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1(1)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1)--形象+赏析

诗歌鉴赏(1)--形象+赏析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 治活动处于低潮。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①压挂在枝头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着山丘的阴云送来了 一阵雨(1分) ②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风雨交加的凄苦画面(1分)
答题步骤:
①描述自然特征。描述时结合诗句,突 出物的自然属性。 ②概括精神品质。如清高正直、傲然独 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韧顽强等,准确 体现物的象征内涵。
表(形)
里(神)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中的“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①暮春时节,幽竹依旧苍翠幽美,“不改清阴”(1分) ②具有不屈世俗、坚贞不渝的品性节操(1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 括作答。(2分)
①凌寒开放, “幽香”袭人,“素艳”动人(1分) ②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1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3分) ①拟人手法(1分) ②枝头的黄莺儿在这里久住,我们几乎相识,在这即将离 别的时刻,它频频向我啼叫了四五声。赋予黄莺儿以人 的情态,表达它对我的不舍(1分) ③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意(1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 将“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3 分)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古代诗歌鉴赏(1)

古代诗歌鉴赏(1)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 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 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 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 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 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 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 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 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 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 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 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惜。
二、按思想内容
9、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10、咏怀述志诗。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 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 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 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 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 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 《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 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 •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 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伤田家》
《送元二使安西》 “伤”为“哀”,“田家”(农户)为 “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 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 是作者为田家的不公正生活遭遇而哀伤,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 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 “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 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诗歌鉴赏1——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诗歌鉴赏1——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诗歌鉴赏鉴赏的步骤和方法(5看):诗歌题目往往能够揭示诗歌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情感等。

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王昌龄《从军行》、王维《山居秋暝》、李白《行路难》、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等◆作者所处的时代:比如唐朝盛世,诗歌多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气势喷张;宋代国力衰微,所以诗歌豪迈之气减弱,多见悲凉。

◆作者的主体风格: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生活,真实反映人民生活与追求。

如杜甫、陆游、陶渊明、白居易等浪漫主义:善于运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如屈原、李白、苏轼等◆作者的个人风格:●曹操:豪放磅礴,气势如虹《观沧海》●陶渊明:淡薄闲静,安贫乐道《归园田居》●王昌龄:悲壮豪迈《从军行》●王维:恬淡优美,别有禅意《山居秋暝》●李白:豪放飘逸,浪漫不羁《行路难》●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登高》●白居易:平易浅近《琵琶行》《钱塘湖春行》●李商隐:迷离凄美,意境朦胧《锦瑟》●苏轼:旷达雄健《赤壁怀古》《密州出猎》●辛弃疾:豪迈奔放,英雄意气《破阵子》●李清照:婉约清新《如梦令》●李煜:哀婉忧伤,意味深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注意:作者的个人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它往往跟随个人的生平遭遇、时代变迁等的变化发生变化。

●比如:李清照前有《如梦令》后有《声声慢》;杜甫前有《望岳》后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名句、诗眼揣摩诗歌的主旨,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本首词的名句落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虽然前文出现“寂寞、愁、苦”等字眼,这是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

例2.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

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

诗歌鉴赏1

诗歌鉴赏1

答: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都写了酒醒后的情景,突出了 孤独无依、凄凉难耐之感。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 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 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答: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她 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 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 和对丈夫的关心。(不舍之情,细心、关心)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 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 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 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 达特点,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词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边塞将刁的枯草,积满山 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 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表达了戍边 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 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 “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答:“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 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 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 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 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 氛。

诗歌鉴赏1

诗歌鉴赏1

此题考查写景的时空顺序,是2015 年诗歌鉴赏的创新点。
•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 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 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 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 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 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 析。(3分) •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 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 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 •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 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 •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 白
•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 手法作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
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 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 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 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 (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 (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 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 (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 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
安徽卷
• • • • •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 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1-对写法

诗歌鉴赏1-对写法
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作者将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春回 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衬 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 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 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 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2、这首诗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 的思想情感的?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类诗 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 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 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 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 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对写法
“对写法”
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 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 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 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 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 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 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诗的二三联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 做简要赏析。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诗的二三联是如何抒发诗人 的思乡之情的?请做简要赏 析。 ——颔联用“遥隔”两字 表明了诗人离家遥远,不 能归家,透露出思乡之情; 颈联先用“泪尽”他想这 一典型细节,反映出诗人 思乡之情的强烈。然后从 对方落笔,假托家人遥望 “天际”的“归帆”盼望 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含蓄 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 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 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 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 别,怎能不无限眷恋, 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 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 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我”远行,怀着 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类诗歌答题案例剖析 及答题方法指津
罗田育英高中
吴松道中 晃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审题目一: 题目营开一造头:了两怎句开营样描头造的写两了氛了句怎围怎描样?样写的的了氛景怎围色样??的景色?
题目二: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 意象的作用?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 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 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 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答诗歌意境题?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案例四: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冬之时,吴淞江边下 雨时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
案例五:早晨小路上下起了萧萧雨水,落叶四处飘零的 景色。
氛围:凄凉、孤寂、无依无靠的氛围。
案例六:描写了早晨下着秋雨,家乡的树开始落叶。 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气氛。
第二题案例
案例一:①孤舟象征了诗人自已飘泊在外无依无靠。 ②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案例分析
案例一:开头两句描写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落叶纷飞,天气转 凉所以大渐南飞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冷色调的氛围。 案例二: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宁静乐观的画面,将雨中 的小路以及江边的落叶形象的勾勒在一起。给全诗营造出 一种寂静悲凉的气氛。
案例三:描写了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江中的叶子随风漂 荡,大雁叫声急促的一种景色。营造了一种欢快而又紧张 的氛围。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孤寂、 思乡之情。

案例二:与前面的人、物匆忙回程的现象形成对 比,突出自己的孤独。
案例三:它在全文中,是全诗的中心词。“孤舟” 一词是诗人的情感出发点。文章其他的意象“大 雁”“落叶”“鱼”“等都是为了衬托”孤舟“无 枝可依、无人可靠的悲凉之感。
案例四:①渲染了一种子孤独寂寞的气氛。
②奠定了全文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案例五:“孤舟“这一意象指的是在无边无际的江
面上,只有诗人自已划着小舟赶路。其作用是突出了 诗人自已的那种孤独以及自己内心的那种郁闷之情。
思考交流讨论
问:刚才上述案例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思考
结合这两道题,请思考一下,这两道题主要 考查的是诗歌哪方面的内容?
意境
思考
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 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 完美结合情调和境界。
(时间,地点)用四字短语表示,如:幽深僻远、清 幽明净 、
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 萧瑟凄凉、
凄苦悲凉;恬静优美 、恬淡闲适、瑰丽情新、安谧 美好、
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或这首诗的竟境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深秋季节,江南水乡 秋雨霏霏、落叶纷飞、大雁啼叫、鱼儿惊 跳、孤舟飘荡、桥霜月冷凄清冷峻的画面。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萧萧雨
落叶

孤舟
霜 月 “孤舟”这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枫桥
大雁


内容上:表层指的是一条小船;深层:融情 于景,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孤寂、思乡之情。
结构上: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第二步:描摹出主要景物,展现图画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