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2023年12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纲要》实施两年多来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十四五”前半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一些国家不断升级的遏制打压、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重要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国内生产总值(GDP)跨过12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2024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

2024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要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其中()是前提。
A、创造B、运用C、保护D、管理正确答案:A、创造2、()是指发明专利密集度、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
A、生活服务业B、生产性服务业C、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正确答案:C、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3、要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其中管理是()。
A、前提B、目的C、基础D、根本正确答案:C、基础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打通转化关键堵点,激发运用内生动力”的具体措施。
A、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B、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 C、强化提升专利质量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政策导向D、加强促进转化运用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正确答案:A、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条件的评价指标。
A、发明专利规模B、专利发明团队C、发明专利密集度D、R&D投入强度正确答案:B、专利发明团队6、在发展目标方面,《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
A、2050B、2035C、2030D、2025正确答案:D、20257、要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其中()是根本。
A、创造B、运用C、保护D、服务正确答案:D、服务二、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指每万人口本国居民拥有的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
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B、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C、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D、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E、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正确答案:全选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法规类别】人大议事【发布部门】101【发布日期】1996.03.17【实施日期】1996.03.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工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序言1996~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经过建国以来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7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未来15年,在新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下,我国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虽然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但总的来说,仍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自己,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针对新形势下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把握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认识“五年规划(计划)”

全面认识“五年规划(计划)”作者:石灵学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1年第04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一五”之前称“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目标和方向,它的制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讨论、通过与实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的学习联系紧密,因此,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五年规划(计划)”的知识。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
到2005年,我国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
“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
这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深刻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
自“十一五”(2006—2010年)开始,将“五年计划”称为“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已被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其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在制定程序上,以“十二五”规划为例,各部委、省(市、区)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由国务院编制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而后将建议稿提交至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演变。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注重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因为苏联从1928年开始就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倒向“老大哥”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再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的五年计划经验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
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执行时间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五年计划开始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五年计划开始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五年计划开始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六五计划开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计划。
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从实施的结果来看, “六五”计划完成的非常理想, 指标完成百分数均值为179%, 完成率为88%, 基本完成率高达97%。
这标志着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我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各项经济指标以超额近两倍完成。
“六五”时期的经济增速高达10.7%,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接近原计划的3倍,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为11%,完成275%;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0.8%,完成270%;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1.7%,完成293%;国民收入增长率9.7%,完成243%。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198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达2067亿元,完成计划值的242%;出口额809亿元,完成201%;进口额1257.8亿元,完成278%;外汇储备新增39.4亿美元。
“六五”时期的经济增速高达10.7%,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接近原计划的3倍,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为11%,完成275%;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0.8%,完成270%;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1.7%,完成293%;国民收入增长率9.7%,完成243%。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198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达2067亿元,完成计划值的242%;出口额809亿元,完成201%;进口额1257.8亿元,完成278%;外汇储备新增39.4亿美元。
“六五”期间不仅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高等院校在校生数增加55.9万人,完成计划358%;累计毕业研究生4万人,完成89%。
三、五年计划

三、五年计划
1.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1996.03.17•【文号】•【施行日期】1996.03.17•【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序言1996~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经过建国以来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7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未来15年,在新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下,我国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虽然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但总的来说,仍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自己,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针对新形势下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把握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
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
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
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
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
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并草拟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纲要》。
1978年初对原来的纲要作了修定,这时形势虽有好转,但由于“左”倾思想仍起作用,在经济工作中求成过急,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如“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年内搞“十来个大庆”、“十来个鞍钢”,兴建120个大型项目,等等。
于是,进一步加重了原来已经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重演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冒进”,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不久,正式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79)”的方针,对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削减,开始扭转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的局面。
从1976年到1980年,经济经过徘徊,得到初步调整。
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达到7077亿元;按可比价格,五年平均每年递增8.1%,其中农业为5.1%,工业为9.2%。
1980年生产粮食6411亿斤,棉花5413万担,钢3712万吨,煤62000万吨,不少轻工业品增产更多。
最后两年的调整,表现在:农业战胜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创造最高记录,多种经营发展得更快;轻工业的发展超过重工业,重工业的内部结构有了变化;通过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职工工资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长期的比例失调形成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没有完全解决,加上投资规模退得不够,经济效益提高不快。
因此,1980年末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
简介
1974年1月12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
该报告拟定的是1976-1985年十年远景规划,其重点放在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上。
1975年1月13-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全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即着手研究编制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包括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的设想。
1975年3月16日,国家计委召开长远规划工作会议。
其间提出了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为2400亿元,财政收入为500亿元。
1975年10月26日-1976年
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重点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和1976年计划。
但是,由于开展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0年规划纲要草案实际未能执行。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的
197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并下达了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关于1976-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纲要(修订草案)》。
1977年11月21日-12月11日,全国计划会议在京举行。
会议重点讨论了长远规划问题。
国家计委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关于经济计划汇报要点》。
该汇报要点中提出了"五五"后3年以及"六五"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连同《1978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于1978年2月经中共中央同意后一起下发。
后来,经过修改的《十年规划纲要》在1978年3月5日闭幕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该纲要规定:工农业生产1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7%,其中工业速度为10%;财政收入10年合计为1.28万亿元;基本建设投资10年合计为4580亿元。
1985年工业生产指标:钢6000万吨、煤9亿吨、化纤
150万吨、原油2.5亿吨。
《十年规划纲要》规定,"五五"和"六五"期间,发展国民经济的奋斗目标是:在1980年建成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85年进一步完善全国的经济体系,各个部门的主要环节基本掌握现代先进技术,在全国基本建成六个大区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农轻重比较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汇报要点》规定的"五五"后3年的主要任务,一是把农业搞上去,二是把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搞上去,规定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农业总产值增长6%,到198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达6700亿斤,钢产量
3600万吨,原煤6.5亿吨,原油1.3~1.5亿吨,发电量3000亿度,国家预算内基建投资"五五"后3年拟安排
1200亿元,5年合计1780亿元。
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急躁冒进,受"左"倾错误影响,《十年规划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严重脱离国情、国力,具体指标规定偏高,自1978年下半年开始,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拨乱反正。
1979年4月5-28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经济调整问题。
会议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要用3年时间进行调整,坚决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
会议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在以后2年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重工业增长速度,努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逐步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和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大
力安置城镇青年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1980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开始逐步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五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84%,最高年11.7%,最低年1.7%;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2%,其中轻工业为11%,重工业为7.8%,5年新增固定资产为1747.31亿元。
到1980年底,粮食达到6411.1亿斤,棉花5413.4万担,钢3712万吨,原煤6.2亿吨,原油10595万吨。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了31.2%。
评说
“五五”计划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
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面临三条道路:一条是“老路”,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条是“邪路”,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一条是“新路”,走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快速发展的中国道路。
走“老路”只会使中国更加贫穷;走“邪路”只会使中国陷入动乱的深渊;走“新路”虽然艰难,但是最有前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法和思想方法,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五五”之后,中国的五年计划翻过了新的一页。
(点评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董志凯)中国青年报实习生叶铁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