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诗律解析
格律诗平仄定格二十八式

格律诗平仄定格二十八式
格律诗平仄定格二十八式
凡例:
五言七言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甲
乙=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丙
丁=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类别押平韵押仄韵
五绝:
1、仄起首不入韵式:甲乙丙丁丁丙乙甲
2、仄起首入韵式:丁乙丙丁甲丙乙甲
3、平起首不入韵式:丙丁甲乙乙甲丁丙
4、平起首入韵式:乙丁甲乙丙甲丁丙
五律:
1、仄起首不入韵式:甲乙丙丁甲乙丙丁丁丙乙甲丁丙乙甲
2、仄起首入韵式:丁乙丙丁甲乙丙丁甲丙乙甲丁丙乙甲
3、平起首不入韵式:丙丁甲乙丙丁甲乙乙甲丁丙乙甲丁丙
4、平起首入韵式:乙丁甲乙丙丁甲乙丙甲丁丙乙甲丁丙七绝:
1、仄起首不入韵式:丙丁甲乙
2、仄起首入韵式:乙丁甲乙丙甲丁丙
3、平起首不入韵式:甲乙丙丁
4、平起首入韵式:丁乙丙丁甲丙乙甲
七律:
1、仄起首不入韵式: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2、仄起首入韵式:乙丁甲乙丙丁甲乙丙甲丁丙乙甲丁丙
3、平起首不入韵式: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4、平起首入韵式:丁乙丙丁甲乙丙丁甲丙乙甲丁丙乙甲注:七言押仄韵无首不入韵式。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潭州雨梦 唐四名家“特定拗句”考

潭州雨梦唐四名家“特定拗句”考唐四名家“特定拗句”考“特定拗句”格式多于正格律句吗?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二十八)诗律》第1058页“(1)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注意,在这种拗救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
说这种句式是拗救,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
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
……”《古代汉语》是王力的学生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王力、林焘校订。
据说,他们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结论。
上述结论雨梦认为不切实际王力先生素为我敬重,然其学生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结论。
实不敢苟同。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只能在近体诗里找,而全唐诗才“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哪来“5万多首唐诗(近体诗)”?岂不笑话!雨梦先从杜甫及李商隐全部近体进行分析(析文另发),近又从“特定拗句”最易发生的七言绝句着手,特发文共析。
名家的诗多诗好,诗多便于分祈更接近准确,诗好则读者赏心悦目。
其结论为:特定拗句四家平均值:46/182=25.3%标准律句四家平均值:133/182=73%。
一. 王昌龄34首(含仄仄平平平仄仄句) 特定拗句11句1从军行七首?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甘泉歌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
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
3李四仓曹宅夜饮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4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

四声诗词格律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诗律——精选推荐

诗律诗律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度集合。
在形式上,⽐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诗律,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第⼀节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
《唐诗三百⾸》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类;古诗、律诗、绝句⼜各分为五⾔、七⾔。
这是⼀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长律⼀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诗,五⾔诗,七⾔诗[1].唐代以后,四⾔诗很少见了,所以⼀般诗集只分为五⾔、七⾔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定的标准。
但是,诗⼈们所写的古体诗,有⼀点是⼀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于汉代,本来是配⾳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等。
到了唐代以后,⽂⼈摹拟这种诗体⽽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乐了。
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乐,后来⼜产⽣了配新⾳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概产⽣于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之前的⼀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近体诗。
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
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
不过,这仅仅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
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己约定俗成。
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而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
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根据对仗的宽严水准,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木原则。
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
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 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
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五丈原联)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联)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
律诗和绝句的28格律

律诗和绝句的28格律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仅供格律诗词爱好者参考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平韻詩十六式,仄韻詩十二式表:五绝1、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3、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1、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1、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二十八式表

格律诗二十八式表第一篇:格律诗二十八式表格律诗二十八式表(四)格律诗二十八式表格律诗又称近体诗,共四体(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二十八式(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
注:1.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表示可平可仄。
2.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
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定格凡八式:(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第一句的结尾字是不入韵的仄,这种格式是在两联的最后一个字押韵,且要求两个韵字在同一个韵部内。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平平仄仄平(句)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句)平平平仄仄(韵)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句)平平平仄仄(韵)情缘不得了,处处添烦恼。
唤回春雨惊,一夜花多少。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句)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句)仄仄平平仄(韵)(尚未找到例诗,待补)(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句)仄仄平平仄(韵)(尚未找到例诗,待补)【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 平平﹣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 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 仄仄﹣平平﹣仄→出句 对 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联 平平﹣仄仄﹣平→对 粘 句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 平平﹣平﹣仄仄→出句 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 联 对 同。否则叫“失粘”。 仄仄﹣仄﹣平平→对 句
4、平水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193韵 独用 北宋陈彭年《广韵》206韵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 同用 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韵
四、格律诗的平仄 1、何谓“平仄”?
“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 的声调。“平”即中古的平声, “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平 上 去 入 平 仄
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相传汉武帝在长安筑台, 与群臣人各一句,赋成句句用韵共计二十五句的《柏梁台 诗》。如: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行。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它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最早隔句用韵的七言诗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 三。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衿。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拟行路难》之一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2、“永明体”的出现
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 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 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 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尤](左冯翊盛宣)。盗阻南山为民灾(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陈当)。 蛮夷朝贺常舍[会]其[期](典属国)。柱枅欂栌相扶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fu3)罳(上林令)。 啮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汉语语言研究的深入。 沈约《四声谱》、周颙(yong4)《四声切韵》 ▲汉语对仗特性的成熟。
“永明体”发展到唐代,正式形成讲究平仄与对仗的格律诗。
二、格律诗的字数和句数 1、每句的字数固定
五言诗 → 每句五个字 七言诗 → 每句七个字
2、每首诗句数固定
律诗 → 八句 绝句(律绝) → 四句 排律(长律) → 超过八句 七言 格律诗 七律 七绝 五律 五绝
日月星辰和四时(皇帝)。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武)。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路博德)。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杜周)。修饬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
平仄格式举例: 甲:仄仄﹣平平﹣仄 丙: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式
杜甫《旅夜书怀》
乙: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
王勃《送杜少府》
仄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 仄仄﹣仄﹣平平 城阙辅三秦, 平平﹣仄仄﹣平 危樯独夜舟。 平平﹣仄仄﹣平 风烟望五津。 平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 平平﹣平﹣仄仄 与君离别意, 仄仄﹣仄﹣平平 月涌大江流。 仄仄﹣仄﹣平平 同是宦游人。 仄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著, 仄仄﹣平平﹣仄 海内存知己, 平平﹣仄仄﹣平 官应老病休。 平平﹣仄仄﹣平 天涯若比邻。 平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 平平﹣平﹣仄仄 无为在歧路,
二十八
诗 律
一、格律诗的生成
唐宋时期流行的字句固定讲究押韵、平仄与对仗的诗, 叫做“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在汉魏六朝古诗的 基础上形成的。
1、古诗的出现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句数不定、押韵宽泛又不讲究平仄 与对仗的诗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是最早成熟的五言古诗。如: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物复道,努力加餐饭。
2、格律诗为何讲究平仄
声律求异,追求声音的变化美,抑扬顿挫。 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四种基本句式: 甲: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 平平﹣平﹣仄仄
五言
三、格律诗的押韵 1、何谓“押韵”?
押韵 是指在诗歌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 格律诗一般隔句押韵,偶句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用 韵,也可不用韵,用韵的叫“首句入韵”,不入韵的叫“首句 不入韵”。五言诗多首句不入韵,七言诗多首句入韵。 格律诗用韵的字也叫“韵脚”
2、格律诗为什么押韵?
吟唱 声律求同,追求语言的和谐美。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格律诗押韵严格
◆只能用平声韵。
◆不能“出韵”。 柳宗元《江雪》(入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押韵时没有用同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仄)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平)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