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医疗器械研究资料模板
医疗器械注册研究性资料模板.doc

(一)产品性能研究1、应符合的强制性标准:标准代号标准名称举例:GB/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 部分:评价与试验... ...2、应包含以下技术要求条款:检验项目主要依据标准要求举例:外观 4 中条、及产品技术规范留置针软管应光的规定洁、无折痕、裂纹,能保证观察回血... ...3、产品药物相容性研究资料或文献资料XXX产品由XXX组成/ 含有XXX,已知的临床风险主要有:xxx。
通过已有文献或研究资料说明xxx 的临床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4、xxx 设计验证报告(如有)放大设计结构图略设计验证报告详细列明验证方案中的需求描述和验证结果。
验证项目需求描述验证结果举例:周期经过至少100 次插入合格周期并拆卸外鲁尔后,接头应能正常工作。
5、xxx 试验方法xxx 实验可参照YY/T xxxx-xxxx 开展。
举例:试验参数如下:(1)样品制备:试验样品:阳性对照:阴性对照:(2)培养条件:(二)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举例)1、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根据GB/附录A进行评价,xxx 产品需完成以下生物学评价:(1)血液相容性(2)皮肤致敏(3)皮内刺激反应(4)急性全身毒性反应(5)细胞毒性(6)血液相容性(血栓)(7)血液相容性(凝血)(8)遗传毒性(9)植入(10)亚慢性毒性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溶血率(举例)溶血率实验方法按照GB/进行实验。
(1)供试品制备xxx(2)试验方法xxx(3)结果计算xxx(4)结果判定:xxx2、原材料描述及人体接触的性质列明部件、化学名称、供应商和是否与XX接触。
对于与XX直接接触的核心部件需提供生产厂家资质证明、购销协议和检验标准。
部件清单部件化学名供应商与血液接触称类型举例:软管硫酸钡。
直接接触聚氨酯。
核心材料安全性评估软管材料检验报告检验项目检验依据结果细胞毒溶血凝血急性全身毒性。
(三)灭菌/消毒工艺研究明确灭菌类型(生产企业灭菌、终端用户灭菌或终端用户消毒)、灭菌(消毒)工艺(方法和参数)、无菌保证水平(如涉及)、灭菌(消毒)方法依据。
医疗器械研究资料范本

医疗器械研究资料范本理疗用电极----研究资料5、概述产品名称:理疗用电极产品型号:公司名称:日期:管理类别:Ⅱ类,其代号为:6826。
本研究报告遵循了《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第43号)的编写要求,以YY/T0148-2006 医用胶带通用要求有关的国家强制标准和行业标准作为研究依据,按产品分类要求和产品自身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产品属于Ⅱ类,其代号为:6826,属无菌产品,所以其中部分内容不适用(如生物兼容性、生物安全性、动物研究等)。
本报告主要针对产品性能、有效期和包装等研究分析。
5.1产品性能研究5.1.1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制说明本产品的分类代号为:6826,理疗用电极。
主要供需要进行止痛的患者使用。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医疗器械应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为此,我们参考GB 9706.4-2009 《医用电气设备第2-2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YY/T 0148-2006《医用胶带通用要求》、GB/T15479-1995《工业自动化仪表绝缘电阻、绝缘强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ISO 11137.2-2013《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照灭菌第2部分:灭菌剂量的确定》以及GB/T 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的标准,并遵循了《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第9号通告)所要求的格式编写,制定了产品技术要求,规定了理疗用电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和生物性能指标的检验标准和依据。
5.1.2引用及主要性能指标确定的依据GB/T 191-2016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YY/T 0148-2017 医用胶带通用要求GB/T15479-1995 工业自动化仪表绝缘电阻、绝缘强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ISO 11137.2-2013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照灭菌第2部分:灭菌剂量的确定GB/T 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YY/T 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T 0466.1-2009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5.1.3产品技术指标5.2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理疗用电极由理疗用电极由背衬、电子层、隔离纸、底纸组成。
医疗器械研究者手册(模板).doc

医疗器械研究者手册(模板)研究者手册模板研究者手册(Investigator's Brochure)是有关试验用器械在进行人体研究时已有的临床与非临床资料。
它必须包含到某一时间为止对受试器械的所有研究资料,通常也包括相似器械的材料。
临床研究资料手册主要作用:给研究负责人提供所有有关被试器械的信息及研究结果,包括所有最新的对受试器械所作研究的总结。
研究者手册的内容通常包括如下内容:1.封面页:包括器械名称,公司名称,研究者手册的版本和日期; 2.目录:列出所有的标题及副标题以及相应的页码; 3.保密声明; 4.申办者、研究者基本信息;至少应当包括:(1).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申办者名称和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
(2).参与临床试验机构的名称、地址和参与试验的所有研究者的姓名、资质及联系方式; 5. 试验用医疗器械的概要说明。
至少应当包括:(1). 试验用医疗器械的名称、结构组成及图示、作用机理、规格型号及划分等相关信息,以便能够全面识别和追溯试验用医疗器械;(2).试验用医疗器械的适用范围、预期用途,包括所建议的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预定的使用人群;(3).试验用医疗器械中所用材料的介绍,尤其是与组织或体液接触的试验用医疗器械材料,包括药械结合产品、人和/或动物组织或它们的衍生物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详情;(4).试验用医疗器械安装和使用说明及标签样稿和样品(图片),包括必要的储存和处理要求,使用前安全性和性能检查以及使用后要采取的有关措施等;(5).使用试验用医疗器械所必需的培训;(6).在使用试验用医疗器械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必要医疗措施说明。
6. 支持试验用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临床试验设计理由的概要和评价,至少包括:(1).文献综述。
相关科学文献和/或未发表的数据和报告的评论性综述以及所查询的文献清单。
该综述应能证明开展该临床试验的合理性;(2).该试验用医疗器械临床前生物学研究、非临床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的数据摘要和评价,以证明该试验用医疗器械在人类受试者中使用的合理性;(3).与该试验用医疗器械类似特性的医疗器械以往临床试验中有关发现的摘要和相关临床经验的总结。
医疗器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某新型医疗器械的性能,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通过对该医疗器械进行一系列实验,分析其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等,为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某新型医疗器械、实验动物、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等。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消毒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动物数量相等。
2. 实验操作:将实验组动物置于某新型医疗器械的操作平台上,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对照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
3. 生理信号采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实时监测实验动物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
4. 数据采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生理信号数据导入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动物在操作某新型医疗器械后,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某新型医疗器械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对实验动物无不良影响。
3. 实验组动物在操作某新型医疗器械后,疼痛程度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实验组动物在操作某新型医疗器械后,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讨论1. 某新型医疗器械通过某种工作原理,能够有效改善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2. 该医疗器械操作简便,对实验动物无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 本实验结果表明,某新型医疗器械在改善实验动物生理指标、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某新型医疗器械的性能,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该医疗器械在改善实验动物生理指标、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医疗器械研究资料

医疗器械研究资料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和监测疾病的设备、仪器、器具、材料或其他相关物品,其中包括医疗设备、监控设备、治疗设备和康复设备等多种类型。
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医疗保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医疗器械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改善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医疗器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研发、性能测试、临床评价、市场监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医疗器械研究中,技术研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技术研发,可以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性能和功能,使其更加适用于医疗实践。
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医疗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例如,目前正在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开发出高效、安全、可靠的医疗器械,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性能测试是医疗器械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性能测试,可以评估医疗器械的各项指标和性能参数,以确保其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
性能测试的内容包括机械性能测试、材料性能测试、电器性能测试、生物相容性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医疗器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临床评价是医疗器械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临床评价,可以评估医疗器械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评价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获得大量的临床数据和证据。
根据这些数据和证据,可以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功能,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市场监测是医疗器械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市场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医疗器械的市场动态和使用情况。
通过市场监测,可以发现并解决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权益。
同时,市场监测可以为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质量控制是医疗器械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在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标准的制订、质量检测和质量管理等环节。
只有通过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
医疗器械注册研究性资料模板

五、研究资料(一)产品性能研究1、应符合的强制性标准:2、应包含以下技术要求条款:3、产品药物相容性研究资料或文献资料XXX产品由XXX组成/含有XXX,已知的临床风险主要有:xxx。
通过已有文献或研究资料说明xxx的临床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4、xxx设计验证报告(如有)4.1放大设计结构图略4.2设计验证报告详细列明验证方案中的需求描述和验证结果。
5、xxx试验方法xxx实验可参照YY/T xxxx-xxxx开展。
举例:试验参数如下:(1)样品制备:试验样品:阳性对照:阴性对照:(2)培养条件:(二)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举例)1、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1.1根据GB/T16886.1-2011附录A进行评价,xxx产品需完成以下生物学评价:(1)血液相容性(2)皮肤致敏(3)皮内刺激反应(4)急性全身毒性反应(5)细胞毒性(6)血液相容性(血栓)(7)血液相容性(凝血)(8)遗传毒性(9)植入(10)亚慢性毒性1.2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1.2.1溶血率(举例)溶血率实验方法按照GB/T14233.2-2005进行实验。
(1)供试品制备xxx(2)试验方法xxx(3)结果计算xxx(4)结果判定:xxx2、原材料描述及人体接触的性质列明部件、化学名称、供应商和是否与XX接触。
对于与XX直接接触的核心部件需提供生产厂家资质证明、购销协议和检验标准。
2.1部件清单2.2核心材料安全性评估2.2.1软管材料检验报告2.2.2。
(三)灭菌/消毒工艺研究明确灭菌类型(生产企业灭菌、终端用户灭菌或终端用户消毒)、灭菌(消毒)工艺(方法和参数)、无菌保证水平(如涉及)、灭菌(消毒)方法依据。
灭菌验证报告:(四)有效期和包装研究4.1存在有效期:应提供有效期验证报告,如XXX试验。
试验条件:XXX试验起止时间:XXX各检测点的检测报告:4.2包装在规定的有效期和运输条件下,包装应完整。
XX产品包装应符合ISO11607的相关要求。
医疗器械注册研究资料模板

5.1产品性能研究5.1.1产品概述本次申报注册的经颅多普勒是由A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
本产品预期用于对临床患者周围血管血流情况进行探测,不在术中使用,本品广泛应用于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等科室。
我公司前代产品A1系列经颅多普勒在临床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反馈良好,同时市场也反馈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案,总体来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巨大。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公司在A1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了升级和优化,推出了新一代的经颅多普勒。
使该产品可以更好的贴合临床实际的使用,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5.1.2 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公司生产的前代产品经颅多普勒A1系列产品在临床使用多年,使用的与人体接触配件均为有相应注册证的产品或者有相应生物相容试验的供应商产品,均是已经获得医疗器械准入许可(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临床使用无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用安全有效可靠,新开发经颅多普勒B111在公司内部已经做过大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同时已委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验研究院进行全性能检测和电磁兼容检测,均为合格。
5.1.3 管理类别的确定依据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最新分类目录,《医疗器械分类目录》07-07超声生理参数测量、分析设备确定为II类医疗器械。
5.1.4 引用或参照的相关标准及资料5.1.4.3技术性资料A1经颅多普勒开发文档、技术要求、使用说明书等。
5.1.5 性能指标的确定的依据5.1.5.1产品技术要求的结构、编号格式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第9号)规定5.1.5.2 产品包装和储运符合:GB/T191-2008《包装和储运图示标志》中的规定5.1.5.3 产品说明书符合:GB/T 9969.1-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4年10月1日YY/T 0466.1-2009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5.1.5.4产品性能技术指标5.1.5.5产品安全技术指标5.1.5.6引用标准明细表表1 GB9706.1-2007适用条款明细表表2 GB 9706.9-2008适用条款明细表5.1.5.7 产品规定了检验要求出厂检验项目是产品交货前必须检验项目,详见附件经颅多普勒出厂检验报告;一般类型型式试验项目是产品注册、周期检验为目的的试验项目,涉及产品重新注册或延续注册时需进行型式检验;特殊类型型式试验项目是以安全认证为目的的试验项目。
医疗器械研究资料模板

医疗器械研究资料模板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XYZ医疗器械(以下简称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XYZ器械是近年来许多医疗机构、机构和研究机构正在使用的一种重要器械,用于帮助治疗患者的其中一种疾病。
二、研究目的
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XYZ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用于治疗患者病症的可行性。
本研究想要收集有关使用XYZ器械治疗患者特定病症的患者的临床经验信息,以便评估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用于治疗患者的病症的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向实证法,主要考察使用XYZ器械治疗患者特定病症的患者的临床经验。
研究将针对XYZ器械使用患者本身的临床变化,治疗效果,器械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器械治疗特定病症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四、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使用XYZ器械治疗临床特定病症的患者。
五、研究样本
本研究将收集患者使用器械的情况,由全国范围内10家不同医疗机构提供,共计500名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患者体征等都纳入研究对象。
六、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将使用调查问卷法收集患者使用XYZ器械的经验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研究资料
5.1 产品性能指标
5.1.1功能性要求及验证方法
5.1.1.1准确度
按GB/T 19634-2005中5.4.1.1的规定进行,血糖仪和配套血糖试测量结果偏差的95%应符合表1的要求。
5.1.1.2XXX测量重复性
按GB/T 19634-2005中5.3的规定进行,重复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应符合表2的要求。
5.1.1.3 XXX的测试时间
5.1.2安全性指标要求及验证指标
本产品的电气安全的指标完全遵循《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4793.1-2007)和《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要求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YY 0648-2008)的要求,安全性指标的验证方法也按以上两个标准进行。
5.1.3电磁兼容性指标及验证方法
本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指标完全遵循《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T 18268.1-2010)和《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26部分:特殊要求体外诊断(IVD)医疗设备》(GB /T 18268.26-2010)的要求,电磁兼容性指标的验证方法也按以上两个标准进行。
5.1.4主要性能要求确定的依据
本产品的研发设计主要的性能指标依据以下标准和原则进行:
①GB/T 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②GB 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③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④GB/T 14710-2009 医用电器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⑤GB /T 18268.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⑥GB /T 18268.26-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26部分:特殊要求体外诊断(IVD)医疗设备
⑦YY/T 0466.1-2009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
⑧YY 0648-2008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要求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
5.2生物相容性评价说明
生物相容性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既不引起生物体组织、血液等的不良反应。
生物相容性评价最基本内容之一是生物安全性,生物安全性是指材料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下必须对人体无毒性、无致敏性、无刺激性、无遗传毒性、无致癌性,对人体组织、血液、免疫系统无不良反应。
本XXX为体外诊断医疗设备,与患者接触的是XXX,且XXX是由用户提供。
XXXX只作为一种监测XX的工具,自身没有直接与患者接触,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故设备对操作者不存在生物相容性的问题。
5.3生物安全性研究
不适用。
5.4灭菌和消毒工艺研究
本XXX为非无菌产品。
作为普通的有源设备,使用者仅需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对仪器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即可。
5.5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5.5.1产品有效期研究
不适用。
5.5.2重复性使用研究
不适用。
5.5.3包装及包装完整性研究
本xxx为二类医疗器械,非无菌产品,所以按GB/T 9706.27及产品自身特
性要求,用一般规格彩盒包装,按要求进行了运输试验,满足标准要求,见注册检验报告-运输试验。
以下为包装设计图以及包装产品图:
图1:包装彩盒设计图
图2:产品包装效果图
5.6动物研究
本产品为体外诊断医疗设备,不与患者接触,不需要进行动物研究,属于临床豁免目录产品。
5.7软件研究
不适用。
5.8其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