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水之灵”的都江堰幼儿园课程开发实践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体现。
在当代社会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山水文化,了解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将“山水文化”作为学校的校本特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一、活动目标1.深入了解山水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培养对山水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3.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4.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体验,提高其保护环境和珍爱自然的意识。
二、活动内容1. 山水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山水文化的内涵、历史渊源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山水诗等传统文化形式,培养其对山水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山水诗词创作: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或者在校园中寻找最美的景点,鼓励学生创作山水诗词,表达对山水的情感和审美感受,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
3. 山水画绘制:通过山水画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技法,进行实地写生或者模仿名家作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素养。
4. 山水音乐演奏:组织学生学习山水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进行山水音乐的演奏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5. 山水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山水自然环境,体验登山、泛舟、观赏山水风光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山水文化的魅力,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珍爱之心。
6. 山水文化展览:通过展览形式,将学生的创作成果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学生对山水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活动方案1. 开设山水文化实践课程:在校本课程设置中专门安排山水文化实践课程,安排每周一次的课程时间进行山水文化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山水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和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学校校本特色,山水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还能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山水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全面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活动主题和目标2.活动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山水文化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感受山水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
二、活动内容和安排1.开展山水文化知识讲座通过邀请专业的山水文化专家或者老师进行知识讲座,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流派和代表作品等相关知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山水文化的历史和艺术特点。
2.举办山水文化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山水景点或者博物馆,亲身感受山水之美,参与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如国画、诗词、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3.举办山水文化艺术展览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画创作或者摄影作品创作,并在学校举办山水文化艺术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他们的创作自信和表现能力。
4.开展山水文化主题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山水文化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诗词朗诵中感受山水之美,表达自己对山水文化的领悟和情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5.举办山水文化音乐会邀请学校音乐团队或者专业音乐团队进行山水文化主题的音乐会,演奏山水文化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乐的艺术享受中感受山水文化的艺术魅力。
6.开展山水文化主题研学游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山水文化主题的研学游学活动,前往中国著名的山水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了解当地的山水文化传统和历史,感受山水文化的深厚底蕴。
7.举办山水文化主题话剧表演在学校举办山水文化主题的话剧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感受山水文化故事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戏剧表达能力。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通过旅行、考察、创作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山水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山水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山水的美学感受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索,培养学生对山水的细致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作山水文化相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山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山水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展示山水文化的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山水文化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山水的魅力,了解不同地域的山水特点和文化内涵,学习山水文化背后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
3. 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学习山水画、山水诗等艺术形式,了解山水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4. 山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了解当前山水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实际行动和社会实践,参与山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和游览。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山水名胜,亲身体验山水之美,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山水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2. 小组讨论和报告。
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 创作山水相关作品。
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画、山水诗等相关作品的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

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引言地方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的集中反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幼儿园是儿童接触社会文化的第一个阶段,通过在幼儿园中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探讨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一、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概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四川省的一项重要文化资源。
都江堰水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和勇气,还融入了地方民俗和宗教文化,成为了四川省的一张名片。
二、幼儿园课程中开发都江堰水文化资源的必要性1. 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将都江堰水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可以让幼儿了解并逐渐认同本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2. 增加地方文化的传承力度幼儿园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中开发都江堰水文化资源,可以让幼儿从小接触和熟悉这一千年古老的水利工程,为其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中的都江堰水文化开发与利用方式1. 利用游览活动学习都江堰水文化组织幼儿到都江堰进行实地考察和游览,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和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幼儿了解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制作手工艺品感受都江堰水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制作水利工程模型、画水利工程等手工艺品,让幼儿亲自参与和体验,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都江堰水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3. 编排幼儿剧表演都江堰水文化故事通过编排幼儿剧,让幼儿扮演各个角色,通过角色的对话和表演,向幼儿展示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情感投入和表演才能。
四、幼儿园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中的角色与作用1. 了解和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知识,深入了解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为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持。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既是自然山水景观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
山水文化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传承和发扬山水文化,我校将其作为校本特色,设计了一门以“山水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山水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体验能力。
通过亲自参与山水文化相关活动的方式,学生不仅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山水文化,还能够亲身体验其中的美妙与魅力。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参观名山大川,参观陈列馆,参观书画展览等。
通过亲自观摩和学习,学生既可以领略到山水之美,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艺术技巧。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除了参观活动,课程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山水文化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山水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并编写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山水文化,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调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还可以引入艺术创作的元素。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山水画展览和学习绘画技法,自己动手创作山水画作。
通过自己的创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
学生还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山水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课程还可以引入戏曲、诗词和音乐等元素。
学生可以学习唱吟山水诗词,编排表演山水戏曲,学习演奏山水音乐等。
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山水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门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的学生将能够领略到山水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他们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这门课程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三峡工程探秘之旅:水利工程主题课程设计方案

幼儿园三峡工程探秘之旅:水利工程主题课程设计方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主题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有趣的主题课程设计,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体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于水利工程的主题课程设计,可以选择“三峡工程探秘之旅”作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探索。
二、主题课程设计方案1. 主题课程概述通过“三峡工程探秘之旅”主题课程,引导幼儿了解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探讨水利工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幼儿对水利工程的探索兴趣。
2. 主题课程内容安排(1) 水利工程简介: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幼儿介绍三峡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工程规模、建设过程等。
(2) 水利工程体验:组织幼儿进行水利工程主题游戏或手工制作,让他们亲身体验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原理。
(3) 水资源保护:开展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节约意识。
3. 主题课程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简明易懂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2) 教学活动设置:组织主题游戏、手工制作、观察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教学环境营造:营造具有水利工程特色的教学环境,如搭建简易的水坝模型、制作水流实验器材等。
4. 主题课程评估(1)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观察、问答、作品展示等方式,及时评估幼儿对水利工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课程设计提供经验。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教育教学中,主题课程设计有助于加强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特别是有关水利工程的主题课程设计,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三峡工程探秘之旅”主题课程,幼儿可以深入了解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通过游戏、体验等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对水利工程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

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摘要:地方文化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幼儿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本文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将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于幼儿园课程中,以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引言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拥有悠久的水文化历史。
然而,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很少有关于都江堰水文化的内容。
因此,研究如何将都江堰水文化资源运用于幼儿园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性1.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地方文化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文化内容,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地方文化的机会,可以增强幼儿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促进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地方文化资源是幼儿树立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依据,通过学习本地文化,幼儿可以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价值观。
三、都江堰水文化资源的特点都江堰水文化是四川省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悠久的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于公元前256年,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2.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江堰水文化融合了水利工程、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3.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江堰水文化以特色的水舞表演、水上游行等形式展现,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四、都江堰水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1.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引入都江堰水文化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观看都江堰水舞表演、制作水上游行道具等,激发幼儿对水文化的兴趣,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
2.实地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到都江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水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观察、探索、体验等方式,加深幼儿对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山水文化融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生活的热爱。
为了弘扬山水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学校特别设计了一门“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一节课:开篇介绍山水文化本课程的第一堂课将重点介绍山水文化的起源和内涵。
老师将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等,让学生对山水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老师还会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山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节课:参观山水画展本节课程将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美术馆或艺术画廊参观山水画展。
学生可以近距离欣赏各种山水画作品,感受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增进对山水文化的认识。
第三节课:体验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其在山水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课程将邀请专业的书法老师来为学生讲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书法与山水文化的内在联系,并亲自体验书法的魅力,感受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
第四节课:户外写生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部分,其创作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风光的赏析和感悟。
本节课程将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通过亲自动手记录大自然的美景,体验山水文化的魅力。
第五节课:走进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人墨客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感悟。
本节课程将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让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优美之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诗词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在本节课程中,学生将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和体验,在学校举办山水文化展示活动。
学生可以以书法、绘画、摄影、诗词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山水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参与,共同感受山水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年5月,研究小组成立。因为全市幼儿园对课程建设均无足够经验,甚至还有的园长非常抵触,她们认为基础常规活动已经应接不暇,师资水平更不足以支撑她们进行课程建设。鉴于此种情况,只好单独对一些园长进行电话访问,从中观察有多少园长可以真正加入课题研究。第一次沟通,有4个园长热情澎湃,表示不畏艰辛,愿意一起努力改变都江堰课程建设薄弱的状况。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朱家雄、虞永平教授对幼儿园课程的阐释,看到了上海课改中幼儿园课程图景的编制,看到了霍力岩教授对学前教育的科学评价,看到了鄢超云教授、李子健、杨晓萍教授对课程的研究,这些理论,为我们之前的疑惑拨开了迷雾,我们非常惭愧,为什么没有想到去阅读大家的著作,而是要渴望通过一次两次短期的培训去解决课程的问题?
(二)主题框架促教师思考
结合都江堰山、水、道、熊猫文化和季节特点,预设了几个主题框架。如下图:
框架只是小主题名称,这样的主题下,可以生发哪些课程内容,这成了老师和孩子、家长一起去思考的问题。第一步,教师讨论。通过对幼儿园的调研,我们看到有的园所形成了三级课程建设小组:行政→教研组→一线教师。行政牵头组织学习总的课题方案,教研组落实具体讨论、梳理,从园长到教师,全部人员卷入对课程建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当中,有的老师在学习和思考过后,对园长提出:“我觉得我们一直研究下去,可以写一本书了呢!”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大家对课程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热情。
第三步,梳理完善。汇总19所幼儿园的主题网络过后,我们进行了两次梳理。第一次,由名师工作室成员,将各种各样的网络图上的内容梳理成表格形式。第二次,由三所园共同协作,对表格进行再次梳理,对重复的内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删除,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也是拓宽教师思维的途径,大家在梳理过程中,会发现别人的想法与自己是多么的不同,各地不同的资源背景,又有不同的生发。思维的发散,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一)文献综述促理论学习
我们将文献分为都江堰本土文化和幼儿园课程开发两部分,给前期有意愿参与课程研究的12所幼儿园分配任务,并给大家推荐了阅读书目和论文。9月-10月,各园行政带头撰写文献综述。当然,课程的形成和实施强调的是团队的协作力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力量,一切的课程改革都需要教师来落实。因此,园长带动教师,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过程中,有的幼儿园及时反馈了信息,我们看到可喜的变化,她们会将某本书、某篇论文里的某句话截图发给我,与我讨论她看到这句话时的豁然开朗,讨论今后幼儿园的课程要往哪个方向去思考。10月底,认真读了各园上交的12份文献综述,其中关于课程建设的5份,关于都江堰本土文化的7份。虽然呈现出诸多问题,但是相比6月份的调查,已经聚焦了课程建设和本土文化。问题主要在于:(l)内容不够规范,不是很理解文献综述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梳理,而更多的写成了文献摘要;(2)格式不够规范;(3)缺乏对实际课题的思考。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恰好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
课程方案,有的是网上摘抄,有的是观察记录、教研记录、获得荣誉等,显得凌乱无比。从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对于什么是课程,缺乏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缺乏有效的实践。如此局面,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该如何开展?
二、任务驱动构建课程体系
7月初,课题核心小组梳理前期调查结果,商议如何带领大家通过阅读提升理论认识。思考再三,决定以撰写“文献综述”、“园本课程方案”、构建“山水课程主题网络图”、“山水课程活动实例”为手段,以任务驱动各园投入研究。
我们在全市公民办100多所幼儿园做了一个摸底调查,请大家整理上交幼儿园有关都江堰本土文化的课程资料。此项摸底调查,以行政出面发布工作要求。但是,结果不尽人意。
全市仅有8所幼儿园上报资料。认真阅读了所有内容,基本都是南师大出版的整合课程开展情况和自己园内的课题,缺乏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仅有一所幼儿园提到了川芎、银杏,属于都江堰特有,但是也无实际课程内容。
在所有文献中,与都江堰本土文化课程开发最接近的结果,莫过于西南大学张涛在2012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水文化为例》。他指出,都江堰的水文化可以分为水环境、水精神、水艺术三个方面,他在都江堰某幼儿园实施的课题中,尝试了玩水、拜水、治水、做杩槎等主题活动。然而,这么好的项目,却因为没有在都江堰得到继续深入的研究而不为人知,直到今天我们才看到前人已经为此做过努力,而今,我们将接过前人的旗子,继续在这条路上深入走下去。华东师大邱瑜在博士论文《论幼儿园课程的诊断与改进》中,详细剖析了幼儿园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从不同维度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评价。这篇文章给我们后期如何预设课程目标和构建评价体系,做了非常好的理论指引。
基于、“山水之灵”的都江堰幼儿园课程开发实践
作者:张红梅
来源:《地理教育·当代幼教》2020年第02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9年3月,都江堰启动国家级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活动,2019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专家组一行13人,到我市教育系统开展了现状调研,北师大霍力岩教授建议都江堰幼儿园以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本土文化课程研究,改变目前各园单打独斗缺乏引领的局面,让都江堰如此丰富的自然、人文元素注入幼儿园课程。2019年5月,局领导牵头,正式启动了都江堰市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工作。我们初步设想从课程开发入手,以《基于“山水之灵”的都江堰幼儿园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为题,以“三灵教育一灵动、灵秀、灵慧”为核心理念指引,带领全市幼儿园对课程进行合理重组,构建符合孩子发展经验的、具有都江堰特色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