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与水文化

合集下载

都江天府川路泉流——都江堰水文化漫谈

都江天府川路泉流——都江堰水文化漫谈
引 水 为特 征 的生 态水 利 工程 ,是 典 型 的人 与 自然 和 而确认 了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源而纠正了 自 《 禹贡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0 8
基金项 目:该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 目 “ 川 I 江 与荆 江流域水利史研究 ” ( 项 目编号 :1 2 Y J C 7 7 0 0 4 1 );三峡 大学求索基金 《 三峡 ( 鄂西 ) 水利文化 与三峡 大学 校园文化关 系研究 》;2 0 1 1 年国家社 科基 金青 年项 目 “ 明清
以来 “ 岷 山导 江 ”延 续两 千年 的谬误 。
以上 即是 岷江 上游 , 这段 河道 古称 “ 汶水 ” 、 “ 汶 江” 、
“ 湔江” , 是都江堰的主体水源。水从万山中来 , 两 见《 禹贡 》‘ 岷 山导江’之文 , 遂 以江源归之,…… 岸 峻岩 陡壁 , 坡度 极大 。【 _ 岷江 上游河 道 自北 向南沿 导 江 自岷 山 ,而江 源亦不 出于岷 山 ……不第 此 也 , 途 接纳 大小河 流溪水 1 3 8条 , 流 至都江 堰渠 首长 3 4 1 岷流之南 ,又有大渡河 ,西 自吐蕾 ,经黎 、雅与岷 千 米 ,据 统计 1 9 3 7 -1 9 8 5 年 岷江上 游 年均 径 流量 江合 ,在金沙江西北 ,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 , 1 5 0 . 8 2亿立方米。渠首以下就是广阔的灌区,范围 故推江源者 , 必当以金沙为首。 ” 吲 无疑 , 徐霞客 《 溯 北达安县 ,南到井研 ,东到蓬溪 ,西至邛崃 ,幅员 江纪源 》考是伟大的地理考证 ,其实从 山川河流的 面积达 2 . 2 5万平方公里。 l 都 江堰主体工程 即修建
地 理坐 标来 看 问题 的 ,无 疑是 客观 和科 学 的 。但 在 在 岷江 上游 干流 出 山 口与 成都 扇状平 原 顶端 的交 界 长 江上游 ,由于都 江堰 的建设 ,蜀地 成为 天府 之地 , 处 ,海拔 7 3 0米 ,为全灌 区 的制高点 。可 以说 ,都

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因水治堰,因堰兴城,都江堰被称为“天府之源”。

城之西北古堰雄姿,群山环峙;东南平畴万里,千顷良田。

其水由西北向东南汇百川、泽沃野,奔腾呼啸,气势磅礴,形成放射状的水网,奠定了天府之国扇形文化景观的基础格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之所依赖。

而都江堰正是扇面的起点,广场则为都江堰的扇面核心。

水文化是都江堰的渊源和主要场所特征。

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是本设计的主要特色,在施工中间,我们大量使用当地原生材料来诠释这一特色,使整个广场表现出质朴凝重、淳厚亲和的整体风格。

相关信息: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读者评论评论人:乡上农人2009-11-27 17:54:32内容:对于国内的景观设计来说还是不错的,我上学的时候去过现场。

评论人:bad 2009-08-10 21:04:40内容:realy bad评论人:有巢氏xu 2009-04-30 01:44:20内容:很好看啊~~~~评论人:li 2009-04-22 10:37:47内容:设计结合环境,非常好的设计,现代又不是人文关怀。

评论人:陈嘉文2009-04-12 12:33:01内容:水体能改变小气候的```有机会的话```夏天第一个到的`~~一定会是我`~~~~~评论人:猴子2009-01-07 20:04:49内容:夏天的时候估计没几个人吧!都江堰夏天也不是很凉快的地方评论人:www.buil 2008-12-18 17:24:48内容:评论人:魏立群2008-11-15 10:37:55内容:参与并乐在其中,这才是广场的意义评论人:魏立群2008-11-15 10:37:36内容:很好的设计,又向土人学到了不少东西,把广场归还大众,亲水的设计很人性化,评论人:男人2008-11-08 17:52:23内容:还没去看过,所以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有亲生经历啦才好发表看法评论人:安静2008-10-08 21:47:13内容: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广场,我很喜欢这种亲水的设计。

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灌溉系统,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围绕都江堰展开研究,探讨其作为水利遗产的价值、意义、特点、历史渊源、建设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对世界水利事业和文化的贡献。

都江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当时由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和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作为水利遗产,都江堰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都江堰无坝引水的特殊设计,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魅力。

都江堰的成功修建和管理,体现了中国古代治水思想的精髓,即“因势利导,天人合一”,为后世治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为全球水利事业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为了深入了解都江堰,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

通过现场观察和专家访谈,我们了解到都江堰的独特特点和历史渊源。

都江堰采用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节制等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对于自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都江堰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题咏、赋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

在建设过程方面,都江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多次的修缮。

最早的修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不断遭受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侵袭,但是历朝历代政府都高度重视都江堰的修缮和保护,使其能够一直发挥作用。

都江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值得。

当前,都江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都江堰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

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

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一、都江堰水利工程。

1. 工程概况。

都江堰可是个超级厉害的水利工程,在四川成都那边。

它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

这个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鱼嘴就像一个分水的神器,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用来排洪,内江用来灌溉。

飞沙堰呢,它能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宝瓶口就像一个控制内江水量的水龙头。

2. 水文化融合。

从文化上来说,都江堰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它简直就是一座水文化的宝库。

当地有很多关于都江堰的传说,像李冰治水时斗江神的故事,这传说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让人们对这个工程充满了敬畏。

而且每年到了清明时节,都江堰都要举行放水节。

这个放水节可热闹啦,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个仪式里有很多古老的习俗,像祭祀水神、诵读祭文等。

这放水节就是都江堰水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示,它把古老的水利工程和当地的民俗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另外,都江堰周围的一些古镇,像灌口镇等,也深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古镇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都和水利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很多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方便取水和用水。

而且当地的美食文化也和水有关,像河鲜菜肴,那都是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带来的丰富水资源。

二、杭州西湖的水利治理与水文化。

1. 工程情况。

西湖看起来是个美丽的湖泊,但它背后也有很多水利工程的智慧。

西湖的水是通过一系列的渠道、水闸等工程设施来保持水位和水质的。

比如说,西湖有专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会引入钱塘江的江水,经过沉淀、过滤等过程后补充西湖的水量,出水口则能在湖水过多的时候进行排水。

还有西湖的清淤工程,定期把湖底的淤泥清理掉,这样才能让西湖保持清澈。

2. 水文化体现。

西湖那可是充满了水文化的韵味。

首先从诗词文化来看,古代无数的诗人都为西湖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像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些诗词让西湖的美传颂千古,也让人们对西湖的水充满了浪漫的想象。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首先就是开创了中国堤坝建设的先河,其所开创的建筑技术直接以工程实体流传给后人。

这其中包括坝头水流分流技术和沙水分流技术,不仅如此,工程实体的运作上千年不坏同样也是一门全能技术。

不管是天灾地祸,工程本身已经融入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

为这以后的工程建设起到的指导作用是无法估算的。

其次就是工程的灌溉作用流转上千年不坏,至今还依然灌溉着成都平原大面积的土地,恩泽后世。

不仅如此它的功能作用在后世更加强大,现在已经发展起来旅游,休闲等等惠及经济和文化更多的意义。

第三,都江堰的宏伟工程屹立不到,见证古人的智慧和能力,也使后人感到骄傲!作用(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弘扬先进水文化的作文素材

弘扬先进水文化的作文素材

弘扬先进水文化的作文素材一、古代水文化的智慧结晶1. 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 年左右修建。

都江堰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水流的特点,采用无坝引水的方式,实现了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的功能。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滋养着成都平原,成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彰显了古人对水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治水智慧。

2. 京杭大运河: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经多个省市。

大运河的开凿不仅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水资源利用和水运方面的卓越成就。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水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水文化中的哲学思想1. 上善若水:这一成语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具有柔和、包容、谦逊等品质,启示人们要以善良、宽容和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世界。

2. 水滴石穿:常用来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水虽然柔弱,但长期滴落在石头上,也能将石头穿透。

这个成语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现代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 节水意识的普及: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节约用水成为了现代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宣传教育和各种节水措施的推广,人们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例如,家庭中的节水器具使用、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等,都是节水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2. 水生态保护:现代社会更加注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水污染、保护湿地、恢复河流生态等,努力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

许多城市建设了湿地公园和生态河道,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人们更加亲近水、感受水的魅力。

四、水文化与艺术创作1. 诗词中的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水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

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

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四川的岷江流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称为蜀国。

岷江横贯蜀国境内,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

由于流域所处地形特殊,常常是西边涝灾,东边旱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国吞并,改名为蜀郡。

城头变换了大王旗,但岷江灾害依旧,水旱灾害连年发生。

改变发生在一纸任命之后。

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四川之幸在于:“泽国”“赤盆”这些无奈的称号以及水害之苦,都将因新的蜀郡守和他领导修建的一座水利工程而一去不复返。

中国之幸在于:华夏文明史中,一个承载着重要水文化意义的工程即将开始,此后历经两千余年依然生生不息,成为横贯古今的水文化巨星。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李冰带领蜀郡百姓,做调研,搞规划,科技攻关……大器乃成。

一座都江堰水利工程凌空出世,成为横贯古今的水利巨星。

因为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岷江流域人民得享两千多年的惠泽。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民无饥馑,“天府之国”的美誉从此传遍天下。

如今的都江堰,作为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更因其在历史和科学方面突出的价值,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蜀郡的一座水利工程,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正好体现了水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过程。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满装卵石的竹笼,配合杩槎做成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

治水者通过对天地万物属性的观察,把大自然的规律用物质的形态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并把这种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实实在在地应用到了都江堰的建设之中。

当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都江堰,看到宏伟水利工程的时候,也会体会到当年治水者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城市。

它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文化、景点和风景。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著名水利专家李冰率领一支工程队伍修建而成的。

它是一种巧妙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而不断改变河道,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了崇山峻岭之间的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引水到更高处,再通过分渠分流,将水分配到周围的农田中。

这种工程在古代被视为天下第一巧妙之工。

它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使得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成为了川西平原的粮仓。

都江堰的建设将自然风景与人工水利工程完美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造的自然”,因为它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里的水系错综复杂,流水潺潺,与周围的山川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不仅以水利工程而闻名,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许多古建筑和古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杜甫草堂。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也是成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草堂内有杜甫的诗作和像,让人感受到他的才华和思想的深刻。

除了杜甫草堂,都江堰还有其他的文化景点,如都江堰博物馆和都江堰文化广场。

博物馆里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水利工程的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文化广场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

都江堰的自然风景也是令人心醉的。

这里的山水和水利工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特别是在夏季,蓝天白云之间,清新的山水与青翠的农田相映成趣。

而春季的都江堰更是美不胜收,百花争艳,让人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中。

此外,都江堰还有许多美食值得品尝。

这里的特色小吃有毛肚、冒菜、辣子鸡等,口味独特,非常美味。

此外,都江堰还以茶文化闻名,是茶叶的产地之一,这里的茶叶鲜香浓郁,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

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

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

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

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

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

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

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

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

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
台、桥、碑刻等各种形式建筑。

可体现历史性水利工程所特有的风格与形象。

如黑龙滩赋讲:“清泉唱丰收赞歌,饥饿之乡,列全国粮仓。

穷乡僻壤,变聚宝之盆”,体现了水利工程(水库)形象。

3 治水人物形象,都江堰市伏龙观有治水先驱李冰石像(东汉石像); 二王庙有李冰塑像以及历史上治理都江堰有功的人物塑像,例诸葛亮、吉当甫、文翁、丁宝桢等塑像;他们之中,有的为修建和扩建都江堰而丢官罢职甚至于断头送命。

他们为国为民,兴修水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光辉形象,成为后人推崇和今人学习的楷模。

4 水利艺术形象,通过文化艺术手段,宣传治水业迹和治水英雄的光辉形象。

有电影《李冰》(峨影厂),电视“都江堰”、“古堰长流”。

川剧《望娘滩》、京戏《千古一人》、有李冰斗江神、除孽龙的故事、李冰显圣、金锣玉棍的传说等。

其它书法、绘画、摄影不胜枚举,通过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5 水利法制管理形象,都江堰历来就依法管理,早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在灌区九里堤颁布了《护堤令》,是为我国最早的江河管理通告,宋史【河渠志】:“大观二年,(1108年)七月诏曰……然岁计修堰之费,敷调于民,工作之人,并缘为奸,滨江之民,困于骚动,自今如敢妄有检计,大为工费,所剩,坐脏论。

入已准自盗法,许人告。

”宋朝法律规定,民不可告官,而都江堰特许民可告官,不能不说是都江堰的特殊。

清设有水利府,更进一步强化了渠首管理和灌区管理。

为了加强工程管理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出台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规。

199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

经过几年的实践,为解决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3年11月省人大通过了对条例的修改。

通过宣传和查处案件,强化人们水利法制意识,树立水利执法形象,走向依法治水轨道。

6、闪光的哲学思想都江堰在长期的发展中,它所遵循的哲学思想被清朝人吴涛精辟概括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都江堰水利工程处处乘势利导,历代因时制宜,因而经久不衰。

“势”一指岷江昼夜奔流不息之势,一指社会背景,即对于岷江治理这件事,国家的政策和民众的意向。

“乘势利导”是利用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战胜洪涝灾害,以求得人
们的安居乐业。

“乘势利导”导之以善,善者,科学性。

“因时制宜”宜于生利,利者,成事
易,效益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势在变化,时在推移,“利导”与“制宜”仍需不断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