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律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概要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
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
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
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3)“对”和“粘”的规则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
“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
音韵声律—古代诗律(古代汉语课件)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移居东屯茅屋》 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内涵丰富意境生动
2)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小树花传香——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典雅别致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平平·仄仄平平——断肠片片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仄·平平仄仄——准拟佳期又误。(辛弃疾《摸鱼儿》)
特有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仄(四、六字仄,第五字必平)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 乙:仄仄﹣ 丙:仄仄﹣ 丁: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仄仄﹣平平﹣仄→出句
联
对
平平﹣仄仄﹣平→对句
粘
平平﹣平﹣仄仄→出句
联
对
仄仄﹣仄﹣平平→对句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叫“失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去通押)
都用入声韵:念奴娇、兰陵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壁,锡韵定的要求 ➢ 如遇到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对仗。一般如上下
七言律诗(精选300首)

七言律诗(精选300首)七言律诗(精选300首)七言律诗(一):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言律诗(二):春日朱熹胜日寻方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言律诗(三):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律、词律

诗律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位置:a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特点:a用“平水韵”的106部为用韵标准;b一般押平声韵;c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不能转韵。
(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c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五言诗: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七言诗的句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7、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
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通论三十诗律

(2)三平调 ) 三平调"是指"△△△ "△△△――"或 "三平调"是指"△△△ 或 △△△――"式变成了"△△ 式变成了"△△ "――△△△ △△△ 式变成了"△△―――"或 或 △△―――"这种形式,最后三字都用了平 这种形式, "――△△ △△ 这种形式 声字. 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声字."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律句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中有些第一字或第三字 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 ④: △△/△―/― △ △ △
三,粘对 (一)对: 是就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 是就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对句第 二字的平仄跟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相反), 二字的平仄跟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相反), 即平对仄,仄对平.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即平对仄,仄对平.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二)粘: 是就相邻两联中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的平仄 来说的, 来说的,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上联对句 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 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不合 的规则叫失粘. 乎"粘"的规则叫失粘.
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 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就必须首先掌握平仄 的运用技巧. 的运用技巧. 平仄: 一,平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所谓平声是指中古汉语的平声; 所谓平声是指中古汉语的平声; 仄声,则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调. 仄声,则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调. 到了近代,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化, 到了近代,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化,演变为现 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的规律为: 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的规律为: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一般地说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上去的, 一般地说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上去的,在古 代汉语(中古汉语)中读为仄声, 代汉语(中古汉语)中读为仄声,而现代汉语中 读阴平,阳平的字有一部分是由入声派来的. 读阴平,阳平的字有一部分是由入声派来的.
平仄与诗律

二、对句对立
偶数句的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对立。 如第一句为“平平平仄仄”,第二句须是 “仄仄仄平平”;第七句为“平平仄仄平平 仄”,第八句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 当第一句末字为平声(即首句入韵)时,第 二句须用另一种末字为平声的基本格式。如 第一句为“平平仄仄平”,第二句则为“仄 仄仄平平”;如第一句为“平平仄仄仄平 平”,第二句则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 是为了保证偶数句能入韵。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 愁。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题: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 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 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注:那,《集韵》有平声一读:“囊何切,何也。”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仄仄| 平平|平|仄仄,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平平|仄仄 |仄|平平。
(四四对四四)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仄平平仄,通仄通平,平仄平通,平平仄仄。
(六四对六四)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 乏明时。 仄仄仄平通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Biblioteka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诗词格律

“平水韵”虽然出现在南宋,但反映了唐人押韵的实际情况。 “平水韵”包括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平水韵”也叫诗韵。
1
7
古体诗的押韵比近体诗宽松得多,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
仄声韵。一首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平仄通 押或与邻部字混押。例如:
杜甫《望岳》(五言古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1
9
辨别平仄的基础是辨别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入派三声 平仄与现代四声的对应关系: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中的古代入声字
2
0
重点难点:辨别古代为入声今普通话中读为阴平 阳平的字。
直接方法:查询《广韵》,方言调查字表,汉字
3
在新体诗形成的过程中,除前面提到的几人外,梁武帝 萧衍、 昭明太子 萧统以及何逊、吴均、庾肩吾,南朝 陈 江总,北周 庾信、王褒,隋 薛道衡、庾世基、陆法言等人也都作出了贡献。 近体诗的句式和对仗、平仄诸要素及韵书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 到了唐初,经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的继续努力,近体诗这一新的 诗体便正式产生了。 新体诗产生后被称作“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汉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古体诗”而言的。古体诗,一般是指周、秦、汉魏 六朝的诗歌以及后世模仿的作品,即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 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又称“古诗”、“古风”。 唐人不仅盛行写近体诗,同时也写了大量的古体诗,像李白、 杜甫、白居易都是擅长古体诗的圣手。
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
鷟浞梲。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诗律——精选推荐

诗律诗律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度集合。
在形式上,⽐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诗律,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第⼀节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
《唐诗三百⾸》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类;古诗、律诗、绝句⼜各分为五⾔、七⾔。
这是⼀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长律⼀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诗,五⾔诗,七⾔诗[1].唐代以后,四⾔诗很少见了,所以⼀般诗集只分为五⾔、七⾔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定的标准。
但是,诗⼈们所写的古体诗,有⼀点是⼀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于汉代,本来是配⾳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等。
到了唐代以后,⽂⼈摹拟这种诗体⽽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乐了。
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乐,后来⼜产⽣了配新⾳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概产⽣于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之前的⼀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近体诗。
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韵母,又叫单元音韵母。单元 音韵母发音的特点是自始至终口形不变,舌位不移动。普通 话中单元音韵母共有十个:a、o、e、 ê、i、u、ü、-i (前)、-i(后)、er。 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叫复韵母。普通话共 有十三个复韵母:ai、ei、ao、ou、ia、ie、ua、uo、 üe、 iao 、iou、uai、uei。根据主要元音所处的位置,复韵母可 分为前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 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构成的韵母叫鼻韵母。 鼻韵母共有十六个:an、ian、uan、 üan 、en、in、uen、 ün 、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
到了唐代初期,七言诗的规则基本确定,于
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即所谓格律诗。 这种诗体对于唐人来说是新近出现的,所以 又叫近体诗或者叫做今体诗。 从此,这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格律诗便 广为流传,终使唐诗达到了我国诗歌的巅峰, 唐代也因此成为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
当然,格律诗产生以后,古体诗因其格律自
由而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唐及以后的诗人, 往往既写格律诗又写古体诗。通常,把他们 按照古诗写法创作的诗歌称为“古风”。 不过,这时的诗人们,由于受到格律诗的影 响,在写作古体诗的时候,往往又会不自觉 地写出一些“律句”来,人们把这种带有律 句的古体诗称为“入律的古风”。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 类。如,一东:东风疯虫充中工童……;二冬:冬 封从彤农共胸宗…… 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 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 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 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 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名,在科举应试 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 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 以又叫"韵脚"。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 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 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 “来”不是同韵字。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清 溪 深 不 测, 隐 处 惟 孤 云(文)。 松 际 露 微 月, 清 光 犹 为 君(文)。 茅 亭 宿 花 影, 药 院 滋 苔 纹(文)。 余 亦 谢 时 去, 西 山 鸾 鹤 群(文)。 依照诗律,律诗的奇数句不押韵,但第一句可以例 外,如果第一句押韵,我们即称之为首句入韵的诗。 而且,我们发现,用来押韵的字,其声调,多数工具书都使用《广韵》 的206韵,如果我们熟悉《广韵》中34个入声韵的 韵目,就能方便地判断。屋、沃、烛、觉、质、术、 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 药、铎、磨、麦、西、锡、智、德、缉、合、盍、 叶、帖、洽、狎、业、乏。如: 《汉语大词典》:“一,[yī][《廣韻》於悉切, 入質,影。]” “渴,[kě ㄎㄜˇ][《廣韻》苦曷切,入曷, 溪。]”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 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 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 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 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 “东”dōng,“同”tóng,“隆”lóng, “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 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所以《红楼梦》里,林黛玉叫香菱写律诗,
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 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 错了韵了。“ 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用韵的要求可总结为:
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
按照有无格律: 【古代诗歌】 【古体诗】 【今(近)体诗】 不讲求格律 讲求格律 【古诗】唐代【古风】 【五言】【七言】【杂言】 【五言】【七言】【排律 】
格律诗的要求
a、字句有定;
b、用韵严格; c、平仄协调; d、讲求对仗。
格律诗的要求——字句有定
律诗每首八句,每句的字数固定。 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第一句称作出句,第二句称作对句。 五律即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十字。 七律即每句七个字。全诗共五十六字。 排律,超过八句,唐代诗帖诗一般为五言十二句。 绝句即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 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 和口语基本一致。宋代以后, 语音变化较大,不过诗人们仍 旧依照唐代韵书来押韵,明清 时代依然如此。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 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 这里只谈平声韵。 在韵书里,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 卷。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 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 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诗律
王彤伟
诗律小引
请先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香菱学诗
问题
平声对仄声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
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 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 笑, 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 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 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zhēng)答道:"` 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语音古今发生了变化。比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我们今天读去,感觉不押韵了,这是古今语 音发生了变化的原因。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一个汉字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成分。韵母至少要有一 个元音,也可以有几个元音,或元音之后再加辅音。 由几个音素组成的韵母又可以细分为韵腹 (主要元 音) 、韵头 (又称介音) 、韵尾,如官〔guan〕这个 音节中,〔g〕是声母,〔uan〕是韵母。韵母 〔uan〕中,〔a〕是韵腹,〔u〕是韵头,〔n〕是 韵尾。 普通话韵母共有三十九个,按结构可以分为单 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按开头元音发音口形可分 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称“四呼”。
偶句押韵, 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当然今天我们如果写律诗,不一定必须依照
韵书来押韵。不过,我们却只有知道古人诗 韵的相关知识才能读懂古人的律诗。
格律诗的要求——讲求对仗
对仗的基本要求:平仄相对,词性相同
律诗对仗的位置: 首联:可对可不对 颔联:必对 颈联:必对 尾联:可对可不对 由此也可知绝句的对仗情况。
入声字
2、利用语音演变规律,把相关的规律编成便于记忆的顺口溜,帮助我 们记忆。如: (1)zh、z、b、d和g、j,可管阳平二百多。如哲、翟、杂、责、革、 国、及、即、拔、白、铎、达。(例外,鼻不是入声字。) (2)zh、ch、sh、r加上k,拼uo皆入不用说。如桌、绰、说、若、扩。 (3)d、t、n、l、b、p、m拼ie除去爹。如蝶、帖、捏、劣、鳖、别、 撇、灭等。 (4)üe韵除去靴、嗟、瘸。如决、略、虐、缺、学、月等。 (5)d、t、n、l、z、c、s拼e皆入应自知。如德、特、讷、乐、责、测、 色等。 (6)fa、fo皆入。发乏法,佛等。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例字 有 航 海 表 扬 安 全
拼音 韵母实际读音 韵头 韵腹 韵尾 you iou i o u hang ang
biao iao i a o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凡是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就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一个音节中的韵母,通常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 韵头:韵腹前面的成分,由i u u三个高元音充当。做韵头时 发音轻而短,很快就向后面的韵腹过渡,因为它介于声母和 韵腹之间,又称“介音”。 韵腹:韵母的主干,又称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听起来最 响亮的元音,一般由a o e 充当,也可由i u ü -i er充当。 韵尾:指复韵母中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普通话中有n、 ng两个辅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另包括ao iao中的o, 此o实际也发u)。如ei中的i、iao中的o、an中的n、ing中的 ng。在古汉语(如唐朝语音)中,是存在塞音韵尾的,分别 是-k,-p,-t。
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
东汉末期,五言诗大量产生,艺术技巧日趋
成熟。 魏晋南北朝,则成为五言诗的兴盛时期,出 现了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一 大批著名的诗人。同时,这一时期,七言诗 也开始出现。
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
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就是曹丕的
《燕歌行》。这首诗的特点是句句押韵,形 式上则显得单调。 刘宋时代的鲍照,又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造, 采用隔句用韵、自由换韵的方式,创作出了 令人“倾炫(摇荡迷乱)心魄”的诗作,从 而为七言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从此以后, 七言诗便也开始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