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与防护措施方案
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措施有

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措施有以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措施。
在工业生产、化工、矿山、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利用等领域,有毒有害气体泄露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
这些有害气体一旦泄露,不仅会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措施。
1.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
首先,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是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基本措施。
设备的老化、磨损、腐蚀等都可能导致设备密封不严,从而造成气体泄露。
因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并及时修复或更换老化、磨损或腐蚀的部件,是防止气体泄露的重要手段。
2. 安装气体泄露监测系统。
其次,安装气体泄露监测系统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这些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并在超过安全浓度时发出警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气体泄露。
这种监测系统通常包括气体传感器、报警器和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前发现气体泄露,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3. 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
除了监测系统,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也是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将有毒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工作场所,减少气体积聚的可能性,降低泄露的风险。
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有效性。
4.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此外,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也是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重要手段。
工作人员在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作环境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以降低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风险。
此外,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强管理和监督。
最后,加强管理和监督也是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泄露的重要措施。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强对设备、工艺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此外,还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泄露事故的发生。
有毒有害气体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

演讲人
目录
01 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 02 有毒有害气体的防范措施 03 有毒有害气体的应急处理
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呼吸系统:刺激呼 吸道,引发咳嗽、
呼吸困难等症状
皮肤:引起皮肤过 敏、红肿等症状
神经系统:引起头 晕、头痛、乏力等
症状
生殖系统:影响生 殖功能,导致不孕
吸入
4
安全鞋:用 于保护脚部,
防止有毒气 体接触
2
防护服:用 于保护皮肤,
防止有毒气 体接触
5
通风设备: 用于保持空 气流通,降 低有毒气体
浓度
3
手套:用于 保护手部, 防止有毒气
体接触
6
报警设备: 用于检测有 毒气体浓度, 及时发出警
报
有毒有害气体的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确保在发生有毒 有害气体泄漏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
通风换气:打开门窗, 确保空气流通,降低有
毒有害气体浓度
清理现场:清除残留的 有毒有害物质,防止二
次污染
检测与评估:对现场进 行检测,评估危害程度,
制定恢复计划
恢复生产:在确保安全 的前提下,逐步恢复生
产
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应急 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谢谢
污染水源:有毒 有害气体排放到 水体中,会造成 水污染,影响水 质和人类健康。
破坏土壤:有毒 有害气体排放到 土壤中,会造成 土壤污染,影响 土壤质量和植物 生长。
对生产生活的威胁
危害人体健康: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可能导致 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等 破坏生态环境: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会破坏大气环境,影响空气质量
有毒作业环境的防护管理

有毒作业环境的防护管理一、引言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毒作业环境中,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毒作业环境指的是存在有毒物质或有毒气体的工作场所。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毒作业环境下的防护管理措施。
二、毒作业环境的危害及防护需求1. 毒物/有毒气体的危害毒物/有毒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变、中毒等。
对于那些暴露在毒物/有毒气体中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健康状况会受到直接影响。
2. 防护需求为了保护工作人员,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是必要的:(1)准备好必要的防护设备,如呼吸防护器、防护服、手套等;(2)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有毒气体;(3)加强对有毒物质的监测和检测,确保在作业期间的安全;(4)提供相关培训,使员工了解毒作业环境的安全要求;(5)建立紧急预案,以防突发状况的发生。
三、毒作业环境的防护管理措施1. 预防和策划在进行毒作业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预防和策划。
这包括:(1)评估工作环境,确定哪些物质是有毒的,并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2)确定可能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3)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适当使用;(4)建立员工培训计划,使其了解毒作业环境的危险性及相关的防护知识。
2. 控制措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是毒作业环境防护的关键。
这包括:(1)工作区域的标记和限制准入;(2)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质量;(3)使用密闭容器或隔离设备,减少毒物泄漏的风险;(4)对有毒气体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5)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防护器、防护服、手套等;(6)制定紧急情况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保障员工的安全。
3. 培训和教育为了提高员工对毒作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必须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这包括:(1)有毒物质的特性和危害性培训;(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的培训;(3)紧急情况处理和应急预案培训;(4)定期的安全会议和讲座。
有毒气体中毒与防护

有毒气体中毒与防护一、有毒气体中毒的危害有毒气体中毒是由于人体在接触有毒气体环境时吸入毒气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或反应,能导致人体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其中,常见的有毒气体包括有机气体、无机气体和可燃气体等,如氢气、氨气、氧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1. 有机气体:常见的有机气体有烷基气体、芳香族气体和卤代烃气体等。
这类气体的主要特点是引起中毒的剂量通常很小,但对人体损害较大。
例如,甲醛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气体,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容易导致皮肤炎症和呼吸系统疾病。
2. 无机气体:常见的无机气体有氨气、氢氟酸气溶胶、二氧化硫、氯气等。
这类气体的特点是致死剂量较小,呼吸道和眼部受害较大,有些还具有剧毒性和爆炸性。
例如,氨气能刺激眼结膜、呼吸道和皮肤,产生类似流感的症状,还会引起心肺功能障碍。
3. 可燃气体:这类气体指易燃、易爆炸的气体,如氢气、乙炔和丙烷等。
在空气中形成一定浓度时,容易爆炸。
例如,氢气就是一种常见的可燃气体,长时间暴露在氢气环境中可导致晕厥、手足麻木、心悸等症状。
二、有毒气体中毒的防护措施为防止有毒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有毒气体中毒防护措施:1. 使用防护装备:防护装备是抵御有毒气体对人体影响的重要手段。
例如,面部戴防毒面具,穿上防护服、手套和鞋子等装备,可以起到隔离毒气的作用。
2. 接受早期训练:及早接受有毒气体防护训练能提高人们对毒气的识别能力,增强人们对有毒气体的危害认识和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有毒气体中毒。
3. 呼吸道保护:呼吸道保护是防护有毒气体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高污染环境下,可以佩戴呼吸防护面具或带有过滤器的呼吸器,过滤或吸入空气中的毒气物质。
4. 做好通风:通风是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的有效措施。
可以通过开启通风设备、使有机气体的挥发物和废气排放得到积极处理和排除,减少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浓度。
5. 做好现场标识:在工作环境中,应根据情况设置相应的现场标志,指引工作人员警惕有毒气体的存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防护措施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防护措施常见有毒有害气体按其毒害性质不同,可分为:①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与预防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存在刺激性气体,如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等行业。
这些气体多具有腐蚀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急性中毒。
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
一般以局部损害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肤烧伤;长期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引起牙齿酸蚀症。
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湿润部位即易引起损害作用。
如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加,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出现流涕、喉痒、呛咳等症状。
氮氧化物、光气等水溶性小,它们通过上呼吸道粘膜时,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轻微;但可继续深入支气管和肺泡,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的预防重点,是杜绝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并作好废气回收及综合利用。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管道化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调节以维持正常操作条件,防止事故发生;提高设备的密闭性,防止金属设备腐蚀破裂;根据生产工艺特点选用合适的通风方法。
加强个人防护,大量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毒物时,应穿戴耐腐蚀的防护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护眼镜、防护胶鞋等;戴防毒口罩或防护面具;涂皮肤防护油膏。
加强健康监护,做好岗前及定期体检,发现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或皮肤暴露部位有湿疹等疾患、眼及鼻、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结核(包括稳定期)以及心脏病患者,不应做接触刺激性气体的工作。
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内容:一、硫化氢的理化特性二、硫化氢的毒害特点三、立足预防,严格监控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硫化氢危害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硫化氢和溶于水和乙醇,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导起燃烧爆炸。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硫化氢是许多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物。
目前,有70多种职业有机会接触硫化氢,这些职业包括采矿、石油开采与提炼、皮革制造、橡胶合成、煤气制取、人造纤维、造纸、染料、印染、制糖、食品加工等。
此外,有机物腐败场地也有硫化氢产生,因此,清理垃圾、阴沟、粪池、菜窖时,也会接触硫化氢。
一、硫化氢的理化特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分子式H2S,为无色、有“臭皮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分子量34.08,熔点:-82.9℃,沸点:-61.8℃,相对密度(空气 1):1.19,饱和蒸汽压:2026.5kpa(25.5℃),临界温度:100.4℃,临界压力:9.01Mpa,爆炸下限:4.3%,爆炸上限:45.5%,引燃温度:260℃,最小点火能:0.077mj,最大爆炸压力:0.49Mpa,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硫化氢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迅速引着回燃。
另外,它易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类和石油溶剂以及原油中。
二、硫化氢的毒害特点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吸入,而且经人体的黏膜吸收比皮肤吸收造成的中毒来的更快。
硫化氢对黏膜的局部刺激作用是由接触湿润黏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的酸性所引起。
由于人的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的就是人的中枢神经。
人若吸入硫化氢70-150毫克/立方米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流泪、眼痛、畏光、视物模糊和流涕、咳嗽、咽喉灼热,吸入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变得麻木;若吸入300-650毫克/立方米,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防护措施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防范举措常有有毒有害气体按其迫害性质不一样,可分为:①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碰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有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纯真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与预防很多工业生产过程都存在刺激性气体,如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等行业。
这些气体多具有腐化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急性中毒。
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色,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都拥有不一样程度的刺激性。
一般以局部伤害为主,但也可惹起浑身反响。
“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惹起皮肤烧伤;长久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惹起牙齿酸蚀症。
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碰到润湿部位即易惹起伤害作用。
如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惹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添,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响,出现流涕、喉痒、呛咳等症状。
氮氧化物、光气等水溶性小,它们经过上呼吸道粘膜时,极少惹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稍微;但可连续深入支气管和肺泡,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化作用,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的预防要点,是根绝不测事故,防范跑、冒、滴、漏,并作好废气回收及综合利用。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管道化采纳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调理以保持正常操作条件,防范事故发生;提升设施的密闭性,防范金属设施腐化破碎;依据生产工艺特色采纳适合的通风方法。
增强个人防范,大批接触酸、碱等腐化性液体毒物时,应穿着耐腐化的防范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范眼镜、防范胶鞋等;戴防毒口罩或防范面具;涂皮肤防范油膏。
增强壮康监护,做好岗前及按期体检,发现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或皮肤裸露部位有湿疹等疾患、眼及鼻、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结核(包含稳固期)以及心脏病患者,不该做接触刺激性气体的工作。
有毒有害气体防治措施

有毒有害气体防治措施有毒有害气体泄露可能对人体、动植物及环境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这种情况。
预防措施1.排风系统在生产和实验室中,应当配置有效的排风系统,确保有毒有害气体不留在空气中。
排风系统需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清洗,确保排气管道畅通。
2.有效的通风系统建筑物、车间、仓库和实验室应当配置有效的通风设备和控制器,确保污染物和有毒气体随时被清除。
3.安全存储材料危险化学品和毒性物质在存储时,应当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例如易燃、腐蚀和易爆物品需采用专门的存放设施进行储存。
应急处置1.紧急反应培训所有操作人员应当接受紧急反应培训,了解灾难性事件的处理方法和操作程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
2.紧急设备和物资储备应当在场所准备必要的紧急设备和物资,例如毒气探测仪、呼吸面罩、急救箱等,用于应对有毒气体泄漏引起的紧急事件。
3.心理疏导服务有毒有害气体泄漏事故可能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疏导服务,缓解受害者的心理压力。
监测和控制1.监测有毒气体应当定期使用专业设备监测场所中有毒气体的浓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场所内空气质量合格。
2.优化工艺流程控制有毒气体通过优化工艺流程,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工艺参数等手段,尽可能减少或降低产生有毒气体的可能。
3.废气处理在有毒气体被产生后,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吸附、净化、吸收、氧化等方法,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结论在有毒有害气体防治方面,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遵守相关规定标准,同时强调应急处置和监测控制,确保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即做出反应,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EGS二期输水工程KS段VI标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与防护措施方案批准:审核:编制: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YEGS二期输水工程KS段VI标项目经理部目录1.编制说明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目的 (1)1.3编制原则 (1)2.工程概况 (1)3.监测检测 (2)3.1监测 (2)3.2检测 (2)3.2.1检测准备 (2)3.2.2检测标准 (3)3.2.3检测要求 (4)3.2.2 检测安全技术措施 (4)4.安全防护 (5)4.1救护监护 (5)4.2个体防护 (5)5. 实施程序 (6)5.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6)5.2学习和培训 (7)6. 购置设备设施 (7)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与防护措施方案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SL714-2015);(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398-2007);(3)《水利工程地下建筑物开挖施工规范》(SL378-2007);(4)《喀VI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5)《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年版)。
1.2编制目的(1)通过对隧洞内作业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
(2)根据有害气体的含量高低、浓度大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防止在隧洞施工过程中,有害气体超限带来危险,确保人身、机具和工程安全。
(3)检验技术措施效果,正确指导隧洞安全施工。
1.3编制原则1.根据工期要求,抓住关键路线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搞好工序衔接,达到均衡生产。
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
2.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设备,做到机械化、流水化和标准化作业。
3.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做到事先控制,杜绝质量事故,确保优质工程。
4.增强内部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工程概况KS隧洞线穿越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奇台县。
沿线有G216国道及S324、S228、S332省道位于工程区内。
KS段VI标位于富蕴县境内。
施工期已有进场道路连接至现有公路,对外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
本合同主体工程项目为施工图纸所示的19.87km主洞段(包括TBM开挖洞段和钻爆法开挖洞段),具体划分如下:KS段VI标工程分段规划表注:本标段T3勘探试验洞为原T2+勘探试验洞本标段施工总体规划为:采用钻爆法完成检修洞、步进洞及始发洞施工,同时完成T3勘探试验洞上游钻爆洞段;TBM设备从T3勘探试验洞运输至安装洞,完成组装、调试进行掘进。
3.监测检测3.1监测根据现场勘察、检测检验及施工组织设计中地质条件分析,YEGS二期输水工程KS 段VI标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采取TBM设备自身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检测措施。
人工监测使用卓安CD3型便携式多参数检测报警仪。
监测要求必须满足《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年版)中有害气体及粉尘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在有瓦斯或其他有害气体的探硐施工,应对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突出的断层带、老窿、破碎带等部位每班至少监测两次,发现浓度不断升高,应加密监测。
当有害气体超限时,应立即撤离工作人员或采取防护措施。
长期停止施工的探硐恢复生产时,首先应检查氧气、二氧化碳、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浓度。
如不符合规定,应通风排放有害气体,达到标准后方可进硐施工。
3.2检测3.2.1检测准备根据YEGS二期输水工程KS段VI标有毒有害气体实际情况,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见表3.2-1)。
表3.2-1检测仪器配备表(2)设置专人对隧洞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给各工班长、安全员每人配备1台便携式检测仪,且对上下游24小时分别设专职安全员不定期对作业面有毒有害气体和风速进行检测并公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重点检测地点:掌子面、回风流、放炮地点附近20m以内的风流、超前预测钻孔、各种作业台车和机械附近20m处以及隧洞顶部局部凹陷有毒有害气体易于聚集处等;地质破碎带处应及时检查;内燃机具、电气开关、电机附近20m范围内必须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3.2.2检测标准根据《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年版)中第6.8.2条:工作面有害气体限量(按体积计)应符合表3.2.2的规定:表3.2.2 地下硐室有害气体最大允许浓度3.2.3检测要求(1)检测仪器必须由专人使用、保管。
按要求定期调校、保养维护。
(2)检测员均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3)所有管理人员进洞检查要携带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加强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4)检测员在洞内检测的同时,做好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变化的记录,当所测到气体浓度超过《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的浓度时,必须采取通风措施予以降低。
通风后再行检测,直到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均降低到标准允许的浓度及以下方可继续施工,以保证施工安全。
(5)建立并按要求填写有毒有害气体记录手册、有毒有害气体记录牌板、有毒有害气体台帐,并做到“三对口”,杜绝“空班、漏检、假检”现象。
(6)检测员应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和请示汇报制度,认真填写检查班报手册和工作面记录牌。
(7)检测员应坚守在作业现场,执行手上交接班制度。
(8)检测员检查次数及检查方式应符合要求。
每班检查三次,且每隔100m量测一个断面,掌子面处应多测几点。
重点检测的风流和场地应包括:开挖面回风流、放炮地点附近20m以内的风流、水平超前预测钻孔、局部坍方冒顶处、各种作业台车和机械附近20m处以及隧洞顶部局部凹陷有毒有害气体易于聚集处等;地质破碎带处应及时检查。
(9)有毒有害气体超限处理措施应符合要求。
当检测员携带的检测仪报警时,则立即通知该工作面施工负责人,该处立即停工,并及时通知通风人员加强通风。
(10)当两台检测仪器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时,以浓度显示值高的为准。
检测员应及时将检测仪器送相关监测单位校准。
(11)整理分析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数据结果,结合超前钻孔探测资料、掌子面开挖地质观测、素描以及地质勘探等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及有毒有害气体灾害情况。
3.2.2 检测安全技术措施(1)制订并实施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巡回检查、手上交接班及报表审批等制度。
(2)加强通风管理,隧洞施工通风必须保证风流稳定,风量充足。
(3)检测员必须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和请示汇报制度,认真填写检查班报手册和工作面记录牌。
当发现隧洞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检测员有权命令施工人员停止工作,撤离到安全地段,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处理措施,逐级上报现场情况。
(4)在隧洞开挖工作面风流中,有毒有害气体超过表3.2.2规定时,应停止施工,撤出人员,待浓度降低至安全值以下后方可施工。
(5)气体检查人员要做好检查的详细记录,每工班要进行交接签字手续,检测员、技术员、施工员(工班长)接班时要查阅上班的检测记录,并向项目安全部汇报。
(6)每天的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交项目安全部,由安全部长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提前掌握洞内有毒有害气体溢出的发展动态,发现有异常现象,及时向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理提出采取措施处理的建议。
(7)项目经理或总工程师每天应审阅有毒有害气体日报表,进洞时必须携带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查。
(8)检测设备必须定期进行调试、校正,每年至少1次。
4.安全防护4.1救护监护每班配1名安全员、自救器及1辆柴油汽车,现场待机监护,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处置。
4.2个体防护为了防止隧洞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损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中毒事件的发生,进洞作业人员应配戴的防毒面具并配备隔离式自救器以备使用。
(1)应选择对有毒有害气体成分有效防护的防毒面具过滤罐。
(2)人员作业时,隔离式自救器应悬挂腰间。
(3)建立个体防护用品发放站或设专人负责管理,负责防护用品发放、维修保养。
(4)对使用人个防护用品应加强培训教育,使施工作业人员能够充分了解使用的方法、目的和意义,以便认真使用。
(5)防毒面具属有毒有害环境使用产品,未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人员不得随意拆卸,减少其零部件及维修产品。
(6)防毒面具不得在65℃以上环境中使用及高温环境中存放。
(7)防毒面具滤毒盒吸湿后会降低防毒能力,平时注意严防进水。
(8)防毒面具应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并不得接触有机溶剂。
(9)自救器检验合格后使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方可使用;携带自救器进洞前,应观察压力表的示值,不得低于18Ma,在使用时随时观察压力表,以掌握耗氧情况及撤离灾区的时间。
(10)不要无故开启自救器,不要用力磕碰及坐压。
(11)自救器使用者应预先进行使用培训,以便在使用过程中快速准备无误操作。
(12)自救器向气囊补气时,切不可将气囊充得太满,以刚好充满而口内无压迫感为宜,否则易造成口具脱落。
若充得太满口内压力大时,可以用手指掰开嘴角一边向外泄气,切不可将口具脱掉。
(13)自救器若在使用中出现按下供气按钮松开后不复位,为节约使用氧气,可关闭开关把手,待气囊氧气消耗一半后再打开开关,如此反复。
(14)自救器使用时保持沉着,在呼气和吸气时都要慢而深(即深呼吸),这样可使自救器处在最佳状态。
在使用中吸入气的温度及清净罐的温度略有上升是正常的,不必紧张。
(15)自救器使用中严禁通过口具讲话,严禁未到达新鲜空气地点就将自救器脱下;应特别注意防止利器刺伤撞伤气囊,扣盖时应将气囊叠好,装入上壳内,再扣盖、以免将气囊压坏。
(16)储存自救器应避免阳光直射,严禁与油脂混放在一处。
储存环境干燥无腐蚀性气体,温度应在0℃以上。
(17)自救器各部位应严格禁油。
(18)为相关管理人员配备防毒面具、隔离式自救器,以便进洞巡查时佩戴。
5. 实施程序5.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结合实际施工组织情况,设立专门的负责有毒有害气体防治的领导小组、通风组、检测组等工作,安排专人从事通风专业技术、安全检查、通风设备设施运行维护、气体检测等工作。
有毒有害气体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安全组、通风组、检测组及救护组人员配置5.2学习和培训(1)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习有毒有害气体防治措施及相关规程规范。
(2)安全员、通风工、检测员经过专门的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3)对工人进行有毒有害气体防治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内容:相关安全技术措施、有毒有害气体特性、危害、中毒症状;自救、互救常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6. 购置设备设施按方案要求购置检测、监测、防护、通风等方面设备设施和材料。
新增安全监测、防护设备及救援器材采购清单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YEGS二期输水工程KS段VI标项目经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