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已批阅)
用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实验报告

用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实验报告本实验使用拉伸法测定钢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过程包括测量原始尺寸和断裂强度,计算应力和应变,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利用斜率计算杨氏模量。
一、实验原理1.杨氏模量:杨氏模量也称弹性模量,是研究力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物理量,它描述了物体在受力时,单位应力下的应变程度。
可以表示为弹性模量E,其计算公式为E=σ/ε,其中σ为应力,ε为单位应变。
2.拉伸法:拉伸法是测定材料弹性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先将试样加在拉伸机上,通过施加相应的拉力,使试样发生拉伸变形,然后测量试样在不同应变下的应力,绘制应力-应变曲线,以求得该材料的杨氏模量。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将钢丝放在拉伸机上。
2.用卡尺测量钢丝的初始长度、直径和断裂长度,记录数据。
3.用拉伸机分别在不同的拉力下进行拉伸,记录拉力和试样的应变。
4.计算每个密度下的应力,应力=拉力/试样横截面积。
5.计算每个密度下的应变,应变=延长长度/原始长度。
6.根据应力-应变曲线,计算杨氏模量。
三、实验数据试样长度:5m原始直径:2.5mm断裂长度:8m钢丝密度:7.85g/cm³拉伸试验数据如下:|拉力F(N)|延长长度L(mm)|试样直径D(mm)||:-:|:-:|:-:||0|0|2.5||50|2|2.5||100|4|2.6||150|6|2.7||200|8|2.8||250|10|2.9||300|12|3.0||350|14|3.1||400|16|3.2||450|18|3.3||500|20|3.4||550|22|3.5||600|24|3.6||650|26|3.7||700|28|3.8||750|30|3.9||800|32|4.0|四、实验计算1.计算实验数据中的横截面积试样横截面积=π*(D/2)²=π*(2.5/2)²=4.91mm² 2.计算每个密度下的应力应力=F/S=700/4.91=142.6N/mm²应变=L/L0=28/5000=0.00564.绘制应力-应变曲线通过计算得出的应力和应变数据,可以绘制出钢丝在拉伸试验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示例图:应力-应变曲线]5.计算杨氏模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线性部分的斜率即为杨氏模量,计算可得杨氏模量的值为:E=Δσ/Δε=(320-170)/(0.004-0.003)=69000N/mm²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使用拉伸法测定了钢丝的杨氏模量,并且得出了结论:杨氏模量为69.0×10⁹N/mm²。
钢丝的杨氏模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拉伸法测定钢丝的杨氏模量;2. 掌握光杠杆法测量微小伸长量的原理;3. 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4. 学会计算不确定度,并正确表达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杨氏模量(E)是材料在弹性限度内应力(σ)与应变(ε)的比值,即 E =σ/ε。
它是衡量材料刚度和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
本实验采用拉伸法测定钢丝的杨氏模量,利用光杠杆放大原理测量微小伸长量,通过计算得出杨氏模量。
三、实验仪器1. YWC-1杨氏弹性模量测量仪(包括望远镜、测量架、光杠杆、标尺、砝码)2. 钢卷尺(0-200cm,0.1cm)3. 千分尺(0-150mm,0.02mm)4. 游标卡尺(0-25mm,0.01mm)5. 米尺四、实验步骤1. 调整杨氏模量测量仪,确保平台水平。
2. 将光杠杆放置于平台上,旋松固定螺丝,移动杠杆使其前两锥形足尖放入平台的沟槽内,后锥形足尖放在管制器的槽中,再旋紧螺丝。
3. 调节平面镜的仰角,使镜面垂直,即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致重合。
4. 利用望远镜上的准星瞄准光杠杆平面镜中的标尺刻度,调节望远镜的焦距,使标尺清晰可见。
5. 在钢丝下端悬挂砝码,使钢丝产生微小伸长。
6. 观察望远镜中的标尺刻度变化,记录光杠杆后足到两前足尖连线的垂直距离b 和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标尺刻度值的变化量n。
7. 重复步骤5和6,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数据。
8. 使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杨氏模量的平均值。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公式 E = 2δlb/Slb,计算杨氏模量E,其中δ为砝码质量,l为钢丝长度,b为光杠杆后足到两前足尖连线的垂直距离,S为钢丝截面积。
2. 计算不确定度,根据公式ΔE = Δδ/2δ + Δl/l + Δb/b + ΔS/S,其中Δδ、Δl、Δb、ΔS分别为δ、l、b、S的不确定度。
3.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来源,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测定了钢丝的杨氏模量,计算结果为 E =2.02×10^5 MPa。
(完整版)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

拉伸法测钢丝杨氏模量实验目的1. 掌握用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量的原理和方法,并用以测定钢丝的杨氏模量;2. 掌握有效数字的读取、运算以及不确定度计算的一般方法.3. 掌握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4. 了解选取合理的实验条件,减小系统误差的重要意义.实验仪器YMC-l 型杨氏模量测定仪,如图所示(包括光杠杆、镜尺装置);量程为3m 或5m 钢卷尺;0-25mm 一级千分尺;分度值0.02mm 游标卡尺;水平仪;lkg 的砝码若干.1.标尺2.锁紧手轮3.俯仰手轮4.调焦手轮5.目镜6.内调焦望远镜7.准星8.钢丝上夹头9.钢丝 10.光杠杆 11.工作平台 12.下夹头 13.砝码 14.砝码盘 15.三角座 16.调整螺丝.实验原理设一粗细均匀的钢丝,长度为L 、横截面积为S ,沿长度方向作用外力F 后,钢丝伸长了ΔL .比值F /S 是钢丝单位横截面积上受到的作用力,称为应力;比值ΔL /L 是钢丝的相对伸长量,称为应变.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钢丝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F L ES L ∆= 或 //F SE L L=∆ 式中E 称为杨氏模量,单位为N·m -2,在数值上等于产生单位应变的应力.由上式可知,对E 的测量实际上就是对F 、L 、S 、ΔL 的测量.其中F 、L 和S 都容易测量,而钢丝的伸长量ΔL 很小,很难用一般的长度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因此ΔL 的准确测量是本实验的核心问题.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放大法实现对钢丝伸长量ΔL 的间接测量.光杠杆是用光学转换放大的方法来实现微小长度变化的一种装置.它包括杠杆架和反射镜.杠杆架下面有三个支脚,测量时两个前脚放在杨氏模量测定仪的工作平台上,一个后脚放在与钢丝下夹头相连的活动平台上,随着钢丝的伸长(或缩短),活动平台向下(或向上)移动,带动杠杆架以两个前脚的连线为轴转动.设开始时,光杠杆的平面镜竖直,即镜面法线在水平位置,在望远镜中恰能看到标尺刻度s 0.当待测细钢丝受力作用而伸长ΔL 时,光杠杆的后脚下降ΔL ,光杠杆平面镜转过一较小角度θ,法线也转过同一角度θ,反射线转过2θ,此时在望远镜中恰能看到标尺刻度s 1(s 1为标尺某一刻度).由图可知2tan Ld θ∆=,1011tan 2s s s d d θ-∆== 式中,d 2为光杠杆常数(光杠杆后脚尖至前脚尖连线的垂直距离);d 1为光杠杆镜面至标尺的距离. 由于ΔL << d 2,Δs << d 1 ,偏转角度θ很小,所以近似地有θtan ≈θ2d L∆=,θ2tan θ2≈1101d s d s s ∆=-=由此可得 212d L s d ∆=∆ 实验中,外力F 由一定质量的砝码的重力产生,即F =mg ,钢丝横截面积为S =πD 2/4 (D 是钢丝直径),代入可得杨氏模量的计算公式:1228mgLd E D d s=π∆其中2d 1/ d 2为放大倍数,为保证大的放大倍数,实验时应有较大的d 1(一般为2m )和较小的d 2(一般为0.08m 左右). 将待测钢丝直径D 和原长L 、光杠杆镜面至标尺的距离d 1、光杠杆常数d 2、砝码产生的拉力mg 、以及对应的Δs 测出,便可计算出钢丝的杨氏模量E .实验内容1. 用千分尺测量钢丝的直径D ,在不同方位测六次,计算其不确定度;2. 用钢卷尺对钢丝的原长L (从支架上端钢丝上夹头开始到平台夹钢丝的下夹头之间的距离)及平面镜与标尺的距离d 1各测一次;3. 用游标卡尺测量光杠杆常数d 2一次;4. 采用逐个增加砝码和减去砝码的方法测量钢丝的伸长量,用逐差法求Δs 及其不确定度;5. 计算钢丝的杨氏模量E 及其不确定度,表达实验结果.实验步骤1. 杨氏模量测定仪的调整(1) 将待测钢丝固定好,调节杨氏模量仪的底脚螺丝,使两根支柱竖直,工作平台水平,并预加1-2块砝码使钢丝拉直;(2) 将光杠杆的两前脚放在工作平台的沟槽中,后脚放在下夹头的平面上,调整平面镜使镜面铅直.(3) 调节望远镜,使镜筒轴线水平,将其移近至工作平台,调节镜筒高度使其和平面镜等高,调好后将望远镜固定在支架上. 调整到平面镜法线和望远镜轴线等高共轴.(4) 移动望远镜支架距平面镜约2 m 处,调整标尺,使其竖直并与望远镜轴线垂直,且标尺0刻线与轴线等高. (5) 初步寻找标尺的像,从望远镜筒外观察平面镜中是否有标尺或镜筒的像,若没有,则左右移动望远镜、细心调节平面镜倾角,直到在平面镜中看到镜筒或标尺的像.(6) 调节望远镜找标尺的像.先调节目镜,看到清晰的十字叉丝,再调节调焦手轮,左右移动支架或转动方向,直到在望远镜中看到清晰的标尺刻线和十字叉丝.杠杆架反射镜固定平台砝码光杠杆结构图θθ光杠杆望远镜标尺s 0s 1d 1d 2ΔLθθΔs2. 用千分尺在不同方向、位置测量钢丝的直径D ,共测6次,测量前应先记录千分尺的零点读数;3. 用钢卷尺测量镜面到标尺的距离d 1;4. 在砝码钩上放上测量时要加的全部(共加7次)砝码(不包括预加的本底砝码)的一半(3-4块),细心调节平面镜倾角,使望远镜中看到的标尺像在零刻线附近,以保证在轴线附近的范围内测量.4. 去掉刚才所加的砝码,开始测量,记录初始值0s ',逐个增加砝码,记录每一步的读数i s ',再逐个减去砝码,记录每一步同一砝码数对应的读数i s '';5. 测量光杠杆常数d 2.可将光杠杆的三个脚放在数据记录纸上按下三个印,作连接前两脚的连线和后脚到该连线的垂线,用游标卡尺测量这一距离.6. 整理实验数据,交指导老师签字,整理仪器,完成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系统调好后,一旦开始正式测量,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再对系统任一部分进行任何调整,否则,所有数据将重新再测;2. 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槽口要相互错开,避免砝码钩晃动,在系统稳定后读数;3. 同一荷重(相同砝码数)下的两个读数要记在一起.增重与减重对应同一荷重下读数的平均值才是对应荷重下的最佳值,它消除了摩擦(圆柱体与圆孔之间的摩擦)与滞后(加减砝码时钢丝伸长与缩短滞后)等引起的系统误差.4. 实验完成后,应将砝码取下,防止钢丝疲劳.数据记录表一 L 、d 1、d 2测量数据表 单位: mm表二 钢丝直径D 的测量数据表千分尺零点读数 =仪ε mm 单位: mm表三 Δs 的测量数据表 单位:mm数据处理1.计算每增加一块砝码(1kg)的钢丝伸长量Δs 的最佳值及不确定度 (1) Δs 的最佳值(用逐差法))(41041s s s -=∆;)(41152s s s -=∆;)(41263s s s -=∆;)(41374s s s -=∆;)(414321s s s s s ∆+∆+∆+∆=∆(2) 计算 的实验标准差: ()Ss ∆= (3) 计算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S s ∆=(4) 标尺的示值极限误差: Δm=0.5mm(5) 合成不确定度:()u s ∆==2.D 的最佳值及不确定度的计算(1) D 的最佳值: ∑==6161i i D D(2) 计算D 的实验标准差: ()S D =(3) 计算 D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S D = (4) 千分尺的的示值极限误差:Δm =0.004mm(5) 计算D 的合成不确定度: ()u D ==3. E 的最佳值的计算和不确定度的计算 (1) E 的最佳值的计算: sd D mgLd E ∆=2218π(2) E 的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取u (d 2)=0.02mm ,u (d 1)=5mm , u (L )=5mm ,及2和3中的不确定度得到E S S u D D u L L u d d u d d u E u ⋅⎪⎭⎫⎝⎛∆∆+⎪⎭⎫ ⎝⎛+⎪⎭⎫ ⎝⎛+⎪⎪⎭⎫ ⎝⎛+⎪⎪⎭⎫ ⎝⎛=222222211)()(2)()()()((3) E 的相对不确定度的计算,将实验值与 E 的公认值 E 0=2.05×1011 N ·m -2比较,计算其相对不确定度:()100%EE E E =⨯。
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包括测量误差、仪器误差、数据处理误差等。
误差分析
对每个误差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计算了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
06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
实验精度
通过拉伸法测量钢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 满足工程和科研需求。
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钢丝 的纯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有一定 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 制。
实验技术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精度和效率,需要不断改进 实验技术和设备,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 性。
应用领域拓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杨氏模量在各个领域的应 用越来越广泛,需要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为各 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振动抑制
在机械和车辆工程中,钢丝的杨氏模量对振动抑制效果有重要影响,通 过合理选择材料的杨氏模量可以有效降低振动和噪音。
03
精密仪器制造
在精密仪器制造中,钢丝的杨氏模量对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需要选择具有高杨氏模量的材料以确保仪器的性能。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1 2 3
新型材料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研究新型 材料的杨氏模量特性,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01
02
03
位移传感器
使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测 量钢丝在拉伸过程中的位 移变化,确保测量结果的 准确性。
力传感器
选用高灵敏度的力传感器 测量拉伸力,以获取准确 的应力-应变曲线。
数据采集系统
配备稳定的数据采集系统, 实时记录实验数据,便于 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04 实验步骤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钢丝杨氏模量的测定创建人:系统管理员总分:100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采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要求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MYC-1型金属丝杨氏模量测定仪(一套),钢卷尺,米尺,螺旋测微计,重垂等。
三、实验原理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和应变ΔL/L之比满足E=(F/S)/(ΔL/L)=FL/(SΔL)其中E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ΔL/L、S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很小,直接测量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实验原理图如下图:图1.光杠杆原理图当θ很小时,,其中l是光杠杆的臂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线转过2θ,而且有:故:,即是那么,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定杨氏模量E。
四、实验内容1.调节仪器(1)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面共面。
(3)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的关键部件。
光杠杆的镜面(1)和刀口(3)应平行。
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处于同等高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测量(1)砝码托的质量为m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2)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砝码(可加到3500g),观察每增加500g时望远镜中标尺上的读数ri,然后再将砝码逐次减去,记下对应的读数,取两组对应数据的平均值。
(3)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和平面镜与标尺之间的距离D,以及光杠杆的臂长。
大学物理实验-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已批阅)

大学物理实验-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已批阅)-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实验题目:用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 13+39+33=85实验目的:采用拉伸法测定杨氏模量,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地方法。
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测量仪(包括光杠杆,砝码,望远镜,标尺),米尺,螺旋测微计。
实验原理: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 和应变ΔL/L 之比满足 E=(F/S )/(ΔL/L )=FL/(S ΔL )其中E 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 、ΔL/L 、S 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 很小,直接测量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
实验原理图如右图:当θ很小时,l L /tan ∆=≈θθ,其中l 是光杠杆的臂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线转过2θ,而且有:Db =≈θθ22tan故:)2(D b lL =∆,即是)2(D bl L =∆那么SlbDLFE 2=,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定杨氏模量E 。
实验内容: 1.调节仪器(1) 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 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 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面共面。
(3) 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 的关键部件。
光杠杆的镜面(1)和刀口(3)应平行。
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 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处于同等高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测量(1) 砝码托的质量为m 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 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实验报告

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实验报告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实验报告引言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工程设计和材料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杨氏模量是评价金属材料弹性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实验通过拉伸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旨在探究金属材料的弹性性能。
实验原理拉伸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材料杨氏模量的方法。
拉伸试验时,通过施加外力,使金属丝产生应变,进而测定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杨氏模量。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一根长度较长的金属丝,称重并记录质量。
2. 固定金属丝:将金属丝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平整和垂直。
3. 测量初始长度: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的初始长度,并记录。
4. 施加外力:逐渐施加外力,使金属丝发生拉伸,同时记录外力的大小。
5. 测量伸长量: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的伸长量,并记录。
6. 计算应力和应变:根据外力和伸长量的测量结果,计算金属丝的应力和应变。
7. 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将应力和应变的测量结果绘制成曲线图。
8. 计算杨氏模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计算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结果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根长度为L的金属丝进行拉伸试验。
通过测量,我们得到了金属丝的初始长度为L0,质量为m,外力F的大小,以及金属丝的伸长量ΔL。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金属丝的应力σ和应变ε。
应力σ的计算公式为:σ = F / A其中,F为外力的大小,A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
应变ε的计算公式为:ε = ΔL / L0通过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属丝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即可计算出金属丝的杨氏模量E。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是衡量金属材料弹性性能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金属丝在受力后会发生弹性变形。
当外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金属丝开始发生塑性变形,伸长量增加较快。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实验报告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实验报告引言:杨氏模量是描述某物质材料在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弹性变形程度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在实际应用中,杨氏模量常用于描述金属、合金、非晶态材料等材料的弹性特性。
在本次实验报告中,我们将通过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目的:1. 了解拉伸法测定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拉伸法测定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实验方法。
3. 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确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原理:当杆(或丝)在轴向受到拉伸力 F 后,其长度增加ΔL,应变为 E。
定义贯穿力 F、应变 E 和初始长度 L 的比值为一项物理量,称为杨氏模量 Y。
根据杨氏定律可得:$$ Y = \frac {F/A} {\Delta L/L} $$其中 A 为截面面积。
实验步骤:1. 用细钢丝制备试件,长度大于两倍的所需要的长度。
2. 将一个试件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重物,使得钢丝呈直线状,测试钢丝的长度L0。
3. 用万能测量仪测试钢丝悬挂重物后的长度 L1。
4. 根据悬挂的重量计算钢丝的拉力 F。
5. 重复以上步骤,重复至少三次,记录不同重量下的拉力及钢丝的长度变化。
6. 计算每个拉力及钢丝长度变化的平均值,并绘制拉力-长度变化曲线。
7. 根据拉力-长度变化曲线计算钢丝杨氏模量 Y。
实验数据及处理:重量(kg)|拉力F(N)|长度变化ΔL(mm)|-|-|-|0.001|0.0098|0.15|0.002|0.0196|0.30|0.003|0.0294|0.45|0.004|0.0392|0.60|0.005|0.0490|0.74|计算钢丝的杨氏模量:平均截面积A = πd^2/4 = π(0.18mm)^2/4 = 2.54×10^(-5)m^2计算平均应变 E 平均长度变化ΔL/L =(0.15mm+0.30mm+0.45mm+0.60mm+0.74mm)/(200mm) = 0.0025E = ΔL/L = 0.0025/5 = 0.0005计算杨氏模量 Y Y = F/A/E =(0.0098N+0.0196N+0.0294N+0.0392N+0.0490N)/(5×2.54×10^(-5)m^2×0.0005) =1.96×10^11 Pa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金属丝的杨氏模量为 1.96×10^11 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用拉伸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5-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光杠杆测定微小形变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中,掌握逐差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的方
法
实验原理:在胡克定律成立的范围内,应力F/S 和应变ΔL/L 之比满足 E=(F/S )/(ΔL/L )=FL/(S ΔL )
其中E 为一常量,称为杨氏模量,其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
根据上式,只要测量出F 、ΔL/L 、S 就可以得到物体的杨氏模量,又因为ΔL 很小,直接测量
困难,故采用光杠杆将其放大,从而得到ΔL 。
实验原理图如右图:
当θ很小时,l L /tan ∆=≈θθ,其中l 是光杠杆的臂
长。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以知道,镜面转过θ,反射光线
转过2θ,而且有:
故:)2(D b
l L =
∆,即是)2(D bl L =∆ 那么Slb
DLF
E 2=
,最终也就可以用这个表达式来确定杨氏模量E 。
实验内容: 1. 调节仪器
(1) 调节放置光杠杆的平台F 与望远镜的相对位置,使光杠杆镜面法线与望远镜轴线大体重合。
(2) 调节支架底脚螺丝,确保平台水平,调平台的上下位置,使管制器顶部与平台的上表面共面。
(3) 光杠杆的调节,光杠杆和镜尺组是测量金属丝伸长量ΔL 的关键部件。
光杠杆的镜面(1)和刀口
(3)应平行。
使用时刀口放在平台的槽内,支脚放在管制器的槽内,刀口和支脚尖应共面。
(4) 镜尺组的调节,调节望远镜、直尺和光杠杆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望远镜和反射镜处于同等高
度,调节望远镜目镜视度圈(4),使目镜内分划板刻线(叉丝)清晰,用手轮(5)调焦,使标尺像清晰。
2. 测量
(1) 砝码托的质量为m 0,记录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r 0作为钢丝的起始长度。
(2) 在砝码托上逐次加500g 砝码(可加到3500g ),观察每增加500g 时望远镜中标尺上的读数r i ,然
后再将砝码逐次减去,记下对应的读数r ’i ,取两组对应数据的平均值i r 。
(3) 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 和平面镜与标尺之间的距离D ,以及光杠杆的臂长l 。
3. 数据处理 (1) 逐差法
用螺旋测微计测金属丝直径d ,上、中、下各测2次,共6次,然后取平均值。
将i r 每隔四项相减,得到相当于每次加2000g 的四次测量数据,如设040r r b -=,151r r b -=,262r r b -=和373r r b -=并求出平均值和误差。
将测得的各量代入式(5)计算E ,并求出其误差(ΔE/E 和ΔE ),正确表述E 的测量结果。
(2) 作图法
把式(5)改写为 i i i MF SlE DLF r ==)/(2 (6)
其中)/(2SlE DL M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M 是一个常量,若以i r 为纵坐标,F i 为横坐标作图应得一直线,其斜率为M 。
由图上得到M 的数据后可由式(7)计算杨氏模量
)/(2SlM DL E = (7)
4. 注意事项
(1) 调整好光杠杆和镜尺组之后,整个实验过程都要防止光杠杆的刀口和望远镜及竖尺的位置有任何
变动,特别在加减砝码时要格外小心,轻放轻取。
(2) 按先粗调后细调的原则,通过望远镜筒上的准星看反射镜,应能看到标尺,然后再细调望远镜。
调目镜可以看清叉丝,调聚焦旋钮可以看清标尺。
实验数据:
实验中给定的基本数据如下:
一个砝码的质量m=(500±5)g ,Δm=5g ,ΔD=2mm ,ΔL=2mm ,Δl=0.2mm 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 钢丝直径d (六次测量结果):0.290mm ,0.291mm ,0.296mm ,0.296mm ,0.297mm ,0.292mm
表一:增减砝码过程中刻度指示的变化
数据处理:
金属丝直径的平均值mm mm d 2937.06
292
.0297.0296.0296.0291.0290.0=+++++=
金属丝直径的标准差 那么它的展伸不确定度为 先考虑逐差法处理刻度:
b 0=r 0-r 4=5.205cm ,b 1=r 1-r 5=5.160cm ,b 2=r 2-r 6=5.135cm ,b 3=r 3-r 7=5.125cm 其平均值cm cm b 156.54
125
.5135.5160.5205.5=+++=
其标准差
那么b 的展伸不确定度为: 根据杨氏模量的表达式2
82lbd
DLF
Slb DLF E π==
,那么可以求得 又根据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那么有
不是用这个公式
所以ΔE=0.1943×107N/cm 2 最终结果写成
再考虑用图象法处理:
r
F/N
图一:r-F图
利用ORIGIN读出斜率为M=0.26294(取绝对值后),那么根据公式计算得
误差分析和上述类似。
实验小结:实验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实验中光学仪器的调整,但是我在实验过程中比较顺利,很快就找到了标尺的像并且调整清晰,然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实验。
这个实验的数据处理比较
麻烦,从测量所得结果和误差分析结果来看,实验是比较成功的,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测得了钢
丝的杨氏模量。
其中用逐差法和作图法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结果是可靠的。
思考题:
利用光杠杆把测微小长度ΔL变成测b,光杠杆的放大率为2D/l,根据此式能否以增加D减小l来提高放大率,这样做有无好处?有无限度?应怎样考虑这个问题?
Sol:理论上讲,增加D减小l是可以提高放大率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定的放大率已经能够保证人的观测和实验精确度,况且若增大D,那么在调整仪器过程中找到标尺的像会更加困难,若减小l,那么对l的测量的误差会变得更大,同时,放大率如果过大,刻度变化太大,会造成到砝码加到一定数量后就已经超过标尺量程,实验无法完成。
综合来看,应该使放大率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数值,过小会造成放大效果不佳,过小会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