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选学周易与中医

合集下载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

我眼中的《周易》我眼中周易——内涵,修养。

她好似一个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熏陶的女子,既给人以柔弱怜惜之感,又不免有种洒脱豪放之情。

柔弱,在于她晦涩难懂,让人琢磨不透他的心思;洒脱,在于她每每有人占卜的时候,她都不会吝惜自己的知识。

我喜欢这样的她,一个娇柔的女子,让人心疼,让人疯狂,有时让自己陷入沉思,无法自拔,正是有了她,让我对周易与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喜欢中医,喜欢周易,但更喜欢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研究出来一下四点: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一定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今天继续周易与中医这个话题,讲到了第二点:“易”与中医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易”的概念。

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而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周易》。

《周易》是经过儒家解读的易学,影响最大,后世学者主要根据《周易》研究易理,就常把“易”和“易经”作为对《周易》的专称了。

易与卜筮不可混为一谈。

易而称学,已不是原始的卜筮了。

作为历史素材的筮辞,经过一些思想家的研究整理,结合了天文、地理、物候、社会人事等知识,揉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易学。

庄子谓“易以道阴阳”,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卜”,《汉书·艺文志》将《易经》列于儒家“六艺略”中,说明古人早已开始将学术的易与卜筮的易相区别了。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也说:“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

”尽管卜筮至今在社会上仍有流行,但研究医易关系,绝不是研究卜筮对中医学的影响。

2.医易同源“医易同源”的“易”是指《周易》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而稍早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他在《医旨绪余》中有意思相仿的论述。

张介宾将《内经》与《周易》对举;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

”可见他们所讲“医易同源”之易,确是指《周易》而言。

而同源之“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

3.医源于易“医源于易”的“易”不是指《周易》,而是指上古易理,也既是“医易同源”的“源”。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

清代医家提出“医源于易”时,“易”的含义已有所不同。

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

”唐宗海《医易通说·考辩》谓:“上古之易,并无文词。

至文王、周公、孔子,乃作《彖》《象》《爻辞》《系词》,皆是‘易’之注脚。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

《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廖太阳 201401004139 临床医学院 14骨伤2班《周易》是富于哲理性的先秦经典巨著,主体内容是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包含着自发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故被后人加以运用、继承、发扬光大。

《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

此后,出现了《内经》等经典医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周易》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发挥和运用,指导着中医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内经》以《周易》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思想内容。

由此,阴阳学说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灵枢·寿夭刚柔》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在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关于阴阳消长转化方面,《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等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故“善诊者……先别阴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辨别“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特别要注意的是: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治,无不以阴阳为基本纲摘要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

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第二,《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经络理论《周易》学阴阳八卦论的乾(阳父)统领三阳———长阳、中阳、少阳,坤(阴母)统领三阴———长阴、中阴、少阴。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学

八卦又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又称伏羲八卦。后天 八卦相传由周文王所创,故又称文王八卦。二者卦形、卦象都相同,区别仅在于排 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离南坎北,震东 兑西。后天八卦以离坤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以震离兑坎划分东南西北,代表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故后人多采用后天八卦。
一、《周易》的结构组成及基本内容 二、《周易》的含义及理论精髓
三、《周易》对《黄帝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 四、八卦与中医学 五、太极图与中医理论
《周易》的结构组成及 (一) 基本内容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为六十四卦辞和三 百八十四爻辞组成,其中乾坤两卦各有七爻,每卦各列卦形、卦名、卦辞, 每爻各列爻题、爻辞。爻题皆由两字组成:一个表示爻的次序,另一个代 表爻的性质,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 以此类推至第六爻用“上”字。爻的性质由“九”和“六”组成,分别代表阳爻和 阴爻。
代表天、阳之义,象
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 之义。
其象为地,为臣、为母、为妻, 象女德之义。
代表水,象重重险难 之义。
代表火、日、电,象以阴柔之质 而得中正之义
代表雷电,表示君子体察到雷电交 相而来得现象,即以恐惧之心修养 其身。
象山,象动静不失其时,则其 道光明。
代表风,象上下皆顺,不相违 逆。
代表沼泽,象亨通而利守正之 义。
(三)、八卦与阴阳理论
《周易》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都蕴含着 丰富的阴阳理论,无论是每一单卦或是 八经卦之间以及六十四别卦之中都体现 了这一理论,它包含着阴阳对立制约关 系、阴阳互根互应原理以及阴阳消长转 化,对中医学阴阳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如八卦和六十四别卦中几乎都由阴 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 互根互制原理,即使是乾卦纯阳 也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周易与医学《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巨著,对中国的文化、科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医学亦不例外,尤其《周易》是一部哲理性极强的著作,因此对《内经》有着纵深的渗透,《内经》中的许多认识论及方法论上的问题,皆朔源于《周易》。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易》唯物自然观与中医五行学说前已述及,《周易》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尽管还是朴素的,但对形成的认识论已进入了客观唯物主义的范畴。

《周易》认为与宇宙的发生最关紧要的莫过于天与地,《周易》用乾卦、坤卦代表天与地。

如《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八卦中的其余六卦也分别代表实实在在的物质,如巽风、震雷、离火、坎水、艮山、兑泽,形成了所谓八卦哲学,八卦哲学体现了《周易》对宇宙认识的唯物观。

《周易》是以八种物质为宇宙万物之基本要素,其中水、火为五行学说中的两种主要元素。

根据甲骨文记载,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记载于《尚书·洪范》,但《周易》中已有五行的主要元素--水、火等的萌芽。

五行完整记载于《尚书·洪范》。

如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抽象哲学的概念,《内经》在当时《周易》、《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观念的东西引进到中医学的领域内来,在宇宙唯物观的基础上,借助五行的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间的联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

由于五行学说有认识论范畴唯物观的先进性,又具方法论中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又独特地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已经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质的差别,它已经升华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周易》与中医解析

《周易》与中医解析
第三讲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周易大传》《周易大传》或称《易传》,共十篇,又称“十翼”。

传,解说经文之义。

翼,本指鸟虫之翅膀。

此指《周易》不可缺少的,与《周易》相辅相成,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

十翼:《彖》(上、下):彖(tuan),断也;《象》(上、下):征象,义理;《文言》:仅乾、坤卦有,孔子作;《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宋·朱熹《周易本义》将《彖》、《象》及《文言》归入“经”。

《易传》的内容及贡献:成书年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作者儒家学者的作品(孔子及其弟子)。

意义现存最早、最系统解释《周易》经文的著作。

它的成书大大提高了《周易》的学术价值。

1.从抽象概括意义上对《周易》作了解释,将《周易》64 卦384 爻上升到理论高度。

2.从整体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

3.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

4.对《易》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

《彖传》:彖的本义彖[tuan],即材,通“裁”,有裁断之义。

彖辞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也叫卦辞。

彖传对彖辞(卦辞)的解释称为“彖传”。

《彖传》释《周易》卦辞的方法:1. 以八卦之象释卦辞2. 取义理释卦辞3. 取爻位说释卦辞爻位说:指爻所处的位置。

主要有中位、乘、得位、失位、应位。

举例:当位、不当位:一卦之中,初、三、五位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当位(亦称得正、得位),反之为不当位(亦称失正、失位)。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在下卦中位,第五爻在上卦中位,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符合儒家所倡“中”的思想,故多吉利。

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承:凡下爻紧靠上爻为“承”,侧重揭示阴爻上承阳爻的意义,象征卑微、柔弱者顺承尊高、刚强者,大略以阴阳当位之承为吉,不当位之承多凶。

乘:阴爻居阳爻之上。

又名“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多不吉。

比:六爻之间逐爻相连并列叫做“比”。

因此包括了“乘”、“承”的关系。

爻位互比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其吉凶关系视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定。

应:在上下两卦的相同位置(初和四、二和五、三和上)之间相互交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反的,可以两相交感,称为“有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同的,必不能交感,称为“无应”。

《象传》:卦象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过卦表现出来。

天象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象。

地象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

七象说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

1.卦象的划分:《易传》中作为篇名的“象”是指《象传》;分为上、下两篇。

《易传》中释每一卦的又分为:大象:释卦象;小象:释爻象。

2.《大象》释卦的方法:先用八卦之象解释卦,然后比拟人事,说明根据此卦象当如何去行动。

3.《小象》释辞的方法:①取爻位说;②只从爻辞自身释爻辞;③从义理方面释爻辞;《文言传》:《文言》只释《乾》《坤》两卦卦爻辞。

通过注释卦辞,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国、修心养性之道,其注释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理论深度,远远超过了《乾》《坤》卦爻辞本身。

《系辞传》:系,系属;辞,文辞。

指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即卦爻辞。

《易传》以系辞为篇名,专指《系辞传》,即系附在《周易》后关于《周易》通论的文辞。

《系辞传》的主要思想:《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

1. 阐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2. 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对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都作了说明);3. 揭示了《周易》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4.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以补充《彖》《象》之不足,说明了《周易》体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等;5.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客观根据作了说明。

《说卦传》:说,陈说、解说。

《说卦》是系统解说八卦的专著。

《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说明八卦的产生、过程,八卦的性质、功用,先后天八卦的方位,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

其中八卦的性质、基本卦象是分析《周易》卦象、进行筮占的基础。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观根据进行总的说明。

1.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说明乾坤居《周易》之首;2.以因果联系、物极必反、相生相成,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3.以物不可以终穷解释《周易》未济为最后一卦。

第三讲八卦概要1. 卦的构成:八卦是《周易》的基本卦象,即单卦,也称经卦。

每一单卦由三个爻象组成。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六十四卦:八个单卦两两组合,即成六十四卦,也称重卦、别卦。

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每一重卦有六爻,分称上卦和下卦;下卦为居下的三爻,又称为内卦、贞卦、下体,上卦为居上的三爻,又称为外卦、悔卦或上体。

重卦另有卦名,其中纯卦卦名同单卦。

附:正卦、隅卦根据八卦卦象特点的另一种称呼。

正卦:乾,坤,离,坎隅卦:震、巽、艮、兑——震、巽相对;艮、兑相对。

别卦的组合称谓:天地否:天(乾)卦+ 地(坤)卦= 否卦;天山遁:天(乾)卦+ 山(艮)卦= 遁卦2. 八卦的规则和条例二体重卦(六十四卦)由两个单卦构成,居下者称“下卦”、“内卦”,“下体”等,居上者称“上卦”、“外卦”、“上体”等,合称“二体” 。

互卦《易》六爻之间,除初、上爻外,中间又有相连互交的卦包涵其间,称为“互卦”,其中,二、三、四爻合成三画卦称为“下互”,三、四、五爻合成三画卦称为“上互”。

体现的是卦内在的变化。

卦主六十四卦中的每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为卦主。

“二二相偶,非覆即变”:二二相偶:指六十四卦两两为对。

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共三十二对;非覆即变:覆,颠倒;变,相反。

指每一对的卦象,或是颠倒,或是相反。

卦序排列的特点:覆:如屯卦,倒置为蒙卦,需卦倒置为讼卦。

变:如乾与坤相反,全阳爻或全阴爻.颐与大过相反,错卦:两个卦相对应的每一爻阴阳属性都相反。

如颐与大过,两者互为错卦.综卦:把一个卦完全颠倒过来所形成的新卦,新旧两卦之间的关系。

如屯卦倒置为蒙卦,两者互为综卦。

复卦:有两层意思,首先是与八个单卦相区别的。

三爻的卦称单卦,由两个单卦组成的六爻的卦称复卦。

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十四卦体系的卦都是复卦。

复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重复”。

是指上下卦由同一个单卦组成的复卦。

也叫“纯卦”、“母卦”。

与“纯卦”相对的就是“杂卦”,其他五十六个卦都是杂卦。

3. 八卦的取象含义乾为天:纯阳之气为天,万物资始的动力;坤为地:纯阴之气为地,与天相交相助,万物于是孕育;震为雷:阳气上升,雷声惊动蛰虫;巽为风:阳气下行,为风,与震相对,风雷为之鼓动;艮为山:地势上升,为山,外有坚石,内有湿土;兑为泽:地面洼处,外表阴湿,内蓄阳气;离为火:象形火,为阳为火,外光明而内藏阴质;坎为水:象形水,与火相对,是万物资生的基源.3. 八卦的象征意义乾为天:象征“健”,天运转不止,故有刚健之义;坤为地:象征“顺”,地宽厚载物,承受万物巨细不遗,故有柔顺之义;震为雷:象征“动”,雷声奋起振动万物;巽为风:象征“入”,风行天下,无隙不入;艮为山:象征“止”,山峰屹立静止不动;兑为泽:象征“悦”,泽润养万物,使万物欣悦;离为火:象形“丽”,“丽”尤言“附着”,火必依物;坎为水:象形“陷”,“水”流所至地陷生险。

故称它有“险陷”之义.4、爻及含义:1)爻含有三才之道;2)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阶段;(初爻:代表事物开始;二爻:代表事物崭露头角;三爻:代表事物大成;四爻: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五爻:代表事物成功;上爻:代表事物终极。

乾卦比较典型。

)3)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初爻: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脸;上爻:头。

咸卦、艮卦比较典型)4)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初爻:在下,代表民;二爻:居下卦之中,代表君子,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候;四爻:近五,代表近臣;五爻:居上卦之中,代表天子;上爻:代表最上,宗庙或太上皇。

)5)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一爻:代表事未成;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不偏不倚,为大德;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多凶险;四爻:近五爻天子之人,多恐;上爻:事已过。

)6)爻位(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

奇为阳位,偶为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故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

当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失位: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

)5.卦爻辞的结构取象: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

断语:下结论,多用吉、凶、悔、吝等辞。

断语常用辞及含义:吉(善,福祥);利(顺利,适合);吝(很难);厉(危险)悔(悔恨,穷困);咎(灾患);凶(祸殃,大的灾难)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又称作“先天图”、“先天太极图”、“天地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

包含三个要点:1.圆环包裹的一圈为太极;2.两边黑白回互之体,白为阳,黑为阴,其中阴起于南,盛于北,阳起于北,盛于南。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故盛阳之中有一黑点,盛阴之中有一白点。

3.黑白回互之中,又包涵八卦形状古人称赞“有太极涵阴阳,阴阳涵八卦自然之妙” (赵撝谦《六书本义》)先天八卦讲对待:乾坤相对,天地定位;震巽相对,雷风相抟;艮兑相对,山泽通气;坎离相对,水火相济,表示阴阳之体的原始本象。

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八卦(文王八卦)讲流行:后天八卦讲流行,依“乾坤生六子”为序,代表八方八位,说明上下左右方位与四季春夏秋冬包含五行的关系,寓阴阳相合乃化生万物,四时推移,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有序态,表示阴阳之用的变化景象。

卦数: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天地定位:乾南坤北,天居上,地居下,南北对峙,上下相对。

从两卦爻象来看,乾是三阳爻组成,为纯阳之卦;坤是三阴爻组成,为纯阴之卦,两卦完全相反。

山泽通气: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泽气于山,为山为雨;山气通于泽,降雨为水为泉。

从两卦爻象来看,艮是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兑是一阴爻在上,二阳爻在下,两卦成对待之体。

雷风相薄:震为雷居东北,巽为风居西财,相薄者,其势相迫,雷迅风益烈,风激而雷益迅。

从两卦爻象来看,震是二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巽是二阳爻在上,一阴爻在下,八卦成反对之象。

水火相射:离为日居东,坎为月居西,不相射者,离为火,坎为水,得火以济其寒,火得水以制其热,不相息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