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描写柳树的诗词《忆江南·春去也》阅读

合集下载

《杨柳枝》原文、翻译及赏析

《杨柳枝》原文、翻译及赏析

《杨柳枝》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它有三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杨柳枝 / 柳枝词唐代:刘禹锡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译文一湾清澈的江水,岸边碧柳千条,回想起二十年前在这旧板桥上的事。

曾经与佳人在此告别,只可惜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注释今朝:今日。

鉴赏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

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

“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

“一曲”犹一湾。

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

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

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

“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

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

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

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

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

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

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

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忆江南》的原文与赏析 1忆江南刘禹锡唐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赏析】: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

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

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

“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

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

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

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

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

刘禹锡忆江南之观

刘禹锡忆江南之观

刘禹锡《忆江南》原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兰丛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嚬。

解读:哀而不伤,伤不断肠,似有无可奈何之境也,“谢”字婉转而柔情四洒,“疑”“似”皆含情而无所适,故有独之境也,虽笑而含嚬,其亦适心也。

细解:吾以为,春去之意,有伤春之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流水不还。

孔夫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伤春之人,不忍离别,佳人有别,亲人远去,朋友适走,。

大有落幕之感,春去也,是人去也,是心伤也。

佳作所出,有春去而伤春,有春去而怀春,有春去而别春。

春去伤春之人,流连之意,浓重于心。

春去怀春之人,感念万物,虽逝而不伤,止纠结处,无语话凄凉,有无奈之感。

春去别春之人,物皆有逝,作洒脱之状,无故飘零乱人心,故多流连山水以自适,而求自然纯真之生活之状。

春去别春,无忧肠寸断,凄迷娇淫。

梦得之作忆江南,是春去怀春,有高格之人,是浸染温情,而无矫揉造作之断续。

梦得去春而得情,无埋怨之感,咋天地之间,人飘浮如沧海之一粟,既有高格之拿捏者,不可不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一“谢”妙万物,有言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此中之意,尔等待曼妙处,是人心所得,谢中有得,却无乐府旧作之《有所思》般决绝无情。

梦得婉谢旧人,回想旧景。

知生民之所凄迷。

得人潮之所未得,斗转笔锋,柳风交织,兰衣相伴。

“疑”“似”二字,有踌躇无奈之举,欲罢还休之境也。

终以独笑含嚬而归终以“独”字而落幕,有流连之意,心有所属,而不堪离别之情景,故春去怀春,而与春去伤春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故适大道,以字化悲情,以情化生死。

洒落之全新生活之境界,婉转而有深意,流连处有超越之境。

气象即成!。

《忆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忆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忆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忆江南三首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注释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

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诗词

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诗词

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诗词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

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

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

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刘禹锡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忆江南春去也词牌名:忆江南|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其一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其二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忆江南·春去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作,此词共27个字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诗人通过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是唐代民间歌曲之一,后来变成了词牌名称。

刘禹锡被贬夔州期间,学习民歌体,写了《浪淘沙九首》,内容多是写蜀地的淘金劳动。

它与《竹枝词》等诗,在诗人集中归在乐府类。

这是第六首。

诗的开头两句“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描绘了一群妇女淘金劳动的情景:清晨,雾气笼罩大江,不一会,太阳出来了,雾散天开,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澄澈江水中的小洲。

这时,三五成群的淘金妇女结伴而来,她们捋起衣袖,赤着双脚,挤满在“江隈”,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江隈”,江边弯曲的地方。

江中金沙,往往夹杂在泥沙当中,江岸弯曲处水流缓慢,容易沉积,所以淘金的妇女便挤满在那些地方。

一个“满”字,写出了淘金妇女众多。

后两句即景抒情。

诗人看到淘金妇女这种艰苦的淘金场景,不禁感叹起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原来美人头上的首饰和王侯手中的印玺所用的金子都是这些淘金妇女辛辛苦苦地从“沙中浪底”淘洗出来的。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洞仙歌·咏柳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翻译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

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

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

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的日渐削瘦了。

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看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地名。

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

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

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

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婉约词《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忆江南·春去也》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忆江南·春去也》原文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二、《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三、《忆江南·春去也》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提示:以上是婉约词《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忆江南·春去也》作者介绍,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忆江南唐朝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染来”,互文见义。

染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描写柳树的诗词《忆江南·春去也》阅读
忆江南·春去也
唐代: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
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
见青天。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
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
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
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
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
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
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
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
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
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
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
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
声“去也”。

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
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

“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

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体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