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彩陶罐
白衣彩陶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flv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 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 4350─3950年。 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南移原因和进程
• 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 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
•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苏杭熟、天下足”
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 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 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 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 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罐
龙山文化早期蛋壳陶杯
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 具,起源甚早。 •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 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 用 •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 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 口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的军 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 晁错传》) •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桓宽《盐铁 论》)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2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新唐书•五行志一》:“天宝初, 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 摇钗,衿袖窄小。”
3.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既早 熟又不成熟,农耕经济的这一特点造成 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保守 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 社会经济的主体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表明华 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 渡的历史风貌。 石器均为农具等。 陶器也与生活密切相关。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属新石器 时代,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 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 纺轮等。 农业较发达,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 要是猪,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灶、鼎、碗、杯、盆、等日用 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 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 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 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 也称彩陶文化 。
35东周列国混战东周列国混战东周列国混战东周列国混战魏晋八王之乱魏晋八王之乱魏晋八王之乱魏晋八王之乱汉代侯景之乱汉代侯景之乱汉代侯景之乱汉代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各个朝代末的战乱各个朝代末的战乱各个朝代末的战乱各个朝代末的战乱清朝三藩之乱清朝三藩之乱清朝三藩之乱清朝三藩之乱历史上经济的低历史上经济的低谷期谷期谷期谷期历史上经济的低历史上经济的低36如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了当时如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了当时四川人口的锐减有了后来四川人口的锐减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的特点;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
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1、时间早。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神农氏,禹、公刘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磕彼南亩,田俊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2、地域广。
黄河流域(粟作区)、长江流域(稻作区)3、生态适宜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扁道之兴,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传》,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当某一游牧部落出现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便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入主中原,建立起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1、中原地区――农耕中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2、西北地区――游牧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 38页)

行业
青 铜 冶 炼
朝代 夏 商
西 周
成就
世界地位
青铜冶炼开始
青铜铸造技艺臻于 技艺规模居于上
成熟
古世界前列
湖北大冶铜绿上古
铜矿
古代冶炼技术已
数量多,种类齐备, 达到较高水平
技艺精湛
行业
冶 铁 业
朝代 春秋 战国 汉代
南北 朝
北宋
成就
世界地位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木炭)
炒钢和铸铁脱碳钢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 (用煤做燃料) 用煤的国家
清
粉彩和珐琅彩
❖ 秦始皇陵铜车马
西 汉 宫 灯
核舟
台 北 故 宫 所 藏 玉 雕
翡 翠 玉 白 菜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土地与农民的相对自 相对早熟导致的思想保守
❖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 失调
王朝的初期繁荣与后期腐败 人口增长率与物质资料增长率的矛盾
❖ 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
❖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 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 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集体耕作、铜石并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 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 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
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 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 语·周语)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和 发展形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 寻中国商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
编辑ppt
1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指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 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 构,农业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 的特点和基础。
中国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 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 织、造船、建筑、贸易等,扩充了内部的活动空间,使自 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再生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编辑ppt
→
22
编辑ppt
23
编辑ppt
24
编辑ppt
25
编辑ppt
26
编辑ppt
27
元 人 绘 耕 织 图
编辑ppt
19
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 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 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 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 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
•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华书 局2005年
•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8年
编辑ppt
41
编辑ppt
6
河姆渡遗址 骨耜
编辑ppt
7
河姆渡文化 陶纺轮
编辑ppt
8
河姆渡文化象牙盅(6900年前)
编辑ppt
9
河姆渡遗址陶器
编辑ppt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1、时间早。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神农氏,禹、公刘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磕彼南亩,田俊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2、地域广。
黄河流域(粟作区)、长江流域(稻作区)3、生态适宜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扁道之兴,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传》),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当某一游牧部落出现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便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入主中原,建立起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1、中原地区――农耕中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2、西北地区――游牧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唐时期开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是中原农耕文明博取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
3、二者不断融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其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促进了中原华夏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和多元交汇。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他们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1、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为乡族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再如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亦长期并存于农耕经济之中,直至明代,江南“富家大族役使小民,动至千百,至今佃户苍头有至千百者”②。
贵族分封制度,虽然从秦汉以后基本衰落,但晚至明代仍然沉渣泛起,藩王勋戚经济成为明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从横的方面来考察华夏民族“早出暮入、耕稼树艺”的农耕经济,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并且不时相互变换。
中国的个体家庭经济,很早就与市场有着一定的联系,是一种多元化的古代农耕经济结构。
3、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清之际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棉花、桑蚕的生产,是农家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顾炎武:《肇域志·江南九》)。
以食租为特征的中国曩主,在广治田产的同时,也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乡落夫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嘉靖江阴县志·市集》)。
中国农耕经济就是这样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扩充了内部的活动空间,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再生能力,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维系着中华农耕文明的长流不息,历久弥新。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在中国大陆广阔农耕区的东南面,有浩瀚的大海。
海洋事业的开拓,是促进欧洲文明特别是近代文明高度发展的有力杠杆。
然而,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因此,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而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远古时代,土地属氏族村社共有。
夏、商、西周时期,这种原始的土地共有意识演变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观念,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诸侯贵族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周天子可随时把土地收回,或转赐别人,拥有土地的最终所有权。
“三代以上,虽至贵巨富,求数百亩之田贻子及孙,不可得也”(张英:《恒产琐言》)。
在土地国有制下,农业生产以集体劳动为主,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是与那一时代生产工具铜石并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也是在氏族公社解体,进入初期阶级社会,血缘贵族保留土地公有制外壳,并继续实行集体生产的一种经济制度。
到了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出现某些瓦解的迹象,奴隶制度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征兆。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土地买卖也开始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老例。
东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也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而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
这种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型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则是国家直接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
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就是政府对个体土地所有者建立统制经济关系的开始。
而这千千万万个向国家政府承担赋役义务的个体生产家庭,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大一统国家政体的坚实基础。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1、商业交换活动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商业交换活动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商品生产、商人资本、城市货币经济等,伴随着中国的农耕经济而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东周以后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
虽然这种商品交换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但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西方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经济单位是领主庄园,领主庄园内不仅拥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奴,而且拥有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的农奴手工业者,因此“每一座封建庄园都自给自足,……没有商业来往和交换,用不着货币”。
中国则不同,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品极其有限,这样就使地主经济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发生较多的联系,以解决消费品的不足。
广大的个体农民局限在小块的土地上,生产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剩余农产品而换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
这种商业交换活动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商品生产、商人资本、城市货币经济等,伴随着中国的农耕经济而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
商品经济对于农耕经济的依附性格,又促使工商业者的普遍归宿,是最终回到经营土地的老路上去,促使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体的结合。
这种性格,大大削弱了商品经济对于农耕自然经济的腐蚀瓦解作用。
但就总的趋势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化的深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
而这种不断进步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多元化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更新,对旧的生产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量。
正因为如此,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变动时期。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至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1、中国的农业曾为为世界最强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聪明务实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彤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
铁犁的使用,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远远早于欧洲各国。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曾令世界倾羡不已。
中国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灵巧的工艺品,精美的纺织品,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
造船业的发达,使中国人最早开辟了亚非两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
冶炼业的久盛不衰,为中国农具的改进和货币的流通创立了坚实的基础。
炼丹术等化学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丰富,使古代中国在瓷器、漆器、酿酒、染色、兵刃、食品等方面的制造技术也相应取得突出成就。
而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称为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
3、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也是西欧中世纪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战国时的城市,就已有“人肩摩。
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的盛况;唐宋时期的长安、开封、杭州、泉州、广州等城市,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而明清两代的城乡工商业集镇,更是遍布全国,“百货毕集”(《吴江县志·市镇’》)。
长距离的商品贩运,很早就打破地域性的限制,各地商品货物,可谓“无远不届”,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联系。
货币的大量使用,与西欧中世纪货币“几乎没有地位”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纸钞的使用,更是中国对于世界货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