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

合集下载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2020)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2020年12月3日【此件公开发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高层次技术创新高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建设标准。

一、标准依据《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国科发区〔2020〕70号)《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67号)和《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鲁科字〔2019〕93号)等政策文件和有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二、功能定位省技术创新中心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

省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创新链中游,对上衔接实验室基础研究,对下衔接企业产业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

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头技术供给,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三、核心任务省技术创新中心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负有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使命,服务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完善科研条件平台与研发体系建设和成果转化体系。

(一)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指标内容:1.聚焦产业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及前沿技术研究;2.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掌握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指标要求:筹建期内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5项以上,解决2-3个重大技术难题或“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5项以上重大科研成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6.04•【字号】•【施行日期】2017.06.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7年6月4日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振兴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持续深入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决策部署,提升我省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统筹推进与分业施策、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着力打好“四换三名”“三强一制造”等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实现“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提供坚实支撑。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4年的努力,切实打好政府引导搭台、企业主体运作、全球精准合作、内外并购重组、推进股改上市、政策资源保障等改造提升组合拳,重点传统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0年)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

为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和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

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规划指导,细化工作措施,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发展规模初步形成。

全省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达到23个,其中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9个。

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

23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4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以上。

2.区域发展特色明显。

各县(市、区)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发挥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围绕粮油加工、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蔬饮料加工、饲料加工、良种繁育、农产品物流以及冰葡萄、山参、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建设了各具特色集聚区,如辉山农产品精深加工、西丰县鹿产品加工、桓仁中医药保健、台安畜产品加工、喀左农产品加工出口等特色集聚区。

3.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全省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农产品加工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截至2016年底,全省23个集聚区共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1141家,实现税收收入19.2亿元,出口创汇4.4亿美元;共落地农产品加工项目120个,总投资规模223.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到75个。

一批重大项目向集聚区集聚,为今后集聚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7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标准化地理论、方法与实践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2017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标准化地理论、方法与实践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单选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标准化答案:A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B:标准化3、1906年英国颁布了()BS27。

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国家公差标准4、()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C:现代标准化5、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A:国家标准化组织6、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 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7、标准是()。

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8、标准化是()。

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9、简化原理是()。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10、统一化原理是()。

D: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11、通用化原理是()。

C: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具有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的功能单元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2、系列化原理是()B: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3、组合化原理是()。

2017年公需课计划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公需课计划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公需课计划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试题答案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标准化答案:A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B:标准化3、1906年英国颁布了()BS27。

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国家公差标准4、()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C:现代标准化5、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A:国家标准化组织6、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 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7、标准是()。

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8、标准化是()。

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9、简化原理是()。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10、统一化原理是()。

D: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11、通用化原理是()。

C: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具有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的功能单元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2、系列化原理是()B: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3、组合化原理是()。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现状及发展思考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现状及发展思考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现状及发展思考■ 郭 伟 李晓峰 蔡成军(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政策、参与国际标准化、标准翻译等基础能力建设情况、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基于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深刻认识,结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自身特点和标准国际化工作需求,提出了以“优势技术标准推广促进优势标准国际化领域培育”为核心,充分利用区域、国际组织平台资源,创新发展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发展建议,对促进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标准国际化,工程建设标准,标准联通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05.004Thinking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tandardsGUO Wei LI Xiao-feng CAI Cheng-jun(China Institute of Building Standard Design and Research)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including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basic capacity-building such as standard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hen 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stand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tandards shall be promoted by advantageous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making full use of the platforms of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suggestions will b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Keywords: stand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standard connectivity学术研讨工程建设标准以规范工程技术、保证工程质量为目标,涉及技术选用、产品配套、操作流程、管理要求、人员责任等多方面,是依据《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范》编制的内容综合的标准化技术文件。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0.11.02•【文号】自然资办发〔2020〕49号•【施行日期】2020.11.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制定了《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修订)》(国土资发〔2016〕152号)、《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海科字〔2016〕534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国测科发〔2014〕1号)、《国土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国土资厅发〔2017〕46号)、《国家海洋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国海科字〔2010〕690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测办发〔2017〕205号)、《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国土资厅发〔2017〕45号)同时废止。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20年11月2日附件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和规范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相关规定,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自然资源科技前沿和事业发展需求,凝聚创新资源、实施重大创新任务的重要载体。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217—222016年7月,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基地)。

为做好继续教育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等要求,结合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实际,制定本培训规划。

一、规划制定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转折点,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众多挑战。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全面部署,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离不开广大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设计人才、建筑设计人才、城市管理人才、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及现场管理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与乡村住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都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迫切需要加大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过近20年来的人才队伍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行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人才数量逐步提升,人才分布渐趋均衡。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超过1100万人,注册执业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目前已发展到272万人。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还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知识更新培训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尚不完善等。

做好“十三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只有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才能行稳致远,才能把人才强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