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东坡还自岭南,古诗词阅读及答案,古诗词鉴赏翻译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2023年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一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地。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地——假如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消失、间或相伴的神奇人物:奇妙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消失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拘束,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奇怪,假如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旧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淡忘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由于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或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也许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成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定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欢乐和得意。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妙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饿未雨绸缪。
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林语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简单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困难处。
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 ”,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过岭》

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 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 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绕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 快。 解析 这首诗既有叙事,也有描写。梳理作者的人生经历,从中把握作者乐 观旷达的情怀。作答时,可逐联进行分析。
高考语文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 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庚岭作此诗。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 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岭南流放阅读答案

岭南流放阅读答案篇一: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测验卷:诗歌阅读一(含解析)诗歌阅读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11分)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李之仪②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徽宗即位,他遇赦返京,作者在苏轼即将归来时作此诗。
②李之仪:苏轼的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
③毵毵(sān 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散乱的样子。
(1)诗中的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题目。
(11分)诉衷情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朝人,出使金国被扣,强留仕金多年。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上阕中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5分)(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11分)鲁山山行①梅尧臣适与野情②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
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②野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
(1)“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的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6分)(2)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11分)唐多令邓剡注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古诗阅读理解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蘋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头两句写雨后远望所见的景色,以“秋雨”和“晴空”来烘托,重点写“山色”之“碧”,使碧绿更加鲜明。
B.上阕结尾两句写词人在醉眼蒙咙中回望邈远的黄河与洛水,遗恨于夕阳之中,实质是抒发词人对未能收复沦落中原的遗恨。
C.下阕开头写景后,转入叙事怀古,词人遥想与平山堂有关系的欧阳修和苏轼都已仙逝,表达出对欧、苏的景仰,充满沧桑感。
D.下阕结尾两句与上阕相呼应,从怀古回到现实,写词人在秋风中匹马登程,怅然孤啸,表现了积极进取的勇气和韧性。
16.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典故及其表达效果。
(6分)参考答案:15.C【解析】“叙事怀古”说法错误,应是议论怀古。
16.①“菰菜莼羹”使用了张翰见秋风思归家乡的典故,但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否定了归乡的可行性,只能默默地目送征鸿南归,表达了词人宦游各地、归乡不得的愁思。
②“人间俯仰陈迹”使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典故,是说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年华逝去,壮志尽付东流,表达了词人对盛年易逝、事业无成的慨叹。
(每点3分;指出运用的典故1分,分析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 苏轼[朝代] 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作者] 苏轼[朝代] 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 苏轼[朝代] 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作者] 苏轼[朝代] 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赤壁赋【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题东坡诗后附答案及译文

【江苏省泰州市】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薛〔yua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薛〔yue〕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8.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两小题.〔6分〕⑴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有乞书者〔〕②不择精粗〔〕③书遍乃已〔〕④虽谑弄皆有义味〔〕⑵以下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8.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然不能四五薛〔yu a已烂醉10.译以下句子〔4分〕⑴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2分〕⑵ 211.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⑴①……的人②选择③停止、止④即使⑵D【解析】例句中的然〞是转折连词,然而.A项中的然〞是“…的样子〞,B 项是这样〞,C项是正确〞,D项是然而",与例句意思一样.9.然/不能四五薛〔yu»/已烂醉【解析】句首联词然〞后要停顿,不能四五薛〞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巴烂醉〞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自然这两个短语之间停顿10.⑴〔他都会〕神情严肃地责问他,有时到底〔最终〕也不给〔他〕一个字.⑵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2.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解析】此题属于领悟主旨〞题.扣住神人〞, 从内容分析称为神人〞的具体原因.【参考译文】苏东坡平时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 但却不可求他写.但凡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拒绝,有时到底也不给一个字.元祐年问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好坏地在上面写,写完了才停止.他天性好酒,然而饮上四五薛便会醉,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 真像是神仙中的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书法创作者能与他争高低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
页脚.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古诗词阅读及答案,古诗词鉴赏翻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此诗。
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
③毵毵(sēnsēn):毛发纷披散乱状。
8.诗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8.苏东坡是一个乐观旷达、飘逸潇洒、年事已高的诗人。
首联写苏轼被贬岭南,身处逆境,生活艰辛却甘之若饴。
颈联是作者想象中的东坡,衣袂飘飘,鹤驾清风,很是飘逸。
尾联写东坡雪髯霜鬓,人已老矣。
(总括2分,解说各1分)
9.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
(概括情感2分)首联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颔联、颈联为老师能够等来皇帝的赦免,重新返京而无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见到他,内心充满渴望;尾联作者想到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师生都已老迈,而感慨万千。
(结合诗句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