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虚假我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章  自我意识

心灵预热
我是谁
(1)我是:_______________ (2)我是:_______________ (3)我是:_______________ (4)我是:_______________ (5)我是:_______________ (6)我是:_______________ (7)我是:_______________ (8)我是:_______________ (9)我是:_______________ (10)我是:_______________ 。。。。。。。。 你能写出多少?
第三章 自我意识 歌曲-我
WAI技法
WAI技法(WAI technique)是指“我是谁?” (英文“w式上是自由书写20种回答,故也被 称为二十句测验(Twenty Statements Test)。WAI 法始于50年代(Kuhn & McPartland,1954),以 “我”字开头的20空行,并印有1至20的番号。要 求被试针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用20种相异 的回答,说明头脑中浮现的关于自己的想法。
一致性: 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在无外界压力或 与压力相对抗时保持一致。 独特性与共同性: 自我总是要寻求个体活动的特色。
4.不同的自我占优势时,引起不同的自我评价 与自我追求
物质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其 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 心与爱护等。 社会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他 人的注意与重视。 心理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 己在政治、宗教、道德、知识上的进步。
心理测试 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看法? 你同事很是得意地跟你讲了一个他刚 刚想到的绝妙主意。可在你看来这个主意也 不见得多好,你会怎么做? A. 无论如何,配合对方心情赞美他。 B. 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C. 只是笑,因为觉得不好说什么。 D. 考虑对方此刻的心情,再委婉地表 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章++自我意识

第三章++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出生—1 (1)婴儿期(出生 1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在这一时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识别信任 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 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可预见的行 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 自我行动
自我行动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满意 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第四节 自我行动
一、影响自我行动的情境因素
个体所扮演的角色 互动对象的自我行动特点 要求完成任务的方式 所属群体的参照
二、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 1.整饰自己
第四节 自我行动
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表 现自己,也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现自己,也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人们一般在公众场合或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 整饰自己。除此之外,有几个特殊场合: 整饰自己。除此之外,有几个特殊场合:
(5)青春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 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 。 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 考方法,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考方法 , 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 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 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 , 从自己扮演 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 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 。 逐渐疏 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 远父母 , 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 , 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第三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一、自我认知的方式 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外界关系的认识。 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观察 分析外部活动和环境因素 社会比较 自我暴露 自我蒙骗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在学校中鼓励提升自尊的建议 : 1.重视和接受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和成功。 2.创造一个让学生身心安全的环境。 3.了解自己对学生的偏见(每个人都有偏见)。 4.保证你的教学和把学生分组的程序都是必须的,而不仅仅是方便处理问题学生和避免与他们 接触的方法。 5.订立清楚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成就。 6.帮助学生形成合适的自我批评、自我奖励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7.避免具破坏性的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与比自己成就更高的人竞争。 8.即使你不希望学生的某种行为和结果发生,也要接受他们。 9.记住: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自于社会性发展的成功和重要人物的重视。 10.鼓励学生对他们处理的事件承担责任;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机会选择如何去做。 11.在学校建立支持小组和“学习伙伴”,教育学生如何互相鼓励。 12.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集体讨论达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
3
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Page 5
LOGO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三、自我意识的心理构成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它又包括 自我感觉 自我概念 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Page 6
LOGO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三、自我意识的心理构成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 方面的表现 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 的具体内容。
Page 7
LOGO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三、自我意识的心理构成
(三)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 活动和态度的监控 包括 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等
Page 8

第3章 自我意识

第3章 自我意识

3.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 需要等的意识
三.罗杰斯关于自我 1.现实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 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 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2.理想自我.是指个体经由理想或满足 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 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第三节
认识自我的途径
一.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自我 二.通过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比较来 认识自我 三.通过对自己的反省来认识自我 四.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认识自我
一.弗洛伊德关于自我 人格包括三个部分,本我(Id)、自 我(Ego)和超我(Superego)。 一个人能否生活得顺利有效,必须依 赖三种力量的平衡;一旦失衡,就可 能引起心理失常。
二.詹姆斯关于自我 1.生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躯体、容貌 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2.社会自我 宏观上是个体对隶属于 某一时代、阶层等的意识.微观上是个 体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名望、家庭地位 等意识
大于15分 大于 分,高自我监控能力 小于9分 小于 分, 低自我监控能力
二、自我监控 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 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 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说是说根据别人 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有高自监控者和低自监控者
三.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 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 、加强或澄清 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测 试
答题纸
1 7 13 19 2 8 14 20 3 9 15 21 4 10 16 22 5 11 17 23 6 12 18 24
回答是/否 回答是 否
1、我发现模仿别人的行为是很难的。 、我发现模仿别人的行为是很难的。 2、我能够对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做 、 即兴讲话。 即兴讲话。 3、我的行为通常是我内心思想情感 、 作用是重要的.是社会互动的润滑剂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03自我意识

03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外界关 系的认识。 自我观察 分析外部活动和环境因素 社会比较 自我暴露 自我蒙骗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二、自我评价的方式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及其外界关系的肯 定或否定的判断,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大作用。
根据别人的评价 根据自我分析 通过和自己相当的人加以对比 通过与自我期望相比较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个体反 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我意识的成份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8)成熟期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 否活得有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 的失望,即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 没有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以厌恶掩藏失望。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一、自我认知的方式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4)学龄初期
勤奋对自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 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 刻。活动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 于父母。但在这一阶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 当的后果。因此,若将此看作是捣乱,则易使其 自卑。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5.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理想的自我并不一定在客观上有价值, 它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也 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 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它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 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 自我控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称“自我掩饰”。 自我控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 自我掩饰” 自我掩饰在生活中很常见, 面和心不和” 自我掩饰在生活中很常见,如“面和心不和”、 装穷” 装阔” 打肿脸充胖子” “装穷”、“装阔”、“打肿脸充胖子”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心理学家柯里指出: 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 心理学家柯里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 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 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人们经常会把 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 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 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 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 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 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 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 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和了 也称自我 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解,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 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 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 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 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 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 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 )。总之 对自己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对自己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我意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极其作用;把握并学会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并正确地评价自己。

主要教学内容: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二、自我意识的作用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五、自我评价教学重点、难点: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二、自我意识的作用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四、自我评价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问答、讨论相结合为辅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过程:第三章自我意识某个人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大方得体,人际关系较好,由此,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从而会勇于面对挑战,喜欢接触工作,新人、新事等;反之,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也不行,就会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敢面对挑战机遇。

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力自卑等情绪、态度,就叫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概念与特点(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与他人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力的觉察。

例如,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时,自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演讲,感觉自己很满意,判断自己讲话很得体,评价自己态度很真诚,预感自己会入选。

由于个体能洞悉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且形成了对自己自身的态度如自爱,自尊,自信等。

(一)自我的含义“我”分为主观的“e”和客观的“me”我(e)觉得我(me)非常有信心。

(二)自我意识的特性1、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发生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

人只有处于人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发育成长。

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认识。

所以说,一个人通过社会化就形成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等。

一个婴儿时是没有“自我”概念的。

如照镜子时不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经常玩弄自己的手脚,以为是玩具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例:①“狼孩”终未能形成正常的“人的自我”意识。

②一个人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进入到大学中,会意识到自己是大学生,成绩好,能力强,善于交朋友,在同学团体中处于领导地位等。

2、自我意识的形象性是从周围人们的期待与评价自己的过程中由主观体验的。

自我意识是由主观体验到周围人们对自己的期待与评价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己觉察到对的态度与言语中包含的内容,于是就丰富了自我意识并发生分化,从对人们对自己有感情与评价的意识发展为自我态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柯里把自我意识这一侧称为“自我形象”所谓“自我形象”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就像自己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一切一样。

这面镜子就是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个体去想象他从目中关于自己的姿态,行为方式,性格等。

就会产生高兴、沮丧、悲伤等情绪。

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自我形象”就是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及评价作为镜子,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越依赖就会越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及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成熟则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就越来越强。

如,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自己的能力高低,性格好坏等等。

例如:某个男孩觉得(想象)某个女孩老对他关心是对他印象好甚至有爱慕之意,就会对自己很满意。

柯里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三个因素。

⑴自我觉察——对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觉得耳朵后的疤被人看到)⑵自我想象——对他人对自己的作为评价与判断(别人一定会觉得丑陋难看,夸大联想倾向)⑶自我感情(体验)——自尊或自卑第二个因素,在实际中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因素是由第二个因素决定的。

3、自我意识与客观的统一①自我意识的客观性——“自我形象”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封闭的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的形成的,而做在周围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接触中,不再注重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作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的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形成的自我形象。

自我意识不是客观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他人交往中,体会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客观标准。

即个体对自己的形象和自己感情的体会是依存于个体和他人的接触,想象他人对自然的评价和判断而形成的。

而他人的判断和评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观,色要求和团体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即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

他人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要求来评价某人的。

如说某人素质低,是因为他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而这违反了社会公德。

例:某人怀有一种合理的自尊心,因为他体会到周围的人们都看得起他。

而这,正是当时社会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反映。

他助人为乐,对工作、学习认真负责,刻苦努力等。

这些行为方式与品质得到社会肯定的已被人们内化的主观评价的依据。

可见,自我意识是社会评价的反映,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②自我意识的主观性个体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把他人的判断内化为自己的判断,并按照自己的想象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如:“我是好孩子”而调控自己的行为,按好孩子的要求做。

随着个体逐渐成熟,个体自我意识的自我态度也慢慢脱离了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自主)的东西而发挥作用,不会完全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即自我意识到了自律(自主)阶段就会变得“我行我素”发挥出主动性和独立性。

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可见,自我意识即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个体的自我意识对其学习、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其自身态度的转变亦能发生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自我意识对学习、工作的推动作用自我意识中的两个重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人的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

1、自尊心的作用1)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所以自尊心也称为自爱心。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实际上是有了进步的决心和动力,则任何可批评和表扬都起不了作用。

而有了自尊心他就会注重检点,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会为个人目的而奉献,讨好别人而丧失自己的人格。

2)羞耻心: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不是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别人侮辱而感到愤怒。

3)两者的关系:羞耻心与自尊心有密切关系。

羞耻心是产生自尊心的基础,没有羞耻心的人也无所谓自尊心。

羞耻心对人的进步与成长有很大关系。

因为羞耻心总是和上进心荣誉感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他就无法进步。

所以自尊心和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

有自尊心的人受到表扬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有羞耻心的人受到批评会更加发奋图强。

所以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的重要的可贵品质。

4)要善于保护自尊心与羞耻心,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团队领导或教师家长应关注学生或成员的意见,设想和创造精神,正面引导启发、激发其上进心。

而不要粗暴地、简单地命令、批评他们,应适力而止,把握分寸,做到知“羞”为休,知“耻”为止,千万不要损伤其自尊心。

2、自尊心的作用:自信〈—〉自卑自信心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估计。

它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人们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

如果一个人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是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里定势,产生心理障碍,对工作和学习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日本教育家日时仁分析统计学生成绩差的原因,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乏自信心。

霍姆休斯芬:“不能容许学校总有一批学生,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而这种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例:教师通过帮助或唤起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是差生变优生。

而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自信心,觉得自己行,凡是就会积极去做,并努力克服苦难,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例:⑴陈景润攻克巴赫猜想就是受其老师的鼓舞,沈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讲到这一数学题时意味深长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当中也许有人将来能解决这一难题。

”(罗森塔尔效应)⑵“激励大师”无脚走世界〈读者〉2004/20期P18约翰缇斯天生严重残疾(只有可口可乐罐子那么大,腿是畸形的,而且没有肛门)后又患癌症,但他挑战死亡。

他从小受尽歧视和折磨,依然笑对人生;但只能靠双手行走,却成为运动健将(1994年获澳大利亚残疾人网球赛冠军,2000拿到澳大利亚体育机构奖学金,并在全国健康举重比赛中排名第二。

他还获得了橄榄球的教练证书)他只能是半个人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激励大师,去过九十多个国家,做了800多场演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和影响了二百多万人。

他一生都在与恐怖、孤独、侮辱、病痛甚至死神抗争,而他都是最后的获胜者。

他告诉自己的名言就是:“一切都有可能,不要说不可能。

”关于自信的名言:⑴当你说:我就要做这件事,多困难都不在乎时,老天爷就开始支持你。

⑵除非你自愿放弃,否则你永远不会被打败。

可见,任何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如果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则能发生积极作用。

因为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以保持或提高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

当然,自我意识如果处理的不适合,就会使自己变的过分突出,而脱离群众,如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不能保持平稳的心态,过分盲目自信而准备不足等,亦会对工作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二)自我意识对转变具有决定作用人们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客观要求而发生变化的。

态度的变化不能强迫,必须通过自愿。

一个人的态度不容易发生变化,因素很复杂,即有客观又有主观,其中自我意识发生推动和阻碍作用。

如果一个人对各方面评价都很差,认为自己不正确,自捧甚高,则较难转变态度,能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的人则容易转变态度。

例:班上两同学发生矛盾打架,一方被打。

态度上友好,如何调解矛盾,教师做工作,但关键在当事人。

老师应在双方合理要求上进行公正的处理调解。

但如有理的同学认为自己吃了亏,有理而提出一些过分不合理的要求,则有可能变的有理为无理,从而失去优势地位(受同情)。

而这时,明智的同学会听从老师的劝解,改变态度,提出合理的要求,使矛盾得到合理圆满的解决。

表现的有君子风度,从而也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

(三)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意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当客观上要求人们改变其原有的态度,而自己不愿意时,为了避免社会舆论压力和保全面子,要求自己服从社会舆论声称或表现自己的态度已经转变,其实依然“自我”。

例如:“文革”十年动乱中,“林四”表面上口口声声拥护毛主席,拥护社会主义,实则大搞阴谋诡计,甚至谋害毛主席,典型的阴奉阳违,在当时许多人不敢说,只好随声附和,看似转变了态度,其实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