived in seclusion for a full half century. His literary power declined, but his fame as a poet gradually became so widespread that he was named Poet Laureate of England in 1843.
3) A significant period of his poetic creation 1797---1807 In 1797 Wordsworth was introduced to Coleridge. They became close friends. Their friendshi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ruitful friendships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then on, the two poets lived together and collabor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devoted to writing poetry. Most of important poems were produced in this period.
His Poetic Point of View
Poetic truth: the source of poetic truth is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the senses. Poetry should express the poet’s mind. Purifying effect: he thinks of nature as something that can have a purifying effect on the moral sense of the person who contemplates i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 is a fitting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 unity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nature that surrounds him.
Most important ones are “Lucy Poems”, which describe a young country girl living a simple life in a remote village far from the civilized world. They are verses of love and loss which hold within their delicate simplicity a meditation on time and death which rises to universal stature. They are a series of pathetic lyrics on the theme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