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

合集下载

第十五章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说史-温州大学,韩纪江)课件

第十五章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说史-温州大学,韩纪江)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乔治· 丁· 斯 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生平。



斯蒂格勒1911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雷登的西雅图郊区。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即将到来之时,他进入了华盛顿大学, 并于1931年获得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斯蒂 格勒进入芝加哥大学。1936年离开芝加哥来到艾姆斯地 区的依阿华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 1947年,斯蒂格勒开始了在哥伦比亚大学长达11年之久 的教学生涯。 1958年,斯蒂格勒被认命为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美 国制度查尔· R· 沃尔格林讲座的教授。 这样,他就开始了在这所大学的长期任职生涯。期间,他 与米尔顿· 弗德里曼一道,帮助领导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由于重视货币主义和降低政府作 用而闻名于世。

③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 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 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 决定物价水平。 ④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 调节经济的作用,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 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 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 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 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 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 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 3~5%)应该是在保证物 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 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2、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
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 少的最低限度,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 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 如奈特和西蒙斯都十分强调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 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哈耶克认为,自由竞 争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取得最 大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保存个人自由,防止政策 决策人专断的干涉。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 J·瓦伊纳(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 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1912~2006)等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人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功能: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③三个政策目标此长彼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经常是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

例如,为了减缓失业,必须承受一定的通货膨胀,而要稳定物价,又必须让更多工人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

又如,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有助于减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均和阶级矛盾,但为此必须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在一定条件下妨碍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生态学派、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N·Burgess)、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D·Mckay)等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发展,城市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帕克等社会学家以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为实验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种族等因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社会阶层、人口密度、种族关系、社会心理、居住方式、交通通讯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社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同心圆理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

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

他们的结论是,这种生态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他们将芝加哥市划分为围绕同一圆心而形成的五个区域,即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住宅区、郊区和卫星城。

犯罪大多发生于中间地带,即工厂区。

因为相对于自然社区,中间地带人口流动大,混杂的人口造成了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二)社会解组理论这种理论还指出,人们通常生活在家庭、学校、邻里等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友爱、邻里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很大,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

而城市化进程则使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非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用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

随着工商业深入市区,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

第十二讲芝加哥学派

第十二讲芝加哥学派

8
4、不完全信息理论
施蒂格勒通过引进“不完全信息” 这个因素,对市场中的一些现象, 作出了通过严密逻辑推理,并可 用经验材料加以检验的理论解释, 并为70年代以来有关失业和通货 膨胀等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微观 的理论基础。 如:价格刚性、排队与资源未能 充分利用,同种商品在不同地区 有不同销售价格,以及一个产业 部门为什么同时并存着规模大小 差别很大的许多企业等等。
12
2、著作
《生产和分配理论》(1941年) 《竞争价格理论》(1942年) 《价格理论》(1946年版,1952年版,1964年版) 《美国的家庭仆人》(1947年) 《产出和变业的趋势》(1947年) 《教育事业的就业和报酬》(1950年) 《联邦政府的价格统计》(1961年) 《知识分子和市场》(1962年) 《关于国家的正当经济作用的对话》(合作,1963年) 《制造业的资本和报酬率》(1963年) 《经济学史论文集》(1965年) 《产业的组织》(合作,1968年)《工业价格的行为》(合作,1970年) 《现代人和他的公司》(1971年)《公民和国家》(1975年)《现代人 和他的公司》(1971年)《公民和国家》(1975年)《作为传道士的经 济学家,及其他论文》(1982年)
5
三、主要经济观点
1、极端强调个人自由
反对个人专断和“权威”,极 端强调个人自由。在国家必须 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 治”,反对“人治”。 如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 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 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 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 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 策措施。
18
2、舒尔茨的主要著作
《关税对大麦、燕麦、玉米的影响》(1933年) 《训练和充实农村地区社会性工作者》(1941年) 《改变农业》(1943年) 《农业的生产福利》(1949年) 《人力资本的投资》(1981年)等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其代表作有: 《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 《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1945年) 《农业的经济组织》(1953年) 《世界农业中的经济危机》(1965年) 《经济成长和农业》(1968年)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2) 指出“传播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 通过传播接受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是 用人们之间的理性和道德秩序代替单纯 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的过程.”
(3) 帕克描绘了传播的两种典型功能,即“参 “ 考”和“表达”功能,在参考功能中,传播的是思 “表达” 传播的是思 想和事实,在表达功能中,则表露出感情、态度和 表露出感情、 想和事实 表露出感情 情绪。作为整体的传播,它使社会团体走向联合、 情绪 一致和完整。它修正、规范了竞争,产生出道德秩 序,帕克认为,由于传播带来了更为接近和更加理 解,由于它用文化相互影响进程中的道德秩序代替 生物秩序,在长时间的进展中,它能减轻社会紧张 。
• 时代背景:美国向现代化社会 转变之时。工业化、都市化的 浪潮席卷全美,迅猛的变动带 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二、代表人物介绍
1、杜威 杜威是库利和帕克的老师
杜威向他们灌输了把社会作为有机体 有机体 这样一种深刻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整 体的存在高于社会的个人的利益。他强 调传播的功能是使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 相协调,这一点促成了帕克和库利对传 播学的悉心研究,以此作为社会学分析 的关键范畴。
杜威关注的是“有组织的信息” “现代的贵任是将信息社会化,实现 信息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
——《批判伦理学大纲》(1981)
1892年出版《思想新闻》
19c20s-30s,杜威回到对现代传播的政 治和社会含义的思考。将传播过程作为 一种人人熟悉的日常项目 将传播看作 人人熟悉的日常项目和将传播看作 人人熟悉的日常项目 技术和物质进步的观念。 技术和物质进步9世纪90年代,杜威对传播的强烈兴 趣集中在那些改进了速度、力量和效率 的现代技术 现代技术上,他对于它们帮助科学研 现代技术 究的潜能充满热情。并且在后来的阶段 里,在研究传播这一现象时引入了参与 参与 和共享 共享的概念。 共享

芝加哥学派讨论

芝加哥学派讨论
• 早期的芝加哥学派绝不是自由主义的学派。 在30年代的早期,维纳、西蒙斯和奈特都 鼓吹大规模、持续的赤字支出,以对付失 业和通货紧缩。因此,20世纪30年代的芝 加哥学派可以称为“凯恩斯之前的凯恩斯 主义者”。
• 但是,如果无视大危机的背景,简单地把 早期芝加哥学派视为凯恩斯者,则是错误 的。奈特和维纳把凯恩斯“低于充分就业 的均衡”范式看作“不可接受的创新”。 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和人为 的刺激经济的行为,特别是在弗里德曼和 施蒂格勒影响下的芝加哥学派更是如此。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 20世纪20年代后期——1945年 • 1927年 奈特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 创始
人 “奈特圈” 学术研究中坚持经济自由 主义 注重与思辨性研究 • 道格拉斯和亨利-舒尔茨 注重经济学的数量 分析 • 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芝加哥大学的黄金 时期
• 斯蒂格勒对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四位经济学 家做了这样的回忆:“奈特是一位伟大的 哲学家和理论家,与马克思不相伯仲;维 纳在政策观点上绝不是教条主义者;明茨 忠实于货币史并严格限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西蒙斯是乌托邦主义者。”
• 4、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是以米 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
芝加哥学派—新兴古典主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信条符合广义的古典-新古典 传统,芝加哥学派的思想是新古典主义的一种变体, 因此被称为“新兴古典主义”。
创始人:弗兰克-奈特、雅各布-维纳、亨利-西蒙 斯、劳伊德-明茨 早期代表人:保罗-道格拉斯、亨利-舒尔茨、奥斯卡 -兰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西奥多-舒 尔茨、乔治-斯蒂格勒、加里-贝克尔、罗伯特-卢卡 斯
•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史库森把西方经济学界 对市场的信仰分为四个层次: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传播学科
• • • • •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 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 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 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3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 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 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4 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对传播学的贡献: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符号 互动论;佩恩基金研究。 代表人物:G·西梅尔(德国),C·H·库利,J·杜威,W·冯特,G·H·米德, R·E·帕克


建筑学派
一场大火引发的建筑革命

1873年10月8日,美国中西部城市芝加哥发生了一场火灾,熊熊大火烧毁了全市近 1/3的建筑。所谓祸兮福所倚,这场大火带来的重建,诞生了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 —芝加哥学派。这是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群体, 他们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诞生和发展。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的美国,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但在文化上依然是欧洲的附庸,建筑也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建筑没有形 成自己的风格,往往是欧洲流行什么,他们就仿效什么。在那段时间内,他们的地标 建筑如白宫、国会山、最高法院等,基本上模仿的都是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在城市 规划上也基本照搬当时欧陆的流行。更有甚者,当欧洲开始批判和反思盛行一时的折 衷主义时,美国依然乐此不疲——这样的行为,被批评为浮夸和暴发户的心态。 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 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南北战争之后急速发展起来,到 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 而发生在市中心的这场大火灾,更加剧了对新建房屋的需求。 要多快好省地在短时间内新建大量房屋,在当时已有的材料和建筑手段中,芝加 哥的建筑师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建筑:高层、铁(或钢)框架、箱式结构。用铁构成的 箱式框架足以承担重量,外墙已无承重功能;铁框架便于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 土一层楼就出来了。高层建筑便于容纳更多的人,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赶时间, 弥补火灾的损失,却恰恰符合经济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莱特的家具设计:他强调简洁的几何形态只是对于机器生产的欣赏,而没有考虑到现代及其技术更广泛的潜力,他对于建筑工业机器化就不感兴趣。莱特机器地把他的美学原则应用到他后来的设计之中,结果产生了一些及不舒适的几何性家具。
பைடு நூலகம்
十三、芝加哥学派:
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建筑界却兴起了一个重要的流派—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主导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使之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精神。
特点:芝加哥学派包括了众多的建筑师,他们建筑设计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整齐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
代表人物:(1)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他最先提出的的“形式追随功能”口号,成立了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立的信条之一。(代表作)1899年设计了芝加哥施莱辛格-马耶百货公司大厦完整体现了他建筑理念,达到了19世纪高层建筑设计的高峰。
(2)莱特美国最著名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莱特吸收和发展了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力图形成一个建筑学上的有机整体概念,即建筑的功能、结构、适当的装饰以及建筑的环境融合为一体,形成一种适于现代的艺术表现,并十分强调建筑艺术的整体性使建筑的每一个细小部分都与整体相协调。家居设计与他的建筑一样,是以一系列简单的部件构成的,构图十分洗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芝加哥学派——米德
郭悦
一、人物简介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 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1887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并于1894年进入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 早期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 研究自我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 但实际上,米德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边缘人”, 身处哲学系的他与社会学系的帕克、托马斯等人交 流并不密切。“但他对社会学系的学生却影响很大, 因此通常也被包括在芝加哥学派之内。”
二、理论观点
一般认为,米德开创的符号互动论构成了芝加哥学派的微观 传播思想,是贯穿芝加哥学派学术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 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杜威的“共享式”传播观。 先驱:杜威、齐美尔、塔德、库利、托马斯 第一代:米德 第二代:布鲁默 第三代:戈夫曼 后续理论:梅罗维茨
符号互动论的前提
1.人类行为建立在他们给事物赋予的意义的基础之上。 2.这些事物的意义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中生成的。 3.这些意义会被人用来解释他所面对的事物,意义在这一使 用过程中被使用,被转化。
(一)心灵与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间接沟通方式, 以此方式进行的互动即为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从符号交流也就是人际传播 的角度来解释人与社会的形成。 米德认为,真正的人类交流方式是借助符号的交流。符号 互动论者也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人类互动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动物只能通过无 意义的姿势,即记号进行互动,而人类既能通过记 号又能通过符号进行互动,正是符号互动把人与动 物区别开来。
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使用符号进行交流的动物,能 够进行信息交流是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
(二)“自我”观点
米德认为,人类还有一点不同于动物,即人有“自我 感”,即具有心灵的有机体能够成为其自身的对象, 人可以和自己交流。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信息主 体”,不仅因为其心灵,而且因为其“自我”的实现 就是一个不断信息交流的过程。
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他的经典性著作《心理、 自我和社会》是由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稿汇编而成, 并于1934年他去世后出版的。米德也因此引起了学 界的关注,他的理论在芝加哥学派中的影响力与日 俱增,符号互动论成为了芝加哥学派理论自我就是社会。
“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 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它为自身提 供了它的社会经验,因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完全独 立的自我。但是无法想象一个产生于社会经验之外 的自我。”
米德还认为,从姿态到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因此,是互动和传播形成 了社会,而不是社会早就了互动和传播。
三、局限性
首先,在交流中的言论并不是理想意义上的语言, 不可能实现理想意义上的精确交流。因此,米德理 论的符号学起点是值得商榷的。
米德过于注重语言过程的行动意义,而忽略了语言 解码与译码的一致性问题。
其次,个人在自身无法丝毫不差的唤起他在他人身上 唤起的一组态度。承担不同的角色就意味着代表不同 利益,其间的鸿沟是无法填平的。
强调语言交流对于一切个体都具有共同性,因此 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实现天使般的沟通。
人类能够最终实现理想的交流,这一点他与杜威和 库利可以说也是一脉相承的。 1.语言对不同的个体意味着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意义, 在此基础上人可以做到完全沟通。 2.人都具有“自我意识”。扮演他人的角色就可以 使人与他人获得完全的沟通。
米德的自我观点: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客我”: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态度。
自我在交流中产生。自我具有一种不同于生理学 有机体本身的特征: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 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 的,即是作为个体与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 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