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分析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也叫辛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封建式君主专制政治的结束,为国家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中的各种思想和思想家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板块,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的影响1、政治影响辛亥革命后,宣布废黜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政治。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体制开始从一种单一的君主专制转变为一种民主共和制。
自此,民主政治在中国日益发展。
但是,在实行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中华民国也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变化,政治稳定性并不理想。
2、社会影响辛亥革命没有立即消除中国的一些恶劣社会现象,如腐败、贪污、不公平的土地制度和资本家资本主义奴役。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发展,直到今天。
3、文化影响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量学者开始研究和发展现代文化、科学和技术,使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
辛亥革命后,中国提出了“中兴救亡”的口号,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政治局限性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种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政治合理性和治理效果不理想。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沉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社会局限性辛亥革命后,不少人认为自己过多地关注政治挑战和冲突,将策略忽略了,结果让中国社会沉溺在长期政治不稳定的状态中。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发展的步伐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限制了中国现代化的推进。
3、文化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对辛亥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新文化思想容易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辛亥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中国历史走向了现代化。
它的历史意义是深远的,但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
因此,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发扬其积极的作用,克服局限性,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启示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启示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1、其领导者资产阶级,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
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在政治和经济上要受到双重的压迫与剥削,所以具有不可避
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由于不敢触动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辛亥革命难以获得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
的支持,使得革命丧失了最根本最雄厚的革命力量。
3、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5、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6、辛亥革命成功的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了解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就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告别革命”种种说法保持高度警惕。
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很松散的,中国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的政党。
我们在考虑我党
的党建工作的时候,需要借鉴这个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是一个没有发动人民大众的革命。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
共产党人搞革命,搞建设,都要记住始终发动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不能脱离人民。
人民是真正
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必须尊重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的内容简介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的内容简介目录辛亥革命的内容简介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内容简介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其领导者资产阶级,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在政治和经济上要受到双重的压迫与剥削,所以具有不可避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由于不敢触动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辛亥革命难以获得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使得革命丧失了最根本最雄厚的革命力量。
3、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5、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6、辛亥革命成功的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内容简介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其领导者资产阶级,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在政治和经济上要受到双重的压迫与剥削,所以具有不可避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由于不敢触动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辛亥革命难以获得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使得革命丧失了最根本最雄厚的革命力量。
3、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5、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6、辛亥革命成功的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和思想上获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辛亥革命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
- 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封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打下了基础。
- 开创了中国共和时代:辛亥革命宣告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新阶段。
- 唤醒了民众的觉醒意识:辛亥革命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 推动了革命潮流的全球传播:辛亥革命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提供了榜样和鼓舞。
局限性
- 政治不稳定和内战频发: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多次政治混乱和内战,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政治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 民主制度建设的困难: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因素,中国在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方面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实现民主制度的目标。
- 国家统一的难题: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着国家统一的重大挑战,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争斗导致了中国政权的割据和分裂。
- 经济发展的滞后: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才逐渐实现了经济的繁荣。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中国社会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然而,也要认识到辛亥革命所面临的局限性和挑战,这些问题至今仍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有所影响。
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试述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一、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答: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知是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道朝;3、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4、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5、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6、让民主共和深入人心;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这个“洋人的朝艇”使帝国主义无法再在中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8、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权发展;9、辛亥革命是“亚洲的觉醒”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辛亥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事集团窃取,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性的临时约法被废除,袁世凯大力破坏民主制度,大搞专制独裁,继续对帝国主义势力妥协度,因此未能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历史任务。
第一、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第二、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对整个封建阶级缺乏深刻认识。
第三、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不敢依靠农民群众。
第四、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没有发挥出核心的作用。
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政治上)。
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的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思想的主导观念(思想上)。
不仅如此,辛亥革命还解放了清朝专制主义统治下禁锢的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得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段(经济上)。
局限性: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其自身的软弱性注定它不能承担起历史的重担。
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依然是半殖民的半封建国家。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
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
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
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
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曲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折的关键,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开端,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大标志,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突破了历代王朝的循环演进机制,打碎了传统中国整个政治体制,因此也震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政治神经,是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的一次大飞跃。
近代中国的政治构架、政体规范和行政运作程序的转型”都是从“辛亥革命否定了以君主专制政体为核心的‘朝代国家’形态开始的。
不仅如此,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认为正是这次革命,“中国在完全意义上开始了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
因此辛亥革命有一下几点历史意义:
第一,完全打乱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皇帝被拉下马了,皇帝是旧统治秩序中的头,辛亥革命砍掉了这个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
此后,旧社会势力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第二,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帝制下的中国老百姓被称作“子民”或“蚁民”,民国里的老百姓觉得自己是国家主人了,孙中山将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人民将民国比作一公司,老百姓是公司的主人。
第三,它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打破的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石。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亥革命后大盗窃国,帝制复辟,中国又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有识之士仍在黑暗中摸索。
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
革命党人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来,依靠并发动群众严重不足,尤其是同广大下层民众的脱离,同盟会又是一个十分松散的组织,成员十分复杂,导致这场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使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实现人们原先对它的期望”。
借用董必武的话说就是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
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
三、辛亥革命的综合评价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论,已有学者进行了反驳。
阐明失败论认为辛亥革命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根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这显然不对。
我们究竟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视角。
我们是将辛亥革命当作一个个别事件,还是将其视之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如果将其看作是一个个别事件,那就是说辛亥革命的发生是一个偶然的、零碎的行动,革命是否成功,那就看革命的对象是否被推翻了。
如果将其视之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建构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所必须的一系列环节中一个组成部分,那么,革命是否成功,当然就取决于革命之后中国是否真正建立起了民主制度。
从这个视角观察辛亥革命的成败,需要我们“瞻前顾后”,首先需要确认“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这个问题的真实性,确定这个问题的真实性,又需要确定清末立宪的不可行性。
从理论上看,民主制度的建构可以通过两种路径,一个是暴力革命,彻底打破现有政治秩序,一个是在现有政治秩序的基础上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和平过渡到民主制度。
从历史实际看,清末宪政改革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更多是内源性的“自败”,宪政准备过程中清王朝“私心”引发了立宪派对清政府立宪诚意的怀疑,改革的阵痛向地方和社会的转移,导致了普通民众的强烈不满,等等,所有这些都导致了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的积累。
问题又出现了。
一个必然发生的革命并不必然意味着革命的崇高目标的自动实现。
也就是说,革命虽然是晚清社会变革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是,如果革命者民主思想准备不充分民主制度的建立也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
从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来看,民国的招牌虽然挂起来了,但是在民国的招牌下,专制的暗流、复辟的逆流、非民主的潜流还大量存在,民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相反,清政府被推翻后的中国离民主的距离还很远。
从这个角度来
说,虽然“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建构民主制度的成功的开端。
第二,研究主体衡量革命成功的天平(标准)是什么?如果这个天平是用“清朝统治的被推翻与否”作为衡量的砝码,那么,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如果这个天平是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作为衡量的砝码,那么辛亥革命在形式上是成功的,但实质上是失败了;如果再加上“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这个砝码,那么辛亥革命无疑是失败了。
这么说,衡量革命成功与否的这个天平上的砝码能够随心所欲地增减吗?当然不能。
这就需要我们注意第三个方面。
第三,辛亥时期(或称之为清末十年)的时代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心任务,辛亥革命发生的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呢?其实就在一个字:“变”。
“无论革命派、保皇党、立宪派、社会人士以至清政府和统治集团的各派别,除少数人外,都在因势求变。
只不过因为利害各异,变的取向和求的方式有所不同。
”
清政府、革命派、立宪派对于“变”各有不同的认知,革命派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民权”作为“变”的取向,将暴力革命作为“变”的方式,其中,“平均地权”是革命成功后对待地价上涨的一种方法。
立宪派起初是不同意这种方式的,他们希望通过和平请愿方式(国会请愿运动)自下而上地实现向君主立宪的过渡,只是在革命烈火燃烧起来后,他们才勉强接受了暴力方式,同时,在他们的参与下,辛亥革命实际上演成了一场有限的暴力革命。
清政府对待变革经历了一个先经后政、由简入复的过程,最终在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双重压力之下被迫宣布建立责任内阁。
但是,这时,无论是清政府、革命派还是立宪派,均难以独立担当起在中国建立民主体制的重任。
清政府整个官场已经腐朽,可谓积重难返,它的被推翻,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符合政治道义原则的。
于是,立宪派寄希望于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也只能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