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与美学

合集下载

森林文化 (2)

森林文化 (2)
“以时禁发”的森林利用传统 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注重森林资 源的综合利用
文学艺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 以歌颂、咏赞森林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表现和反映了人类与森林相依共存 的生活场景,以及人类对森林真善美价值的 肯定、比兴的真实情感。
《诗经》、《楚辞》等
森林旅游文化
森林文化 BJFU.2014
Content
1、森林文化的产生及形成 2、森林文化体系 3、森林文化的研究内容 4、森林文化的研究价值
森林文化的产生及其形成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
原始宗教: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由于缺乏认识和征服 自然力量,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现象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及征服自然的幻想,因而自发地进行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
设置相应的机构,配置专职官员负责森林的 管理,而且制定了许多法典法规、乡规民约,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森林制度体系。
森林文化的研究内容
森林文化理论 哲学、伦理学、美学、史学、文学艺术等
植物文化 树木、茶、竹、花卉等
动物文化 鸟类、兽类、昆虫等Fra bibliotek城市森林文化 园林、公园(主题公园、江滨和海滨公园、植物园)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崇 尚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态需求日益高涨。走 进森林、休闲旅游正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时尚。
森林公园、主题公园、生态旅游···
制度文明
中国是最早建立森林制度的国家,经过几千 年历史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国家制度、地 方制度和明间制度相结合的森林制度体系。 这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适应,体现了不同时 代人的价值取向和人对制度的诉求。
森林美存在形式大体可分为: 社会美
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 自然美

森林文化初论

森林文化初论

专题论述森林文化初论蔡登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91)Ξ摘要 森林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文中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森林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阐明森林文化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并通过对其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客观分析与评价,对森林文化体系的架构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以唤起全社会对森林文化的。

这对于弘扬和繁荣新时期森林文化,不断丰富和满足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关键词 森林文化 森林美学 竹文化 花文化 茶文化 园林文化森林文化作为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

大力弘扬和发展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森林文化,对于不断丰富和满足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森林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1.1 森林文化的起源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

“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缺乏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力量,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现象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及征服自然的幻想,认为万物皆有神灵主宰,因而自发地进行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

这种原始宗教意识,后来逐渐发展为自然宗教。

自然宗教在奴隶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成国家制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和用兵是国家根本大计。

自然宗教意识所崇拜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力,除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外,还有土地、山川、森林和动植物。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除了有限的斗争之外,更多的是对自然的依赖、祈求和幻想。

恩格斯称“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第15卷 第1期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V o l .15 N o.12002年2月 W o rld Fo restry R esearch Feb.2002Ξ收稿日期:2002-01-22然现象,季节的更换等等庆祝活动。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与实践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已成为全球的焦点。

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本文将介绍三种重要的措施,以期为实践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采伐是森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基础。

在制定采伐计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物种多样性,避免过度采伐和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要合理规划采伐区域和采伐强度,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对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旨在保护天然林生态系统。

推广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重要作用。

推广生态公益林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生态公益林,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和监测,确保其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

推动森林认证森林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认证制度。

通过森林认证,可以保证木材来源于合法、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单位,减少非法采伐和劣质木材的使用。

推动森林认证不仅可以保护森林资源,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声誉。

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森林认证,积极推动可持续经营的森林认证工作。

例如,某大型家具企业就已获得国际森林认证体系FSC的认证,确保其原材料来源于可持续经营的森林。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推广生态公益林和推动森林认证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发展,为地球家园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直至今日,其它三大文明都已消亡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唯独只有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还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回顾浩浩汤汤的灿烂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却和而不同。

其中,森林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响颇深,二者可谓是一脉相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森林文化一脉相承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这漫长五千年里,我们的祖先从森林树木中得到启发灵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森林文化,这些森林文化逐渐累积与其它文化共同铸造了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通过对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森林文化的广泛内涵与深远意义,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深刻地感受森林文化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珍视宝贵的森林文化,敬佩崇高的森林文化,进而保护它,发扬它。

那么,森林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有何密切关联呢?它是如何影响,缔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呢?一、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就得益于森林树木的启迪。

从原料上说,从木棒搭起的人字架草棚到后来的宫亭楼阁,我们的祖先都是从森林里获得木材,然后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进行我国的传统建筑的修葺。

从风格上说,中国的传统建筑还重山林风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对我国园林艺术的赞美。

古人陶冶于森林之自然情怀,从森林中汲取自然灵感,运用咫尺山林的造园手法,将山水、林木、花草、亭阁,错落有致的组合,无论是北京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让我们体验回归自然、拥抱森林的乐趣,感受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二、森林文化与中国文字载体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用竹筒来书写文字,在《汉书·艺文》中就有记载“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

森林中的文化与传统

森林中的文化与传统

森林中的文化与传统森林深处,特殊的文化与传统在悄然生长。

这些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形成了森林的精髓,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森林中的文化与传统,并探索它们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一、森林中的秘密知识传承森林是古老的智慧的守护者,它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在森林中,许多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木工艺术、草药医学、珠宝制作等各种技艺在森林中得以独特的发展。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这些传统的艺术与技艺,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财富,也是森林神秘力量的象征。

二、森林中的神秘仪式与信仰森林被认为是灵性的所在,人们赋予森林神秘的象征意义。

因此,许多森林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神秘仪式与信仰。

这些仪式往往与自然灵怪、神灵、动物精灵等相关。

人们通过参与仪式与信仰,与森林精神深度共鸣,感受到森林中超越日常世界的力量。

这些神秘的仪式与信仰成为了森林文化的核心。

三、森林中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森林是民间传说与故事的发源地之一。

在森林中,各种神奇的传说和故事不断涌现。

这些故事讲述了森林的神秘力量,让人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例如,关于森林精灵、魔法血脉的传说便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

这些传说和故事丰富了森林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四、森林中的音乐与舞蹈森林中的文化与传统也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中。

森林部落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传统而著名。

在森林中,人们通过音乐和舞蹈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例如,露天音乐会和火焰舞是森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体现了森林的美学价值,更是精神交流与传承的方式。

五、森林中的庆典与节日森林中的庆典与节日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庆典与节日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生命与自然的奇迹。

这些庆典与节日往往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和神秘色彩。

例如,春分节、夏至节等都是森林部落重要的节日。

通过庆典与节日,人们弘扬森林中的文化与传统,加深对森林的认同和敬仰。

结语:森林中的文化与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方式点亮了人们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03森林文化

03森林文化

和谐的生态文化观 :
系统观 消费观 发展观 效益观 资源观 平等观
体制观
法制观
公众参与观
2.7.1.2 生态文明ec-civilization : 指人类按照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 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与和谐发展的社
会文明形式,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
制度成果的总和。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 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 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 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 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 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 或创造出来的。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莲花也与佛教传说相关。人们拜佛时 多手捧莲花,供奉在佛祖塑像前,表示对 佛的虔诚,莲花为佛门礼仪花卉。“五树” 中的槟榔树,高大挺拔,果实可为药,是 热带雨林中既美观又实用的植物。“六花” 中除莲花外的其他五花,都是西双版纳的 名贵花卉,傣家人珍爱它们,保护它们, 把它们作为标志物。
菩 提 树
本节结束,谢谢!
理,森林资源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生 态需求和产品需求。
森林精神产品领域 —— 森林文化理论很少有人开展研究,开展工作, 可以说还是空白。 还有许多地方传统森林文化濒临灭绝,没有人 去抢救。 森林文化中的纯精神产品少之又少,而园林艺 术、森林食文化等要么吃老祖宗,要么就是照搬西 洋套路,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森林文化宣传教育是个空白。
(4)建设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文化的社会,没有一项 活动不与文化相关,林业也不例外。 进行森林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 森林保护。 提高林业人的素质,创造完善的和谐林业。 开展森林旅游,增辟新的财源。 林业工程建设完善化。

(一)森林文化的内涵

(一)森林文化的内涵

一、森林文化的提出与认识1.早期森林文化思想的认知人类在和森林的反复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林学创始人柯塔(H.Cotta)早在19世纪出版的《森林经理学》一书中就指出:“森林经营的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

而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或许就是森林文化思想的萌芽。

上溯至更早的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一面不断地认识森林,一面不断地从森林中获取生活、生存及精神需求和庇护的营养,产生了不断先进的营林技术和各具特色的艺术品。

在人类更早时期,最早的文化,在新旧石器时期之前,或者在新旧石器时期,许多学者认为人类应存在一个以木器为生产工具的文明年代。

因为当时人类生活在森林及森林环抱的环境之中,木材是理所当然的生产工具的首选材料。

直至现代,木制生产工具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人类早期艺术品中,如原始岩画中森林狩猎就是一个主要题材之一。

人类的这种木器文化、木石文化就是最早的森林文化。

所以说森林文化不但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之一。

国际上最早进行森林文化研究的是德国。

柯塔认为是森林培育了德国的文化、科学和国民精神,从森林中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艺术家和诗人。

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在19 世纪初就开展了森林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的思想。

20 世纪,森林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在欧洲各国普遍开展。

森林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关于森林的文化2.不同时期森林文化概念的提出与认识森林文化是人和森林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也是人类经营森林的过程体现出的一种社会现象。

邓小贤在《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中认为:“以森林为背景,以人类和森林和谐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识、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

森林美学价值概念浅析

森林美学价值概念浅析

2020年第24期现代园艺1森林美学价值的概念和内涵森林具有美学价值,有人强调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决定的;有人认为美是由客观事物自身属性决定的,如认为美是指事物具有均衡、对称、和谐和多样的。

而当下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美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李泽厚等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叫做自然的人化,以此来概括美的本质[1]。

”陆兆苏指出森林的美学价值源于人的精神需求,是森林以其独特构成结合人的记忆通过逻辑加工而形成的新感受[2]。

所以森林的美学价值是由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审美客体森林以自身独有的生态特质通过主体的感官系统将各种信息输送至大脑,结合人们的兴趣、情感、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浮现出新形象,产生喜悦感,使美的感受进一步深化。

人在感受森林美学价值时,是由于森林客观存在美的因素激发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通过对客体的美学因素进行再加工,满足主体的内心需求。

同时主体将本身的情感、观念、认知等主观思想再投射到森林,这种人内在的外化,引发人精神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感觉,最终形成美的认知。

2森林美学价值的层次2.1森林美学价值的层次差异森林美学价值是森林审美主体人和审美客体森林彼此作用产生,但其实现还需通过审美活动来链接。

审美活动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森林客体提供的美学元素,另一方面源于审美主体的需要、审美素养、知识储备及当时的情感状态,只有当审美主体有了审美需要,对客体发生审美注意,并最终发生审美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森林的美学价值。

这其中审美主体起决定性作用,而主体由于在审美素养、知识构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森林的美的感知必然存在差异性,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到:对同一棵古松,木商看到是木材,植物学家看到是根茎叶果等具体特征,而画家更多关注的是沧桑美感。

对森林美学价值的感受,恰是这种差异,使同一片森林变成了不同人的不同森林。

这种不同的审美层次,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观点,陆兆苏认为森林美应分为直觉性美感和思维性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举例说明文化与森林、森林文化的关系2.举例说明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3.举例说明文明进步与森林兴衰的关系4.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5.举例说明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6.举例说明森林美及其感受7.专业学习中的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现象、内容8.林学与森林文化、森林美学9.学习本课程的评课意见、建议和改进。

一、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艺术领域包罗万象,但归根结底来源与自然,森林作为自然的一大部分,其在艺术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

森林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森林文化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以人为本,以物为载体,以情作浆,寓意其中,力求达到物随人意,人物相通的境界。

这里所讲的“物”,不仅泛指森秫中的一切生物,而且还把与森林相连的山石泉瀑等森林自然景物也囊括其中。

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最早是从对物的利用开始的,而后在相依相融之中。

逐渐发展到以物拟人、喻物抒情的境地。

因此,森林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森林,是森林文化的核心与本质。

它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更多的是物的形态,如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等,同时,又赋予物以深刻的文化内涵。

应该说,森林文化本身包含着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

中国文学艺术里面含有很多森林内容。

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团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作品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离不开森林和园林的环境。

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花草树木成了他们笔下借物抒情的工具,并融人其名篇佳作之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以草木花果作为传递感情之信物,如折杨柳以送捌,插莱萸以思亲,借餐草喻忘忧,托红豆寄相思等等;以飞禽走兽的啼鸣引发幽思愉悦之情,如猿啼凄凉、杜鹃啼血、鸳鸯戏水、莺歌燕舞等等。

打开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可以看到无数文学艺术大师被雄奇秀丽的山林泉石之美所陶醉。

他们的情感在森林之美、自然之美的熏陶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创作出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流芳百世的水墨丹青。

森林给古代诗人墨客们提供了许多的灵气,使他们在豪气万丈的气魄中挥洒诗篇,或在森林的呵护下柔情蜜意、对酒当歌,靠森林中舒适的环境激发出他们的万丈诗篇,而这些诗篇又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有许多的名句反映了森林和人的关系,“峨嵋天下秀”是因为峨嵋山林葱茏、线条柔和流畅,充分展示了树木构成的景观魅力。

宋朝黄庭坚:“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反映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征。

宋之问的“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反映了洛阳颖川森林与人工建筑相融合的美妙景色。

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勾画出了山林的清远渺深和诗人雅洁幽独的心绪。

森林是人们贴近自然、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最理想的场所。

森林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教科书,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在森林里,可以从领略大自然的点点滴滴之中,接触到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以及景观学、造园学、生态学、仿生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能得到美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在启迪中感悟真谛。

森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影响着远古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由森林文化而引伸出来的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森林美学、森林旅游文化等若干分支,构成了森林文化完整的架构体系。

森林以其独特的形体美、色彩美、音韵美、泉瀑美、山石美、峰峦美、草地美、空气美,对人们的审美意识、性格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给予人类及各个民族性格、文化的形成以特殊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千百年来,人们种竹、赏竹、用竹、爱竹、画竹、咏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留下了许多以竹为题的诗词丹青。

体现在竹文化中的竹子,沉淀着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竹文化的发展,竹工艺、竹食品、竹建筑、竹服饰、竹器物、竹文房、竹工具、竹乐器、竹园林、竹盆景等凝聚和荟萃了多彩多姿的文化艺术精品,点缀了城市景观,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4.3森林文化与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至今1700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精神集中表现为雅俗共赏。

其雅,可与琴棋书画相伴;其俗,可进茶馆饭庄和寻常百姓之家。

茶文化是人类所戗造的以茶为物质媒介的精神财富。

其内涵包括:茶史、茶诗、茶词、茶道、茶艺、茶树栽培学、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

中国茶道吸取儒、佛、道三教文化中的精华,讲究“和、静、怡、真”四谛。

其中“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如果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饮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它包括茶艺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以及茶人在茶事过程中,以茶为物质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

茶艺讲究人、茶、水、器、境、艺、“六个要素”。

这六个要素齐美并进,才能使茶艺在种茶、制茶、赏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以艺示道”,弘扬茶德,表达茶理,揭示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花是美的象征,是人类在大自然中最早和最常见的审美对象。

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花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亲密无间的伴侣,溶入了生活,溶入了文化。

人类对花木最早的价值取向是观赏性,逐步发展到以花拟人、以花喻事、以花寄情。

花文化植根于森林文化之中,源于自然,美在自然。

千百年来,人们栽花、赏花、爱花、咏花、绘花、写花,孕育出了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花文化。

城市园林同森林及森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园林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浓缩和体现了森林的自然景观。

南方以“秀”取胜,如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北方以“雄”著称,如北京皇家园林;而地处江淮的扬派、徽派园林,则以“秀”与“雄”两者兼得而闻名于世。

二、专业学习中的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现象、内容森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华文化中包含许多与森林有关的意象和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某些方面表露了人与森林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这种文化思想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经营森林、利用森林的方法方式。

我国许多著名的传说都与森林、山水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的森林文化早早地渗透在中华文化之中。

中国的宗教思想基本上根植在山脉森林之中,而这些山脉由于赋有宗教的灵气,森林得到完美的保存,人气、山脉与森林相得益彰,完美的凝聚在一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正是这种意境的反映。

森林文化孕育并诞生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之中。

它以森林为载体,将丰富多彩的物质成果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客观而朴实无瑕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在不断重复地充分得到物质与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而这种无数次升华积累所形成的文化,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其自身。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森林文化总是以其固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侧面。

森林文化对予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彩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而且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文学、艺术、教育、伦理、道德、习俗、宗教等各个方面。

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仅仅是森林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

人类在生产实践和对自然的感悟中发明了文字。

而当这些文字由篆刻于甲骨、竹简到跃然纸上的时候,人们不禁为东汉蔡伦的伟大发明而赞叹。

纸是森林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正因为纸在传播文化、知识、信息中的特殊作用,现代社会把人均纸的年消费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旗文化教育程度和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文学作品中,常把物变成人,使事物人格化,通常叫做拟人,也叫移情。

《诗经》的表现手法除了直言其事的“赋”就是“比”和“兴”,拟人与比兴的关系密切。

比是以具体物象作为比喻以表达作者心中本有的某种思想感情,兴则是作者心中本无所主,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发而引起某种深藏的情思。

如《桃夭》就是用了比兴手法,触物起兴,以茂盛的桃树和艳丽的桃花的桃之夭夭来比拟赞美新嫁娘的美貌和善良勤劳的美质。

《氓》的主人公假托桑树,以桑叶的鲜润比喻自己的年轻美貌,又以桑叶的凋落自喻因劳累色衰而遭弃的境遇,更以斑鸠贪食桑葚会昏迷比喻自己当初不该沉溺爱情。

树木中较多用做比兴的典型是杨柳,《诗经·采薇》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反衬士兵离家和思归的心绪。

唐诗中言及杨柳的主要是象征春天和表示离别(包括朝代更迭)。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赞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王昌龄的《闺怨》是写在家守闺的少妇因丈夫外出猎取功名而发出的离别之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主人公由美好的欢悦心情转为“悔教”的绵绵情思,正是依依柳丝所引发的。

森林美学特色在中华文化中得以体现,这即是文化和美学的融合。

森林的美学特点不仅是在一般人的自我感受,在森林中得到的情操陶冶,而且是融入文化之中得以流传万世。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学感受和文化内涵的森林所面对的困境和前途。

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使人类能够重视森林这一个体的发展,森林是需要人类维护的,人们在开发利用森林的时候,一定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人们为了保护森林文化资源,可利用某种手段,强制进行保护。

如国内著名的森林公园一般都在积极地争取“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期望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开发森林文化就是要保存原汁原味的自然特色,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将人们的活动融合在自然的森林环境之中。

森林文化的旅游开发森林中富含负离子,负离子号称“空气中的维生素和生长素”,对人的强身健体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森林又是自然中的一块净土,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全国开展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森林都是各地重点开发的对象,怎么合理有序的开发,提高森林文化旅游的品味和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0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生态环境游”主题,就非常注重森林旅游的环境容量。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为人类原始文化的创立提供了场地。

人们从森林中走出来,带有浓厚的怀恋森林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