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密度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密度——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体积的概念,提问: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讲解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讲解密度公式(1)引导学生观察密度公式ρ=m/V,讲解各字母表示的意义。
(2)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
3.实例分析(1)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体积或质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4.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实验步骤:a.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b.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c.计算物质的密度。
(2)实验结果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讨论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5.巩固练习(1)讲解密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练习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2)讲解密度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复习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收集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推导及实际应用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质量和体积,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密度的教学设计,希望你对物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密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
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
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1、激趣引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内容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教学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木块木块石块石块2(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克/厘米3(g)1g=1#kg=103kg(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吨,体积是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03kg;V=求:ρ解:答:铁块的密度是×103kg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3kg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3千克。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的质量吗?那你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吗?(2)引导学生回顾质量、体积的概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密度的概念(1)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2)板书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密度公式的推导(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发现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3)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推导密度公式。
4.密度公式的应用(1)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如:求物体的质量、体积,鉴别物质等。
(2)举例说明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1:一个物体质量为200g,体积为50cm³,求物体的密度。
解:根据密度公式,ρ=m/V=200g/50cm³=4g/cm³。
例2:一个物体体积为100cm³,密度为2g/cm³,求物体的质量。
解:根据密度公式,m=ρV=2g/cm³×100cm³=200g。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2)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1)练习题:根据密度公式,求下列物体的密度。
a.质量为300g,体积为75cm³的物体。
b.体积为150cm³,密度为3g/cm³的物体。
(2)思考题:如何利用密度公式鉴别物质的种类?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密度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本质。
初中物理 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2. 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天平、砝码、体积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一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密度”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
2. 讲解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kg/m³,还有g/cm³等。
3. 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4. 讲解如何查找密度表和使用密度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砝码和体积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题。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建筑物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特性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 密度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物体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密度特性。
2. 难点: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密度特性。
3. 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漂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冰和水的密度关系。
2. 探究密度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实验,如橡皮泥、铁块等,总结密度特性。
4.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如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密度教学的主要部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密度概念的引入:通过展示不同体积和质量的物体(如篮球、乒乓球、铁块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关系,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的学习:在讲解密度公式ρ= m/V时,结合具体实例,如水的密度为1g/cm³,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密度特性的探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如橡皮泥、铁块、木块等,总结密度特性。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测量物体质量、鉴别物质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密度知识的重要性。
苏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苏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3)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密度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影响密度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和质量的概念,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 课堂讲解(1)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 = m/V。
(2)讲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讲解影响密度的因素:温度、压力和物质的状态。
4.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深水需要穿潜水服等。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的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仍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课后需要加强对密度公式的练习和讲解。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物理意义。
2. 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密度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密度的引入1. 密度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密度的应用,如我们开车的轮胎、楼房、钢筋混凝土、气球、飞机等等都与密度相关。
2.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读作“rho”)表示。
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可表示为ρ = m/V。
(二)密度的计算1. 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 = m/V。
m为物质的质量,V为物质的体积。
教师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密度的计算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质量、大小、形状的两个物体,如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和两个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测量质量、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密度的影响因素1. 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状态等因素有关。
教师可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温度、压强、状态下的物质,例如热胀冷缩的物质、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在不同压强下气体的压缩率等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四)密度的应用1. 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可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船如何测量载重量、岛屿的升降、水银计等等。
2. 密度的应用实验教师可设计测量不同物质密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进一步应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四、教学方法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概念。
2. 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