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合集下载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别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情况的是 ( A.中华的荣耀 C.帝国的危机 B.东方的曙光 D.文明的复兴 )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重 点 难 点 探 究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当世界工 业文明迅速发展时,清帝国的统治者对此却毫无认识, 仍然紧闭国门,统治腐朽。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
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到英国19世纪初推
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答案:C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同步导学练
基 础 自 主 学 习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重 点 难 点 探 究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重 点 难 点 探 究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同步导学练
3.商业的发达:明清时期的商业也很发达,像
基 础 自 主 学 习
安徽 、_____ 山西 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一些原来 _____ 工商业 市镇;在传统的大城市 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_______ 中,工商业也很繁荣,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重 点 难 点 探 究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唐朝
唐朝 清朝
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 康熙、雍正、乾隆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同步导学练
基 础 自 主 学 习
【例1】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出现在(
A.顺治康熙乾隆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康熙乾隆两朝 D.雍正乾隆两朝
)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能 力 提 升
重 点 难 点 探 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3、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5、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

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手工:兴盛。

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表演情景剧)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

(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07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07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习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理解盛世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

3.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树立求实、创新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学习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学习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学法提示讨论法、讲述法、观察法。

一、导入示标: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然而,明清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导致中国近代倍受侵略和奴役。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1分)1.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2.明清时期商业佷发达,像、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3.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个。

4.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

5.明末,商人位置升到,雍正皇帝发现,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

6.“奇异的悲歌”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一:对外;二:对内坚持政策;三:鄙薄;四:思想领域;最后终于无力抵抗(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盛世与危机“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频繁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能知多少……康熙雍正乾隆1.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内涵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2.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康乾盛世呢?3.在康乾盛世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表现何在?4.明清时期出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请列举其表现。

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把握这一趋向的?对中国有何影响?5.从康乾盛世的那段历史中,给我们什么启示?(至少两点)四、训练反馈:(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1.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2.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A.纺织品B.瓷器C.铁器D.茶叶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4.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件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件华东师大版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素材三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 一些殖民者组成的英国贸易公司通常由政府授予贸易特权,英 国女王甚至授予大海盗德雷克以骑士称号。 探究五 素材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素材二中英方提出 要求的原因。 [提示]现象:英国政府支持对外殖民扩张。原因:英国积极对 外进行殖民扩张;试图打开清朝大门,倾销商品。
[提示]两广总督译文:来华朝贡;英方信函:扩大贸易。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素材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尔国王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 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朝,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又据 尔使臣称,欲求小海岛一处,以便商人停歇,收存货物。天朝 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 探究四 根据素材二,简要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提示]盲目自大;维护了主权。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方法集锦
·特别提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 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 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 极作用,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 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 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要点归纳
盛世与危机
经济发展
近代化因素 萌发 危机
“康乾盛世” 由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 社会危机严重,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阅读材料:
•据测算,1700~1820年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 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 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 居世界第一位。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何为“近代化”? •生产的机器工业化;政治的民主法制化; •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后,“打工热”、 “经商热”弥漫在整个农村, 眼看相亲们挣回大把大把的 钞票,她丝毫不觉心动,硬 让三个儿子安守本业,在家 务农。成为“贫困户”,三 个儿子均已三十多,任然全 光棍。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
•(3)阻碍发展: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 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4)外来侵略: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 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试问,如此危机四伏的封建王朝, •在今后的历史发展的结局会怎样?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
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同一时期中英对比
•英国的议会
•中国的朝廷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同一时期中英对比
•英国首相议事
•中国皇帝上 朝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同一时期中英对比
•英国的蒸汽机
•中国的水车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Hale Waihona Puke •同一时期中英对比•英国女 工
•中国农民

28节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28节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明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发展:
1、时期:从到,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2、代表:康熙到乾隆年间出现的“”局面。
3、表现:(1)农业得到较大发展。(2)生产十分兴盛。
(3)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和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世界市场上一半白银流入中国。
(4)商业发展: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传统的大城市中,工商业也很繁荣;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马克思
材料二雍正皇帝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了”,对“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表示深切忧虑。
(1)材料一中的“大帝国”指的是哪个朝代?
清朝。
(2)材料二反映了雍正帝的什么思想?
重农抑商。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
五、达标测评:
1、下列关于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外贸易处于劣势B.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C.对外贸易处于优势D.对西方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
2、下列不属于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的表现的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B.“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C.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1、原因:(1)内因: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坚持“”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大兴,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2)外因:英国推行罪恶的
2、结果:清帝国无力抵抗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
三、合作学习、展示提升:

北师大版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北师大版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1.人口流动性 增大,传统农耕社 会开始发生变化.
明《货郎图》
2.农业中出现了运用生产技术和加强管 理等手段经营的新型地主;手工业出现 了雇佣劳动方式和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 营方式。 3.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的位置 升到 第二。 请思考:以上变化说明了什么? 中国出现了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3.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
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
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 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 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 根源是( B )
A.中西方文化差异
C.中西方人种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猜一猜:“ 举世最优美、
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 而治理最好的国家”是哪一 个国家呢? ——[法] 伏
尔泰 明清时期的中国,
特别是康、雍、乾时期的中国。
一、明清经济发展
康乾盛世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明清经济发 展的表现有哪些?
〔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1、农 业:
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一政策?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 (1) “重农主义”(或“重农抑商”)。
(2)清朝鄙薄科学技术。
(3)这些做法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再见!
请思考:如此危机四伏的封建王朝, 在今后的历史发展的结局会怎样?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 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 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 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 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 垮。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 “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 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其中哪个阶段最典型?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 康乾盛世 ——在清朝的
康熙到乾隆年 间,经济迅速 恢复,国力空 前强盛。
一、明清经济发展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 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 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 思
清政府
对外闭关锁国; 对内重农抑商; 大兴文字狱。
(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 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 (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 于现状”的? (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 感想?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近代化是指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主要表现
社会方面: 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观念方面: “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思想方面: 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 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 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 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 乔家”之说。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店小二:要住宿,来此处登记。 商人:前面的人怎么这么多?小二! (不耐烦的样子) 店小二:来了,这位客官……哦!京 城的宋大官人!您往里请,不用登记。 商人:行,太好了!
1.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民生活 有了哪些变化? 2.工厂中出现什么样的雇佣劳动 方式? 2.这时期商人的地位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一篇: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程标准】1、归纳明清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归纳盛世隐藏的危机的主要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插图,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对历史的敏感性。

通过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学习兴趣,直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

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本课出现了“近代化”“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雇佣劳动方式”“现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四民”等一些高难度的概念,这些概念就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应作为难点处理。

【教学过程】导入:展出图片《南都繁会景物图(局部)》和《盛世滋生图》,让学生感受明清时期社会的繁荣提问:这两幅图画反映的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为什么?这样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进行归纳。

由此导入新课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历史小提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1、农业:人口增加、劳动效率提高、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2、手工业:纺织品、陶瓷、茶叶远销国外3、商业:出现商帮;城市繁荣阅读材料,巩固练习:材料一: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大,欧洲国家增长幅度小,材料二:纵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技,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

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中西500年对比》从材料中你可以提炼什么信息?由科技的增长扩展到经济层面,可以得出:中国经济属于封建经济的增长,西方国家的经济则是近代经济的增长。

过渡:你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呢?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势1、什么是近代化生产的机器工业化;政治的民主法制化;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以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2、近代化的表现通过情景剧,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请思考: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民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新型劳动方式?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1.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务农了。

2.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的位置升到第二。

并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问题解答:想一想: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P134 科学技术:传统的科学技术取得一定突破,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著名科学家体现出献身科学的价值取向,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开始显示出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文学艺术:描摹世态人情的世俗文学蓬勃兴起。

古典小说蓬勃发展,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性,要求个性解放,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过渡:有人说,康乾盛世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为什么呢?三、西方列强压迫下的危机1、中西对比阅读P135形势图分析:从明末到清朝前期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各呈现什么特点?2、危机的表现:(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2)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3)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4)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四、随堂练习【作业设计】《历史金牌学案》1-10题《历史填充图册》第二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课程标准〗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

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课前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有关的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编排课本剧。

〖板书设计〗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

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师:不错。

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

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

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去感受一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出示投影:课题)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三个子目,告诉我“盛世”与“危机”的表现是什么?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指板书说出“近代前夜的盛世”指的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文第一子目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参见附录二),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将所获取的材料加工分类,说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

(投影出示分析提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这里建议在同学们加工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编辑概括出明清经济的表现。

(出示投影,让学生齐读)二、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生自主学习)师:中国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组织大家学习,同学们欢迎。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过渡:明中期的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向近代文明演进,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却无视这种变化。

正当西方列强发展之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之下摆上了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致使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倒退。

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是这样评说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出示投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附录二),试分析讨论这段话,之后说出讨论结果。

讨论问题如下:(出示投影)(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让学生分析西方世界发展情况)(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让学生分析明清危机: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落伍于世界;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历史发展的政策;陷入鸦片贸易的危机)(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归纳小结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前夜尽管曾经有过灿烂与辉煌,但在迈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封建统治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终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殖民列强的挤压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举步维艰的近代化道路。

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将在下学期的历史课中学习。

巩固练习依学生情况设计(略)。

布置作业“我来想、我来说、我来写”假如你是一个历史老人(可能是几百岁),请你根据本课的有关内容,以历史老人的身份给大家讲述一个“近代前夜”的故事。

第三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04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标:识记: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

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