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启示

合集下载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对语言和逻辑的深刻分析而闻名。

他的哲学理论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观点。

本文将分别对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进行讨论和分析。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中。

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试图建立一种新的逻辑语言,通过对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

他认为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语言可以用来描绘这些事实。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这一著名命题,意思是我们所能理解和描述的东西,都是由语言所涵盖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的前期理论产生了怀疑,他开始反思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他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使用和语境的重要性,他认为语言是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紧密相连的,而非仅仅是对事实的描绘。

他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语言的游戏性质,即语言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维特根斯坦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主要体现在他对语言使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上。

他试图通过对日常语言使用的观察和描述,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他认为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于生活的抽象实体。

要理解语言,就需要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功能。

这一观点对于之后的语言哲学和语用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和含义。

维特根斯坦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对之后的语言哲学和语言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多重性,提出了“语言游戏”概念,探讨了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这些观点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和含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启示。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

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哲学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研究语言、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在逻辑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围绕语言和现实展开,他认为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使用是其意义的关键,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活动,并在各种不同的社交场景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维特根斯坦关注语言的限制和可表达性。

他认为语言只能表达符合逻辑规则的事物,对于那些超出语言能力的领域,语言是无法捕捉和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沉默说教”的概念,即当语言无法表达事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保持沉默。

他认为沉默并不是一种无能,而是一种对语言的尊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逻辑学和认知科学。

他提出了“逻辑分析”的观点,认为逻辑是语言的基础,并用逻辑语言来描述和分析事物。

维特根斯坦还对心理学和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他强调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语言活动。

维特根斯坦还对伦理学和宗教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认为伦理学是关于言行的问题,并提出了“言行一致”的原则。

他还对宗教问题提出了怀疑和反思,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上。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使用,强调语言游戏的重要性。

他对语言的限制和可表达性进行了探讨,主张在语言无法表达的领域保持沉默。

他反对哲学作为概念分析的方式,强调将注意力转向实际问题。

他还涉及逻辑学、认知科学、伦理学和宗教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对于现代哲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即维也纳圈和剑桥圈,他在这两个阶段对语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第一本著作《逻辑哲学论》中。

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试图通过一种逻辑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简单的事实陈述,这些事实陈述可以通过逻辑符号和推理规则来组合和推导。

维特根斯坦认为通过逻辑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和思考关于世界的真实性和真理。

维特根斯坦很快意识到逻辑语言的局限性。

在他的第二本著作《哲学研究》中,他提出了他著名的“语言游戏”理论,批判了早期的逻辑主义和对语言和思维的理性化解释。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个逻辑工具,它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中使用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社会规约。

每个语言游戏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语境,这些规则是由社会和文化共同建构的。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理论解决了早期逻辑主义所无法解释的语言问题。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由某种理性规则来确定的,而是由语言参与者在使用语言时所达成的共识和理解来决定的。

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使用和意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我们不能将语言的意义简单地归结为事实和规则。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重新关注,对后来的语言学和社会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语言游戏理论之外,维特根斯坦还通过他的“私语”理论解决了语言的私人性问题。

他认为有些语言表达无法与别人共享,它们只能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中。

通过私语理论,维特根斯坦试图解释诸如心理痛苦、感觉和私人经验等主观体验的语言无法直接与他人共享的问题。

他认为这些私语是无法被言说的,因为它们是不可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的私语理论一方面解决了语言无法直接表达主观体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语言对于公众和社会的存在和作用。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语言哲学以及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维特根斯坦为中心,探讨他对语言的看法以及对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贡献。

1.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他关注语言的使用而非其内在结构。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的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参与者之间的规则和规范来建立的。

他指出语言的意义不是静态的,而是与社会活动和上下文有关的。

2. 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与传统语言哲学有所不同。

他主张意义不是由单词或者句子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所决定的。

他提出的“私语言”(private language)论述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他认为个体心理活动中的意义只是为了个体自己所理解,从而对外界是不可理解的。

3. 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于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语言哲学观念,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和上下文的作用。

在维特根斯坦之后,许多学者对语言与意义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4. 语用学和语言哲学的结合近现代语言哲学中的一项重要发展是语用学与语言哲学的结合。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在交际中的效果,强调语言的行为方面。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为语用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社会交际中的语言变化。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哲学以及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重要影响。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对语言问题有着非常独特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其中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决方案。

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中,他着重关注的是语言的描述功能。

他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这些符号表示着事物或概念。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描述了客观世界,通过语言,人们能够交流思想和意义。

维特根斯坦注意到语言的描述功能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认为语言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一些复杂或难以捉摸的概念,比如时间、意识和道德价值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是由于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并且认为哲学应该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观念,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使用,而不是描述。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它的意义和用途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使用语言的方式来确定的,而不是通过描述外部事物。

维特根斯坦还强调了语言的上下文依赖性,即语言的意义和用途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和解释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通过参与语言游戏,人们才能理解和运用语言,才能获得语言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对解决语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所决定的,而不是被固定死的。

他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为语言的意义可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变化。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还引起了对语言哲学的关注,促进了后来对语言分析的研究。

维特根斯坦的思考对语言问题的解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的本质和本质问题的关注,促进了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

他的思考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语言的作用和功能,从而推动了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的发展。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语言的各种问题。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包括了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和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其中以他的后期哲学思想最为引人注目。

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他关注了语言、意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代哲学中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起源和背景。

在他晚年的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意义和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否定了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并提出了他独特的“语言游戏”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是用来描绘现实的工具,而是用来进行各种不同“语言游戏”的工具。

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因此不能用统一的逻辑结构来解释所有语言现象。

除了语言游戏理论外,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还包括了对于语言的边界和语言的局限性的思考。

他认为语言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的问题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的。

这一观点对当代哲学中的语言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对于语言和现实关系的深入思考。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语言、意义和现实的独特见解,还在于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

他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审视语言和认识的本质,要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语言的局限性。

这对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语言和认识的本质,进而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也存在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的语言游戏理论过于主观和相对主义,无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实;也有人认为他的语言局限性理论过于悲观,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对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辨析。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于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思考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即维特根斯坦前期和维特根斯坦后期。

在维特根斯坦前期,他主要研究逻辑和语言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他认为,语言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主义特性,即语言只能描述形式而无法描述内容。

他通过分析语言的形式结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逻辑结构论”。

逻辑结构论认为,语言的逻辑结构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它是语言的基本规则和规范。

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理解了逻辑结构,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

他通过逻辑结构论来解决语言问题,并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语言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维特根斯坦发现逻辑结构论并不能彻底解决语言问题。

在维特根斯坦后期,他对于语言问题的思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开始认为,语言的问题不仅仅在于逻辑结构,还在于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由语句的逻辑结构决定的,还与语句的使用情境和语言游戏有关。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论”。

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语言游戏来确定的。

语言游戏是一种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境,它由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和规范组成。

语言游戏的目的是解决特定的问题或达成特定的目标,而语言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语言游戏中确定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理解了语言游戏,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论对于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以往对于语言的形式主义观念,强调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意义的重要性。

他的观点也启发了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描述的新方法和途径。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思考与解决对于语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思想不仅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也对于认识论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思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语言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贯穿他的哲学生涯。

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中,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探讨》,可以看到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考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

他认为,传统哲学的问题主要源自语言的误导。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混淆、误会和语言游戏问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沟通的工具,但语言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局限。

人们容易因为语言的特殊性而误解和迷失。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解决语言问题的关键就是透彻理解语言的运作规则和限制。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语言游戏组成的。

他将语言比喻为工具箱,而每个语言游戏是具体的工具使用场景。

不同的语言游戏具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

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不同的语言游戏,揭示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强调,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应该遵循语言游戏的规则,并明确语言游戏的目的。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避免语言误导带来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考主要体现在《哲学探讨》中。

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探讨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语言的意义和理解是依赖于特定的语言游戏背景的。

维特根斯坦主张人们应该从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境中理解语言意义和理解,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中寻找真理。

他强调语言的使用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境和需要,而不是被外在的理论和规则束缚。

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辩证思维方法。

他认为,人们在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和现象。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绝对真理观念,主张人们应该接受多元化和相对性。

他认为,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语境和语言游戏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存在。

维特根斯坦的思考与解决语言问题的观点对现代哲学和语言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引发了对语言和现实关系的重新思考,促进了语言学和语义学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启示王鑫1袁2(1.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陕西西安710128;2.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说”将语言的使用视为游戏或活动,词语的意义等同于用法,各种语言活动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这些观点助推了西方哲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并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韩礼德的意义和语境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等都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相通。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学;语言游戏;意义使用;家族相似性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8)04-0049-04[收稿日期]2017-03-07[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多模态隐喻———转喻界面研究”(SYJSB201710);河南大学第十五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语料库辅助的英语语法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HDXJJG2015-108)[作者简介]王鑫(1981-),女,河南宁陵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8年4月Apr.2018Vol.39No.4“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1],语言学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 ⁃stein )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维氏前期哲学思想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后期的代表作是《哲学研究》,其理论核心由前期的“图像论”发展到后期的“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前期关注的是逻辑分析哲学,追问的是世界和意义的本质问题,后期放弃了对前期一些形而上问题的纠缠,采纳了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理论,转而开始对日常语言的研究。

维氏后期研究哲学的方法极大地冲击了在西方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形而上的分析哲学传统,推动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

“语言游戏说”“意义使用论”“家族相似性”等,这些维氏后期哲学思想中所闪烁的真知灼见,不仅给哲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变化,而且对20世纪现代语言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与20世纪语言学理论(一)“语言游戏说”与言语行为理论受一场足球赛的启发,维特根斯坦在蓝皮书中提出了“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一词来自于德语Sprachspiele 原词的意义要比语言游戏(languagegame )宽泛得多,因为“Spiel ”不但可以指“游戏”还可以指“玩”、“做事”、“活动”等。

语言游戏就是语言活动或语言实践,确切地说,是“语言和那些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2]10。

“语言游戏说”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每一个符号都在使用或用法中获得意义;第二,如同游戏一样,人类的各种语言活动之间也不具有统一的共同特征[3]128。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反映世界,语言主要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

“讲语言是一种活动或者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

”[2]19这样,语言和行为之间就没有严格的界限,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就是活动或者生活形式。

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受摩尔和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启发,他从日常语言现象的不同用法入手,发现语言不仅有描述事实真或假的功能,还有完成各种行为的功能。

基于这一发现,他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

该理论主张“说话就是做事”(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4]12,这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下达命令及按照命令行事;描述一个物体的外观,或者给出它的度量;按照图画构造物体;报告一件事;推测一件事;形成和试验一个假设;用图表说明实验结果;编笑话,讲笑话;演戏;唱跳圆圈舞的歌曲;猜谜;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解决一个应用算术中的难题;询问、感谢、咒骂、问候、祈祷[2]20,等等。

同样,言语活动类型也是丰富多彩。

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划分为:命令、请求、祝愿/道歉、询问/祈使、邀请和感叹六种类型。

该理论认为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以言表意、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

塞尔在批判继承奥斯汀的分类的基础上把以言行事行为又分为五类:断言式、指令式、承诺式、表情式和宣告式,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为间接言语行为[4]12。

语言游戏具有社会性,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而遵守这些规则,久而久之,语言用法就会内化为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

奥斯汀吸收和借鉴了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的规则的观点,认为人们要用言语完成相关的言语行为同样需要遵守社会规约。

(二)游戏规则与转换生成语法游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玩的,如此这般,游戏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在游戏中,规则是有限的,但是游戏却可以运用这些有限的规则进行无限种玩法,比如在棋类游戏中,尽管棋子的数量和下棋的规则都是有限的,但是玩法却是无限多样的。

语言游戏也是这样,语言游戏同样需要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规则的遵守具有共享性,“规则不可能被私下地遵守”[2]113,否则交际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规则都是有限的,但是这些有限的规则却可以被用在无限的语境之中,产生无限的语句和意义[3]132。

乔姆斯基秉承了这种有限规则无限运用的思想,在其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中提出了一套有序的规则。

通过遵守这些有限的规则,说话人就可以生成无限多的符合语法的句子。

转换生成语法的规则包括短语结构规则部分、转换规则部分和词素音位规则部分,其中,短语结构规则包括一组重写规则,转换规则包括选择性转换规则和强制性转换规则两种规则[5]376。

运用这三个组成部分规则,转换生成语法就能够生成无限多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由此可见,有限的规则可以被用于无限多的语境,产生无限多的意义,在这点上后期维特根斯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一致的。

(三)意义即用法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不再执念于意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意义的使用论。

他是这样解释“意义”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尽管不是在全部情况下———使用“意义”一词,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个词: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

”[2]31-32因此,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6]。

意义的使用论与意义的指称论迥然不同,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称的对象。

该理论只适用于名称而不适用于概念词或虚词,因为概念词或虚词并没有任何指称对象。

相反,意义的使用论强调语言的意义不在于指称外部对象和事实,而在于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的用法。

因此,意义的使用论不仅适用于名称,而且当一个语词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时也是适用的。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将语言置于社会背景下考察,将意义等同于功能。

换句话说,语言的意义在于语言执行的功能,也即是语言的使用,这与维特根斯坦的意义使用论是契合的。

韩礼德从千变万化的语言功能中抽象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它才会显示出意义,脱离语境的意义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语境思想。

按照这一思想,一个语词的意义只存在于它使用的语境之中,语境不同,词语的意义也就不尽相同。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特别强调语境的重要作用,其语境思想可以追溯至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对土著人语言的观察。

在马林诺夫斯基和其导师弗斯的基础上,韩礼德阐述了他的语境思想,指出语义是语言内部因素和情景语境的交叉。

情景语境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包括三个社会学符号变元的集合体: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5]274。

语场是包含语篇的社会活动,比如讲课或会议等,语旨是谈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比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或上下级关系等,语式是语言交流的方式,是口语的或是书面语的。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与情景语境存在体现关系。

语场体现于概念功能,语旨体现于人际功能,语式体现于语篇功能。

同意义使用论一样,韩礼德也强调在语言的具体使用语境中来考察语言的意义。

因此,尽管韩礼德的语境思想比维特根斯坦的语境思想更加丰富和细化,但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表现在于:两者都把语言看作活动,而非抽象的系统,都认为意义是动态的,必须在语言的使用中加以考察。

都强调语境对意义的制约作用。

(四)家族相似性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从亚里斯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两千多年里,盛行的一直是经典的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范畴由一组共同特征来构成,特征具有二分性,范畴有清晰的边界,一个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无所谓中心或边缘之分。

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各种游戏:棋类游戏、牌类游戏、球类游戏、竞赛游戏等的观察,发现种种游戏之间并不享有一种共同的特征,有的只是这样或那样的相似性,这些相似特征重叠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他提出用“家族相似性”来表达这些相似之处,正如“一个家族的成员在身材、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等方面有各种相似的地方———我是说,各种游戏形成一个家族”[2]47。

正因为具有相似性,各种游戏才能形成一个可以称之为“游戏”的范畴,但是范畴的边界却是模糊的,哪些可以称作游戏,哪些不能称作游戏,中间并没有一条清晰而分明的边界。

不独“游戏”范畴,许多其它范畴也是如此。

范畴没有明确的边界,这样的边界也根本划不出来。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和范畴的模糊性挑战了经典的范畴理论,奠定了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观”的基础。

心理学家Rosch等吸纳了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的思想,通过一系列实验,建立了范畴的原型理论。

一个范畴的原型是该范畴“最典型的成员”或“认知参照点”[7]。

“原型范畴观”认为范畴都是以原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并不均等,有的位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鸟”范畴、“家具”范畴、“交通工具”范畴、“水果”范畴等都是原型范畴。

以“鸟”范畴为例,知更鸟是该范畴的原型,因为它拥有最多“鸟”范畴的特征:下蛋、有喙、有羽毛、会飞等。

麻雀、鸽子、鹦鹉和鸵鸟由于与知更鸟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特征而隶属于“鸟”范畴。

因此,“鸟”范畴是以原型知更鸟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麻雀、鸽子、鹦鹉和鸵鸟根据它们与知更鸟相似性的多少依次处于范畴的中心和边缘。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对原型范畴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可用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来阐释原型范畴,并用该模型分析“单身汉”“撒谎”和“母亲”等辐射范畴[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