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简介_亨利摩尔羊_亨利·摩尔艺术全集

亨利·摩尔简介_亨利摩尔羊_亨利·摩尔艺术全集
画家亨利·摩尔(HenryMoore)是英国著名的雕塑大家,出身于矿工家庭亨利·摩尔简介,有丰富的生活经历。
亨利·摩尔对雕塑创作所下的五条定义是:1.对材料的真诚;2.空间的三维的充分体现;3.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力;4.想象与表达;5.生命力与表现力。
亨利·摩尔的作品以人体为母题,或躺卧,或坐立,或单人像,或群像。
有放在室内的,而更多的置放在室外环境中,以草地、原野、园林树木、云彩为陪衬。
其创作最重要的特色是每件作品有它本身内在蕴涵的能量。
亨利·摩尔不追求作品愉悦人的感观,而是表现一种感人的精神力量。
他迷恋骨形,力图在骨形中表现一种雄健、强大的生命力。
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有现代感的原始性和野性,说明作者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影响,有深究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愿望,也反映了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和广裹的宇宙空间中产生的迷惘和失落的心情。
应该说他的作品创作主题是复合的、多重性的,不是单一的,所以耐人回味、思索。
而在复合的主题中亨利·摩尔简介,生存的要求、趋势和愿望占主要地位,给人精神上以力量,主调是积极的。
亨利·摩尔对在现代环境中解决雕像与空间关系的课题作了很多探索,在雕塑形体上采用线、洞孔来探索新的空间表现也给我们以启发。
化学必修一摩尔定律

化学必修一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描述了物质的摩尔量与其他物质的摩尔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摩尔定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气体的摩尔定律和溶液的摩尔定律。
气体的摩尔定律由亨利摩尔表达式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组成。
亨利摩尔表达式说明了气体溶解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与气体的压强之间的关系。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是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与温度、压强和摩尔量之间的关系。
溶液的摩尔定律主要包括拉瓦锡定律、亨利定律和饱和溶解度等。
拉瓦锡定律说明了溶液中物质的摩尔分数与溶液的摩尔浓度之间的关系。
亨利定律描述了溶质的摩尔分数与溶液的压强之间的关系。
饱和溶解度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时的摩尔浓度。
摩尔定律在化学中有广泛应用,可以用于计算物质的摩尔量、浓度、压强等,对于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亨利-摩尔

这件作品作为扁平造型的代表。 用简练的平片形产生了起伏的立体 空间。
《王与后》
亨利摩尔
1.与自然相融合
雕塑的特点
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充满了感 官的张力,流动而富有弹性的曲线, 时有灵秀的空洞穿越其中,天工造 物般的手法,乍一看,仿佛天外来物 陨落在身旁。可是当你细看时,你 就会发现摩尔的雕塑与环境相处的 十分融洽,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1951年创作《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
亨利摩尔
《母与子》
这是亨利摩尔于1924年的作品, 这也是他雕塑人生的第一个作 品。他通过模仿前哥伦布时期 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表达 的是生命的温和亲情。实质上 是体现了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 因此在他的雕塑上就始终将
人像作为他作品的中心题
材。
亨利摩尔
地 铁 防 空 洞
亨利摩尔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摩尔所造成的心灵 创伤和惊恐,在他的作品 中留下了印记。
那么在二战时期,
在亨利摩尔在伦敦的防空 洞中目睹了法西斯的狂轰 滥炸之后,他将自己的悲 愤,将自己对人们的同情, 对和平的渴望深深地融入 到了这幅素描中。 在战争中,当他看见人类的爱、希望、和美的激情时,他深受感动,这大概就是 他后期创作的主题围绕着
亨利摩尔
世界上几乎每个雕塑公园 都有亨利〃摩尔的作品。 这体现了老子的那句话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希望我们能在亨利〃摩尔 的作品中体会到这种很高 的艺术境界。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Βιβλιοθήκη ‚斜倚的人形‛ (1951年),表 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 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 代表。 流畅自然,充满韵味。
亨利摩尔
《王与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 米,创作于1952年至1953年间,位 于苏格兰旷野。 摩尔说,‘王’的头部,是冠、 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 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潘神’似的 气质的混合。‘王’的姿态比起 ‘后’来显得较为从容和自信,而 ‘后’则更为端庄,而且带点帝后 的感觉。想以此说明人类的温良和 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
亨利摩尔

他早期的作品受到非洲和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美术影响颇深,他喜欢四处旅 行,寻找天与地私人的关系。除此之外,他也受到布朗库西、毕卡索、莫迪里亚 尼以及超现实主义的非具象表现形式的影响,迈向几何抽象的造形形式;而人体 造形的演变,一直是他追求的重点。在他的表现形式里,他采取两种基本技法: 一是在实体中挖出空间,以显示内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的存在感,另一则是汇聚 不同的形体,组合成一件分割组合的完整作品。
亨利摩尔的作品
1926年,受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名为“恰克—莫尔”(ChacMool)神像的启发,摩尔创作了 《斜倚的人像》石雕像。
《母与子》
着衣母婴卧像是亨利摩尔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件作品介乎写实和抽象之间,人 物的一切细节都被忽略了,孩子在母亲的怀中显的那么安全舒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与后》
《王与后》,青铜雕像,高 161.3 厘米,英 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 · 摩尔( Henry Moore , 1898--1986),创作于1952年至1953年间,位 于苏格兰旷野作品是亨利 · 摩尔受英格兰威廉爵 士的委托而创作的,并且被他天才地指定放在苏 格兰贫瘠的丘陵地带的一片旷野之中。这对童话 般的统治者的形象便与悠久的英国历史以及童话 式的传统观念联系在一起。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古 代一直端坐到今天,尊严而亲切,静静地伴随着 荒原,永远如斯,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充满诗意的 联想。自然环境的衬托更增加了这尊雕塑意味无 穷的历史感与神秘感,这仿佛是向人类原始文明 的呼唤,也朦胧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迷惘与失落。
一八九八年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一 九一九 年 至 一 九 二五年曾先后进入里兹 (Leeds)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离开学校之 后,去了一趟意大利。一九二六年回美 术 学校任教。 一九三○时代,他接触到以伦 敦为基地的超现实主义和构成派的大师们, 这对他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一 九四三年的作品中,发现他将超现实主义 者的自由 想象空间和自己对强烈人道主义 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将写实形体做出空间 凹陷与透空的巧妙处理,此种表现方式, 建立了他在雕塑艺术创作的风格。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82b69ec03d8ce2f01662395.png)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20世纪初期,西方的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作为古典艺术和具象艺术终结者的罗丹,已经把三维造型的写实技巧推向了高峰,而要摆脱前辈艺术大师的辉煌成就只有远离大师,探索其它出路。
有一位艺术家就另辟蹊径,找到了自己的不寻常路。
他就是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的创作风格介于传统与抽象之间,造型优雅古朴,充满着无穷的生命力。
众观摩尔作品,基本上取材于人体,将人体进行抽象,变形,拉长,打孔,压扁。
摩尔没有参与任何流派,但他的创作风格却受到诸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影响,形成了他独有的个性化风格。
学生时代,他很喜欢博物馆收藏的原始艺术和墨西哥雕塑,它们造型生动自然,质朴而率真,给人稚拙的感觉。
他认为这些是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它们有生气勃勃的活力,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摩尔认为它们最具生命力。
他对这些雕塑的理解促使他努力想把原始艺术这种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的表达出来。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这件雕塑浑厚整体,体量感很足,率真质朴。
五官和手都很具象,几乎没有任何抽象成分,与原始雕塑极为相似。
虽然这件作品的风格还不成熟,个性化的成分太少,几乎没有他自己任何雕塑语言和风格,但他却迈开了一大步,以后的作品都是在这种大的雕塑语言上进行变动和调整的,也意味着他的创作生涯自此展开。
1926年,摩尔又受到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神像的启发,创作了第一件《斜倚的人像》。
这种倾斜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
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变体。
刚开始他塑造的斜倚像面部刻画还比较清晰,四肢与手都很具象,浑厚饱满。
抽象的幅度极为有限,可以看出那种神秘古朴的表情与墨西哥艺术如出一辙。
1927年摩尔创作的《斜倚的人物》,是他早期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件。
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简介

亨利摩尔是国际艺坛备受推崇的现代 雕塑大师,他的作品除了具有深刻的艺 术内涵和观赏性外,更强调与大自然的 和谐关系,有很强的装饰和美化环境作
用 他早期的作品受到非洲和前哥伦布时 期的 美洲美术影响颇深,他喜欢四处旅 行,寻 找天与地私人的关系。除此之外, 他也受 到布朗库西、毕卡索、莫迪里亚 尼以及超 现实主义的非具象表现形式的 影响,迈向 几何抽象的造形形式;而人 体造形的演变 ,一直是他追求的重点。 在他的表现形式 里,他采取两种基本技 法:一是在实体中 挖出空间,以显示内 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 的存在感,另一则 是汇聚不同的形体,组 合成一件分割组
漓尽致。
亨利·摩尔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他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必
然性,他在世界雕塑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创造保持他独有
的风格的同时,大量用线和空洞来探索新的雕塑空间,他对于现代环
境中合理解决雕塑和环境的关系做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极大地推动
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他的人文主义创作道路也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合的完整作品。
斜卧像
这见作品是亨 利的巅峰之作, 曾今失窃4年, 原有的艺术价 值是520万美元, 现在已经是一 堆价值不过 1500美元的废 铁了。
斜倚人物
具有超强的流 线美,将人物 抽象变形到最 完美的形态。
国王与王后
这是前几年在上海 的亨利个人雕塑展 中的其中一件雕塑 作品。两人安静的 坐姿,却又带有一 种安详与亲切。
亨利:母与子
《摩尔.母与子》 它不但从形体的 塑造上,线、面 的结合上,而且 从主题、内函和 表现力上,把摩 尔雕塑的特点演 绎的更加完整到 位。当你注视着 它的时候,它会 让你感到很简朴、 单纯,但很有意 境、内函。它会 让你想到很多…:
henry moore雅思阅读

henry moore雅思阅读摘要:I.引言- 介绍亨利·摩尔及其在艺术界的地位- 提及雅思阅读中可能涉及的摩尔作品II.亨利·摩尔的艺术风格与成就- 摩尔的雕塑作品特点- 摩尔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摩尔的主要成就和荣誉III.雅思阅读中摩尔作品的可能出现- 摩尔作品在雅思阅读中的常见主题- 摩尔作品在雅思阅读中的出题形式- 如何应对雅思阅读中摩尔作品相关问题IV.结论- 总结摩尔的艺术成就及其在雅思阅读中的重要性- 对备考雅思阅读的建议正文:亨利·摩尔(Henry Moore)是20 世纪最著名的英国雕塑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抽象和具象的融合为特点,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雅思阅读考试中,摩尔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经常作为考查内容出现,因此了解摩尔的艺术成就及其在雅思阅读中的表现形式对考生来说十分重要。
摩尔的艺术风格独特,以抽象和具象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他的雕塑作品多为大型户外雕塑,以人物和母题的抽象表现为主,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摩尔的作品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摩尔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英国皇家院士、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等。
在雅思阅读中,摩尔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经常以文章或题目形式出现。
考生需要对摩尔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雅思阅读中可能会出现关于摩尔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影响等方面的文章,也可能以细节题、推断题、判断题等形式考查考生对摩尔作品的理解。
为了应对雅思阅读中摩尔作品相关问题,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提前了解摩尔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艺术展览等方式。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关注与摩尔作品相关的细节信息,如创作时间、材料、尺寸等。
3.学会运用阅读技巧,如扫描、略读、寻读等,快速找到关键信息。
总之,亨利·摩尔作为现代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在雅思阅读中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
关于亨利·摩尔的介绍

关于亨利·摩尔的介绍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
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
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斜倚的人形” (1951年),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代表。
亨利·摩尔-简介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 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
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
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作品链接:斜倚像(一)斜倚像(二)家庭群像王与后亨利·摩尔艺术特点早期艺术特点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
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
他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则。
”“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
”他同时从原始艺术中不断汲取,他说:“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生气勃勃的活力。
这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
”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
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象一个有生命的人。
后期艺术特点到50年代为止,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
他从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利·摩尔(Moore Henry ,Henry Spencer Moore,1898-1986)。
在现代雕塑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超越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际声誉的。
他的名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响亮的艺术家名字之一。
他之所以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是由于他的艺术紧紧地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气息相连着。
有史以来,雕塑的对象总是以塑造神圣的英雄、贤者、政治领袖或运动员为主。
在20世纪以前,塑造一个既无实际目标,也不具备具体内容的形象的雕塑,是闻所未闻的。
亨利·摩尔的作品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那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
1898年07月30日亨利·摩尔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西区卡斯尔福德一个多子女的矿工家庭。
1909年入当地的文法学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了军,1917年夏去法国作战,因中毒气而回国治疗,1919年02月退伍。
同年,考入里兹艺术学校,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奖金。
他于1921年09月赴伦敦,接收严格的古典雕刻训练,两年后,取得学位证书,第三年又当上研究生,开始对古埃及、埃特鲁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产生强烈的兴趣。
1923年初访问巴黎,后又去意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
这些丰富的营养,使摩尔始终未曾让自己的艺术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
从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师,直至1939年。
此后他放弃教职,住在伦敦郊区,从事职业雕塑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身为战时艺术家,创作并描绘了战时防空洞的许多素描。
1948年,获威尼斯国际雕刻奖。
从此,他的雕塑声誉蜚声海内外。
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
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
他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则。
”“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
”他同时从原始艺术中不断汲取,他说:“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生气勃勃的活力。
这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
”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
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象一个有生命的人。
到50年代为止,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
他从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
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
它的母题仍是自1926年受印地安托尔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响而创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圆孔处理颈、胸、腹部的体积,流畅自然,韵味无穷。
1952年所作的《国王和王后》是扁平造型的代表。
简练的平片形产生了起伏的立体空间。
此后,他又迷恋于直立主题,用以创造纪念碑式的伟大、肃穆的雕塑,亦受到广泛的赞美。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尔在晚年又获得了牛津、哈佛、剑桥等大学的名誉学位和英国最高级的功勋勋章。
目录∙•亨利·摩尔给我们什么启发∙•亨利·摩尔:无形之人∙•描摹抽象女人体之外的亨利·摩尔∙•参考文献亨利·摩尔给我们什么启发编辑本段回目录亨利·摩尔来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来咱们中国了。
关于他的各种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少,现在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他的原作,对封闭的缺少眼界的中国观众是一件大事。
不过我有一个不敢大声说的念头:别说是亨利.摩尔,就是毕加索,杜尚们全来了,也没有了不起,因为咱们这儿就这样,国情是第一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热闹一阵过后一切复归原状。
这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不信去翻翻鲁迅的书,就都明白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可以把这事当做一个话题,来探讨一下我们自己的雕塑现状。
按我的感觉,这几年国内的雕塑领域折腾得厉害,活动频繁,一群新面孔作者开始亮相,作品的观念和质量都比先前有了进展。
进展的意思是指它们突出了"当代"雕塑的性质--请注意,"当代"既与时间有关,又是一个形态学上的概念,它是检验艺术创作是否值得被谈论和重视的基本前提。
我们的批评家愿意谈的是亨利.摩尔受了中国假山的启发,似乎没有中国假山,他就失去了创作灵感。
就算吧,他或许"真的"因为被中国假山的造型和样式激动过,在创作中灌注了这种外来的营养,这说明什么呢?我倒是以为,他的作品和中国假山这间的共同之点,在于两者既是单独的观赏对象,又是地道的"环境艺术",正如亨利.摩尔有时候称自己是环境艺术家那样,他把雕塑作品从屋室中、展厅里搬到了阳光下、露天中,让作品进入生活的场景,成为生活中活的部分。
并不只有亨利.摩尔一个人这么做,当代西方许多雕塑家都在力求开拓更广泛更具可能性的空间,使其作品在最大限度内与现实沟通。
空间和现实不是静止的存在,它们与人的观察方式纠结在一道,而观察方式是一种随着日常生活变化而变化的流程--按格式塔心里学说法,知制约着"看",当代生活教给我们的"知",宛如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体现的意识,不是让观者在静止的厅堂里凝视,它需要一种更大的"场",也就是所谓的"环境",环境衬托作品和作品强化环境,意义一样来得重要。
亨利·摩尔来了,其实,我们应该借此好好思考,有关环境艺术的问题的切近而重要的含义。
毫无疑问,在国内的众多场所,雕塑作为某种"艺术"的摆设,已经处在很明显的位置,人在不少地方看到那些东西,不是摆的不是地方,就是作品本身太差,丑化甚至恶化了那里的环境,几乎极少发现几件既是"艺术"的,同时又与环境情景交融的作品,到处都是粗制滥造、临时凑合的货色,令人哭笑不得。
一方面因为是权钱交易的黑幕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的雕塑水平确实有限(当然,建筑和建筑构造的环境本身也够戗),造成这一种恶性循环,往往是愈是要紧的场所就愈是出现一些艺术上很要命的东西。
我们太需要那种良性的运行机制了,太需要淡化权力并体现专家良心的机制了--请注意,我们现在有许多专家,多得数不清,他们在权力面前代表专家,在真正的专家面前代表权力,这是多少年来的要命的事实。
如果艺术家不能为艺术把关,如果艺术家自己出卖良心,与权力(和金钱)相勾结,那还得了吗?我相信一点,艺术在我们社会已经成为权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使命有一半以上早就变异,艺术的怪胎实际上不是艺术的问题,就像文革时期的所谓艺术,纯粹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现在很需要环境的"艺术",但是,这种需要是低层次的,人为的凑合的和一窝蜂的。
我们对"艺术"的胃口还处在典型温饱阶段,而温饱阶段的胃口特别大,因此处处开花,花园、街道、广场甚至山上水里,一座座雕塑矗立起来……即使是亨利.摩尔的作品,也不是任意摆放的,我虽没有亲眼观赏它在北京的展出,仅在电视上看,便感觉摆在北海公园里不怎么协调,像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样子。
这说明,环境艺术的奥妙所在,是作品必须与环境天衣无缝,作为西方艺术家的亨利.摩尔,他考虑的环境是特定和有前提的,他为他所认识到的环境创作作品……这就是他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其一是,他的作品不故意挑逗和刺激观众,力度和激情蕴含在作品内部;其二是,他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抹平作品与环境可能产生的冲突;其三是,他的作品以最大限度的容量被各种不同的环境"接纳",而不是显得孤立;其四是,他的作品始终处于双重的特性之中,既可以单独欣赏,又能够丰富和提升环境的美感……当然,亨利.摩尔是西方的在师,而西方文化(艺术)目前又处在霸主地位,因而我们的讨论余地很小很窄--认识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凡看到那些受过东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的艺术家,都被我们的批评家大肆夸张,仿佛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太成问题,你看人家老外都是一头劲地学我们的老祖宗,而我们却偏偏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实质这就叫阿Q精神,明明吃了上顿没下顿,还牛皮哄哄吹嘘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
西方的传统就不"阔"?希腊、罗马的雕塑大家没见过么?--为什么人家能够拆除任何界限,吸收一切为我所用的营养呢?我们平时早把我们先前的"阔"丢脑背后去了,一看到人家在学了,才叫叫嚷嚷起来。
正如毕加索学非洲雕刻,在此前非洲雕刻不是一直存在么?为什么通过毕加索才引起这么大的注意?其实,一切的传统都需要某种转化的催化过程,我们中国曾经有精彩的雕塑作品,譬如石像、菩萨、葬品等等,但是它们只是与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发生关系,绝不能随心所欲搬来运用。
转化就是创造,而缺乏创造力,最好的传统也只能做陈列之用。
我们现在缺的就是创造力,当代雕塑,当代雕塑与环境的联系,更应该好好向西方取经。
用马克思的话说,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所展示的是后者未来的发展图景。
亨利.摩尔来了,但愿不仅仅让我们看看热闹,然后又……亨利·摩尔:无形之人编辑本段回目录这里,那里,无处不在...亨利·摩尔的雕塑斜倚在新加坡的OCBC(华侨银行)中心门外。
图片:蒙什·艾哈迈德(Munshi Ahmed)/彭博社泰特美术馆的一个新的回顾展正在筹备中,他们可能很难去评价亨利·摩尔所应得的声誉,究其一生他都是世界上最有名最富有的艺术家之一。
摩尔在他1986年逝世后也从未离开过公众视野——事实上是完全没有。
摩尔的问题是,他是如此的无处不在以致于趋于无影无形。
站在伦敦的邦德街,只用呼吸这件摩尔的巨作——由四块波特兰石块构成的《时间·生命》屏,作为与其同名大厦的一部分立于1953年——然后你试想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从它面前走过,却鲜有人仔细观赏,更不用说去敬慕它。
我发现一对和蔼的美国夫妇正在等待机会,在《丘吉尔和罗斯福》青铜雕像前的长椅上合照。
当我问他们关于亨利·摩尔的想法时,他们感到很困惑,“这个作品不是他的吧?”其中那位男士惊奇的说。
“摩尔是那个到处打洞的人吧。
”只要他们看过(通常会这样认为)。
就像摩尔其他的雕塑那样,《时间·生命》是如此的为人们所熟知,以至于消融在20世纪英国的市井生活背后。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米尔班克所在的街区,巨大的青铜雕塑《锁碎》被用作挡风屛,成为吸烟者的庇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