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产生的现象都有什么

地球的公转产生的现象都有什么

地球的公转产生的现象都有什么

地球自转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地理现象,当然有地球的自转自然就会有地球的公转,那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又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以供同学们参考。

1地球公转造成的现象有哪些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成为公转,周期为365.25天。 黄赤交角: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地球四季的变化。 回归线: 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的旋转; 2.地球的公转轨道同赤道的夹角为23°26′; 3.地球公转的时间为365.25天; 4,初中生物。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地球绕着______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不停地自____向____自转,出现了______的差异。 ●二、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国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 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 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 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 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 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2018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公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 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 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 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 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 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 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 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 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 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 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地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练习题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 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 京时间可能是( ) A .接近7时 B .5时多 C .不到5时 D .7时多 2.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 A .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 B .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 .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 D .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3. 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 A .图① B .图② C .图③ D .图④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 ) A .北京时间6点 B .北京的地方时6点 C .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 D .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5.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 ( ) A .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B .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 .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D .少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6.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最后到达伦敦时比原来多出一天,这是因为 ( ) A .记载日期错了 B .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一致 C .东西方的日历不一样 D .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相反 7.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 ( ) A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 .北京昼夜等长 C .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 D .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读右图,完成8 ~ 12题: 8.图中A 、C 、D 、E 、F 各点中,与B 点地球自转 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9.二分日,图中A 、C 、D 、E 、F 各点中,与B 点 昼长相同且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10.某人测得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那么此 人测量的日期可能是 ( ) A .12月22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D .不存在这样的日期 11.若A 点的经度是160°E ,则E →D 附近的洋流名称应是( ) A .北太平洋暖流 B .北大西洋暖流 C .西风漂流 D .东澳大利亚暖流 12.若E 点经度为120°E ,那么A 点与B 点的自然带名称分别是( ) A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C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高一地理自转公转意义和晨昏线练习题

自转公转意义和晨昏线练习题 (4)正午太阳高度角问题的综合应用: ①阳光照射方向、日影的长短的问题 ②楼房间距的问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图4-22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等于h·cotH。 ③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调整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图4-23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补充: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相关变式圈 A.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B.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C.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一选择题 1.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20时 B.20时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 3.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正确叙述是() A.自东向西 B.与公转方向相反 C.在北极上空看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D.在南极上空看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B.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 C.地球自转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 D.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 5.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两极地区 C.南北30°附近 D.南北60°附近 6.下列纬线圈上的速度相当于赤道线速度一半的是( )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南北纬30度 D.南北纬60度 7.北京和广州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 D.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广州小于北京 8.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洲的长城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 C.南北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限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B.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等 C.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D.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0.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北纬60°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B.地球表面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 C.地球上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 D.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11.关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叙述() A.地球上任何地点都一样 B.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C.大约每分钟转4°D.除极点外,各地相同 1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准确地说( ) A.等于每小时15° B.大于每小时15° C.小于每小时15° D.南北极点为0 13.位于地球上空的同步卫星,其绕地旋转的速度与地面上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公转的特征。重点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成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更替后续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导入新课]: 以春分过后清明节的鬼食节引入公转运动。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根据公转特征创造了24节气。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5°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5°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纲要求]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知识讲解] 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3.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 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 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 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 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因此,地球公 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 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 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 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 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2、黄道与地球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此交点位于最北是夏至,最南为冬至,位于赤道为春秋分。 3.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 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23o26′N 23o26′S 0o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3:1.3.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1.3.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1~2题。 1.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下图为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回答3~4题。 3.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日(9月23日) B.寒露(10月8日) C.春分日(3月21日) D.清明(4月5日) 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

A.南半球向北移动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北半球向南移动D.南半球向南移动 9月23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时测得太阳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这天最大太阳高度为( ) A.30° B.40° C.60° D.90° 6.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 A.30°N,105°E B.50°N,105°E C.30°N,135°E D.40°N,135°E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N)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如图)。读图完成7~8题。 注:tan 35°≈0.7tan 45°=1 tan 60°≈1.732 7.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有( ) A.1个月B.3个月 C.6个月D.9个月 8.为避免采光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 A.20 m B.30 m C.40 m D.50 m 超级满月迎新年!2018年1月有两次满月,分别是1月2日和1月31日。同时,1月31日的这次满月期间,我们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月全食天象。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欣赏到全过程。如图为地月系示意图,阴影表示夜半球,甲乙丙丁为月球绕地公转的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1.3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的自转并引入新课内容: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小儿辩日》引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 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方向和状态。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一天,就安排一个闰年为366天。闰年的2月是29天,平年的2月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角。[看书P10夹角示意图,知道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总是歪着身子进行公转)活动:学生分组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身子公转,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5倾斜角,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而形成四季。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同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引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 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 3、四季的形成: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两极产生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的状况。通过提问讨论及练习填表巩固。 问题: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b、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c、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 次的纬线是哪两条?那么直射两次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上述要求,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练习题

1.2 地球和的自转和公转 一、单选题 1.2012年奥运会开幕时间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有关这次奥运会的正确判 断是() A. 奥运会开幕时当地正值冬季 B. 开幕时举办地正值晚上 C. 举办地点在北美洲 D. 举办城市在美国 2.读图,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此时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北极圈 D. 南回归线 3.北京时间(东八区)2016年2月7日22时,某工程师在长城站(西四区)参加了 央视春晚微信抢红包活动.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 2月7日22时 B. 2月6日22时 C. 2月7日10时 D. 2月8日10时 4.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同的特点是() A. 方向相同 B. 产生的现象相同 C. 周期相同 D. 围绕的中心相通 5.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探月任务时,地球运 行在() A. Q4到Q1之间 B. Q2到Q3之间 C. Q3到Q4之间 D. Q l到Q2之间

6.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 24小时 B. 12小时 C. 1年 D. 36小时 7.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昼夜更替 B. 不同经度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 C. 四季的变化 D. 太阳东升西落 8.英国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的原因是()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 C. 四季的划分 D. 五带的划分 9.当地球昼夜情况如图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A点昼夜平分 C. 不利于我国南极考察队考察 D. 日照昼短夜长 10.潍坊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 光照情况,如下图,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A. B. C. D. 11.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主要差异是() A. 降水的多少 B. 海陆位置不同 C. 气温的高低 D. 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 12.小王在某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阳光明媚,走在郊游的路上,但见漫山遍野 染上了新绿,傲寒的麦苗开始返青…”.据此判断,这一天应该在() A. 春分日前后 B. 夏至日前后 C. 秋分日前后 D. 冬至日前后

初中地理知识点题库 地球的公转

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 A、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B、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交替 C、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的变化 D、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保持23.5°的夹角 答案:B 解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现象。 题干评注:地球的公转 问题评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现象。 2. 地球公转产生了() A.四季的变化B.昼夜更替C 五带的划分D.太阳的东升西落 答案:AC 解析: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都是因为地球公转产生的。 题干评注:地球的公转 问题评注: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都是因为地球公转产生的。 3. 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B.地球太阳公转一周,需要时间是一年C.地球公转过程中,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D.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正圆 答案:D 解析: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 题干评注:地球的公转 问题评注: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 4.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气温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C.风向的差异D.天气的差异 答案:A 解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差异。 题干评注:地球的公转 问题评注: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差异。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15日下午,中国多省市观测到本世纪首场日环食,图示阴影部分为我国日环食经过的区域。 材料二:地球公转示意图 (1)此次日环食与北京时间15日13时13分从中非西部开始,经过图中所示①___(国家)进入我国,依次经过云南、②___、贵州、重庆、湖北、③___(填简称)、安徽、江苏和山东等省市,16时59分在山东半岛结束。(3分) (2)日环食在我国经过的地形区有横断山脉、___高原、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等。(3)2010年1月15日发生日环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约在() A.甲乙之间B.乙丙之间C.丙丁之间D.丁丙之间 (4)此时临沂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整理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 2。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时差) 地方时—-—-—每个地方所在经度的时间。 东面的时间始终要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达到某一时刻。 A。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为了统一时间, 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是区时。B.日界线 由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时刻不变 由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 日期要减一天,时刻不变 C。地球上的日期变更线 (1)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规定) (2)零时线:(变化) 当零时区为正午12时时,全球只在同一天; 其他时间,全球均有两个日期. D。区时计算方法 (1)用已知的经度推算时区; 经度数÷15°= 商整数即为时区数 余数>7.5°商+1=时区数 <7。5°商=时区数 (2)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两地时区差即为时差;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之和即为时差。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E。特别的计时方法 ---———----——-————----—--——---—-—-——-———-——---——-—---—————--——--—-—--——--—----------—------———————-------—-——----— 3. 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 —-—-----—---————-—-————-——--—--———-—----——————-—-——-————--—--——-—----—-————----———-——-----—-——----——----———————-——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三轴椭球体 --————-—-—-——--———-—————--—————————--————--——---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多媒体演示] 强调:1、方向为自西向东;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o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o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o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同步练习题

星球版《地球的公转》同步练习题 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A 昼夜交替现象 B .星星的东升西落 C.四季的更替 D.地轴的倾斜 2.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3.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什么季节()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4.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A.有无季节变化 B.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C.正午太阳高度 D.有无太阳直射 5.地球上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的地方是() A.赤道 B.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 D.极圈 6.北寒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7.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得是() A.北极(90°N) B石家庄(38°N) C.基多市(0°纬线) D.广州(23°N) 8.图1-4-1中,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9.要想使“井底之蛙”一年见一次阳光,则井的位置是 ( ) A.0°纬线 B.23.5°N

C.66.5°N D.90°N 10.读五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带名称A. B C D E (2)写出代码代表的纬线名称和纬度 ①、,②、 ③、,④、 (3)五带中有极夜、极昼现象的是() A. 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都有 (4)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都有 11..你居住的地区,元旦这一天时() A.昼夜平分 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 D.极昼、极夜 12.读图1-4-6,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地球公转的方向 (2)我国的国庆节时, 地球公转到 点和 点之间 (3)根据图中A、B、C、D 的位置, 完成下表:

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_练习题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 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B.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 C.地球自转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 D.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 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B.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等 C.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D.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3.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B.在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快 C.地球公转角速度处处相等D.地球公转线速度并非匀速 4.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正圆,公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叫1恒星年 B.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比远日点小 C.从地球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逆时针 D.地球在近日点时,黑龙江省正值夏季 5.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B.地转偏向力对气流和水流的作用明显 C.由于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对气流、水流的影响不大 D.由赤道两侧向两极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都向西偏转 6.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为66°34′ 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90° C.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D.在日照图上(侧视图),晨昏圈平面与地表太阳光线垂直,但不通过地心 7.关于地方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B.同一条纬线地方时相同 C.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5分钟 D.偏东地点的地方时总晚于偏西地点的地方时 8.天安门广场每天国旗升旗时刻与日出同时,下列节日中,升旗时刻最早的是 A.“五一”劳动节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十一”国庆节9.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北侧是寒带,南侧是温带,该点地理坐标是 A.南纬66.5°,西经20° B.北纬66.5°,西经20° C.南纬23.5°,东经160° D.北纬23.5°,东经160° 10.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到30o,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的冬季更热些 B、哈尔滨的夏季更长些 C、极圈的纬度更低些 D、赤道地区平均气温更高些 读下图判断11~13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题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作业1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地球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地球由B向C运动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3.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 A.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 B.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 C.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 D.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 4.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北极圈 5.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6.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有: A.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B.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一致 C.都围绕太阳转 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 7.春分日,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合肥 D.广州8.读地球公转的位置图(从地球北极上空俯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位置代表的节气名称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2)在A、B、C、D四位置中,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地球由A向B运动时,在此时段内,南极附近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_______(增大、减小),北半球的昼长逐渐________。 (4)甲、乙两图所示状况,地球分别处于A、B、C、D四点中的哪一点附近? 甲图________,乙图________。(填字母) (5)当地球位于图中C时,府中日出方位,日落方位。府中的昼夜长短 及其变化规律为。 (6)当地球位于A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作业12)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s与楼房高度h相同,如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26′°34′°° 2.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①23°26′N ②21°34′N ③25°26′N ④68°26′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关于北京、合肥、广州三地的比较,正确的是: A.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北京>合肥>广州 B.夏至日昼长:北京>合肥>广州 C.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广州>合肥>北京 D.地转偏向力:广州>合肥>北京 4.冬至日后,府谷中学昼长将: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长 C.先减小后增长 D.先增长后减小 下图为某日120°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5.太阳直射点位于( ) A.°S B.20°N C.20°S D.°N 6.乙地的夜长时间比甲地略短,且甲、乙两地同时迎来日出,则乙地位于甲地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