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何教育儿子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诫子书》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诫子书》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
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
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怠慢则不能励精”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
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诫子书课文笔记

诫子书课文笔记诫子书(诫子篇)一、文章概述《诫子书》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短短几十字,却包含了诸葛亮一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这封信以简练、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的道理,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章内容1.做人之道诸葛亮在信中首先谈到了做人之道,他认为做人应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是指内心的平静、安宁,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俭,是指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这样才能培养节俭的美德,形成良好的家风。
1.做事之道在做事方面,诸葛亮提出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不追求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此外,他还强调了“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道理,即过于放纵自己会导致精神不振,过于急躁则无法培养良好的性格。
1.学习之道在学习方面,诸葛亮强调了“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深入学习,而才能则需要通过学习来培养和提高。
此外,他还提到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即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三、文章特点1.语言简练质朴《诫子书》的语言非常简练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但却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1.富含人生哲理这封信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这些哲理不仅适用于诸葛瞻个人,也适用于所有人。
这些哲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
1.家教意义重大《诫子书》作为一封家书,对于家庭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培养孩子品德、才能和学识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这些方法和要求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思考与启示1.重视家庭教育《诫子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诫子书课文讲解

诫子书课文讲解
【实用版】
目录
1.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3.诫子书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诫子书,又称《诫子》,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家训。
它的作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他在临终前为了教导儿子诸葛瞻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写下了这篇家训。
诸葛亮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在我国古代家训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家训之冠。
二、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诫子书全文共 212 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做人的道理,强调了做人应该谦虚谨慎、勤学好问、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二部分讲述了为官的道理,教育儿子要忠于国家、勤政爱民、公正廉明、不贪污受贿。
第三部分讲述了养生的道理,告诉儿子要注意饮食起居、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诫子书对后世的影响
诫子书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成为了我国古代家训的典范。
许多家庭都把诫子书当作传家宝,用来教育子孙后代。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将诫子书作为德育教材,让学生从中学习做人、为官、养生的道理。
第1页共1页。
诫子书情感主旨

诫子书情感主旨摘要:一、诫子书背景介绍二、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及其人生观念三、诫子书情感主旨阐述四、诫子书情感主旨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以情感真挚、道理深刻而脍炙人口,被誉为古代家训的典范之作。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民族、家庭奋斗。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将自己的人生观念、道德准则、处世智慧传授给儿子,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诫子书的情感主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深厚的父爱:诸葛亮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他时刻关心儿子的成长、教导他如何做人、处事,以及如何为国家、民族效力。
2.坚定的道德信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能够坚守正道,做一个有道德、有操守的人。
3.忠诚的家国情怀:诸葛亮以身作则,教导儿子要忠诚于国家、民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谦虚谨慎的品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谦虚谨慎的品格,希望儿子能够在取得成就时不骄傲,始终虚心向前。
5.淡泊名利的境界:诸葛亮教导儿子要看淡名利,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宁静,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高度、有格局的人。
诫子书情感主旨在现代社会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1.家庭教育的价值:诫子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传授道德观念、处世智慧,培养孩子成为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2.道德品质的坚守: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诫子书提醒我们要坚守道德品质,做一个有道德、有操守的人。
3.家国情怀的传承:诫子书倡导忠诚于国家、民族的观念,我们应该将这种家国情怀传承下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人生态度的调整:诫子书教导我们要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这种人生态度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诸葛亮的诫子书的意思

诸葛亮的《诫子书》的意思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封家书,其主要内容是告诫儿子诸葛瞻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信中强调了几个重要的价值观,包括静心专一、排除干扰、明确志向、勤奋学习、心存远志等。
一、《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诫子书》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诫子书》的历史背景《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来看,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背景是在五丈原之战后,蜀军撤退之际,而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在弥留之际,他深感惋惜的是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尚且年幼,未来能否成材还需靠自己的教育。
因此,他写下了这封家书来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成才。
四、《诫子书》的文学价值《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家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易懂,但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
同时,文章中运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诫子书》的哲学思想《诫子书》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文章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静心、俭朴、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诫子书》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旨在教育他如何做人、做事。
这封信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因其深刻的教诲和智慧而备受推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兴德之言,君子悉至,勉尔加斯矣。
现代译解第一段>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品德,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诸葛亮首先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于修养品德的重要性,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内心平和”。
同时,节俭是培养道德的必要条件,这表明他倡导的是一种简朴、低调的生活方式。
> 如果没有淡泊名利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宁静与淡泊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石。
没有对这些事物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人生容易迷失方向。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诸葛亮在这里提出了学习和才干的关系,指出学习和勤奋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
没有志向,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
> 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他警告儿子,懒散和急躁都是个人修养的大敌,会消磨人的意志和才能。
> 年纪随时间飞逝,意志随日子流逝,最终会变得枯萎衰败,多数人不能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贫穷的角落,那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这句话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强调要珍惜光阴,及时行动,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时才追悔莫及。
第二段> 那些提倡道德修养的话,君子们都应该听到并努力去实践。
诸葛亮在这里鼓励人们听取并实践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诲,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结语《诫子书》是诸葛亮人生哲学的缩影,它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对所有人的宝贵建议。
诸葛亮去世前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却说透一生!

诸葛亮去世前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却说透一生!提起千古名相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他的智慧不仅在战场上,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能完胜数人。
其中最有名的就数他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这封信。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读懂他的拳拳心语,你便读懂了人生。
01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走至人生尽头,最后的叮咛,语重心长,“静”重复出现了三次。
在诸葛亮看来,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首先得保持一份宁静淡然的心境。
修行一生,筹谋一世,他最大的感悟或许可浓缩成一个字:静。
诸葛亮出生在山东琅琊一个名门望族,可他3岁丧母,8岁丧父,从此跟随叔叔生活。
17岁那年,叔叔也去世了。
之后他搬到湖北一个叫隆中的小山村,他一边种地养活自己和姐弟,一边坚持读书,学习圣贤之道。
这一蛰伏,就是十年。
这十年,他以静以修身,博观厚积,砥砺深耕,年复一年,为日后终将到来机会做准备。
诸葛亮27岁那年,他等来了刘备三顾茅庐。
从此,诸葛亮将积蓄的能力全都用在匡扶大业上,缔造出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一个又一个神话。
怀才的人,终会遇见良机。
宁静的心,才能超越自己。
02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一生节俭,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自述家产时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享乐,是人之本能。
人在贫穷之时能保持节俭或许平常,而富贵之后还能继续坚守节俭,便是一种高尚。
这也是为何喜欢以成败论英雄的国人,会将诸葛亮捧向神坛的重要原因。
高尚的道德,才是人生事业最大的成功。
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

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的内容,仅供参考!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但是估计很多人没有记下诸葛亮完全的《诫子书》,《诫外甥书》更是很少有人知道。
“两书”都是仅短短数言,前者86个字,后者87个字,加上标点都不到百字。
但是对于做人、处世、修养、学习、志向都做了精辟的分析与忠告。
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何时读起都历久常新。
至理名言,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今的社会是个物欲横流、极其烦躁的社会,宁静致远以从多少人的心底融化。
古典名言之所以能留传至今,定是被实践检验的有效真理。
无欲则刚,厚积薄发。
能够参悟其中,定会带来收获。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
正因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计谋超群,才助刘备入川建立蜀国,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未能光复汉业,却也有效阻止曹操等人背叛汉王朝的步伐,相应地推迟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诸侯割据;同时,成就了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享有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本系山东人氏,淡泊名利,自刘备、关羽、张飞等兄弟三顾茅庐之后,成为刘备麾下最得力的行政管理、军事指挥干将。
不但对军事谋略颇有研究,而且还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
恰恰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才铸就蜀国从古至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的基础。
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影响了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代和有志青年,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建设和子孙教育的重视。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2、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
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呢?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
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
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
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
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
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
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课:适度的力量
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
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
这也就是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