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亨利.摩尔

合集下载

着衣母婴卧像赏析

着衣母婴卧像赏析

摩尔之孔
作品欣赏
《王与后》
《一家人》
Thank You
2020/4/8
—LOGO—
《着衣母婴卧像》赏析
王芳
着衣母婴卧像 亨利·摩尔(英)

亨利·摩尔是英国 著名的现代雕塑家,他 从小生活在矿区,出生 在一个矿工家庭,他排 行老7,兄弟姐妹共八个, 母亲辛苦的将他们带大。 亨利摩尔从小在雕塑上 很有天赋,他的雕塑作 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影 响深远,作为当代最著 名的雕塑家,亨利·摩 尔在晚年又获得牛津、 哈佛、剑桥等大学的名 誉学位和英国最高级的 功勋勋章。
—1—
《着衣母婴卧像》
人物的鼻子嘴巴等及
女性特有的柔美都被省略 ,宽大的胸膛和粗壮的胳 膊反而强化了母亲敦实的 身体。胸膛和胯部还有手 臂所围绕的很大的一个空 间,空间里有一个很小的 孩子,孩子在母亲的怀抱 里显得那么安全和舒适, 这显示了孩子在母亲怀抱 里的安全感以及母亲的伟 大。这件作品充分体现了 母爱的情怀,这里的母亲 和孩子泛指天下所有的母 亲和孩子。所以我们在欣 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不能只 停留在对作品造型上的认 识,还要探究作品所要表 达的情感。
这件作品的不同角度,以及不同角度所带来的不同线条,感觉一下这些 线条像什么?
1
2
3
4
—3—
《着衣母婴卧像》
母与子这个主题
是摩尔经常表现的题 材,他常借用母亲的 身体表现山峦、丘陵 和大地,他为什么把 母亲的身体和大地联 系起来呢?我们的生 命是母亲给予的,而 人类赖以生存的是整 个地球和大自然。所 以,摩尔将孕育人类 生命的大自然比作母 亲,常以具有力量感 的女性人体表现山峦 、丘陵和大地。

亨利摩尔雕塑隐寓风格的东方解读

亨利摩尔雕塑隐寓风格的东方解读

形 体 暗示 内在 的作 品精神 和艺术 观念 , 以说是形 体 可
美 的 内在 的感 染力 。在 中国绘 画艺术领 域里 , 画家运 用 隐 寓与 象征 的表现 手法 已经达 到 了非 常 完美 的境 地 ,意 存 必先 , “ 画尽 意在 ” 中 国文人 画的 典 型艺术 是
特征 , 即便在 以工 匠为主体 的 中国古代 雕塑领 域也有
第 2 卷第 5 6 期
V0 . 6 N0. I2 5
萍乡高 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P n xa g Colg o r a ig in l e o e
20 0 9年 1 O月
0c . 0 9 t2 0
亨 利 摩 尔 雕 塑 隐 寓 风 格 的 东 方 解 读
第5 期
吴郁民: 亨利摩 尔雕 塑 隐 寓风 格 的 东方 解 读
・4 9・
表达 , 么弯 曲起 伏 的 弧线 就 是 包 容 细 部 的表 达 , 那 这 点在 千百 年来 的中 国画 线 描 艺术 中 已经 表 现得 淋 漓尽 致 。与 中 国古 代雕 塑将 线条 用 于刻 凿 纹饰不 同 , 亨利摩 尔 的弧线 主要是 表 现为形 体 的轮 廓 线上 , 那 他 众多 的《 卧的女人 体 》 塑就是 最 好 的范 例 。 斜 雕 她们 巨 大 的弧形 结构 曲线 , 组合 出 了旋 转 流 动 的 形态 , 既似 人体 曲线又似 自然 山谷 。面对 亨利 摩尔 的雕 塑 , 们 我 找不到“ 明确 ” 的感 觉 , 切 给人 的 感 觉 只 有 似 是 而 一 非 , 有大量 的表 露 , 没有 面面 俱 到 的叙述 , 没 也 因为大 起大 落的弧线 既简 化 了人体 的细 部 表达 , 丰 富了形 又 体蕴 涵的含义 。 高度 浓缩 的女 人 体在 模糊 细 部 的同时 又在极力 夸张 变形 女人 体 的弧形 结构 , 亨 利摩尔 的 在 雕塑中, 我们 可看 出他 常常使 用 圆滑 过渡 的 手法处 理 形 体结构 的变 化 , 亨利摩 尔 曾说 过“ 比如 圆形 , 使人 感 觉 到 丰 满 、 熟 , 为 它 使 我 们 联 想 到 母 性 的 乳 房 成 因 圆柔 的形 体 , 仅 体现 了他 对人 的形体 美 的表 不 达 , 体现 了他 对 生命 温 和 的 人 文精 神 , 更 使得 他 的 作 品平 易近人 , 为大众所 接 纳 。在 中 国传统 艺术 的意 境 里, 圆形结构 包 涵 了丰 富 的哲理 和 深邃 的 内涵 。“ 圆” 对 于 中华 民族 的文化 来说 具有 特 殊 的意蕴 , 除了文字 和 图形一般 的含 义外 还代 表 了人们 理 想 的生 活状态 。 “ 圆则无 障碍 , 日圆通 ; 圆则 无 为缺 , 日圆满 ; 惟 故 惟 故 惟 圆其机 尝 活 变化 出焉 , 日圆转 , 日 圆融 。基 于 故 又 ” 中国传统文 化形成 的对 圆形 的审美 崇拜 , 比较其 他 相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 外国1.1 西洋艺术作品赏析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 外国1.1 西洋艺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国外美术作品:一.雕塑1.《着衣母婴卧像》亨利.摩尔(1898年—1986年)英国现代雕塑家,他在矿区里度过童年时代,中学时受一位教师的影响,走上艺术之路。

母与子是亨利.摩尔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件作品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人物的一切细节都被忽略了,强化了母亲敦实起伏的身体,孩子在母亲的怀中显得那么安全和舒适。

亨利.摩尔常常借用母亲的身体表现山峦、丘陵和大地。

亨利.摩尔以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新精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现代气息,掀掀开了雕塑艺术史上新的一页。

2.《米洛斯的维纳斯》古希腊《掷铁饼的人》米隆(古希腊)《摩西》1516年米开朗基罗(意大利)《圣堂》1908年罗丹(法国)《自由女神像》1886年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美国)二.绘画马蒂斯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马蒂斯生于法国,是毕加索时代最重要的古典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且是野兽派的领导角色。

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并促成了二十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

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

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

1950年6月11日,法国当代著名艺术大师亨利-马蒂斯在威尼斯艺术节中荣获大奖。

马蒂斯和野兽派1995年在秋季沙龙展览会中,马蒂斯等人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与传统写实色彩截然不同,评论家们戏称他们像“野兽”一样,“野兽派”因此得名。

2.油画《戴帽子的妇人》采用涂鸦的方式,在整个油画的表面都有涂鸦的痕迹,而这些涂鸦大部分都是黄色和绿色,使整个油画的表面看起来有点模糊,这幅油画主要描绘的是一个年轻的妇人,她的身子本来是向前的,但是她的头却向后扭了过来,所以这幅油画应该是一个年轻的妇人回头的一刹那的情境描绘。

3.《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

这件作品作为扁平造型的代表。 用简练的平片形产生了起伏的立体 空间。
《王与后》
亨利摩尔
1.与自然相融合
雕塑的特点
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充满了感 官的张力,流动而富有弹性的曲线, 时有灵秀的空洞穿越其中,天工造 物般的手法,乍一看,仿佛天外来物 陨落在身旁。可是当你细看时,你 就会发现摩尔的雕塑与环境相处的 十分融洽,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1951年创作《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
亨利摩尔
《母与子》
这是亨利摩尔于1924年的作品, 这也是他雕塑人生的第一个作 品。他通过模仿前哥伦布时期 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表达 的是生命的温和亲情。实质上 是体现了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 因此在他的雕塑上就始终将
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
材。
亨利摩尔
地 铁 防 空 洞
亨利摩尔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摩尔所造成的心灵 创伤和惊恐,在他的作品 中留下了印记。
那么在二战时期,
在亨利摩尔在伦敦的防空 洞中目睹了法西斯的狂轰 滥炸之后,他将自己的悲 愤,将自己对人们的同情, 对和平的渴望深深地融入 到了这幅素描中。 在战争中,当他看见人类的爱、希望、和美的激情时,他深受感动,这大概就是 他后期创作的主题围绕着
亨利摩尔
世界上几乎每个雕塑公园 都有亨利〃摩尔的作品。 这体现了老子的那句话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希望我们能在亨利〃摩尔 的作品中体会到这种很高 的艺术境界。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Βιβλιοθήκη ‚斜倚的人形‛ (1951年),表 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 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 代表。 流畅自然,充满韵味。
亨利摩尔
《王与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 米,创作于1952年至1953年间,位 于苏格兰旷野。 摩尔说,‘王’的头部,是冠、 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 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潘神’似的 气质的混合。‘王’的姿态比起 ‘后’来显得较为从容和自信,而 ‘后’则更为端庄,而且带点帝后 的感觉。想以此说明人类的温良和 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

他早期的作品受到非洲和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美术影响颇深,他喜欢四处旅 行,寻找天与地私人的关系。除此之外,他也受到布朗库西、毕卡索、莫迪里亚 尼以及超现实主义的非具象表现形式的影响,迈向几何抽象的造形形式;而人体 造形的演变,一直是他追求的重点。在他的表现形式里,他采取两种基本技法: 一是在实体中挖出空间,以显示内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的存在感,另一则是汇聚 不同的形体,组合成一件分割组合的完整作品。
亨利摩尔的作品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 《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母与子》
着衣母婴卧像是亨利摩尔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件作品介乎写实和抽象之间,人 物的一切细节都被忽略了,孩子在母亲的怀中显的那么安全舒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与后》
《王与后》,青铜雕像,高 161.3 厘米,英 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 · 摩尔( Henry Moore , 1898--1986),创作于1952年至1953年间,位 于苏格兰旷野作品是亨利 · 摩尔受英格兰威廉爵 士的委托而创作的,并且被他天才地指定放在苏 格兰贫瘠的丘陵地带的一片旷野之中。这对童话 般的统治者的形象便与悠久的英国历史以及童话 式的传统观念联系在一起。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古 代一直端坐到今天,尊严而亲切,静静地伴随着 荒原,永远如斯,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充满诗意的 联想。自然环境的衬托更增加了这尊雕塑意味无 穷的历史感与神秘感,这仿佛是向人类原始文明 的呼唤,也朦胧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迷惘与失落。
一八九八年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一 九一九 年 至 一 九 二五年曾先后进入里兹 (Leeds)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离开学校之 后,去了一趟意大利。一九二六年回美 术 学校任教。 一九三○时代,他接触到以伦 敦为基地的超现实主义和构成派的大师们, 这对他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一 九四三年的作品中,发现他将超现实主义 者的自由 想象空间和自己对强烈人道主义 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将写实形体做出空间 凹陷与透空的巧妙处理,此种表现方式, 建立了他在雕塑艺术创作的风格。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20世纪初期,西方的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作为古典艺术和具象艺术终结者的罗丹,已经把三维造型的写实技巧推向了高峰,而要摆脱前辈艺术大师的辉煌成就只有远离大师,探索其它出路。

有一位艺术家就另辟蹊径,找到了自己的不寻常路。

他就是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的创作风格介于传统与抽象之间,造型优雅古朴,充满着无穷的生命力。

众观摩尔作品,基本上取材于人体,将人体进行抽象,变形,拉长,打孔,压扁。

摩尔没有参与任何流派,但他的创作风格却受到诸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影响,形成了他独有的个性化风格。

学生时代,他很喜欢博物馆收藏的原始艺术和墨西哥雕塑,它们造型生动自然,质朴而率真,给人稚拙的感觉。

他认为这些是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它们有生气勃勃的活力,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摩尔认为它们最具生命力。

他对这些雕塑的理解促使他努力想把原始艺术这种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的表达出来。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这件雕塑浑厚整体,体量感很足,率真质朴。

五官和手都很具象,几乎没有任何抽象成分,与原始雕塑极为相似。

虽然这件作品的风格还不成熟,个性化的成分太少,几乎没有他自己任何雕塑语言和风格,但他却迈开了一大步,以后的作品都是在这种大的雕塑语言上进行变动和调整的,也意味着他的创作生涯自此展开。

1926年,摩尔又受到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神像的启发,创作了第一件《斜倚的人像》。

这种倾斜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

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变体。

刚开始他塑造的斜倚像面部刻画还比较清晰,四肢与手都很具象,浑厚饱满。

抽象的幅度极为有限,可以看出那种神秘古朴的表情与墨西哥艺术如出一辙。

1927年摩尔创作的《斜倚的人物》,是他早期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件。

解读亨利.摩尔

解读亨利.摩尔

解读亨利·摩尔在国人眼里,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作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的摩尔在任何一本西方现代的艺术史中都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有关译文和图片也早已见诸国内报刊。

说陌生是由于摩尔的原作真迹我们绝大多数人未曾亲眼见过,作为三维空间的艺术,雕塑作品需要全方位地观察,而印刷品只能提供给我们一个平面的视觉印象,终究看图片只能是“镜中望月、雾里看花”,难谙其详。

令人高兴的是,规模宏大的“亨利·摩尔雕塑大展”的来华举办,终于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

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

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

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

”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

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姓名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

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简介

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简介
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简介
亨利摩尔是国际艺坛备受推崇的现代 雕塑大师,他的作品除了具有深刻的艺 术内涵和观赏性外,更强调与大自然的 和谐关系,有很强的装饰和美化环境作
用 他早期的作品受到非洲和前哥伦布时 期的 美洲美术影响颇深,他喜欢四处旅 行,寻 找天与地私人的关系。除此之外, 他也受 到布朗库西、毕卡索、莫迪里亚 尼以及超 现实主义的非具象表现形式的 影响,迈向 几何抽象的造形形式;而人 体造形的演变 ,一直是他追求的重点。 在他的表现形式 里,他采取两种基本技 法:一是在实体中 挖出空间,以显示内 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 的存在感,另一则 是汇聚不同的形体,组 合成一件分割组
漓尽致。
亨利·摩尔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他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必
然性,他在世界雕塑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创造保持他独有
的风格的同时,大量用线和空洞来探索新的雕塑空间,他对于现代环
境中合理解决雕塑和环境的关系做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极大地推动
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他的人文主义创作道路也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合的完整作品。
斜卧像
这见作品是亨 利的巅峰之作, 曾今失窃4年, 原有的艺术价 值是520万美元, 现在已经是一 堆价值不过 1500美元的废 铁了。
斜倚人物
具有超强的流 线美,将人物 抽象变形到最 完美的形态。
国王与王后
这是前几年在上海 的亨利个人雕塑展 中的其中一件雕塑 作品。两人安静的 坐姿,却又带有一 种安详与亲切。
亨利:母与子
《摩尔.母与子》 它不但从形体的 塑造上,线、面 的结合上,而且 从主题、内函和 表现力上,把摩 尔雕塑的特点演 绎的更加完整到 位。当你注视着 它的时候,它会 让你感到很简朴、 单纯,但很有意 境、内函。它会 让你想到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亨利·摩尔
在国人眼里,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作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雕塑家的摩尔在任何一本西方现代的艺术史中都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有关译文和图片也早已见诸国内报刊。

说陌生是由于摩尔的原作真迹我们绝大多数人未曾亲眼见过,作为三维空间的艺术,雕塑作品需要全方位地观察,而印刷品只能提供给我们一个平面的视觉印象,终究看图片只能是“镜中望月、雾里看花”,难谙其详。

令人高兴的是,规模宏大的“亨利·摩尔雕塑大展”的来华举办,终于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曾先后进入利兹美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严格的学院派训练使他获得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但真正影响他艺术观念的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埃特鲁利亚、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和非洲黑人的雕塑以及当时英国艺术理想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等人的美学思想。

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与现代艺术反对模仿、摒弃再现以及追求形式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观念结合起来,走上了一条既保持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传统文化基因在摩尔身上的遗传体现在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落实到雕塑上就是始终将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材。

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

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

”除了少数雕刻着狗、蛇和绵羊等动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此后,母与子形象便以各种姿态反复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作品中,成为他毕生的保留母题。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母与子组合群像就成为人类艺术的表现对象,这是一个永恒而崇高的爱的主题。

在基督传统中,一幅没有标注具体姓名的母子图通常可以作为“圣母子”形象来解读。

事实上,摩尔在1943—1944年应邀为英国北安普顿郡的圣马太教堂创作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圣母子》雕像,这件作品使摩尔的一系列母与子雕像所表达的母爱获得了神圣的升华。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从此,这一人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

其实在欧洲艺术史上,自古希腊开始,无论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采取斜倚造型的雕塑很多,在绘画中更是比比可见。

这一姿态可以称得上是欧洲美术中的经典造型。

摩尔采用这个形象作为表达各种寓意、探索雕塑语言以及研究各种材料性能的依托。

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变体。

除了作品的寓意表达之外,从学艺之始,摩尔就对“适合于他观念”的题材、材料和技巧等课题极其重视。

正如现代画坛所流行的那句口头禅———“画什么并不重要,怎样画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现代雕塑家,摩尔的艺术观念也与现代主义运动的大潮流并行不悖。

像布朗库西、阿尔基本科等现代雕塑先驱一样,摩尔在其早期创作中也采用了“直接雕刻法”。

实际上,摩尔对原始雕刻的兴趣主要归因于它的材料与形体的完美结合所生发的魅力的吸引。

1941年,摩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我一发现墨西哥雕刻时,在我看来它正是既切合又对头。

……它有石感———我的意思是指:它切合于材料,它有巨大的力量而无损于它的敏感性,在形的创造上它的花样繁多而孕育力强大,我认为这些使它不可能为任何时期的雕刻所超越。

”除了石雕之外,摩尔的早期作品中还有许多树种的木雕。

虽然这些用“直接雕刻法”创作的石雕和木雕作品的尺寸不大,但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表达出各种象征意象的同时,亦充分发挥了各种材料的固有特性。

《母与子》摩尔是超现实主义的同代人,二、三十年代对巴黎的多次访问以及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接触,使他的艺术风格受到超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

摩尔参与了“英国超现实主义集团”的建立,并且作为组委会成员参加了1936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

毫无疑问,超现实主义给了摩尔有益的营养,对他的个性化风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但因此将摩尔划入超现实主义阵营却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艺术那种非理性的狂乱错位的造形处理及其对潜意识的死亡恶构的揭示始终是摩尔所拒绝的。

说到底,摩尔只是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抽象变形手法,他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和亲情。

他是把孔洞技术运用得最成功最完美的雕塑家30年代是摩尔进行多种探索并使自己的艺术和思想走向成熟、开始获得声望的时期。

1932年,摩尔首次在自己的人像雕刻中采用了打洞形式。

给人像打洞虽然并不是摩尔的首创,在西方现代雕塑史上有阿尔基本科、利普奇茨、杜尚一维雍和扎德金等雕塑家在他前后运用了孔洞技术,但摩尔是把这项带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技术运用得最为成功最为完美的雕塑家。

孔洞的运用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着的实体”这样一个西方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一体。

摩尔本人宣称,人像身上的孔洞具有神秘的力量,“空间的神秘性与那些在山背和悬崖上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岩洞是一样的”。

而按神学家的解释,这种带孔洞的人像却另有深义。

神学家认为“上帝是人的完整性的唯一保证”,摩尔的带有孔
洞而不完整的人像正是“上帝死了”之后人类生命的写照。

从空虚角度来看,摩尔的人体雕刻与毕加索的支离破碎的人体绘画在精神含义上是完全相同的。

无论如何,孔洞已经变成了摩尔的商标,是他的雕塑生发出奇异魅力的重要因素。

对环境雕塑的成功实践确立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从1935年开始,摩尔有意识地将自然风景与雕塑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致力于环境雕塑的探索。

让雕塑从架上走到架下,从人造空间走向自然环境是摩尔最伟大的创造,正是由于对环境雕塑的成功实践才确立了摩尔在现代雕塑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摩尔不仅考虑到雕塑的造形与环境包括山坡、田野、森林和建筑物的协调,而且将水色天光、蓝天白云也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

他的那些安置在大自然中的斜倚的人体不仅与山峦沟壑有着外形上的相似,而且有着大山般沉雄巍峨的气势和力量。

不仅如此,摩尔还将色彩引入到他的雕塑中,也就是说,摩尔的雕塑是有色彩的。

他考虑到了阳光的存在及其方向因素。

那些打磨得光滑圆润的青铜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尤其是在层林尽染的秋天的森林和原野上,迸发出强烈的动人心魂的美。

为了达到与环境色彩的协调和谐,摩尔还曾采用化学腐蚀剂为他的一些安置在常绿森林的雕像披上一件由绿锈构成的外衣。

他的那些白色、红色和绿色大理石雕像,其材料的质地和色彩也都是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和谐呼应的。

他的作品比具象作品更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生气摩尔说:“对我而言,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自身的生动性,我不是指生活之生命力的反映,也不是指运动、身体的活动、跳跃、舞蹈等等的活力,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能量,有它自身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并不从属于它所再现的对象。

”摩尔倾心于抽象造形,但他始终与几何抽象保持着距离。

他追求的是一种有机的生物态抽象。

除了人体之外,摩尔喜欢从骨骼、贝壳、树根和卵形等生物形体中寻找抽象造形的依据。

因此,他的作品不论如何接近抽象,却比某些较具象的作品远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动物的生气。

摩尔那些安置在蓝天白云之下的雕塑作品,就像是自己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生物,洋溢着与整个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气息。

终其一生,摩尔一直没有偏离对生命的关注,通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形体,摩尔谱写了一曲曲人类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颂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