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护理常1
一般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一、生活起居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度、湿度。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体位,急性期患者卧床体息。
4.针灸治疗患者注意保暖。
病情观察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大小便等变化。
2.观察局部疼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功能受限情况。
三、饮食原则1.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禁烟酒,忌食辛辣、腥发、刺激性食物。
四、中医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如拔罐法、穴位按摩法、中药湿敷法、中药保留灌肠法、耳穴贴压法、穴位贴敷法、中药药浴法、中药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
中西药间隔30min,注意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中成药应用注意事项按(《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使用理血剂注意不能久服,中病即止。
4.使用外用药时,用药前、后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观察用药部位是否有过敏或感染。
5.新癀片中含有吲哚美辛(消炎痛),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
6.服用中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六、手术护理(一)手术前护理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结合疾病进行健康教育。
4.做好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术前准备。
5.术前晚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药物,保证患者休息。
(二)术日晨护理1.遵医嘱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
2.取下义齿、眼镜和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3.遵医嘱给于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4.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5.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三)术后护理1.术后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或普通病房。
2.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选择合适体位。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4.禁食期间遵医嘱及时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体液平衡。
5.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惯例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8、暴泻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8、肺痈9、肺胀10、胃脘痛11、呕吐12、便秘13、泄泻14、黄疸15、聚集16、水臌17、水肿18、肾衰19、淋证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外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疖4、疔5、痈6、发7、丹毒8、疔疮走黄9、流痰10、窦道11、压疮12、脱疽13、乳痈14、乳岩15、石瘿16、肠痈17、肠阻塞18、石淋19、噎膈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产科一般护理惯例3、妇科手术护理惯例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8、带下病9、妊娠恶阻10、胎漏、打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异位妊娠12、子痫13、产后发热14、产后恶露不停15、产后缺乳16、阴挺17、症瘕五、中医儿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8、水肿9、麻疹10、水痘11、痄腮12、顿咳13、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肛肠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8、湿疮9、药毒10、摄领疮11、白庀12、猫眼疮13、风瘙痒14、皮痹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17、淋病18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骨伤科手术护理惯例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惯例4、牵引术护理惯例5、石膏外固定护理惯例6、骨折7、上肢骨折8、下肢骨折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11、脱位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内眼手术护理惯例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8、绿风内障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11、视瞻昏渺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惯例6、鼻槁7、鼻鼽8、鼻渊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惯例11、喉痹12、喉关痈13、喉喑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放疗护理惯例3、化疗护理惯例十四、中医传得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8、霍乱(时疫)9、艾滋病10、暑湿11、登革热12、炭疽13、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 3 、二级护理 4 、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浑身药浴法8、湿敷法9、换药法10、涂药法11、敷药法12、贴药法13、药熨法14、坐药法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久医嘱履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住院评估表 ( 附表 8)(3)、护理诊疗 / 问题项目表 ( 附表 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 附表 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惜理事业,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有激烈 ...(2)、作风上要脚踏实地,谦逊慎重,严肃仔细, ...(3)、行为上要遵纪守纪,公正清廉,爱惜集体, ...(4)、仪容上要庄重大方,服饰整齐,精神饱满, ...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1) 、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 总护士长 )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主任 ( 副主任 ) 护师职责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给室工作制度(7)、核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急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绝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件、药品、器械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 室 )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给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一般护理惯例1.招待患者,初步分诊。
外科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

外科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外科中医护理的特点?A. 整体观念B. 辨证施护C. 个体化治疗D. 标准化操作2. 中医护理中“治未病”的概念是指: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治疗疾病的症状D. 治疗疾病的病因3. 在中医护理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护理方法?A. 针灸B. 推拿C. 药物治疗D. 心理护理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A. 调和阴阳B. 顺应自然C. 强化治疗D. 扶正祛邪5. 中医护理中“辨证施护”的含义是:A.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护理B. 根据病人的年龄和性别进行护理C. 根据病人的喜好进行护理D. 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护理6. 在中医护理中,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应采取哪种护理措施?A. 温阳散寒B. 滋阴降火C. 补气养血D. 清热解毒7. 中医护理中,对于“气虚”的患者,以下哪项是错误的护理措施?A. 避免劳累B. 适当运动C. 多食温补食物D. 过度运动8.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情志护理方法?A. 音乐疗法B. 色彩疗法C. 香薰疗法D. 心理疏导9. 在中医护理中,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应采取哪种饮食护理?A. 多食辛辣B. 多食寒凉C. 多食油腻D. 多食清淡10. 中医护理中,对于“血瘀”体质的患者,以下哪项是错误的护理措施?A. 促进血液循环B. 避免寒冷刺激C. 多食生冷食物D. 适当按摩答案:1. D2. B3. C4. C5. A6. B7. D8. B9. D 10. 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中医外科护理中,对于“风寒”体质的患者,以下哪些护理措施是正确的?A. 保持室内温暖B. 避免风寒侵袭C. 多食辛辣食物D. 多食寒凉食物12. 在中医护理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患者的体质?A. 年龄B. 性别C. 饮食习惯D. 心理状态13. 中医护理中,对于“痰湿”体质的患者,以下哪些护理措施是正确的?A. 饮食清淡B. 避免油腻食物C. 适当运动D. 多食生冷食物14. 在中医护理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调和患者的阴阳平衡?A. 针灸B. 推拿C. 草药D. 音乐疗法15. 中医护理中,对于“燥热”体质的患者,以下哪些护理措施是错误的?A. 多食辛辣B. 多食寒凉C. 避免过度劳累D. 多食油腻答案:11. A B 12. A C D 13. A B C 14. A B C D 15. A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医护理中,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采取温阳散寒的护理措施。
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技术和方法进行诊疗和护理的专业技术。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室,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
下面是一些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
1.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将中草药制成的汁液或粉末加热,产生药物烟雾,通过吸呼吸道吸入体内,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
2.刮痧:刮痧是利用器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反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散寒退湿、舒筋活血的效果。
适用于感冒、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力度等对患者体表进行按摩,起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广泛应用于骨伤科、妇科、消化内科等疾病的治疗。
4.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或艾炷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效果。
可应用于内科、外科、五官科等各个科室,如针灸减肥、针灸止痛等。
5.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将中草药煮水后,用温热水泡脚,通过足底穴位刺激,改善人体气血循环,有益于身心健康。
适用于疲劳、失眠、高血压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6.艾灸:艾灸是使用艾绒或压缩艾炷燃烧的热烟熏烤特定穴位,以恢复经络气血畅通的方法。
适用于寒痹、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疗。
7.中医药饮食疗法:中医药饮食疗法通过调整膳食结构,选用具有特定功能的食材,如调节脾胃、补肾益气、滋阴清热等,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如食疗治疗慢性胃炎、高血压等。
8.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将中草药煮汤后,涂抹于患者体表,通过渗透作用,达到治疗作用。
适用于湿疹、烧伤、痔疮等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疗效,而且安全、方便,适用范围广泛。
在中医护理技术的指导下,患者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个体化的护理,加速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提升其疗效和应用范围。
常见病护理常规

腰腿痛以腰痛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1、生活起居1)病室环境整洁、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做好一切生活护理。
2)急性期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恢复期可戴腰围下床活动,注意起床姿势。
3)掌握正确咳嗽、打喷嚏的方法,注意保护腰部。
2、病情观察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诱因,行动困难程度,有无全身症状。
2)手术者观察局部及下肢运动、感觉情况及二便情况。
3、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用药期间忌生冷、寒凉食物,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4、饮食护理1)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纤维蔬菜。
2)气滞血瘀者,宜食黑木耳、桃仁等。
3)寒湿痹阻者,宜食羊肉等,忌生冷寒凉食物。
4)湿热痹阻者,宜食丝瓜、冬瓜等,忌辛辣燥热之品。
5)肝肾亏虚者,宜食枸杞、黑豆等。
5、情志护理多与患者交流,解除思想顾虑,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6、临证(症)护理1)腰腿疼痛者,予拔火罐或耳穴埋豆(取穴:交感、神门、皮质下)。
2)肢体麻木者,予艾灸或中药熏洗,按摩拍打麻木肢体。
3)下肢活动受限者,予中频脉冲治疗或中药熏洗。
7、并发症护理1)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引流管在位通畅。
2)腰椎不稳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8、健康教育1)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因受风寒湿冷刺激而诱发,睡硬板床。
2)调畅情志,避免七情内伤。
3)坚持腰背肌及腿部肌肉的锻炼,合理使用腰围,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4)恢复期禁止举重和弯腰,指导患者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
膝痹以关节周围压痛、肿胀,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1、生活起居1)病室环境整洁、安全,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
2)卧床休息,宜抬高患肢,保护患病关节。
2、病情观察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诱因,行动困难程度,有无全身症状。
2)观察运动、劳累、天气变化对其的影响。
3、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2)中药熏洗时先熏后洗,勿烫伤。
泌尿外科泌尿系结石(石淋)中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最新版)

泌尿系结石(石淋)中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概述】因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成石,阻滞肾系所致。
以疼痛、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膀胱和肾,涉及肝脾。
泌尿系结石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分型】1.下焦湿热证:腰腹疼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排尿时刺痛难忍,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2.下焦瘀滞证:腰部作账、疼痛,少腹刺痛,尿中夹血扶或尿色暗红,排尿不畅,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
3.肾气亏虚证: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少腹坠胀,神倦乏力,甚或颜面虚浮,畏寒肢冷,舌体淡胖,脉沉细无力。
4.肾阴亏虚证:头晕,耳鸣,心颜,咽燥,腰酸膝软,尿短黄而不畅,舌红,苔少,脉细数。
【护理评估】1.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及有无放射痛。
2.有无发热、血尿,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
3.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社会状况。
【护理要点】(一)一般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1一般中医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做跳跃活动以利结石排出。
1.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有无发热、血层,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等情况。
(2)患者面色苍白、汗出、呕恶、辗转呻吟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虚脱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位,做好抢救准备。
1.3情志护理(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识读,增强治疗信心。
1.4饮食护理(1)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3000ml以上。
(2)限制含钙、草酸类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多食用高纤维食物。
(3)尿酸结石不宜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等。
1.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做好记录。
2.体外冲击波碎石护理常规(1)治疗前评估患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血常规,凝血功能及是否处于月经期等。
一般应控制感染后再治疗。
(2)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定位,不可移动体位。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篇一」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胁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04
CHAPTER
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内科护理
针对内科疾病的特点,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通过饮食调理、情志护理、起居 调理和养生保健等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针对内科疾病的不同证候,中医护理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感冒患者的保暖护理、咳嗽患 者的止咳护理等。
中医内科护理还注重观察病情,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 依据。
常用中药煎服法
煎药器具
首选砂锅、瓦罐等性 质稳定的煎具,避免 使用铁、铜等易与中 药发生化学反应的金 属器具。
煎药用水
一般使用清洁的自来 水或井水,避免使用 反复煮沸或长时间储 存的水。
煎药火候
先武火后文火,即开 始用大火快速煮沸, 然后改用小火慢慢熬 煮。
煎药时间
根据不同药物性质和 用途,煎煮时间从几 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外科护理
外科疾病具有病情多变、康复时 间长等特点,中医护理通过整体 调节和局部护理相结合的方法,
促进患者康复。
针对外科疾病的不同阶段,中医 护理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术 后疼痛的缓解护理、伤口换药的
技巧等。
中医外科护理还注重对患者进行 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
肢体功能的恢复。
妇科护理
妇科疾病涉及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生殖健 康,中医护理注重调节女性的气血、脏 腑功能和情志等方面,促进女性健康。
跨学科融合
鼓励中医护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中医、西医、康复、营养等, 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中医护理人才。
中医护理科研的发展
1 2 3
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
加强中医护理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深入挖掘 中医护理的科学内涵,提高中医护理的科学性和 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1病室环境
1.1.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I.2根据病涎昝质,室内锯湿度适宜。
1,2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1,3 人院介绍
1,3,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1,3.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1.3,3 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1.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4.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1. 4. 2 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1. 4. 3 若体温37.5摄氏度以上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4次
1. 4. 4 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 4. 5 体温正常313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 4.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1,5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1.6 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1,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1.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1.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9.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1.9. 2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1.9. 3 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 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1. 9. 4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9.5 急腹症患者,诊断不明前禁用止痛剂或热敷。
1. 9. 6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1. 10 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宣教。
1.11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 12 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 13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 14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14.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 4.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 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