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尔及雕塑作品

合集下载

着衣母婴卧像赏析

着衣母婴卧像赏析

摩尔之孔
作品欣赏
《王与后》
《一家人》
Thank You
2020/4/8
—LOGO—
《着衣母婴卧像》赏析
王芳
着衣母婴卧像 亨利·摩尔(英)

亨利·摩尔是英国 著名的现代雕塑家,他 从小生活在矿区,出生 在一个矿工家庭,他排 行老7,兄弟姐妹共八个, 母亲辛苦的将他们带大。 亨利摩尔从小在雕塑上 很有天赋,他的雕塑作 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影 响深远,作为当代最著 名的雕塑家,亨利·摩 尔在晚年又获得牛津、 哈佛、剑桥等大学的名 誉学位和英国最高级的 功勋勋章。
—1—
《着衣母婴卧像》
人物的鼻子嘴巴等及
女性特有的柔美都被省略 ,宽大的胸膛和粗壮的胳 膊反而强化了母亲敦实的 身体。胸膛和胯部还有手 臂所围绕的很大的一个空 间,空间里有一个很小的 孩子,孩子在母亲的怀抱 里显得那么安全和舒适, 这显示了孩子在母亲怀抱 里的安全感以及母亲的伟 大。这件作品充分体现了 母爱的情怀,这里的母亲 和孩子泛指天下所有的母 亲和孩子。所以我们在欣 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不能只 停留在对作品造型上的认 识,还要探究作品所要表 达的情感。
这件作品的不同角度,以及不同角度所带来的不同线条,感觉一下这些 线条像什么?
1
2
3
4
—3—
《着衣母婴卧像》
母与子这个主题
是摩尔经常表现的题 材,他常借用母亲的 身体表现山峦、丘陵 和大地,他为什么把 母亲的身体和大地联 系起来呢?我们的生 命是母亲给予的,而 人类赖以生存的是整 个地球和大自然。所 以,摩尔将孕育人类 生命的大自然比作母 亲,常以具有力量感 的女性人体表现山峦 、丘陵和大地。

八个世界著名雕塑大师及代表作品

八个世界著名雕塑大师及代表作品

八个世界著名雕塑大师及代表作品1.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简介法国著名雕塑家。

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

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

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

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

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

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2,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第一批代表作哀悼基督《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昼》、《夜》以及《晨》、《暮》。

3,马约尔(1861~1944)Maillol,Aristide 法国雕塑家,画家。

代表作《地中海》和《夜》《空气》、《河流》、《骑自行车的人》。

《河流》还有两个姐妹篇:《山岳》和《大气》,它们构成了自然三部曲,堪称是马约尔的象征主义代表作。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

《斜倚像》(二)
思想产生的来龙去脉, 并从中得到了启发。经 过反复推敲,在抛弃了 许多初稿后,摩尔决定 雕刻一个不带任何故事 情节的斜倚像, 既避免 了任何俗套的比喻性,又 能使人们产生各种遐想。 这件作品是摩尔创作的 “斜倚像”主题中最成 功的一件。
年轻时,亨利· 摩尔很 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 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 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 竭力追求构 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 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 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 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 骨骼、石块、树根等)中 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 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 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 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 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 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 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 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 则。”“树的关节
亨利· 斯宾赛· 摩尔
亨利· 斯宾赛· 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 1898年7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 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 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剑桥 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 “斜倚的人形” (1951年), 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 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 风格的典型代表。
,大理石雕像,长512厘米,高约 240 厘米, 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 利· 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 创作于1956年,现放置于 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入口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巴黎总部大楼建造到一半时,亨利· 摩尔接到了为该组织设计一个 大型雕像的委托。这件雕像将放置在大楼主要入口的正前方。作为 一个雕塑家,摩尔以前从不去关心对作品的题材要作什么通俗或深 邃的解释,而这次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为一个思想目的性极强的机构 搞创作,因此认为选择人类应有社会责任感的题材是适宜的。他仔 细研究了有关家庭成员、文化教育、国际团结这些

亨利·摩尔简介及艺术作品

亨利·摩尔简介及艺术作品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
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
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
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
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
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
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
人的美学思想。

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作品名称:卧像
作品名称:立像
作品名称:母与子坐像
作品名称:立动力
作品名称:大型纺锤件。

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简介

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简介
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简介
亨利摩尔是国际艺坛备受推崇的现代 雕塑大师,他的作品除了具有深刻的艺 术内涵和观赏性外,更强调与大自然的 和谐关系,有很强的装饰和美化环境作
用 他早期的作品受到非洲和前哥伦布时 期的 美洲美术影响颇深,他喜欢四处旅 行,寻 找天与地私人的关系。除此之外, 他也受 到布朗库西、毕卡索、莫迪里亚 尼以及超 现实主义的非具象表现形式的 影响,迈向 几何抽象的造形形式;而人 体造形的演变 ,一直是他追求的重点。 在他的表现形式 里,他采取两种基本技 法:一是在实体中 挖出空间,以显示内 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 的存在感,另一则 是汇聚不同的形体,组 合成一件分割组
漓尽致。
亨利·摩尔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他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必
然性,他在世界雕塑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创造保持他独有
的风格的同时,大量用线和空洞来探索新的雕塑空间,他对于现代环
境中合理解决雕塑和环境的关系做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极大地推动
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他的人文主义创作道路也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合的完整作品。
斜卧像
这见作品是亨 利的巅峰之作, 曾今失窃4年, 原有的艺术价 值是520万美元, 现在已经是一 堆价值不过 1500美元的废 铁了。
斜倚人物
具有超强的流 线美,将人物 抽象变形到最 完美的形态。
国王与王后
这是前几年在上海 的亨利个人雕塑展 中的其中一件雕塑 作品。两人安静的 坐姿,却又带有一 种安详与亲切。
亨利:母与子
《摩尔.母与子》 它不但从形体的 塑造上,线、面 的结合上,而且 从主题、内函和 表现力上,把摩 尔雕塑的特点演 绎的更加完整到 位。当你注视着 它的时候,它会 让你感到很简朴、 单纯,但很有意 境、内函。它会 让你想到很多…:

原始主义雕塑家:亨利·摩尔人物简介

原始主义雕塑家:亨利·摩尔人物简介
• 对公众的艺术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亨利·摩尔雕塑作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被安装在许多城市公共空间
• 如伦敦、纽约、巴黎等城市
• 成为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丰富了城市空间的视觉体验
• 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亨利·摩尔雕塑作品对公共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 从小对绘画和雕塑感兴趣
• 在学校期间开始学习雕塑
• 受到家庭和艺术的熏陶
二战期间的经历
• 参加战争,担任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
• 战争经历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亨利·摩尔的艺术教
育背景
• 曾就读于伦敦的斯莱德艺术学院
• 学习绘画和雕塑
• 受到学院派雕塑的影响
• 后赴法国留学
• 在巴黎的朱利安艺术学院学习
• 受到原始主义和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
• 艺术教育背景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亨利·摩尔的职业生涯与成就
职业生涯初期
• 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任教
• 创作了一系列以战争为主题的雕塑作品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 形成了独特的原始主义雕塑风格
• 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晚期作品
• 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等主题

创作背景
• 亨利·摩尔在二战期间失去了亲人
• 作品表达了他对生命和家庭的思考
⌛️
作品意义
• 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的关系
• 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庭群像》的构图与象征意义
01
《家庭群像》是亨利·摩尔的重要作品
• 1950年左右创作
• 采用了原始主义雕塑的风格

英国现实主义雕塑家:摩尔人物简介

英国现实主义雕塑家:摩尔人物简介

亨利·摩尔抽象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
• 对人物形象与结构的抽象表现
• 抽象元素与具象元素相结合
• 对自然形态与空间的抽象探索
• 对人物形象的多维度表现
• 对艺术与生活的抽象思考
• 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04
亨利·摩尔的艺术影响与传承
亨利·摩尔对英国现实主义雕塑的影响
对现实主义雕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 现代雕塑艺术的重要奠基者
• 对后世雕塑艺术家的影响与启示
• 对后世雕塑艺术家的学习与借鉴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 对人物形象的真实描绘与深入刻画
• 对自然形态的抽象表现与探索
• 对空间与结构的关注与表现
对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的启示与拓展
•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表现
• 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 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与突破
亨利·摩尔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影响
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启示
• 对人物形象的真实描绘与深入刻画
• 对自然形态的抽象表现与探索
• 《侧卧的女人》
• 对后世雕塑艺术家的启示
03
亨利·摩尔的人物形象塑造
亨利·摩尔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
对人物形象的真实描绘
• 注重人物形象的解剖与结构
• 表现人物形象的动态与表情
• 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与气质
对人物形象的社会关怀
• 反映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
• 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 探讨人物形象的人性光辉与悲剧色彩
DOCS SMART CREATE
英国现实主义雕塑家:摩尔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抽象与有机的融合——评析亨利·摩尔的雕塑《国王与王后》

抽象与有机的融合——评析亨利·摩尔的雕塑《国王与王后》

2019/08抽象与有机的融合文/欧阳波[中国艺术研究院]【摘要】亨利·摩尔是英国现代著名雕塑家,其作品《国王与王后》为其创作旺盛时期的命题之作,虽然追随现代艺术创作方式,但又蕴藏着对历史文脉及人性的延传与探索,将现代艺术表现与人文历史精神关怀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古典艺术的固化表现形式,推行模糊化、陌生化处理,力图引导人们回归对艺术造物本身的思考。

雕塑作品本身不单单是概念性的无规则抽象,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富有有机生命的抽象,将雕塑材质自然的质地、肌理和内蕴生命力、历史生成力相结合,表达着更深远的意味。

【关键词】抽象形式;自然肌理;人文情怀;生命有机体——评析亨利·摩尔的雕塑《国王与王后》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1898—1986年)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现代著名雕塑家,他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产煤小镇卡素福特(Castleford),曾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生创作无数,主要题材涉及母与子、人体组合、王与后等,以大理石、青铜材质见长。

他曾成立基金会资助青年雕塑家举办展览,将自己的庄园改作雕刻公园奉献世人,获得过牛津、哈佛、剑桥等大学的名誉学位以及英国的功勋奖章,蜚声海内外。

①作品《国王与王后》是雕塑家亨利·摩尔1952—1953年间创作的青铜雕塑,此时正处于他的创作旺盛期,当时的艺术批评家及大众已普遍认可了他的雕塑艺术成就及地位。

该作品实际上是艺术家受英国人委托而进行的创作,带有一定的命题性质。

这件作品最后定稿高度为161.3厘米,青铜材质,被放置在苏格兰丘陵地带。

与西方古典学派的雕塑艺术相比,亨利·摩尔的这件作品更趋于抽象化表达,国王和王后的身体呈扁平状,毫无帝王帝后华贵的繁琐装饰。

倘若置身在艺术走下神坛,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现代文化语境中,其坐姿似乎是雕塑家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有意将国王与王后的坐姿形态抽象化,意在将“权贵”降为“平民”,使作品对象带有“人”的普遍平等性和模糊价值性的探视,以作品题目引发人们对作品的无限遐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9年的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

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

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

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

”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

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姓名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

事实上,摩尔在1943—1944年应邀为英国北安普顿郡的圣马太教堂创作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圣母子》雕像,这件作品使摩尔的一系列母与子雕像所表达的母爱获得了神圣的升华。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从此,这一人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

其实在欧洲艺术史上,自古希腊开始,无论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采取斜倚造型的雕塑很多,在绘画中更是比比可见。

这一姿态可以称得上是欧洲美术中的经典造型。

摩尔采用这个形象作为表达各种寓意、探索
雕塑语言以及研究各种材料性能的依托。

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变体。

除了作品的寓意表达之外,从学艺之始,摩尔就对“适合于他观念”的题材、材料和技巧等课题极其重视。

正如现代画坛所流行的那句口头禅———“画什么并不重要,怎样画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现代雕塑家,摩尔的艺术观念也与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潮流并行不悖。

像布朗库西、阿尔基本科等现代雕塑先驱一样,摩尔在其早期创作中也采用了“直接雕刻法”。

实际上,摩尔对原始雕刻的兴趣主要归因于它的材料与形体的完美结合所生发的魅力的吸引。

1941年,摩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我一发现墨西哥雕刻时,在我看来它正是既切合又对头。

……它有石感———我的意思是指:它切合于材料,它有巨大的力量而无损于它的敏感性,在形的创造上它的花样繁多而孕育力强大,我认为这些使它不可能为任何时期的雕刻所超越。

”除了石雕之外,摩尔的早期作品中还有许多树种的木雕。

虽然这些用“直接雕刻法”创作的石雕和木雕作品的尺寸不大,但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表达出各种象征意象的同时,亦充分发挥了各种材料的固有特性。

摩尔是超现实主义的同代人,二、三十年代对巴黎的多次访问以及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接触,使他的艺术风格受到超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

摩尔参与了“英国超现实主义集团”的建立,并且作为组委会成员参加了1936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

毫无疑问,超现实主义给了摩尔有益的营养,对他的个性化风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但因此将摩尔划入超现实主义阵营却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艺术那种非理性的狂乱错位的造形处理及其对潜意识的死亡恶构的揭示始终是摩尔所拒绝的。

说到底,摩尔只是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抽象变形手法,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

他是把孔洞技术运用得最成功最完美的雕塑家30年代是摩尔进行多种探索并使自己的艺术和思想走向成熟、开始获得声望的时期。

1932年,摩尔首次在自己的人像雕刻中采用了打洞形式。

给人像打洞虽然并不是摩尔的首创,在西方现代雕塑史上有阿尔基本科、利普奇茨、杜尚一维雍和扎德金等雕塑家在他前后运用了孔洞技术,但摩尔是把这项带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技术运用得最为成功最为完美的雕塑家。

孔洞的运用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着的实体”这样一个西方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一体。

摩尔本人宣称,人像身上的孔洞具有神秘的力量,“空间的神秘性与那些在山背和悬崖上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岩洞是一样的”。

而按神学家的解释,这种带孔洞的人像却另有深义。

神学家认为“上帝是人的完整性的唯一保证”,摩尔的带有孔洞而不完整的人像正是“上帝死了”之后人类生命的写照。

从空虚角度来看,摩尔的人体雕刻与毕加索的支离破碎的人体绘画在精神含义上是完全相同的。

无论如何,孔洞已经变成了摩尔的商标,是他的雕塑生发出奇异魅力的重要因素。

对环境雕塑的成功实践确立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从1935年开始,摩尔有意识地将自然风景与雕塑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致力于环境雕塑的探索。

让雕塑从架上走到架下,从人造空间走向自然环境是摩尔最伟大的创造,正是由于对环境雕塑的成功实践才确立了摩尔在现代雕塑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摩尔不仅考虑到雕塑的造形与环境包括山坡、田野、森林和建筑物的协调,而且将水色天光、蓝天白云也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

他的那些安置在大自然中的斜倚的人体不仅与山峦沟壑有着外形上的相似,而且有着大山般沉雄巍峨的气势和力
量。

不仅如此,摩尔还将色彩引入到他的雕塑中,也就是说,摩尔的雕塑是有色彩的。

他考虑到了阳光的存在及其方向因素。

那些打磨得光滑圆润的青铜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尤其是在层林尽染的秋天的森林和原野上,迸发出强烈的动人心魂的美。

为了达到与环境色彩的协调和谐,摩尔还曾采用化学腐蚀剂为他的一些安置在常绿森林的雕像披上一件由绿锈构成的外衣。

他的那些白色、红色和绿色大理石雕像,其材料的质地和色彩也都是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和谐呼应的。

他的作品比具象作品更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生气摩尔说:“对我而言,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自身的生动性,我不是指生活之生命力的反映,也不是指运动、身体的活动、跳跃、舞蹈等等的活力,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能量,有它自身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并不从属于它所再现的对象。

”摩尔倾心于抽象造形,但他始终与几何抽象保持着距离。

他追求的是一种有机的生物态抽象。

除了人体之外,摩尔喜欢从骨骼、贝壳、树根和卵形等生物形体中寻找抽象造形的依据。

因此,他的作品不论如何接近抽象,却比某些较具象的作品远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动物的生气。

摩尔那些安置在蓝天白云之下的雕塑作品,就像是自己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生物,洋溢着与整个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气息。

终其一生,摩尔一直没有偏离对生命的关注,通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形体,摩尔谱写了一曲曲人类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颂歌。

雕塑名称:卧像
雕塑名称:立像
雕塑名称:立动力
雕塑名称:母与子坐像
雕塑名称:大型纺锤件
雕塑名称:卧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