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存在差异的成因

浅谈中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存在差异的成因
的 发 展
三、 中西 方 社 会 关 系存 在 差 异 的原 因
社 会 关 系 它 是 人 们 在 劳 动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人 与 人 之 间的 各 种 关 系 。 分 为 物 质 的社 会 关 系 和 思 想 的社 会 关 系 两 大 类 。 质关 系 是人 们 在 生 物 产 过 程 中所 形 成 的 相 互 关 系 即生 产 关 系 。 想 关 系 是 指 由 一定 生 产 关 思 系所 决 定 的 政 治 、 律 、 德 、艺 术 、 教 等 其 他 社会 关 系 。 法 道 宗 1经济制度影响生产关 系 、 西 方 各 国实 行 的 是 资 本 主义 经 济 制 度 ,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的实 质 资 以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为 基 础 的雇 佣 劳 动 制 度 。 动 力 成 为 商 品是 资本 运 劳 行 的 前 提 条 件 , 动 力 商 品特 殊 的使 用 价 值 是 价 值 增 殖 的源 泉 。 中 国 劳 实 行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制 度 . 会 主义 生 产 关 系 的 实 质 是 以 生 产 资 料 公 有 社 制 和 按 劳 分 配 为 基 础 。 现 共 同 富裕 。 动 者 是 主 人 翁 的地 位 。 行 按 实 劳 实 劳 分 配 , 余 产 品 由 劳 动 者 共 同 占 有 , 为 社 会 的 全 面进 步 和 人 的 全 剩 并 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 2、 济 制 度 影 响 思 维 方 式 经 受 大 工 业 生 产 方 式 所 特 有 的 组 织 性 、 学 性 、 主 性 的 陶 冶 。 就 科 民 造 了西 方 人 有 较 强 的 斗 争 精 神 和维 护 自身 利 益 的 法 律 意 识 . 以独 立 、 自 由、 等为处世原则。“ 平理论 ”“ 平 公 、 自我 实 现 理 论 ” “ 争 精 神 ” 西 、竞 是 方 人 思 维 方 式 的典 型 特 点 。西 方 人 的 观 念 , “ 大 于合 ” 常 常 站 在 是 分 , “ 人” 个 的立 场 来 看 整 体 的 社 会 。一 般 而 言 , 方 人 的 人 际 关 系 , “ 西 以 个 人 ” 主 , 人 在 法 律 许 可 的范 围 内 , 由 、 等 、 立 , 为 西 方 人 的 为 人 自 平 独 成 人 际 基 础 。中 国 的 传 统 经 济 是 典 型 的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小 农 经 济 自给 自足 的 特 征 使 人 们 进 而 悟 出 了 “ 物 一 体 ” “ 人 合 一 ” 意 识 , 万 、天 的 中 国人 的 观 念 , 是 “ 中有 合 , 中有 分 ” 个 人 固然 重 要 , 是 在 整 则 分 合 , 但 体 中完 成 自我 . 称 得 上 圆 满 . 国人 的 想 法 比较 复 杂 。 们 的 人 际 关 才 中 我 系 。 伦 理 ” 主 , 会 固 然 由个 人 所 构 成 , 是 个 人 却 很 难 离 开 社 会 以“ 为 社 但 而 生 活 , 情 论 理 , 伦 理 来 弥 补 法 律 的不 足 , 才 是 中 国人 的 人 际 基 衡 以 这

浅析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浅析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浅析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摘要:在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逐渐形成了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种不同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效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Abstract: in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fter gradually appear differentiation, and gradually formed a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two kinds of different theories.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i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the western economics effective experience,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political economics从17世纪初开始,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17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逐步出现,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为了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现象,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并分化出了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学分支。

最先分化出来的经济学分支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最早于1615年在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被提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也提及了政治经济学,他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直被广泛关注和讨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紧密。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政治在制定经济政策、监管经济活动和调控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经济也对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制定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政府还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对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

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经济发展也为政治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

此外,政治和经济之间还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治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政治稳定提供了支撑。

政府在推进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治的支持和保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法治保障。

最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还表现在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中。

中国政府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交流和经济合作来扩大对外影响力,实现经济共赢和多边合作。

政治层面的互信和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经济的发展也能为政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政治提供了经济发展的保障和引导,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政府需要在政治和经济之间保持平衡,不断完善和提高政策和制度,以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学生姓名:学号: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首先提出并进行实践应用的,如果成功了,将会是对全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代代人学习和经验所得,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我国又一项重要的体制改革。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

而要弄清楚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 就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

由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巡时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年轻的制度,一直处于探索,实践中,人们对它的本质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邓小平明确指出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涉及到对国情的认识,也涉及到对时代和世界的认识。

浅谈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及经济重心移动规律

浅谈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及经济重心移动规律

浅谈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及经济重心移动规律作者:孙全胜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8年第01期传说中国古代王朝的统一,都是由北方的势力来完成,南方即便在短时间内强大,最终还是会被北方征服。

俗话说,皇帝面南背北,至于原因有以下几个说法。

性格说,北方苦寒之地,北方人坚忍顽强,勇猛剽悍,雄心勃勃,南方富饶之地,南方人温婉文质,贪享安逸,偏安一隅。

地缘说,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差悬殊,位居上势的北方政治集团居高临下。

回报说,南方相对于北方较为富庶,意味着北方通过战争实现统一的回报较高,而南方通过战争实现统一的回报较低。

因此,北方的政权有动力在军事上处于优势时发动战争统一中国。

以上说法极有道理,但仔细想来,过于笼统,笔者愿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初探。

一、政治和经济重心的重合时期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政治重心往往追随经济重心(政治植根于经济),所以中原农耕文明勃兴阶段,政治和经济重心是重合的。

在中原以北辽阔的草原地带,作为农耕民族的对立面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息繁衍,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军事上剽悍善战,精神上开放进取,创新冒险,但由于常态性的“内不足”,必须用毛皮、肉食和奶制品与农耕民族交换日常用品以及谷物,对农耕文明依赖性较强。

和平时期,在两大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取长补短,各有收益。

但是北方草原生产不稳定,当遇上灾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时,就意味着生存的危机,为了生存只能去劫掠中原,形成以农耕文明为对立的强烈战胜与克服欲,在两大民族的交汇地带冲突也成为常态,期间,伴随着交往、交流与交融,双方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疆政治生活的核心。

第一次变局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战,有一个异质因素开始影响中国历史的方向,西部游牧部落犬戎灭了西周,迫使平王东迁洛邑,自此,游牧文明开始影响中原的政治舞台,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汉之际,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强势南下,中原也迎来了第一次农耕文明血性的崛起,汉与匈奴的对决,是两大文明第一次激烈碰撞,汉击退匈奴,捍卫了中原政治的强势和经济的繁荣。

浅谈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浅谈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浅谈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摘要: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和对途径的如何选择都关乎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稳定和现代化的内容和关系,来分析论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对政治发展、政治问题和政治现代化进行选择。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

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一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

②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③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

④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

⑤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

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⑥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

政治发展中包含政治稳定的内涵,政治稳定中同样包含政治发展,且两者互为前提。

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政治发展。

浅谈中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姓名:杨思佳学号:41516032班级:经济一班我国处于东亚地区,所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利益纠缠,纷争不断。

首先,来说说中国周边环境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周边存在许多安全问题。

2013年年初,我国与南亚五国的领海主权与钓鱼岛之争是举国上下尤为关注的。

日本无理由扣押我国位于钓鱼岛附近作业渔民,菲律宾驱逐我国黄岩岛作业渔民,越南挑衅我国驻太平洋士兵,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等。

这些关乎中国国土安全的问题摩肩接踵而来,如果中国做出让步,这将危害本国重大国土安全。

我国与周边各国的海权领土之争,实质是周边各国对我国海洋资源的无理占有欲,因为南海蕴藏着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资源等。

然后来说说,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美国的亚太之旅,对我国造成重大的军事压力。

美国大量先进的海空部署到东亚地区,而且在中亚也是不甘寂寞,又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

对我国形成了一个四周不安的局势,从而对我国形成钳制。

中美在经济政治对话不断加强,但美国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

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而且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故而美国有了重返东亚的战略部署。

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中美双方的冲突与周边局势的强烈震荡。

随着国际格局的多极化,美国虽然在国际力量中占有优势,但随着近年其他各国的不断发展,美国的霸权主义与霸主地位已有所下降。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大发达国家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

说明其当初的改革开放与对外发展战略的准确性。

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多样化,由对抗走向合作,各大国已明确意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全球化,还可以推动区域合作。

但不排除各大国之间所存在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

最后再说说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从以上不难看出国际体系正在不断的走向多元化,国际政治也在走向经济化。

就目前来说,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而且经济的合作与摩擦,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取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使得世界经济结构从以前的国际经济体系转变为一种全球经济体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当今国际关系。

从辩证法角度浅谈现今国内外经济对各国政治的影响

从辩证法角度浅谈现今国内外经济对各国政治的影响
3.建立微博内容审查制度。这是规范微博传播秩序的另一有效方法。微博运营商要加强对微博图文和跟帖的编辑审查,一旦发现属下微博中有不适合发表的内容,如色情、暴力、虚假、反动言论等,应立即转入后台并及时通知微博主人予以删除。目前已经有一些微博运营商在这方面加强了管理。也比如,若试图在人民微博发布某些敏感词,系统会自动提醒“发送失败,请检查”;而在新浪微博或搜狐微博发布敏感信息,则会被管理员删除,并收到来自系统管理员的通知。除了强化内容管理之外,我国微博网站还要改善服务,认真并妥善处理投诉,切实接受公众社会监督。
4.各组织、社团之间应互相自律。各社团、组织应该对同学、对学校、对国家负责,也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无中生有应该成为各社团组织间自律的起码要求。社团见的自律也必然对校园舆论环境进行相关性质上的引导,这种行为对校园和谐、校园生活、校园管理等起着良好的配合作用。
5.校园微博加强与微博运营商的沟通,通过合作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微博生活。此前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微博协会进行了“大屏幕”上墙互动活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体现出微博在同学中也成为了一种热度现象。另外也可以像“易班”,举办例如“校长在线”等校领导参与的活动,促进校领导与同学的交流、沟通、互动。并且,良好的校企合作既可帮助微博运营商宣传,也可以丰富同学的校园生活,两者各有所得,何乐而不为呢。
3.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互联网的发展和监管需要的是一套综合管理体系,要注重各政府主管部门间的通力配合。为切实做好互联网站特别是微博的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互联网管理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建立长效机制。譬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6个单位联合制定的《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中强调:各部门要建立日常协调机制,切实加强互联网站管理中的沟通协调工作;落实互联网站管理职责,形成管理合力;理顺网站管理工作衔接流程,密切部门协作。微博管理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微博的传播特点,细化《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条款,使各部门都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形成监管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怎么样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当然要了结我国社会的系统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政策行为,此外,只有了解国家的政策行为,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社会的系统特点,以及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最后,理解了隐藏在社会发展后面的国家行为,就容易把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而这些国家行为中,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典型!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99年,作为一个战略的实施是从2000年1月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开始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11年,11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谓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的西部大地却发生重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缩影!
总之,我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辨证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改革。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改革的初衷和原动力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其本身就具有十分强烈的政治性质和政治改革的内涵。党的十五大做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就决定了发展生产、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最大的政治。另一方面发展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支撑。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先进的政治制度,更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支持,无论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所以,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以西部大开发为例
摘要: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过程及成就中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进行 了探究论证,简要陈述了十年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状况,以期探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中国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让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 经济 中国 西部大开发 政治效益 关系
2009年是新世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张最为复杂的一年,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一年,西部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个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措施,以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为主线,在努力抗击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威胁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名声的显著改善,结构调整的进展明显等重大成就,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为西部地区下一个十年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85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速已经连续8年超过10%,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高增速(仅次于1984的14.1%和2007年的14.5%)同时,也是西部地区比全国各地区GDP加总的增长率(11.59%)高出1.86个百分点,占全国GDP的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达到了18.5%。从省际来看,西部地区除新疆增长速度为8.0%外,其他省市增速均高于全国8.7%的平均水平,分时间段看,西部地区一季度增速为10,5%,上半年为11.8%,前三季度为12.5%,经济增长沉陷逐步加快的趋势,在经济危机面前,政治的作用凸显,因为我们有政策和思想指导,所以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危机!
第一、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且政治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决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反作用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猿相揖别,几度桑田沧海;西部多跌宕,充满嬗变兴衰。中国的西部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聚居着12个省份的三亿之众。从孙中山提出西部开发方略,到国民党政府的西部开发动员;从解放后“一五”、“二五”时期对西部的倾斜,到改革开放之初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西部凝聚着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但真正的西部巨变是在改革开放奠定强大国力后的十年来,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性变革。西部大开发,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经济发展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政治工程,因为经济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由于国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许多矛盾就已经凸现出来,地区差异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一再扩大,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现实,党中央,国务院依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定,把它作为一项国策,一个改革发展战略提了出来,这正是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的有力体现,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及国内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第五、从西部大开发的成就中探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高,民主程度不断提高,民主制度日趋健全。截至2009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约10000亿元,中央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在西部的发展中得到很好的运用!这是国家政策的良性反应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应!
第三、经济政策的出台、改革和实施,也有着巨大的政治效益,西部大开发就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其中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保证西部开发扎扎实实地健康发展。
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是其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总体变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亦即政治领域的变化会影响经济领域的变化,反之亦然。经济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发展、为了追逐财富而进行的物质生产、交换活动,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展开。政治是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各种利益集团为了争夺与维护国家统治权而展开的斗争。随着国家的产生,经济的发展就一直会出现停滞、倒退。
第二、经济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稳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保障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经济的发展能够巩固政治稳定!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通过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积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奠定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2009年西部地区积极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实施了稳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积极地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强化就业服务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就业工作,就业形势比较稳定,西部各省(除宁夏和新疆外)共新增就业314,43万人,相当于全国新增就业量(515万人)的61,05%为社会稳定和居民收入提高做了重要贡献。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在贫困标准提高脱贫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各地政府积极实施积极地扶贫的政策,扶贫成果显著,2009年,重庆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9,34亿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5140公里,异地扶贫搬迁8572户,退耕还林生态移民7673户,全年贫困人口减少20,1万人,云南按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540万,净脱贫5万人。财政支出支持力度加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09年内蒙古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9.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4.57亿元,增长43.4%,医疗卫生支出102.09亿元,增长70,。7%,广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2.04亿元,增长56.6%,医疗卫生支出110.49亿元,增长40.3%,环境保护支出49.60亿元,增长77.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3.8亿元,增长43.6%,教育支出增长290,44亿元,增长15.6%,
第四、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多年来取得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西部大开发要依靠市场机制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区域政策。那么这也足见政治与经济,不可偏颇其一,要将政策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经济发展对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