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高三化学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掌握什么是化学平衡常数;
(2)了解它的重要性;
(3)能正确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把握化学反应动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化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1.定义:它是指特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函数,在该温度下,反应物改变几何比例时,反应量也增加几何比例,而不经过更多的变换。

2.意义:其实,化学反应的过程其实是瞬息万变的,但是当反应物浓度发生变化时,反应量变化速度略有不同。

而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就是反应物及反应生成物在狭义上的浓度比,该比例可以体现化学反应的动态特征。

(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1.通过求解化学方程式来得出化学平衡常数:
以H2+Cl2→2HCl为例,其平衡常数Kc=[HCl]^2/[H2][Cl2]
2.通过实验测定的方法得出化学平衡常数:
可以先假定化学反应式,把其中一种浓度组合的反应物加入容器中,实现反应的平衡,然后测量反应的反应物浓度,最后用平衡常数的函数表达式来求取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教案:化学平衡常数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2.掌握如何计算化学平衡常数;3.理解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的影响;4.能够运用平衡常数进行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1.如何计算平衡常数;2.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学准备:1.投影仪和电脑;2.白板和彩色粉笔;3.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平衡的思考,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化学反应平衡。

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反应不会往前进行,而会保持一个恒定的物质浓度?二、概念讲解(15分钟)1.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闭合体系、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与动态平衡的关系:理解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指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反应仍在持续进行。

3.平衡常数的定义:平衡常数是在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乘积,用于描述平衡位置和反应的进行方向。

三、计算平衡常数(20分钟)1.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一个简单的一级反应方程式,带领学生通过理论推导,了解如何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反应物浓度计算平衡常数。

2.示范计算过程:通过投影仪示范计算平衡常数的过程,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

3.练习训练:现场解答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四、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应用(20分钟)1.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根据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和平衡位置。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平衡常数的作用。

2.平衡常数与浓度的关系: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式,讲解平衡常数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例题。

五、实验示范(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平衡常数的实际测量方法和实验结果,并简单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六、作业布置(10分钟)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能力目标: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教学过程【思考】怎样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呢?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化学平衡常数:【展示】表格:H2(g)+I2在456.6℃时,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的有关数据。

对比各组所得数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规律:虽然起始浓度各不相同,但各组所得数值很接近。

归纳:(1):(2)(3)1、化学平衡常数(符号为K)(1)定义:(2)数学表达式:(3)平衡常数的单位:2.书写平衡常数关系式的规则①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其浓度看作“1”而不代入公式。

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也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②将化学计量数扩大或缩小,K 值会相应改变。

③可逆反应的K(正)与K(逆)互为倒数。

④多重平衡规则:若干方程式相加(减),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分步平衡常数之乘积(商)。

3.引入平衡常数K 的意义①平衡常数K 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由K 随温度的变化可推断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

②平衡常数K 值的大小,可推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③在某温度下,某时刻反应是否达平衡,可用该时刻产物的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即浓度商Q 与K 比较大小来判断。

4、平衡转化率5、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例1】t ℃时, N 2 (g) + 3 H 22NH 3 (g) K 1 = 1.60 ⨯ 10 -51/2N 2 (g) + 3/2 H 2(g) NH 3 (g) K 2 = 3.87 ⨯ 10 -2K 1 ≠ K 2 , K 1 = K 22【例2】 2NO (g) + O 2(g) 2 K 1 00()%100%()()100%()A A A A c A c A c A α-=⨯-=⨯平的初始浓度的平衡浓度的初始浓度2NO2N2O4(g)K22NO (g) +O2(g) N2O4(g) K = K1K2【练习】1、反应SO2(g)+ NO23(g)+NO(g) ,若在一定温度下,将物质的量浓度均为2mol/L的SO2(g)和NO2(g)注入一密闭容器中,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容器中SO2(g)的转化率为60%,试求:在该温度下。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4.能够应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和平衡浓度。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固定;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速率相等。

2.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比例的乘积的稳定值。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如下:K c=[C]c[D]d [A]a[B]b其中,a,b,c,d分别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A],[B],[C],[D]分别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3. 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 Le Chatelier 原理来解释。

当反应物浓度增加时,平衡常数会减小;当反应物浓度减少时,平衡常数会增大。

4. 应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和平衡浓度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可以计算反应物浓度和平衡浓度。

具体方法如下:1.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可以计算出平衡常数;2.已知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可以计算出生成物浓度;3.已知平衡常数和生成物浓度,可以计算出反应物浓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1.讲授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讲授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实验演示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4.讨论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5.讨论应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和平衡浓度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情况、提问情况和讨论情况;实验报告主要评价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化学平衡常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1)了解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2)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了解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

2. 技能与过程:(1)掌握写出化学反应式;(2)能够计算平衡常数的数值;(3)能够利用平衡常数计算浓度和反应物质量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2)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理解;(2)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3)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探究活动(1)学生实验:①原料:梅酒酯、水②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梅酒酯和水,装入试管中,摇匀后静置。

③结果及讨论: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梅酒酯和水是如何反应形成平衡的。

(2)学生讨论及总结:①梅酒酯和水反应生成酯和酒的反应是否是单向的?②为什么反应会形成平衡状态?③平衡常数是什么意思?2.概念讲解(1)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平衡常数受温度、浓度和压强的影响。

3.练习与讨论(1)练习题:①在化学反应A+B=C+D中,平衡常数Kc的表达式是什么?②已知一个反应的平衡常数Kc=10,C和D的初始浓度都为0.2mol/L,求A和B的初始浓度。

③在以下反应中,哪个反应的平衡常数最大?反应1:2A+2B=3C反应2:A+B=C反应3:A=2B(2)讨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组讨论平衡常数受温度、浓度和压强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4.实验(1)实验内容: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反应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或质量,来确定平衡常数Kc的数值。

(2)实验步骤:①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课程主题:化学平衡常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平衡常数的概念;2.掌握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方法;3.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能够根据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课程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平衡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为什么会趋向于达到平衡态。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3.解释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和平衡常数的概念,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为基础进行说明。

4.讲解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和表示方法。

步骤三:计算平衡常数(25分钟)5.通过示例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计算平衡常数。

6.提供几个常见反应的平衡常数示例,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步骤四:评价(10分钟)7.给学生一些平衡常数的计算题目,考察他们的理解程度。

8.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并就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第二课时:步骤一:回顾(5分钟)1.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程度。

步骤二:影响平衡态的因素(20分钟)2.讲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步骤三:浓度计算(25分钟)4.提供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给出初始浓度。

引导学生计算平衡浓度。

5.引导学生发现平衡浓度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步骤四:应用实例(20分钟)6.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反应方程式和平衡常数计算浓度或预测反应方向。

7.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答案。

步骤五:总结(10分钟)8.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包括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和平衡常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温度、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9.提供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衡常数的掌握。

教学方法和学具使用:1.通过引导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概念。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平衡常数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意义;2. 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3. 掌握计算平衡常数的方法;4. 理解平衡常数对反应方向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兴趣,例如:“当我们烧一根蜡烛时,为什么蜡烛会燃烧完而不会继续燃烧下去?”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可能的原因,引出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即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稳定状态的情况。

2. 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即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乘积的比值。

3. 解释平衡常数对反应方向的影响,当平衡常数大于1时,反应向生成物方向偏移,当平衡常数小于1时,反应向反应物方向偏移。

4. 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平衡常数大的反应速率较快,平衡常数小的反应速率较慢。

示例演练(20分钟):1. 提供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要求学生计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 引导学生按照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帮助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数值意义,比较不同反应的平衡常数大小。

4.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让他们自己计算平衡常数,并讨论结果。

拓展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2. 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平衡常数在这些例子中的作用。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平衡常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知识,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资源:1. 化学平衡常数的教材和参考书籍;2. 化学实验室或模拟实验软件,用于演示化学反应平衡的实验过程;3. 计算器或电脑,用于计算平衡常数。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2. 学生完成的计算平衡常数的练习题;3. 学生对平衡常数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分析。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概念,并弄清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2、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2、通过K、Q 比较,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特点、移动的原因及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关注数量的习惯;【学习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表示方法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的计算【学习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激疑导课讲授新课板块1:K的定义及表达式1、提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2、投影:“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引言:化学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此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此时各物质的浓度间存在着更为微妙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1、投影“活动探究”(见学案)2、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处理、汇总数据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4、追问:该反应的K有单位吗?5、引导学生小结K的单位及K的定义、表达式6、投影“试一试”请写出这几个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单位[ 拓展]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在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1、思考并回答2、阅读定义,强化理解听讲、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探究1、了解c0(B)、c(B)、[B]等符号表示的意义2、处理数据3、分析数据,讨论得出结论练习“试一试”,进一步理解K的定义及表达式的书写、了解单位问题。

练习思考、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力能力,合作意识。

K的表达式的书写,及时总结,扩展认知图示。

板块2:K的影响因素板块3:K 的意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思考讨论2]7、分析投影中的实验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全部内容。

年级:高二科目:化学主备:陈思丽
课题:化学平衡常数课型:新授课课时 : 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
(2)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定量解释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展开平衡常数含义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表格数据,并从中整合信息。

(2)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让学生懂得在不具备条件做实验的时候,从经验事实数据也能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3)通过课本P30例1和例2,让学生体会从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到应用平衡常数计算的过渡,掌握从定性到定量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方法。

(4)通过“三行式"计算模式的介绍,让学生掌握一种有序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平衡常数引入时的数据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入的了解事物的本质。

【学习重难点】
1.平衡常数表达式书写规则;
2。

结合三行式计算平衡常数、平衡浓度、转化率;
3. 利用Q与K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第2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第1课时
【导学过程2:】
阅读课本P28~P29的表格,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
【小结】该表格的数据是在457.6℃下测定氢气与碘蒸汽的反应,通过改变投料,即通入不同的起始浓度,研究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同一温度下,不管如何改变起始投料(投入反应物、投入生成物、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时c2(HI)/[c(H2)•c (I2)]基本不变,为常数,用K表示.
【归纳总结】根据分析,生成“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用k表示。

对于反应: mA(g) + nB(g) pC(g) + qD(g)
K=[c p(C)•c q(D)]/[c m(A)•c n(B)]
强调:1、表达式中的各组分的浓度必须是平衡时的浓度.
2、固体、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通常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导学过程3:】
373K时N
2O
4
和NO
2
的平衡体系。

N
2O
4
(g) 2NO
2
(g)K1=?
2N
2O
4
(g) 4NO
2
(g) K2=?
2NO
2(g) N
2
O
4
(g) K3=?
且K1、K2、K3的关系如何?
【归纳总结】
④同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方程式写法不同,表达式中的幂不同,平衡常数不同.每个化学方程式都有自己的平衡常数。

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方程式系数乘以几,平衡常数变为几次方
两式相加,K值相乘。

两式相减,K值相除
【导学过程4:】
【引导设问】①已知H2 + I22HI △H﹤0,以表中第一次实验为例,达到平衡后,如果升高温度,H2、I2、HI浓度是否会变化?如何变化?化学平衡常数会否变化?为什么?有什么结论?
②化学平衡常数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限度)的一种性质,K值越大,说明什么?
【导学过程5:】
【课后拓展延伸】《学法大视野》P23页,体验1 P85页,1—4题
【教学后记】:本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勒夏特列原理,对一些表格数据的分析,建构“平衡常数"的概念,重点有三点:1、根据对平衡常数概念的理解书写K的表达式;2、
书写表达式时的一些注意事项;3、平衡常数的意义。

一节课下来,难度相对比较大的是“同
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的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的写法相关,方程式写法不同,表
达式中的幂不同,平衡常数不同”,对于本难点我采取了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并根据“学生活
动2”的表达式的书写情况,找了对于本内容理解出现争议的同学来完成导学过程3中的“K1、
K
、K3的关系”,从而加深该学生对此的理解。

总体来说,对于本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
2
气氛比较活跃,掌握比较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