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阅读鉴赏及答案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1(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4分)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正举风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3、古代文人写诗赋词十分讲究炼字,诗中“舞”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2分)14、这首词的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2分)答案:13.(2分)“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因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画面,也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达出来,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基础。
14.(2分)表现出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2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
仿佛梦境归帝所②。
闻天语③,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④日暮,学诗谩有⑤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⑥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⑦!【注释】①星河:银河。
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千帆舞:指大风吹动帆船在河中颠仆。
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③天语:天帝的话语。
④嗟,慨叹。
⑤谩有:徒有,空有。
⑥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⑦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阅读答案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
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
部编本初二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及中考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及中考汇编1000字《渔家傲》是文学巨匠林语堂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他的散文集《翻译乱世》。
这篇文章以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渔家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描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渔民的豁达乐观,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人文精神,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第一段,作者借景描述了崇明岛的雾景,通过天接云涛、山峰突兀的句子,极具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与后面的渔家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叙述渔家把小船装满鲜鱼的时候,作者提到“等待着妻女端上热饭热鱼”,这种家庭和乡土的温馨气息可以被视为对“天接云涛”的最佳反衬。
第二段,作者描绘了在船上吃鲜鱼的情景。
鱼肉直接寄生在自然鱼喹和朝霞的背景之中,形成了一幅生态画卷,同时也似乎在告诫人们,要珍惜好这片自然美景,保护好这里的渔业资源。
第三段,作者引入了“战争”这一话题,并切换了角色,自己变成了一名士兵。
作者在当时的紧张气氛中,通过观察渔民的生活,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人生启示。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旨:在生命面前,一切矛盾和彼此对立的事物还原成了人的肉体和吃些鱼、喝些茶之类的简单需求。
第四段,采用了极为铿锵有力的议论,林语堂利用我们思维的惯性,强调了“全人类的放逐和战争都成了一种傻瓜辈的游戏”,最后呼吁人类“要走出傲慢和不可理喻的仇恨,来庆贺大自然和人类天赐的幸福生活。
”《渔家傲》这篇文章, 寓意深刻,充满人文关怀,是一篇充满生命力的散文。
文章中的豁达、乐观的渔民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度认识和对生命的珍视,是对人类一种伟大的呼唤。
同时,也是对人类一种真正的启示,我们应当珍惜我们手中的一草一木,呵护这美好的大自然,更应该陶冶美好的灵魂,拥有太阳的力量和灵山的安和静。
中考汇编:1. 如果你是“渔家人”,你会怎样做才能让一艘船在大浪中“如履平地”?答案:必须掌握好舵。
2. 渔民为什么要用“双拐”呢?答案:为了交错连接与支撑撑篙。
3. 渔家人中,女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答案:烧水做饭,照顾家人。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
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诗歌主旨】
本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
1。
王安石《渔家傲》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王安石《渔家傲》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王安石《渔家傲》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②眠似听朝鸡早③。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
②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
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⑴窈窕:幽深的样子。
⑵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参考译文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
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
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
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
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试题一注: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
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
1、“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一句在词中有作用?(5分)2、词的下片运用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3、吴聿在《观林词话》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
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何处?(4分)4、词的结尾两句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2分)5、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
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情,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②内容上,“午枕”一句表现出词人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朝鸡”,给人恍如隔世之感。
2、①衬托、用典。
“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
八上语文《渔家傲》诗歌赏析

八上语文《渔家傲》诗歌赏析八上《渔家傲》赏析一、课下注释:①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渔家傲,词牌名。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②〔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
一说指海涛。
③〔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
星河,银河。
④〔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⑤〔殷勤〕情意恳切。
⑥〔报〕回答。
⑦〔嗟〕叹息,慨叹。
⑧谩(man)〕同“漫”,空、徒然。
⑨〔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举,高飞。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⑩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1).〔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二、整体把握《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
一般说来,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
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作者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这大概是她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促成的吧。
她不仅回到了“帝所”,还听到天帝对她讲话,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去。
经受了人间的冷漠之后,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
于是自然引出下阕。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上句是说作者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
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古代诗歌谢逸《渔家傲》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宝鸡2022届高三下4月)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写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B、“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表达了垂钓的欣喜;C、“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又失落又豪迈豁达的矛盾心境;D、“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表现出隐逸生活的闲适安逸,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
15、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
(5 分)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原创)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的茅屋遭遇严重破坏,突出了秋风之猛烈;又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强调秋雨下个不停。
(2)苏轼在《赤壁赋》中,开篇写苏子与客“_________________”,而结尾,苏子与客喝得大醉,“_________________ ”,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已到天亮。
(3)《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1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C 项错误。
此几句无失落之情。
《渔家傲》李清照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渔家傲》李清照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下列对李清照《渔家傲》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A.开头作者写梦中所见,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境界。
B.诗中“归”字体现作者经历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表达了词人正值战乱时代,空有才华、无所作为的慨叹。
D.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本词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2.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D.刚健昂扬,词风豪放。
为李清照豪放词的代表作)A.开篇即写梦中所见景象,上片前两句词人借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意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谩有惊人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C.“九万里”三句写出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大鹏一样远走高飞,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反映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D.下片开头“报”字紧承上片“问”字而来,答语中既有对日暮途穷的叹息,又有对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的嗟怨,幽怨凄恻,颇具婉约词风。
3.对词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A.词的开头两句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中的“嗟”“谩”二字,生动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写作遭逢瓶颈、难有惊人之句的深沉叹息。
C.词人最后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D.这首词是记梦之作,把真实的生活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带有明显的豪放风格。
晁补之《渔家傲》阅读答案

渔家傲晁补之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一,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注】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
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
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钧泽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描写渔人偏居江湖,未曾到过繁华都市,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
B. 晴日泛舟,笑语相属,欢歌互答;日暮归散,烟波江上,绿洲微茫。
诗情画意盎然,让人神往。
C. 本诗‘‘因事立题”,述写世事,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缘事而发”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
D. 本诗先写渔家孤傲性格,接着写渔人生活,最后用典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相关,脉络清晰。
15. 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运用“后车”典故,表明诗人无意功名富贵,主动避世;②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表明诗人不愿沉浮宦海、屈身事人;③运用严光“披羊裘钓泽中”的典故,表明诗人想要寄情山水,归隐湖泽的志向。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只能依靠江湖谋生的令人唏嘘的艰苦生活”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该是是表现渔人生活的悠闲欢乐,以及对城市生活的不屑一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阅读鉴赏及答案
《渔家傲》阅读鉴赏及答案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千嶂里,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人不寐,征人不能入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一、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延伸: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边塞风光: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士心情:4、王昌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全文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
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四面边声连角起。
▲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雄浑沉郁,苍凉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