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标本采集与处理

合集下载

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管理制度

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管理制度

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成为了医学检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的管理制度进行论述,旨在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与效率。

二、采集标本的要求1. 采集时间: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确定合适的采集时间。

例如,血液检验一般在晨起后采集最佳,而尿液检验则应采集首次排尿后的标本。

2. 采集器具:采集器具应具备一次性使用、无细菌和无毒性的特点,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误差产生。

3. 采集部位: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

例如,血液检验常用的采集部位有指尖、前臂等。

三、采集标本的步骤1.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标本采集的目的和重要性,确保患者理解并配合采集过程。

2. 采集前消毒:采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标本采集部位的消毒,以防止细菌感染。

3. 采集过程: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标本的采集。

例如,血液采集时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头并从静脉或指尖抽取血液。

4. 采集后处理:采样完成后,及时将标本放置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防止样本污染和变质。

四、标本处理与运输1. 采集后处理:对于不同的检验项目,标本的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血液标本需要离心分离血浆或血清,尿液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酸碱调节。

2. 标本保存:标本保存的时间和条件应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设置。

一般来说,血液标本可以保存在低温冰箱中,而尿液标本则需要保存在阴凉处。

3. 标本运输:标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检验科室,以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不良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

五、记录与管理1. 标本信息记录:对每个标本进行准确、全面的信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标本号码等。

2. 标本储存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标本储存条件的制度,保证标本的长期保存质量与安全性。

3. 质量控制与评价: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采集与处理进行质量评价,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流程。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要注意的重点是,所采集的临床标本一定要正确和采集的时间合适,并注意采用正确的标本容器,采集的方法程序对有些临床标本非常重要。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标本采集过早或过晚都可能会给出假阴性结果。

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样本的采集(应该保证30min内完成,不适当的处理时间将直接影响和干扰研究的结果),应尽快降低所采集组织样本的温度。

肿瘤组织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应遵循严格的生物安全处理规范,也可根据研究者所提出的特殊要求,按照对方提供的操作模式进行相关处理。

(1)患者入院后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查。

检测HIV以及嗜肝病毒HBV及HCV感染情况。

HIV感染患者不列为采集对象。

HBV及HCV感染者,须在样本上明确注明。

(3)组织标本取材时间肿瘤外科手术后,标本离体30min内。

(4)标本采集每种肿瘤主要采集3 类生物样本,并要保证这些样本的质量和数量能够用于DNA、RNA 和蛋白质提取及满足相关的实验分析。

1)新鲜组织(包括手术和活检组织)实体组织样本采集包括外科手术切除的或活检和尸检得到的正常、良性和恶性肿瘤组织。

手术结束后,在临床肿瘤病理专家的指导下,在不影响病理诊断取材需要的前提下,采集组织样本。

A。

标本取材部位:肿瘤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旁1cm)和正常组织(癌组织旁5cm 以外或最远处)。

a)临床诊断明确,未经放疗和化疗的手术切除标本,在病理医生指导下取材。

b)尽量保证癌组织没有坏死(有坏死的标本很难提取高质量的RNA 和蛋白)。

c)配对“癌旁组织”,选择距离癌灶边缘3 cm 范围内的组织样本,配对“正常组织”,要选择距癌灶边缘5 CM 以上或距离癌灶边缘最远段(或手术切缘处)取组织样本,应注明距离。

对于空腔器官,如食管、胃、肠、胆囊、膀胱等,“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应取相应部位的“粘膜组织”样本。

d)在保障病理学检测所需标本的前提下,尽量提供足量的肿瘤和癌旁正常组织,一般不少于200mg 或10E7 细胞。

实验室标本采集、处置和管理操作程序【精】

实验室标本采集、处置和管理操作程序【精】

实验室标本采集、处置和管理操作程序1.目的:规范实验标本的采集、运输、接收及保存,以保证原始标本在采集、运输、接收及保存过程中方法适当,原始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

2.范围:适用于科室所有标本的采集、运输、接收及保存。

3.职责:3.1 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标本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3.2 检验人员负责各自检测标本的管理和标本采集手册的编制。

4.工作程序:4.1标本采集4.1.1 由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组织实验室成员编制各自实验室的标本采集手册,标本采集手册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准备;标本收集容器;标本的类型;所需标本量。

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4.1.2 质量管理小组对标本采集手册的内容进行审查,经科主任批准后,由医院计算机中心负责将标本采集手册添加入医院系统,以便标本采集部门和各临床科室随时参阅。

4.1.3质量管理小组每年对标本采集手册进行审查,如发现不合格内容可要求实验室负责人修改。

4.1.4检验标本包括从门急诊,住院部患者和体检中心的体检人员等处采集的标本,标本由有以下资格人员采集:注册护士、执业医生、检验技术人员。

4.1.5检验申请单包括以下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病床号、申请医生、申请检验项目、采集标本的日期和时间、标本类型、是否需优先处理。

4.2 标本的运输4.2.1 标本应放在有盖、内有固定架的标本运输箱中运输,盒外贴上生物危害的标识,标本和检验申请单分开放置。

4.2.2 若标本运输箱被标本污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2000mg/L 有效氯消毒液倾入标本运输箱内,浸泡30-60分钟,再用流水冲洗。

4.3住院部标本采集和运送程序4.3.1临床医生出具检验项目申请,急诊医嘱立即通知责任护士。

4.3.2当班护士写上检验标签条码并贴于标本容器上。

4.3.3采集者在标本采集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检验项目、标本类型及特殊要求。

4.3.4当班护士与标本运送人员当面清点标本数量,并在登记本上签名,由后者将标本送至相关检验部门签收。

医院病理标本采集与处理

医院病理标本采集与处理

制定本规章与流程的目的是明确病理标本采集、固定、运送、保存的方法和工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2.1 细胞学涂片、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电镜切片及各种份子检测均是由具备病理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制作的,有质量要求与完成时限。

2.2 有细胞学标本采集的相关规范。

2.3 对细胞学筛查与细胞学诊断有相关的制度与流程。

2.4 有标本采集、送达、固定时间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及标本交接的相关规定与程序。

2.5 有不合格标本处理的制度与程序。

无4.1 病理科检查项目4.1.1 细胞学检查:包括痰、尿、胸水、腹水、胃液、 EBUS、乳头溢液及肿物穿刺涂片的细胞学检查。

(注:宫颈细胞学涂片送妇科细胞室,骨髓涂片送血液科形态室。

)4.1.2 组织标本检查:各器官病变组织活检标本,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4.1.3 冰冻检查:手术中各器官病变快速冰冻检查。

4.1.4 尸体解剖:包括成人及婴幼儿、引产胎儿及死产新生儿尸体解剖。

4.2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4.2.1 采集要求4.2.1.1 痰:晨起刷牙漱口后第二口痰,不可有唾液、鼻涕混入。

血痰可例外。

4.2.1.2 尿:应为新鲜刚排出者,不能留置过久,并应注明是否为导尿。

4.2.1.3 胸水、腹水:抽取后送检 100ml-200ml 即可。

4.2.1.4 胃液:应先将空腹胃液抽净,再由皮管内注入生理盐水200ml,反复冲洗并变换体位,再尽量抽取送检。

或者用专用胃液冲洗器。

4.2.1.5 EBUS:由胸外科医师抽取组织后立刻涂片固定后送检。

4.2.1.6 乳头溢液及穿刺标本:由临床医师取得组织后立刻涂片固定后送检。

4.2.1.7 如为少许液体:可由临床医师自行涂片立刻固定后送检。

4.2.1.8 常规组织学标本:根据临床及手术所见。

4.2.1.9 冰冻标本:标本不得为直径1mm 以下的穿刺标本;标本不得为结石及骨样质地硬组织;标本不宜过小、过少。

4.2.1.10 尸检标本:需在死亡后72 小时之内完成,如为引产胎儿或者死产新生儿,即将送达病理科。

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规范

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规范

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规范1. 引言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核心环节,规范的采集和处理流程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的规范,包括样本采集方法、样本储存条件和样本处理流程等内容。

2. 样本采集2.1 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

采集器具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进行,确保采集的样本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并保持其生物活性。

2.2 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在样本采集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所需样本的特性和采集要求,包括采集时间点、采集部位和采集量等。

其次,要做好采集工具和采集容器的消毒工作,防止样本受到外源性污染。

2.3 采集样本的步骤样本采集应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要准确标注样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时间、采集者姓名等。

其次,要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根据样本的性质和要求进行采集,如刮取、穿刺或吸取等。

采集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和快速,避免造成样本的损伤或变质。

2.4 样本采集后的处理采集完成后,要对样本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要将样本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并尽快进行保存或处理。

其次,要记录样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日期、保存条件等,以便后续的实验使用和数据分析。

3. 样本储存条件3.1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样本在储存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十分重要。

不同类型的样本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储存条件。

通常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样本受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以免对样本的稳定性和活性产生不良影响。

3.2 光照的控制某些样本对光照的敏感性较高,需要在储存过程中进行光照的控制。

在储存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照射样本,以免影响样本的结构和性质。

3.3 样本储存时间不同类型的样本储存时间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样本的储存时间应根据实验需求来确定,尽量保持样本的活性和稳定性。

4. 样本处理流程4.1 样本预处理样本预处理是样本处理流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去除样本中的杂质和干扰物,保证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第3页
检验申请

患者准备
↓ 患者识别、标本采集


质实
仪 验 量 质 样品运输、保留与处理 控 验 总
器方值控

结数结
校 →法 →溯 →物 →质控物、样品检测 → 果→ 据→ 与

源选

分管改


结果确认格理进ຫໍສະໝຸດ 择↓(室内室间)
结果分析与解释
↓ 特殊患者回访
检验医学全方面质量控制步骤图解
据检验项目选择适应采集部位。如血标本普通采集静脉血, 婴儿可采股动脉血,只需微量全血时能够取耳垂血或指尖血 。在动静脉血及毛细血管血之间,血气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异 ;耳垂血和手指血血细胞分布也有差异。
采血时患者体位可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其血液内成份 含量亦有改变,故观察病情或疗效时应固定采集血液标本部 位、时间及病人体位。骨髓采集部位亦有多处,当结果与疾 病难以解释时,应考虑采集部位。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第31页
3、标本采集方法:
标本采集方法不一样,所得标本质量也不一样。惯用标 本采集方法有真空采集法、注射器采集法、微时采集法、拭 子法、涂片法等。
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严格进行消毒,防止污染和交叉感 染,并尽可能防止过多损伤周围组织。真空采血器或注射器 应清洁、干燥无菌、不漏气。采集血气标本及厌氧菌培养标 本时应注意隔绝空气。血管担心素、醛固酮标本采集后须马 上冰水保留。
采集空腹12小时后标本,肝肾功效、血脂、血糖等。
2、药品治疗方面: 患者服药后对检验结果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药理学干扰,二是化学干扰。所以标本采集最好在 用药之前,已用药应按要求停用一段时间再采集,不能 停药应在下次给药之前采集,并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用 药情况。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目 录
• 临床检验概述 • 标本采集与处理 • 常见临床检验项目 • 临床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检验结果分析与解读 • 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
01 临床检验概述
临床检验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临床检验是一门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 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健康状况的 资料或数据,并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信息和检验结果的学科。
结果比对与改进
将外部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经验交流与分享
与其他实验室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水 平。
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 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等方 面的规定。
危险品管理
根据正常参考范围,判断患者某项指 标是否超出该范围,从而确定检验结 果是否正常。异常结果可能提示患者 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昼夜节律、饮食、运动等生理因素可影响检 验结果。例如,新生儿和老年人的某些指标与成年人存在 差异,女性激素水平随月经周期变化。
病理因素
对实验室危险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 危险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符 合相关规定。
应急预案与演练
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 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监督检查与整改
定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 整改落实。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能存在感染。
动态观察
对于某些疾病,需要动态观察检 验结果的变化趋势,以评估病情 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如肿瘤患者

检验科实验室标本处理与储存技巧

检验科实验室标本处理与储存技巧

检验科实验室标本处理与储存技巧在医学实验室中,标本的处理与储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标本处理与储存技巧可以确保标本的质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检验科实验室常用的标本处理与储存技巧。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1.1 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是实验室诊断的第一步,正确的采集可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产生。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选择适当的采血管道和使用正确的采血技术,保证血液的真实性。

在采集尿液标本时,应注意患者的清洁,避免污染。

其他类型的标本采集也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

1.2 标本处理标本处理是指在采集后对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以确保标本质量的一系列操作。

不同类型的标本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在处理血液标本时,应尽快离心分离血浆或血清,并避免过冷过热,以免影响结果。

在处理尿液标本时,应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细菌增生,同时注意标本的保存温度和时间。

二、标本储存与保存2.1 标本储存条件标本的储存条件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

血液标本通常应保存在4摄氏度的冰箱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

尿液标本可以在室温下保存,但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其他类型的标本储存条件也应根据具体要求进行选择。

2.2 标本保存时间标本的保存时间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需求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尿液标本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超过保存时间的标本可能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2.3 标本保存容器标本的保存容器也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不会对标本产生污染或损害的容器。

对于血液标本,常用的保存容器包括试管、离心管等。

对于其他类型的标本,也应选择相应的容器进行保存。

三、标本运输与交接3.1 标本运输在标本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标本的震动和温度的变化。

标本应放置在密封的容器中,并在容器外标明标本的种类、数量和存放条件。

同时,应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时间,确保标本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处理
1.标本采集
浆膜腔积液标本由临床医师行浆膜腔穿刺术采集, 采集中段液体于消毒试管内,且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 抗凝剂予以抗凝。另外,采集1管不加抗凝剂的标本, 用于观察积液有无凝固现象。
2.标本转运
(1)及时送检 (2)生物安全
3.保存和接收
(1)妥善保存 (2)注意标识
浆膜腔积液检查
人体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膜腔统称为浆膜腔。 正常情况下,浆膜腔内仅含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浆膜腔积液根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不同,可分为 漏出液和渗出液。
漏出液多为非炎性积液,渗出液多为炎性本采集与处理 第二节 理学检查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第四节 化学检验 第五节 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