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MRI诊断25例

合集下载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和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颅脑损伤CT、MRI表现。

结果:CT显示4个病灶,MRI显示41个病灶,23例全部经MRI确诊,CT的敏感性仅有MRI的10%。

结论: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比CT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MRI可作为DAI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MRI;CT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颅脑损伤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笔者收集了2001~2005年我院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的2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例,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5例,年龄5~67岁,平均33岁。

除3例高处坠落伤外,其余均为车祸伤。

所有病例CT及MRI检查时为伤后1~24小时。

患者均有昏迷病史,入院GCS评分3~12。

1.2 影像检查方法:2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首先行CT检查,采用Philps NX8000机,层厚10 mm,层间距10~13 mm,病灶局部行5 mm薄层或加层扫描。

随后24小时行颅脑MRI平扫,采用Marconi 0.23T机,头线圈,常规行横断位T1WI、T2WI、加矢状T2WI。

参数:T1WI SE序列TR260-480/TE15-22ms;T2WI.SE序列TR4000-5500/TE100~120 ms;层厚6.9~7.0 mm,并在横断位或矢状位或冠状位附加水抑制序列(FLAIR),参数:TR5936-6075/TE88~100 ms,ETLIST2。

病灶局部行3 mm薄层或加层扫描。

2 结果2.1 CT表现:1例右颞叶内侧小片状较低密度灶,1例是右顶深部高低混杂密度灶,2例显示胼胝体后段小出血灶呈高密度,4例伴有硬膜下血肿及额顶叶皮层和皮层下挫裂伤,CT共显示4个轴索损伤病灶,大小约为0.3~2.5 mm,见图1。

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王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CT诊断方式,观察组接受MRI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率,检出病灶数目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诊断方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相较于CT诊断方式检出率更高,安全性更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09【总页数】2页(P126-127)【关键词】MRI;CT;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作者】王伟【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线科,辽宁铁岭1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在临床上又称脑白质剪切伤,是一种严重的闭合性损伤,由于大脑灰白质因外力旋转影响,造成脑灰白质交界处发生撕裂性损伤,导致患者脑部深层区域神经轴索出现肿胀及断裂损伤,继而引发患者丧失意识,其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预后性差[1]。

临床表现以撕裂及轴索并行小血管破裂、脑内轴索水肿、脑肿胀等,因此采用有效的诊断方式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尽早投入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CT诊断及MRI诊断方式进行对比观察,并分析临床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接受CT诊断方式,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2.5±4.0)岁,GCS评分3~12分,平均评分(4.35±3.16)分;观察组接受MRI诊断方式,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3.5±4.5)岁,GCS评分3~12分,平均评分(4.35±3.16)分;两组患者均经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标准,其中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砸伤及钝器伤,排除其他传染性疾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效果比较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效果比较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整体曲线较光滑,血流信号的颜色较为纯正,且呈现连续性。

恶性组:该组患者肿瘤的斑块内部可见较为清晰的血流信号,且较为丰富。

收缩峰有高尖,其上升曲线较陡直,下降的曲线略有减弱迹象,曲线比较平滑。

在舒张期的充盈曲线较高,其收缩期同舒张期之间的峰距差异较小。

良性组:该组患者肿瘤的斑块内部并无清晰的血流信号,或仅有少量血流信号。

2.2三组患者肾动脉的血流参数对比恶性组患者的Vamx、Vmin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其中良性组三相指标均居中,对照组最低,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I指数为恶性组最低,良性组次之,对照组最高(P<0.05),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三组患者肾动脉的血流参数对比(x-±s)组别例数Vmax Vmin RI恶性组5674.11±9.2637.64±4.520.48±0.03良性组1765.89±10.1929.11±4.170.54±0.02对照组5059.91±5.4224.62±3.090.58±0.06 t- 3.166 4.078 2.834P-0.0000.0000.0013讨论彩色多普勒能够显示出患者肿块内部的血流信号,当肿瘤内部形成丰富新生血管后,将进一步滋养肿瘤的细胞群,因而肾脏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网也将随之形成,进而肾动脉血流量也会出现显著的增加[2]。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其肿瘤斑块内部存在着比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对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的判别。

当肿瘤的新生血管大量形成时,新生的血管壁由于没有形成管壁平滑肌,将出现大量的动脉和静脉短路,因此良性肿瘤患者的斑块血流信号不甚丰富[3]。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良性肾肿瘤患者的血流信号与恶性肾肿瘤患者相比,丰富程度较差,这对于临床中判别患者的良恶性情况将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 磁共振成像检查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 磁共振成像检查
2 结 果
轴 索断裂 在 I ’ 2 WI 为高信 号 的水 肿 区 , 典 型 的出血部位 如胼 胝体、 皮髓交界 处 、 中脑背 侧和基 底节 区在快速 小角度激 发 ( F L A I R) 梯 度 回波序 列可 以显示 出血 灶表 现为 多发 无信 号
区。MR I 针对不 同时期 的 D A I 昏迷 的患 者进 行检查 , 也可明
不失为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检查 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 卢仁华 , 刘崎 ,喻德洪. 排粪造影 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 J J . 普 外临床 , 1 9 8 8 , 2 3 ( 3 ) : 2 9 2 . 【 2 】 卢仁华 ,万 向荣 . 直肠 前突 2 3 9 例 分析 【 J J .中华 外 科 杂 志 ,
检查 因扫描速 度快适宜不太合作 的患者 , 可 以作为脑外伤 患 者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 通过检查可 以发现有无脑挫裂伤 』 齑 深 部 出血及有无 脑 内血肿及硬膜 外或硬膜下 出血 、 蛛 网膜下 出
血 以及 脑 D A I 。
1 . 1 临床资料 : 1 8 例 患者均来源 于我院 2 0 1 2 -2 0 1 3年交通
3 . 1 临床表 现及病理 变化 : D A I 患者 常见于 高速行 驶 的汽
车、 摩托车发生车祸时 , 既可 以与严 重 的脑挫裂 伤 、 脑深部 出 血、 脑干血管损伤 同时发生 , 也可 单独发生 , 车祸时患 者发生 昏迷 , 需 要进行 急诊 影像 学检查 和长期住 院治疗 , 伤情均 较
C T 扫描 机 , 扫描 常规 轴位 , 层厚 7 ~ 1 0 m m, 1 2 0 k V。MR I 为 美国 G E B r i v o 2 3 5低场 MR机 , 常规 轴位 、 矢状位 、 冠状 位 、 T 。 wI 、 T 2 wI 层厚 5 ~ 8 m m, 矩阵 2 5 6 x 2 5 6 , S E序例扫描 。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CT、MRI两种方法为患者做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情诊断,对比所有患者使用两种诊断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

结果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检查发现74个病灶,而同期接受MRI检查时发现病灶数多达210个,尤其在脑深部与非出血病灶数检查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MRI对患者检查敏感性更高,检查数据更可靠,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效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指的是人体头部受到外部力量的严重打击后形成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的损伤[1],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其病死率也较高。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肿胀、轴索水肿和并行小血管破裂,患者大脑意识逐渐丧失、出现昏迷现象[2],且持续时间较长,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恢复时间较长。

所以对该病应做到及时发现、尽快治疗,因此能否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及时治愈及预后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CT与MRI两种技术手段都可用于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故本院特开展此课题探讨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作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脑损伤患者。

其中包括因车祸致伤的患者15例,被砸伤的患者5例,因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4例,被钝器所伤的患者6例。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现象。

患者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42.56±7.36)岁,其中16例,女14例,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同时使用CT、MRI进行病情诊断。

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6-02-15T16:38:17.49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王莉[导读] 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大脑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闭合性损伤称之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王莉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湖北武汉 430064【摘要】目的:分析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采用CT 与MRI 进行检查诊断。

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阳性结果和病灶检出数量。

结果:应用CT 检查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经MRI 检查阳性率,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RI 检出脑深部区域和大脑皮层下区域的病灶数量多于CT 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应用MRI 检查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T 检查,具有更高的应用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CT;MRI;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77-01大脑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闭合性损伤称之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深部区域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大多数患者还合并存在其他颅脑损伤,丧失意识、处于长时间昏迷状态,具有很高的病死率,且预后不良【1】。

本文对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的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8 例;年龄在17-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 岁;致伤原因有:25 例交通事故伤、11 例高出坠落伤、6 例砸伤、5 例其他类型伤害。

所有患者的受伤期间头部处于活动状态,受到外力影响形成闭合性损伤;受伤之后昏迷、躁动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神经异常特征。

CT和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CT和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死 的 缺 m 区恢 复 供 f n L 的 可 能 性 较 大 。本 组 病 例 动 念 C T 复 查 小 脑 梗 死 的 低 密 度 改 变逐 渐 消 退 也 证 实 小 脑 梗 死 有 一 定
的 可 逆性 。 因 此通 过 给 予 低 分 子 行 旋 糖 仟或 代 I l I L 浆 制 品 提
神经疾病杂志 , 2 0 0 7 . 1 0 ( 2 ) : 8 3 — 8 4 .
个 微 端 。 小 脑梗 死 治疗 及 时 多 预 后 良好 . 部 分 大 而 积 小 脑 梗
4 参 考 文 献
[ 1 ] 温杰 . 房建北, 赵 青华 .} f 露 雕 和 速 尿 治疗 大 面 积 小 脑 梗 死 1 4 例临床分析[ J ] . 巾同临床研究, 2 O 1 O , 2 3 ( 4 ) : 2 8 5 — 2 8 6 . [ 2 3 Ni c o l GI . Mi l l n s J P . C e r e b e l l a r i n f a r c t i o n a s a c a u s e o f p o s t p a r —
脑 梗 死 主 要 是 南于 Ⅱ n 管硬化 . m栓 形 成 使 小 脑 血 供 障 碍 造 成
的. 但d , N 有 对 供 m L 动脉 , 侧 支循 环 容 易建 立 . 这 使 小 脑 梗
图 1 a发 病 后 2 d左 侧 小脑 及 蚓 部 梗 死 . b发 病 后 1 5 d 梗 死 灶 基 本 消 失
死 易引起颅高压 、 脑 或 直 接 爪 迫 脑 十 生 命 中 枢 而 导 敢 死

这 时 应 及 时 开颅 减 压 或 脑 拳 穿 刺 脑 脊 液 引 流 . 病 人仍彳 丁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的表现对比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的表现对比分析
T W/ L I (RT/E 0 0 /3 0 s10 s 层 厚 5 m, Z / AR T /I 80 ms 0 m /1 m , F T 2 m
3讨 论
F V 4 m 20 m)TWI E I和 矢 状 位 T WIIE (R O 20 mx2m 。I / P G Z 厂’ T / S T 4 0 m /5 s层 厚 5 m ,O 2 0 x 5mm) E 50 s m , 9 m F V 5 mm 2 0 。 1 . 3统计学处 理
表 1 7例弥漫轴索损伤患者 C 、 4 T MRI 检查对照I( 】 n %)
性轴索损伤 的患者 共 4 7例 , 中男 3 其 1例 , 1 例 , 女 6 年龄 1  ̄ 9 7 岁, 1 平均年龄 4 . 3 4岁。其 中车祸伤 3 , 6例 坠落伤 9例 , 钝性 击伤 2例 , 伤后均 出现不 同程度 昏迷 。 人院时 G S评分如下 : C 3 分 3 例 , 分 8 , 5例 ,~ 1 4 例 5分 6 7分 3例 。所有 患者伤后 2 h 4 内均行 头颅 C T扫描 、 I MR 检查 。 1 . 2方法 C T检查采用 S mese st n i nSnai l e o 6排螺旋 C T机 , 自颅底至 颅 顶 横 断 位 8 m 层 厚 无 间 隔 连 续 扫 描 。 M I检 查 采 用 m R Se e s.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常规横断位 TwI E T 厂E im n1 5 1 / (Rr S 4 0 /m , 0 ms s层厚 8 8 mm, O 2 0 mx 3 m , F V 1m 2 0 m)冠状位 或横 断位
布 : 于两侧大脑 半球皮层 下脑 白质 的病 灶有 4 个 , 于脑 位 6 位 干背侧 病灶有 1 个 , 深部 结构 ( 3 脑 包括 基底 节 、 胝体 压体 胼 部、 丘脑 、 干 ) 3 脑 共 0个。病灶信号: 大部分病灶 T WI 列显 1 序 示稍低或 者相等信 号 ,还有一 部分 病灶 T WI 示高信 号 ; I 显 T WI 2 图像均显示高信号 , L I F AR序列信 号更高 ,范 围也更清 楚 。所有病灶 D 图像 均显示 高信 号 ,其 中 4 例 表现为 阳 WI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I 发于 不 同密度 的组 织 之 间 , A好 如脑 灰 白质 交 界
本 组 l 患者 检 出非 出血 病灶 7 9例 3个 : 序 列 显 T WI 示 大脑 白质 、 胼胝 体 、 脑 和脑 干 背侧 圆形 、 圆形 小 椭
或 线条 状高 信号 影 , 序列 呈 等 或 低 信号 ,: TWI T WI
3 讨 论
D I 由于大 脑在 外力 作用 下头 部 突然 加 减 速 A是 运动 , 尤其是 成 角性或 旋转 性加 速运 动 , 产生 瞬问 剪 应 力 , 不 同密度 脑组 织 间发生 相对 位移 , 使 使神 经 轴 索、 神经 元 和伴 行血 管 的断 裂 。广 泛 的轴 索 肿胀 及 轴 突 回缩球 形成 是 D I 征 性 的病理 征 象 。 因此 , A特
2 结果
2I D I C . A 的 T检 查结果 2 患者 中, 中 5例 5例 其 C T表 现 为正常 , 其余 2 常规 C 0例 T表 现为 弥漫性脑 肿胀 , 白质 界 限不清 , 室 、 池及脑 沟受 压变窄 ; 灰 脑 脑 C T平 扫共检 出病 灶 3 7个 , 主要 分布在 脑 深部 结构 , 位于脑 灰 白质交 界 区 2 5个 、 胼胝 体 6个 、 底 节及 基 丘脑 4个 、 干和 大脑脚 各 1 ; 出血 性病灶 显示 脑 个 非
这 与 D I 应 的 病理 变 化 轴 索 断 裂 、 肿 , T 与 A相 水 致 T 驰豫 时 间不 同程度延 长有 关 。F A R序列 对 于 检 : LI 测损 伤组织 局 部水 肿 方 面 有较 大 优 势 , 以清楚 显 可 示 病灶 数 目 、 小 以及部 位 。近年来 , 着 MR新 技 大 随 术 的出现 , 别 是 D 序 列 的应 用 , D I 检 出 特 WI 使 A 的 率 大大 提高 。D 是 目前成 像速 度最怏 且惟 一 能反 WI
损 伤患者 2 , 5例 分析其 C 、 I T MR 表现。结果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 、T及 常规 MR 检查均无特征性 , C / 本组
2例 c 5 T共检出病灶 3 处, 例 M ] 7 1 9 R 共检出病灶 9 处, D I 7 且 W 序列全部显示清楚。结论 常规 C T及 MR 对 I
优于 TWIF A R序列呈稍高或高信号 , ,L I 因脑脊液 背 景高 信 号被 抑 制 , 病灶 较 T WI 序列 显 示更 清 楚 ;
出血性 病灶 2 4个 : I 出血性 病变信 号变 化相 对 MR 对 较 复杂 , 本组 全 部 患者 均 在 7 h内行 MR 检 查 , 2 I 均 处 于急性 出血期 ,: 序列 显示 大脑 白质 、 胝 体 、 T WI 胼
脑水 肿 、 肿胀 、 白质 损 伤及 小 血 管 的撕 裂 , 组 脑 脑 本
用 于 急性 脑 缺 血 的早 期 诊 断 。D 能 较 常 规 MR WI I 更 早 、 准 确 地 显 示 D I 灶 的 信 号 变化 , 能与 更 A 病 可
2 5例 患者 于 2 4h内急 诊 C T表 现 为 弥 漫 性 脑肿 胀 ,
WI液体 衰减 反转恢 复 ( udat u t vr o e 、 l e e n i f i t n a di es nr
cvr , L I 序 列 、 散 加 权 ( iui e he oe F A R) y 弥 df s n w i td o g
的严重 闭合性颅 脑 损 伤 , 多见 于 车祸 伤 , 情严 重 , 病
第2 7卷 第 4期 ( 5 第 6页 )
201 焦 0
湖 北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医学 版
J u na fHu e o r lo b iUniest o to aiis ・Me c lEdto v r i fr Nai n l e y t dia iin
V0 . . 56 127 No 4 P.
规 M I R 检查 对 D I A 病灶 的检测 有一定 的局 限性 , 不 能满足早期 临床诊 断 的要 求 , 是 随着 D 序 列 的 但 WI 应 用 , D I的检 出率 大 大 提 高 。本 文通 过 对 2 使 A 5 例 D I 临床 资 料 及 C 、 R 表 现 进 行 回顾 性 分 A的 TM I
脑室 、 脑池 及脑 沟受 压 、 窄 , 至 消失 。其 中 1 变 甚 3例
可见 大脑半 球皮 层 下 、 胝 体 、 三 脑 室 周 围 、 至 胼 第 甚 脑 干见 单发 或多 发小 点状 高 密 度 出血 灶 , 围 水肿 周
2 l 0O
脑 弥 漫性 轴 索损 伤 的 C 、 I 断 2 T MR 诊 5例
田仁 富 , 胡兴 荣
恩施 自治 州 中心 医 院 ( 北 恩施 4 5 0 ) 湖 4 00
【 摘要】 目的 探 讨 C 、 I T MR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 经临床 证实资料完整 的脑弥漫性 轴索
脑 弥漫性 轴索 损伤 ( iueaoa i u ,D I dfs xnln r A ) f jy
又称脑 白质剪 切伤 , 一种在特 定外力 机制 作用下 , 是 在 脑 内发 生 的以脑 深部 神 经轴 索 肿胀 、 断裂 为 特 征
TwI快 速 自旋 回 波 (atsi eh ,S 序 列 T 1 、 f pn co FE) s 2
检 测 活体 内水 分子 扩 散 运 动受 限 的 序列 , 目前 主要
神 经系统 后遗 症 。研 究 发 现
, A 越 重 , 伤 部 D I 受
位 越接 近于脑 深部 或 中线结 构 。D I 临床 诊 断一 A 的 直 以来 都 是 以 影 像 学 检 查 为 主 要 依 据 , 然 常 规 虽
伤 , 内血肿形 成 , 脑 5例合 并蛛 网膜下 腔 出血 , 3例合 并硬膜 外/ 血肿 , 下 3例合 并颅 骨骨折 ( 2 。 图 )
年 龄 5~ 7岁 , 均 年 龄 3 . 6 平 4 2岁 。其 中车 祸 伤 1 9
例, 高处 坠落伤 4例 , 其他 头部外 伤 2例 。伤后 均立 即出现 昏迷 , 中 间清醒 期 , 无 生命 体 征 紊 乱 , 双侧 瞳
低 或稍低 信号 , TWI F AR序 列 呈 稍 高或 高 在 和 LI
信号, 出血性 病 灶 在 T wIT WI F A R及 D 序 . 、2 、L I WI 列 均呈低 或等信 号 。较 大范 围脑 挫裂伤病 灶周 围可
H e1 5 d . T MR仪 , 部 线 圈 , 厚 6m 问距 为 4 头 层 m、 mm, 描 序 列 包 括 自旋 回 波 (pn eh , E) 列 扫 si co S 序
距为 5m 扫 描 范 围颅 底 至颅 顶 。其 中 1 m, 9例 患 者 于伤后 7 2h内进 行 MR 检查 , 用 美 国 G i a I 使 E Sg n
22 A 的 M I . D I R 检查结果 2 例 中 1 5 9例患者于 伤后 7 h内进 行 MR 检查 , 中包 括 C 2 I 其 T表 现正 常 的 5例病人 。共 检查病 灶 9 7处 , 灶主要 分布 在两 病 侧大脑半 球 皮 层 下 脑 灰 白质 交 界 区 6 5个 , 胝 体 胼 1 , 4个 基底节 及 丘 脑 1 1个 , 干 和大 脑 脚 各 3个 , 脑 小脑 1个 ( 3 4 , D 序 列 显 示 最 清楚 , 示 图 , ) 以 WI 显 病灶数 目最多 ( 5 ; 出血 性病灶 在 T WI 列呈 图 )非 序
图 3 T WI 列 1 序 双侧 额 叶似 见 点
图 4 T WI 2 序列 图 5 D 序 列示双 侧 WI 双侧 额 叶似见 点 额 叶, 左侧基 底 节 区, 侧
状 稍低 信 号
状 稍高信 号
脑 室旁及 胼胝 体压 部 、 膝部 多发高 信 号 区
症 , 别 是 对 非 出血 性 病 灶 , C 特 较 T具 有 明显 优 势 。
治疗难 , 预后差 , 死亡率 及致残 率高 。神经影像 学检 查 在 D I的临床诊 断 和伤情 判 断 中具 有 重要作 用 , A
iaigD ) 列 。对 躁 动患 者 , m g , WI序 n 检查 前 静 脉 注射
5~i mg 0 安定 予 以镇静 。
但 由于 D I 理 改 变 的 特殊 性 和微 小 性 , T及 常 A 病 C
析, 旨在提 高对本 病 的早期 诊断 , 探讨 C T及 MR 对 I DI A 的诊 断价值 。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一 般资 料 . 本组 2 5例 中 , 1 男 5例 , 1 女 0例 ,
为稍低 或等 密度影 , 出血 性 病灶 显 示 为小 灶 性 高密 度影 ( 1 , 图 ) 边界 不清 楚 。2 5例 中 4例 合并 脑 挫裂
D I A 病灶 的检测 有一定 的局 限性 , D 序列是 评价 弥漫性轴 索损 伤最敏 感 的 MR 序列 。 但 WI I
【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影像诊断 ; 临床表现 【 中图分类号】 6 11 R 5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8 86 (0 0 0 — 06 0 10 — 14 2 1 )4 05 — 2
孔不 等大 , 光反 射迟钝或 消失 ; 手术 治疗 1 对 行 4例 , 5例放弃 治疗 出 院 , 6例在 2 4h内死 亡 。术 后 患 者 植物 生存 2例 , 有 患者 伤 后 2 所 4h内均行 头颅 C T 扫描 , 中 1 其 9例行 MR 检 查 。 I 12 影 像 学 检 查 . 2 5例 使 用 美 国 G i t ed E Lg s e hp V TX C — T型 6 4排螺 旋 C 矩 阵 5 2 5 2 层 厚 、 间 T, 1x 1 , 层
见水 肿带 , T WI 列 呈 低 信 号 , T WIF A R 在 序 在 2 、 L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