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律、词律
词律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兎。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拋球乐》咏的是拋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词律的名词解释

词律的名词解释什么是词律词律是指诗歌中的音韵规律和节奏感。
它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字音、字数和句子结构的有意安排和运用,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词律的分类音节与字数根据音节与字数的组合方式,词律可以分为平仄、押韵、对仗等几种形式。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形成一定的节奏感。
在古代汉语中,平仄通常由四个声调表示。
•押韵:押韵是指在一定位置上出现相同或相近的音韵。
押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对仗:对仗是指在句子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对称关系,通过相似或相反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或情感。
对仗可以增强语言之间的呼应和协调。
句式与结构根据句式与结构的特点,词律可以分为平行句、排比句、重复句等几种形式。
•平行句:平行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通过平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相似或相反的意义。
平行句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表达力。
•排比句:排比句是指通过对一系列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排列,以强调并增强修辞效果。
排比句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重复句:重复句是指在诗歌中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印象。
重复句可以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词律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不同文化中的诗歌有着不同的词律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文化中对词律应用的示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诗歌注重平仄和押韵,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更为突出。
中国传统诗歌通常采用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两种形式,每个字音都需要符合平仄的要求,并且每句之间需要押韵。
这种词律的应用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英语文化英语文化中的诗歌注重押韵和节奏感。
英语诗歌通常采用不同的韵脚和韵律形式,如押头韵、押尾韵、押中间韵等。
英语诗歌还注重句子长度和节奏感,通过对音节和重音的安排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性。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的诗歌注重音节和节奏感。
日本传统诗歌形式包括俳句、短歌和长歌等,它们都有着固定的音节和节奏规律。
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目录第一章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1)第一节韵 (1)第二节四声 (3)第三节平仄 (4)第四节对仗 (6)第二章诗律 (7)第一节诗的种类 (7)第二节律诗的韵 (8)第三节律诗的平仄 (11)第四节律诗的对仗 (22)第五节绝句 (27)第六节古体诗 (31)第三章词律 (38)第一节词的种类 (38)第二节词谱 (40)第三节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60)第四章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63)第一节诗词的节奏 (63)第二节诗词的语法特点 (66)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後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於要说明甚麽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於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於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後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ïng,“隆”l ï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裏“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诗词格律研究

诗词格律研究目录前言 5第一章诗律 9第一节诗的格式 9第二节诗的平仄 12一古汉语的四声 12二汉语普通话的四声 13三格律诗的平仄规则 13四关于起收和脚的组合形式 14五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16(一)五绝的平仄 16(二)七绝的平仄 19(三)五律的平仄 21(四)七律的平仄 25六格律诗平仄的避忌 28(一)孤平 28(二)尾三仄 33(三)尾三平 34(四)关于“八病” 35(五)关于“一三五不论” 37(六)关于“二四六分明” 37七粘对 39八拗救 43九平仄的变格 48第三节诗的押韵 53一什么叫押韵 531二《中华新韵(十四韵)》 53(一)《中华新韵(十四韵)》的韵部 54(二)《中华新韵(十四韵)》用韵规则 55三、《平水韵》 57(一)中国古代主要韵书 57(二)《平水韵》的韵部 57(三)《平水韵》的用韵规则和避忌 58(四)如何正确使用《平水韵》 611 求正 612 容变 62(五)押韵的变格 681 柏梁体 682 辘轳格(辘轳韵) 693 进退格(进退韵) 704 葫芦格(葫芦韵) 705 孤雁入群 716 孤雁出群 71四关于和诗 72第四节诗的对仗 74一什么叫对仗 74二格律诗对仗的原则 74三格律诗对仗的种类 86四格律诗对仗的格式及变格 98(一)五绝的对仗 98(二)七绝的对仗 100(三)五律的对仗 103(四)七律的对仗 1062五格律诗对仗的避忌 110第五节排律 111第六节古体诗(古风) 113一古体诗的格式 113二古体诗的平仄 117三古体诗的押韵 118四古体诗的对仗 121第七节格律诗正格和变格的界定 122第二章词律 124第一节词的基本知识 124一词的定义 124二词牌 124三词的流派 125第二节词的格式 126第三节词的平仄 128一词的平仄格式 128二几个特别的格式 135三词的平仄的避忌 137四诗词平仄和句式的区别 138第四节词的押韵 139一《词林正韵》的韵部 139二词的押韵格式 141三词的押韵特点 142第五节词的对仗 143一词的对仗种类 143二词的对仗特点 145第三章曲律 1463第一节曲的基本知识 146一曲的定义 146二宫调和曲牌 146三曲的流派 147第二节曲的格式 148第三节曲的平仄 150第四节曲的押韵 152一《中原音韵》的韵部 152二曲的押韵特点(规则) 152 第五节曲的对仗 154第四章格律诗词的语法特点 159 第一节关于起承转合 159第二节关于形象思维 163第三节关于比兴赋 169第四节诗词的节奏 175第五节诗词的语法特点 180附录一词谱(目录) 187词谱 190附录二曲谱(目录) 303曲谱 305附录三《平水韵》 345附录四《词林正韵》 359附录五《中原音韵》 372附录六《中华新韵(十四韵)》 384 本书参考书目 4004前言在滚滚的历史车轮已经驰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古典诗词,尤其是要学习格律诗词(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下同)呢?这是因为:一、古典诗词是中华先进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璀璨绚丽的瑰宝。
略谈词律和诗律的关系

略谈词律和诗律的关系词是宋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形式,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式错落的、有固定字数的诗歌。
一般认为这种体裁“发始于唐,滋衍于五代,而造极于两宋。
”若要追溯其起源,则“梁武帝之《江南弄》、陈后主之《玉树后庭花》、沈约之《六忆诗》,已为此事之滥觞”(上引均见吴梅《词学通论》)。
词的这种体裁从音乐上看,是“被之管弦的”的,实质上是配曲的歌词,所以,“以文写之为词”,而“以声度之为曲”。
如果从这种“曲子词”的声律上看,那末,词律和诗律有直接的前后相续的继承关系,即它是在齐梁体和近体诗的格律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词律和诗律的异同,以了解这两种文学体裁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一,在词的初起阶段,词还没有形成自别于诗的特点,那时,诗和词还是难于分别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曾说:“唐人以诗为乐,七言律绝,皆付乐章。
”这种说法是颇为合理的。
因为,词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那末,为了适应演唱的需要采用一些律诗或绝句充作歌词,折射自然而然的事,是可以理解的。
这样,诗和乐结合,就成了词。
而诗律呢,也就成了这些词的词律。
例如:清平调(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本就是一首近体诗的七绝,然而,被认为是一首词,并为万澍的〈词律〉一书所收录。
这种情况即或在中唐时代,词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后,也仍然存在。
例如: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也是一首合格的近体诗七绝。
由此可见,诗词之间除了是否配乐以外,是可以无甚差别的,犹如今天的作曲家为诗歌配乐而使诗变成为歌词一样。
第二,以诗入乐,必须适合音乐的特点,而乐曲是长短曲折、富有变化的,用长短一律的字句去歌唱时,势难尽其音声之妙,因此,需要增减字数,不得不“破五、七言诗而为之”,这样,诗和词之间就开始产生出差别。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也曾就此指明:“词体的构成,不只是一种文体的自然变化,实依赖着外部的动力,这种动力便是音乐的适合性。
古注古音诗律词律名词解释

古注古音诗律词律名词解释
古注名词解释:古书的注释。
我们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文,离不开注解。
古言语的注解,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
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古音名词解释:古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
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
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
亦为古代的语言及发音。
诗律名词解释:由于诗歌属于韵文,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一般依据语音的自然节奏和口语的韵律而形成某种音乐性的效果。
当诗歌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人们总结了语音与诗歌形成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了格律。
这种诗歌,我们称它为古典格律诗体。
诗律是诗歌发展的产物。
词律名词解释:词的格律。
词又称“诗余”,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有的词从格律上看,简直就是近体诗。
词律一般要研究词的种类、字数、用韵规则、平仄、对仗、节奏和语法等。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二、四声三、平仄四、对仗第二章诗韵和词韵一、平水韵(旧韵)二、普通话韵表(新韵)第三章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二、五言和七言三、律诗四、绝句(律绝和古绝)五、粘与对六、拗句和拗救七、所谓“一三五不论”八、古风式的律诗九、近体诗的避忌十、近体诗的对仗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第四章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五、词的平仄规律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七、词的押韵和对仗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第五章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二、格律极端化三、多填词牌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五、贪图长度六、贪图数量七、追求华丽辞藻八、自创词牌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律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位置:a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特点:a用“平水韵”的106部为用韵标准;b一般押平声韵;c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不能转韵。
(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c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五言诗: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七言诗的句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
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D(——)|||——|.A(——)||——|,B(||)——||—。
C(||)———||,D(——)|||——。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D(——)|||——,B(||)——||—。
C(||)———||,D(——)|||——。
A(——)||——|,B(||)——||—。
C(||)———||,D(——)|||——。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C(||)———||,D(——)|||——。
A(——)||——|,B||)——||—。
C(||)———||,D(——)|||——。
A(——)||——|,B||)——||—。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B(||)——||—,D(——)|||——。
A(——)||——|,B||)——||—。
C(||)———||,D(——)|||——。
A(——)||——|,B||)——||—。
(注)“—”平:“|”仄。
简化格式:甲: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11、拗救: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
拗救的几种方法:(1)孤平自救:在B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
以下同)改为平声字,即|—||—改为|——|—。
我们称它为“B1拗3自救”。
(2)特种拗救:C句3拗4自救。
即成了“——|—|”。
(3)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
aA句4拗,B句3救,即“||—||,——|——。
”b.A4拗,B1拗B3救。
即“||—||,|——|—。
”(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1)找出入声字(一般考试卷上都给注明)。
(2)逐字画平仄。
(3)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
如“五律平起平收式”。
(4)写出平仄谱。
(5)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
(6)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1)工对: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
(2)宽对:只要求词类相同。
(3)借对:借音借义。
词律1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1)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
(2)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
(3)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5、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
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一韵到底。
(2)同部换韵(3)平仄换韵。
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
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
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附]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1李白《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2王维《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3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4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宜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
———||,|||——。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言平起仄收式)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言平起平收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
8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杜甫《天末怀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3苏轼《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
4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1五维《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失粘)2杜甫《咏怀古迹》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失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