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放水节
清明节成都独有的习俗有哪些内容_清明节

清明节成都独有的习俗有哪些内容成都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成都独有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成都独有的习俗一:成都花会成都花会始于唐、宋,相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花会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
传说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来,民间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
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气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开的季节,故又传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这里举办花会,一直持续到四月十九日为止。
宋代诗人陆游描写成都的梅花是:“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说明当年成都西门一带种花风气之盛。
清代末年实行新政时,1920xx年开始,在四川成立劝业道,主管周善培利用成都人每年春季在浣花溪一带郊游的传统风俗,把“振兴实业”和“新春游乐”结合起来,利用花会场合举办全省性劝业会,即全省商品工艺品展销会,作为春季商品展销会的花会连续举办了3次,直至民国,初年,改称“物产展销会”。
届时商贾云集,十分热闹。
花会期间,成都各剧团、杂耍班子,地方名小吃店主,以及其他民间艺人也都不请自来,为花会增添光彩。
在另外一方面,身为道德卫士的周善培,一直苦心经营着“男女有别”的走路法。
他在花卉场所设置了一个木桥,男女必须分开走。
当时有打油诗写道:“长板桥前大可哀,硬将男女两分开。
劝君莫要伤离别,三十步外挨拢来”。
由此成为成都清明节的亮点。
1949年以后,1951年正式举办第一届花会,以后每年一次,每次1个月至1个半月。
成都附近的国营、集体花圃及广大花农,都将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贵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运到青羊宫,搭棚撑帐,摆摊设点,进行展销。
1980年起,市政府决定将花会场地定在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
花会期间除传统内容外,又增加了鸟市、书市、书画艺术展销等内容。
都江堰的风俗放水节 的作文

都江堰的风俗放水节的作文英文版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located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over 2,000 years. It is not only 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ese engineering, but also a symbol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Every year, the local people hold a grand celebration known as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Water Releasing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wisdom of their ancestors and to pray for a good harvest.During the Water Releasing Festival, a series of traditional rituals and performances take place. The highlight of the festival is the grand ceremony of opening the sluice gates of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This symbolic act not only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irrigation season, but also serves as a blessing for the local farmers.In addition to the ceremony, there are also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dragon boat races,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performances, and local food fairs. The festival attracts thousand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ho come to witness this unique cultural event.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Water Releasing Festival is not only a celebration of the past, but also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serves as a testament to the ingenuity and wisdo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and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中文版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拥有超过2000年的悠久历史。
都江堰

目录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修建过程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四川省节日活动1

四川省节庆活动 附录:都江堰市龙池冰雪节12月01日--03月30日龙池冰雪节始于1995年来,是都江堰市的重要大型旅游活动之一。
龙池冰雪节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结束,历时三个月,其间跨越了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和"三八"妇女节,为久居南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冬季休闲度假、赏雪、滑雪的绝好去处。
龙池冰雪节期间开展的冰雪项目主要有:冰雕、雪雕、越野滑雪、自由滑雪、高坡雪橇、滑雪、马拉雪橇、冰雪摄影等,同时有组织地进行打雪仗、堆雪人、雪地拔河、雪地赛跑、冰球射门等游客能广泛参与的冰雪运动。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04月04日--05日序号时间 地点 节庆名称 01元旦 四川都江堰市龙池 龙池冰雪节 0201月01日-15日 四川宜宾兴文县 兴文苗族花山节 03农历2月15日 四川成都 成都花会 0403月01日-02日 四川广汉市 广汉保保节 0503月27日-31日 四川省雅安市 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 0604月4日-5日 四川都江堰市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074月1日-5月15日 四川彭州市 天彭牡丹会 0806月14日-18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姑娘山“朝山会” 0906月1日-7月31日 金沙旅游节 10 农历6月10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黄龙庙会 11 08月04日-08日 四川乐山市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 12 09月16日-18日 四川成都中国金马马术文化旅游节 13 10月01日-03日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祭山会 1410月中旬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米亚罗红叶节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市便迎来了从公元97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大型旅游活动,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
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距今已有2260年历史了,它灌溉了川西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川西人,真的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饮水不忘挖井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千秋功德,而以放水节的形式纪念他们。
都江堰的放水节作文500字

都江堰的放水节作文500字
每逢清明时节,我的家乡都江堰都会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
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赶到江边,看勇士们放水,看滔滔江水流入自家田中。
放水节那天,我怀着激动地心情,连蹦带跳地跑向江边,这时江边已经人山人海了,每个人都踮着脚尖,伸长脖子,那眼神中分明有一份激动,有一份焦急,还夹杂着几分感激。
放水仪式开始了,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开始念李冰父子的祭文,他说的话每句我都听得一知半解,看来,我以后得多学学古文了,舞蹈表演随着音乐开始了,少女们旋转着、舞蹈着,少年们强壮有力的手臂挥舞着木棒。
这舞姿啊,如同鲜花开放在江边,又如同浪花绽放于江中。
他们跳着,着,笑着,跳得多欢啊!唱得多美啊!笑得多甜啊!这表演里何不蕴含着成都人现在的幸福呢?全场人都定住了,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但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很欣慰。
歌声夹杂着笑声在都江堰上空徘徊,是我听过最美妙的音乐。
随后,勇士们趟入急流中,在冰水中一刀一刀地砍开杩槎,勇士们在统一的指挥下并然有序地拼命干活。
你知道吗?在人们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却存在着极大的难度,都江堰的水在夏天最热时仅4℃-6℃,而且江水随时可能卷走任何一个人,可是勇士们却毫不畏惧,毫不退缩,他们忍住寒冷,咬紧牙关,似乎一切困难在他们眼里都算不上什么。
终于,杩槎被拆除,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干里农田,这水是生命之水,更是成都人的希望之水,幸福之水。
我相信,放水节在都江堰会一直流传下去,我们会永远记住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李冰父子,时刻不忘帮助过我们的人。
水工程文化内涵

水工程文化内涵【中文摘要】水工程文化就属于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它有物质的载体,它有可以看到的,可以接触到的实体,同时凝聚人的行为。
水工程通常又称为水利工程,它是为了兴利除害而兴建的,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创造。
水工程既有科技属性,也有文化属性。
【中文关键词】水工程;都江堰;坎儿井;红旗渠;精神从古道今,我们中华民族建造的水工程不计其数。
成功的水工程,优秀的水工程,数量也很多。
成功的水工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符合科学原理,而且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
我国三个著名的水工程:都江堰、坎儿井和红旗渠,它们有的是古代的,有的是现代的,有中原地区的,有内陆地区的,也有边疆地区的。
这3个水工程是有代表性的。
1、都江堰都江堰所在的地方原来叫灌县,现在的名字叫都江堰市,是成都下面的一个县级市。
这个县级市在中国是很特殊的,因为一个县级市有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一个是都江堰,另一个是青城山。
秦代有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秦代三大利水工程之首。
李冰建造都江堰的目的是开发岷江水利,发展成都平原农业和航运。
在都江堰没有建成以前,成都平原一到洪水季节就饱受洪涝灾害,但是到了农业需要灌溉的时候,又不能保证充足的水源。
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才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古人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也就是说,是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
如果到都江堰去,能够看到很多对联和匾额,上面写着“一堰开天府”,这就是都江堰的贡献。
都江堰的工程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
都江堰工程最先修建的是宝瓶口,它是一个引水的咽喉。
但是宝瓶口建成以后,引水效果并不好,就是逢到大水的时候,水还是流走了,所以才有了鱼嘴。
鱼嘴的作用是分水。
而飞沙堰的作用是溢洪排沙。
都江堰的精神文化就是放水节了。
都江堰祭祀水神有很久远的传统,原来是每年祭祀水神,都江堰建成以后,当地的群众就变成祭祀李冰,叫祀水节,现在变成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杩槎放水的历史舞衣

中。杩槎 、竹笼 、篾 笆这 些2 0 年前 就被使 用 00 过 的治水工具 重新 出现在 人们 的视野 中 。只见 几 十 名 头戴 草 帽 、身 着 蓑 衣 的强 壮 堰 工 砍 开 矗立在 江水 中1 根 杩槎 ,滔滔 江水霎 时奔流 而 2
感受 到时代的气息和社 会文明的变迁 :礼炮齐鸣 ,白鸽 飞
8 B 4 ANK I VP
维普资讯
翔 ,莽号 嘹亮 的气 氛里 , 7名 峨冠博 带 的 “ 堰
于现 代化进程 中人 的异化和 物化 的深 刻反思 ,那 么 ,这些植根 于民间
官 ”在步入 祭坛拜 过天地 、河神后 ,将早 巳准
王 ,次 日祀李王父子”的规矩。 随着 时光 的流 转 ,祭祀 李冰 的活 动并 未 因时局 的迭 变而有所弱化 ,相 反 ,在民 国时期 的祭祀 活动里还加了一 些新的元素 :祭祀人 员齐声朗诵 《 迎神词 》和主祭官员唱 《 纪念歌 》;渠 首竖 立高8 、宽1 的工程解说 牌 ;古时 尺 丈 的二跪六叩之礼 ,也改为了对李冰神像 的三鞠 躬。照例 , 前来进 行祭 祀 活动 的人 员 ,也大 多 由当时 省府 和水 利厅 的主要 官员们来主祭 , ̄ 1 4 年春季 ,国民政府 主席林森 190 3 就 曾主持过都江堰 的开水 典礼 。除了 官方 祭祀 之外 ,还有 民 间祭 祀。据说在每年 的李冰 生 日那天 ,来二王庙 祭祀李 冰父子 的川西民众每 目多达万人以上 。 《 灌县 乡土志 》中
状态 当中去。姑且毋论此 类评论 对错与否 ,试想 ,让非物
质文化遗产或 是一部分人 完全凝固在过去 的时间状态里这 显然是不可 能的 ,也是不现 实的 ;而只有将 非物 质文化遗 产 融入到现 代生活 当中,让 其发 扬光大 ,这 才是它能够长 久保 存的根本 。
都江堰放水节

一
度 最 盛 大 的节 日— — 清 明 放 水 节 。 中 外 驰 名 的 都 江 堰 位 于 四 JI 都 江 堰 市 的 岷 江 中 游 . 战 I 省 是 国 时 期 杰 出 的水 利 工程 学 家 李 冰 设 计 和 组 织 兴建 的 。 个 工 程 整
8 < 6 西南航空)E G E A L
维普资讯
堰 的修建 . 长 期苦于 水旱 灾害的 川西平 原成为 了富庶 的 、 使 I 世 人 瞩 目 的 ” 府 之 国 在 世 界 水 利 工 程 史 上 t 天 B是 罕 见 的 奇 迹 。 著名作 家余秋 雨先 生说 , 江 堰是 解读 中华文 明的钥匙 . 都 它 永 久 性 地 灌 溉 了 中 华 民族 。此 言 不 虚 。 都 江 堰 延 续 至 今 . 久 不 衰 , 要 原 因是 就 是 保 持 了 严 格 历 主 的 岁修 制 度 。 自汉 代 以 来 ,每 到 冬 天 枯 水 季 节 在 渠 首 用 特 有 的 ” 槎 截 流 法 ”筑 成 临 时 围 堰 修 外 江 时 拦 水 入 内 江 修 杩
行 隆 重 又 热 闹 的 仪 式 ,拆 除 拦 河 杩 槎 放 水 入 灌 渠 .这 个 仪
式 就 叫 开 水 。 北 宋 太 平 兴 国 三 年 ( 元 9 8年 ) 式 由 官 方 公 7 正
将 清明节这 一天 定为
“Az. ” / k 节 。
宋 代 以 后 , 明 放 水 节 的 仪 式 日 渐 隆 重 , 般 由 总 督 巡 清 一 抚 等 省 级 官 员 担 任 主 祭 官 ,主 持 大 典 。 1 4 0年 , 国 民 政 府 主 9 席 林 森 曾 主 持 开 水 典 礼 。1 5 0年 清 明 节 , 川 西 北 l 9 I I 军 政 委 ' a时 员会 副 主 任 李 井 泉 主 持 举 行 了新 中 国 建 国后 的 首 次 放 水 典 礼 , 万 人 空 巷 ,盛 况 空 前 。 19 0年 , 都 江 堰 市 委 为 了 弘 扬 民 族 文 9 化 ,决 定 恢 复 都 江 堰 清 明 模 拟 放 水 活 动 。 1 9 1年 的 清 明 放 水 9 节 活 动 得 到 中外 来 宾 交 口称 赞 … …2 0 0 6年 ,都 江 堰 的 清 明 放 水 节 开 创 了 新 的 纪 元 。 中 央 电 视 台 国 际 频 道 通 过 现 场 直 播 向 全 球 1 0多 个 国 家 与 地 区 再 现 了 延 续 了 两 千 多 年 的 清 明 放 水 盛 3 典 。 腾 的 江 水 通 过 电波 、 过 卫 星 信 号 流 向 了世 界 各 地 , 奔 通 奔 涌 与 跌 宕 ,仿 佛 至 今 仍 在 关 注 自 然 与 和 谐 的 人 们 心 问 遥 响 。 祭 祀 与 缅 怀 是 一 种 形 式 .t B是 继 承 和 发 扬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同时也为都江堰放水节了纪念李冰,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包括官方祭祀和群众祭祀等。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沿,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接合部的岷江出山口,公元前256年李冰治理岷江,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彻底根治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历史上,每年农历的清明节在都江堰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这是川西平原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
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放水节初始于"祀水"。
那是因为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
都江堰修筑成功后,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后人为了纪念伟大的李冰父子,人们将以前"祀水"改为了"祀李冰"。
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举办二王庙庙会,又称清明会。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
清明节内江灌溉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
这个仪式就叫"开水"。
唐朝清明节在岷江岸边举行的"春秋设牛戏",就是最早的"放水节"。
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旧时,大典通常由四川高级官司员主持。
放水前一日,有关人员先到郫县望从祠祭祀望帝、丛帝。
放水之日,仪仗队抬着祭品,鼓乐前导,主祭官率众人出玉垒关至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
随后主祭官朗诵《迎神辞》。
众人肃立,唱《纪念歌》。
歌毕,献花、献锦、献爵、献食。
主祭官读完《祝辞》,与全体祭者向李冰塑像三鞠躬,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然后,砍杩槎放水。
杩槎是将三根木棒的顶端都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它和签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
主持都一声令下,"咚咚咚"三声礼炮,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鱼嘴前阻断内江的杩槎上绑索,河滩上的人群用力拉绳,杩槎解体倒下,江水顷刻奔涌而出。
此时,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
人们争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求得神灵庇佑,该俗现仍流行。
清明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今,都江堰终年均可放水。
但清明节放水的旧制仍是川西人民值得纪念的节日。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富有巴蜀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放水节砍杩槎活动仍每年如期举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起源中华民族是以农业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水是人们最重要的资源。
在远古洪荒年代,没有科学知识,每遇洪涝灾害,人们就以为是水神在作怪,为了免除灾难,风调雨顺,就只好祈求虚幻的“水神”,于是古代便出现了“祀水”仪式。
传说中的水神叫“河伯”,西门豹治邺说的就是都江堰放水节这类故事岷江流域也不例外,秦以前的岷江水患无常,沿江两岸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纯朴厚道的人们每到洪水季节总要捧着三牲到河边“祀水”,一年又一年的乞求河神保佑他们。
据说李冰的女儿冰儿,就曾作了“祀水”的牺牲品。
到了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带领民工,修筑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都江堰延续至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人们为了纪念李冰,于是将“祀水”改为“祀李冰”。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道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到了清代又被称为“祀水”,民国后恢复了“放水节”这一称谓。
“放水节”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其盛况尤胜春节。
编辑本段历史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成了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
纪念李冰的活动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已无从查考。
东汉李冰圆雕石像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说明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灌区人民已经开始都江堰放水节纪念李冰了。
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益州刺史刘季连将都江堰渠首“望帝词”迁到郸县,以原庙改招李冰,名祟德庙。
唐太宗时(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将军”。
玄宗幸蜀,迟封李冰为“司空相国”。
唐代“春秋设斗牛”纪念李冰。
宋太祖赵匡撤治修崇德庙,扩大了庙基,增塑了二郎像。
伏龙构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
陆放翁有《伏龙洞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足以说明李冰在宋代已经封王。
宋开宝七年改封李冰“广济王”,定为每年祭招一次。
宋代中期改为春秋二祭。
宋代的祭招活动,规模宏大。
范成大《离堆行》中有“到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的诗句。
《独醒记》中说:“水康军祟德庙招李冰父于……词把之盛,每岁用羊四万余头。
凡买羊以祭,偶产羊羔者亦不敢留。
” 《灌县乡土志》亦说:“唐宗时蜀民以羊把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祭祀规格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删一;箕二、簇二;四、豆四、尊一、爵三、炉一、蹬二”;二郎祭品与冰同。
典礼程序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礼,奠帛、读祝;送神、望燎;告礼成,退。
祝文为:“维神世德,兴利除‘e。
作绷穿江,舟行清宴。
灌溉三郡,沃野千里。
膏破绵络,至今称美。
盐并没开,蜀用以饶。
石人镇立,蜀害以消。
报祟功德,园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
尚给这种祭把规格一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泽兴济通佑王”,并赐“绩垂保障”额。
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显英王”都江堰放水节,并赐“功昭蜀道”额。
次年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赐“陆海金堤”额。
灌区为李冰立庙很多,称为川主庙。
“李二郎:于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御赐“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神”,并钦定了祭文。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国封二郎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佑王”。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二郎“承绩广惠显英王”。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加封二郎“显英普济王”,赐“锦江普佑”额,次年加封为“显英普济昭福王”,赐“安流利济”额。
清代的祭把规格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准四川巡抚都察院宪德奏请颁定每年“春秋仲月,照吉致祭”。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察捐春秋祭典碑》中定为:“每年仲春仲秋把龙王,次日记(李)王父子。
牲用少幸,祭列九品。
”每祭由县捐银两,具“猪、羊、烛、富、香、褚以及庶盖”。
1938年,四川省政府颁定《祟祀显英王庙伏龙现典‘礼仪式’》。
编辑本段由来都江堰是当今世界现存年代最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为使岷江之水能长久稳定地滋润成都平原,带领沿岸百姓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都江堰放水节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史称"天府"。
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放水节,包括官方祭祀和群众祭祀等。
放水节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一年一度,世代相传,其盛况尤胜春节。
每逢放水仪式时,莽号手吹响雄壮的莽号,蓑衣汉子在号声中跳起杩槎舞,戴着傩面具的壮汉摇着风铃跳起祭祀的傩面舞蹈,展现了古蜀文明的浓郁、神秘、古朴…… 在"上善若水"的歌号声中,主祭官和两位陪祭官缓缓步上圣台。
一幅汉朝盛世的祭祀图展现在眼前:祭官戴冲天方冠、披锦绣长袍,端高香绕场祈福,跪拜河神、天地,再上香于巨鼎之中,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祷。
两位陪祭官展开绢帛,主祭官宣读祭文:"李公精神越历史之长河,跨天府之辽阔,浩荡奔流于江河,熠熠生辉于天地……"与此同时,一匹白马从远处江堤沿江飞奔而来,马上的骑士手执令旗高喊"放水哟"直奔到祭台前,将令旗交给主祭官。
"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的一声号令,几名身着蓑衣的堰工纵身跳上"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岸上十余名堰工拉着另一头拴在"杩槎"上的大绳,拦河"杩槎"散落下来,露出一个缺口,顷刻间,滔滔岷江之水从决口处涌出,向川西平原奔腾而去。
据悉,都江堰放水仪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办中国·都江堰放水节不仅具有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水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推动、提高都江堰旅游文化品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都江堰放水节这一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将源远流长的都江堰水文化贯穿始终,以都江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为亮点,通过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用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巨大的轰动效应向游客充分展示古老神秘的都江堰水文化、古蜀文化底蕴,营造出隆重、热烈、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延续。
编辑本段详情活动时段每年清明节,时间:4月4日-10日活动范围都江堰景区活动特色歌舞杂耍,仿古祭祀,参拜神庙。
编辑本段参与游客市民都可自主吃喝娱乐。
以前的清明放水节均由官方主办都江堰放水节,市民、游客大多只能从媒体上间接了解放水概况,而没有机会直接参与。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游客能近水、亲水,又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今年,除4月4日、5日央视现场直播游客不能亲临现场,从4月6日起所有进入景区的游客都可亲临第一现场,观看放水盛况。
4月5日以后,我们将“放水节”特色文化项目保留下来,持续到5月6日“五.一”黄金周结束。
每日上午11点和下午3点都将举行“仿古祭祀放水仪式”,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古堰之水浩荡奔流的激情,感受古堰悠久历史文化。
编辑本段进行规则举行祟把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晋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全体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设都江堰放水节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