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财政均衡激励政策研究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财政均衡激励政策研究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财政均衡激励政策研究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收入差距以及行业不平等问题备受关注:一是行业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不同的研究测算的结果并不相同;二是行业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或者说存在多少倍的差距是合理的,民众更关注差距背后的公平判断;三是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否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 行业收入差距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各个行业的开放并不是同步和同等程度的,从而使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更具特殊的复杂性。国内外研究表明,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业的人力资本特征、[1-2]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行业的行政性垄断[3-5]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每一种影响因素对于差距的贡献究竟有多少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针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在建立行业收入差距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行业数据,对决定行业收入差距的各个因素按对不平等的贡献进行了排序,以期找到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

策建议。 二、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 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逐步放开了一些行业的进入管制,允许外资企业、民营资本和乡镇企业进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而产业开放以及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从1993年开始,政府不再对企业下达职工人数计划,企业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数量、条件和方式,企业和职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确定劳动关系。随着竞争性行业的竞争加剧,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国有企业绩效不断恶化,不少国企相继破产。1996年开始,国家允许国有企业对富余职工进行下岗分流,加大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力度。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但国有资本仍然掌控金融、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等垄断行业。从行业开放和劳动力市场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改革的渐进性以及同时存在的新旧体制差别,也即“双轨制”[6]势必给各行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带来很大的差别。 随着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企业职工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61%下降到2009年的20.6%,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比例从1992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2%。与此相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比例的大幅度上升,从1992年的6.2%上升到2009年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保证,其规模和组成结构反应了财政政策的导向。财政收入也一直是社会大众相当关注的一项统计数据。在漫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比例不断调整,数量快速增长,其占GDP的比例也不断变化,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持续波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在不断改变。财政收入的改变直接反应了财政政策对平衡贫富差距,调节经济运行,强化政府效力的影响,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 (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 分析:从财政收入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尤其是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关口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22 、5252.82 、7110.91万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亿元。 与GDP的增长对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了较大增长,2007年GDP达到24.66万.. .

年均增GDP65.5%。近五年来,我国亿元增长了66.7倍,比2002年增长亿元,比1978年的3645.2,相比之下,财政收入16.69%21.09%,实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长10.6%,而名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78从20年间持续下降,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在改革开放后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年间稳步上升,10年这种下降势头开始得到扭转,并在近年的10.41%,1997年的31.06%下降到199620062007年该比率比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1997从年的10.95%上升到2007年的20.8%,增量的比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加速的势头。从增量对比来看,财政收入增量占GDP 年上升了2.4 2007两年显著上升。重近五年逐年升高,其中2006、年税收所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仍然偏低。虽然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08 90%的税收收入相比仍然偏低。占财政收入比例为88.41%;与美国、英国、阿根廷等国则超过7,046.15;而非税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只有4.7%09年前10月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1,317.65 33.8%,非税收收入过快增长会影响经济运行效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4583.212009年增加112.4%,比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完成预算的年全国财政,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平均增幅基本持平(2005-2008亿元,增长21.3% 。和19.5%)收入增幅分别为19.9%、22.5%、32.4%2009,比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年增长国有资罚没收入、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年增2009,比年全国非税收入2010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源有偿使用收入等。个百分点。年下降1.2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长 对比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水平可以发现,欧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在30%-45%这一范围内,而中国无论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人均财政收入都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 (二)近年财政收入结构及比例对比——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不断上升,收费仍有不可替代左右,宏观税负水平处于稳定水平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比2009年增长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2010年全国非税收入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比2009年增长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1年下降1.2个百分点。税收依然成为财政收入中的主要组成,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大致呈现了9:1的比例态势。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基本都是以税收为主,但收费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12011-08-0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基本情况》《2010,财政部,.. .

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The Origins and Effects Analysis of Land Finance 姓名:熊柔娉 学号:101103123 系别:经济学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0级 指导教师:陈蓉 2013年12 月24日

摘要 近些年,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获得土地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会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以及运行中日益积累的各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来破解土地财政困境,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财政;影响;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the local government earned land finance revenues by selling land,which alleviated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local government. But in a long term, this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it would affect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macroeconomic. In this paper,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land finance and obstacles accumulated i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Searching for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land financial problems, reducing local government’s dependency of land finan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 finance; affects; countermeasures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摘要: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受国民经济发展、预算外资金收入、税收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排除简单多元回归模型存在的严重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的模型,分析了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预测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之声》报道,2010年中国税收收入预计将达到7.7万亿元,加上非税收入,今年财政收入走入“8万亿”时代已成定局。而一旦实现了这个数字,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中国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超越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二的宝座,这一变动将会对全球经济及政治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统计1978~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扩大了近50倍。“十一五”期间,中国财政收入从“十五”末年的3万亿元起步,以年均1万亿元的幅度增长,年度增速数倍于同期GDP。 同时,“中国税负是否过高”引发了全民关注。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外收入是指不通过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预算外收入为347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30.6%;而2006年的全国预算外收入总量,已与3.9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不相上下。预算外收入已成为影响中国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因素。 ③税收收入。税收是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中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④能源消费总量。未来十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48亿-53亿吨煤,等于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近20亿吨,而从供应端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能源的角度考虑,中国也必须叫停大量耗费能源的“世界加工厂”模式,这必然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变化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财政税收增长的具体影响。 二、模型设定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变量的选择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大多数相关的研究文献中都把总税收、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还有一些文献中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变量,

土地财政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土地财政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摘要;土地收入占比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一次性收取以后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以及由此带动的其它相关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财政现象。近些年来,一面是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之痛,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本文拟从“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危害进行论述。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经济土地转让成因与弊端 所谓“土地财政”其实是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但是却在地方政府的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其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财政支出的行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源自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度改革以后,由于一些税源稳定、税基广、易于征收的税种大部分划归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搭配不合理,财政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积极谋求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由于当时把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为地方所有,因此,“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 事实上,地方政府也的确通过“经营土地”获益匪浅。通过土地出让和开发,地方政府可以获得的财政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以及各土地部门的征收费用,此外,还包括与土地出让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各种税收,例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以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等。这一点在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在其书面发言稿就指出,房地产开发的总费用支出的一半流向了地方政府。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两三年前,东部一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少则十多亿元,多则近二十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预算外收入的比重高达60%以上,即使是在中西部地区,预算外收入的增长也主要源自于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与土地相关收费的增长。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达15000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由此可以明白“土地财政”的成因 1、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 2、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 3、现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 4、现行土地储备机制已成为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的重要工具 5、政绩考核机制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欲罢不能 现行的土地制度可以概括为:农地恒农,转非必征,国有地可以批租买卖。现行《土地管理法》明确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之上的房产建筑只属于该村的集体所有,不得向本村以外的尤其是城镇居民转让出售,只可用于集体成员内部转让和置换。即使签订买卖合同,也无法取得国家正规的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契税证等合法手续以被认定为合法产权。而农地与市场之间所不可逾越的鸿沟,被征地制度连接着,成为了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通道,国家和政府可以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并依照法定程序,在作出适当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赵西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收入不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一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 summary (Zhao Xi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Income ine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re are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enlighten.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s from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area. 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城市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4年0.16增加到1994年的0.30。另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23上升到0.286,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①这种居民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呢?收入分配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我们又应如何调整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促进经济增长呢?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考察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出发点。 实际上,经济学中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整个古典经济学几乎都是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总结,运用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需求的畸形发展,从而出现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效购买力的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1929大危机之后,凯恩斯也发现了这一基本矛盾,即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为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工具,以卡尔多(Kaldor, 1955)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发展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他是在凯恩斯的框架内,假设社会上有两种人,即资本家和工人,而两种人的储蓄倾向不同,资本家有更高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是两者的加权平均,假设储蓄能够顺利的转化为投资需求。所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影响社会储蓄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并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财富将向资本家集中,从而破坏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即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经济稳定条件),导致经济波动。而库兹涅茨(Kuznets)195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可以说是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奠基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库兹涅茨考察了美英等发达国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发现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在降低。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储蓄高度集中但收入不平等却在降低。比如美国当时最富有的5%几乎拥有2/3的储蓄额,最富的10%几乎拥有全部的储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最富有的5%的人的收入份额并没有增加,另外,城市不平等程度大于农村的不平等程度,而工业化并没有增加这种不平等程度,所以他认为这是两个迷。为了给这些现象以经济解释。他构造了一数值计算表。就是在这张表中,他的计算模拟得到了后来所说的倒U形曲线的假说,即经济在从一个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在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收入不平等会逐渐增加,而当工业化后期(工业部门已经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后)收入不平等程度会逐渐降低。随着一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先扩大后减少。库兹涅茨的工作引起了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有大量文章试图将库兹涅茨假说进行模型化,比如罗宾逊(Robinson, 1976a, 1976b)的工作。实证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文章也非常多,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进行这一工作,比如Bourguignon & Morrisson(1998)、巴罗(Barro,1999)、Panizza(2002)等。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收入的功能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大多数文献集中在收入分配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方面。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低谷,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研究的兴趣也降低了。而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兴趣又增加了。不过,这一阶段的文章大多是考察个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是考虑收入的规模分配方面而非功能分配,我们所综述的文章也大多是这段时间里的文献。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知道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主要的因素有资本、劳动力①参见赵人伟、李实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第43页。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财政部2012年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税收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税收总收入平稳增长。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长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二是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走势。三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较快增长。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同比分别增长15.0%、22.6%,与上年增速持平;企业所得税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9.2个百分点。此外,与汽车、房地产相关的税种增速明显回落。汽车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4.1%,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45.6和39.9个百分点。房地产营业税和契税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2.1%,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17.5和30 个百分点。 分税种看,2011年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4266.64亿元,同比增长15.0%,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7%;国内消费税实现收入6935.93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增速回落13.3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7%;营业税实现收入13678.61亿元,同比增长22.6%,比上年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5.2%;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

16760.35亿元,同比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19.2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 2011年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6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7%。 财政部表示,个人所得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资本市场和艺术品市场发展,个人股权转让以及拍卖收入大幅增长,带动居民财产转让所得税快速增长。二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带动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较快增长。三是税务机关加强了对高收入者及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保证了相关个人所得税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2011年房产税实现收入1102.36亿元,同比增长23.3%。 财政部称,房产税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保有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二是房屋租赁价格上升。 2011年资源税实现收入598.87亿元,同比增长43.4%,比上年增速加快19.9个百分点。 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为0.7%。 财政部发布消息:2011年1-12月,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统计年度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作者: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设计师、Cardiff University PHD) 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的制度,使得土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源。不同于西方国家抵押税收发行市政债券的做法,中国土地收益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售土地未来的增值(70年),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次性投资融资。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真正改变历史的选择,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成为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的根源。 “土地财政”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财政”的竞赛。 好的“学术”,不在于告诉人们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在于能解释众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财政”之所以抗风而立、批而不倒,就在于其有着不为学术界所知的内在逻辑。“土地财政”背后的经济含义,远比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深刻、复杂。 本文试图以“信用”为主线,重新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思考“土地财政”改变可能带来的风险,探讨改进“土地财政”的可行路径。 信用:城市化的催化剂 城市出现了几千年,有兴有衰,但为何到了近代却突然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这一表面化的解释妨碍了我们对城市化深层原因的认识。 城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城市不动产的价值,来源于所处区位;不同区位的价值,取决于公共服务的水平。公共服务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fixed cost)。但由于传统的资本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剩余的积累,大型工程建设往往需要成年累月的建设。巨大的投资,限制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成为制约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平等的关系(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率与平等的关系 内容摘要: 效率与平等问题可以说是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话题,同时效率与平等是人类所追求的两大价值,效率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好的动力,平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美好的愿望。自从奴隶社会以来,效率与平等一直是历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今天,效率与平等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平等与公平都是不同,平等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平等;经济上的平等与效率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即:效率提高则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拉大,从而导致人们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相反,若社会上的分工、收益等平等了,人们就不会有竞争意识去发展社会,全部人都抱着一种“公家思想”,那么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效率可言。所以,效率与平等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一致性,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 效率平等市场经济 在这个大力提倡效率与平等,却始终无法兼顾二者的时代,人们发展社会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依旧是效率与平等。那么,什么是效率?什么又是平等呢?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看,效率是指作为手段的人 的活动与这种活动的目的或目标的比值,在经济领域,效率是指劳动量与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社会经济动力的大小就表现为人的活动效率的高低。而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效率与平等之间存在的矛盾是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效率的因素之一,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说“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它重视效率的增长;但是考虑到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它又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只有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在这种效率型经济下,效率主要指的是经济效率,即:生产中耗费的经济资源与生产出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对比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投入或更少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而平等主要包括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其中,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基本平等的条件和规则下,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就业机会和通过劳动平等地获取利益的机会,它否定除本人天赋和后天自身条件之外的任何特权;收入平等是指个人按照其劳动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收入,获取利益的途径和手段的差别不致引起贫富两极分化。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效率与平等的关系就象鱼与熊掌一样,二者不可兼得。如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其名著《平等与效率》中宣称:“为 了效率就要牺牲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科尔内也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价值体系,他说:“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决策困境正好是由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抵触而引起的。” 而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在古代的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生活,不存在平等,所以也无所谓不平等;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以“平均财富,争取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为主要内容的平等要求,但其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没有消除造成不平等的客观原因,不可能持久实现;其次,它没有注意到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是否能够始终维持积极的劳动态度,是否能够保证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在西方,由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政策的推行,使经济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正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实现经济效益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我国在解放前,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2009年1月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an.2009第30卷第1期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01.30No.1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林嘉,张宗君 (韶关市财政局,广东韶关512000) 摘要: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快速增加而持续大幅增长,且增幅大大超过GDP增速。研究韶关市2001—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内在关系。揭示其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提出促进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如何做大财政蛋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收入:GDP;数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1—0096—06 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长幅度。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影响韶关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与GDP总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自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其中。韶关市财政总收入由2001年的26.78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88.11亿元,增长329.0l%;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由11.10亿元增加至30.04亿元..增长270.63%。韶关市现价GDP在2001年为212亿元。2007年达到482.54亿元,现价增长227.61%。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1年一2007年。按现价计算韶关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28%和18.07%,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7.67个和3.46个百分点。多数年份的财政收入增长均快于GDP的增速(见图1和表1)。 图1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柱形图(单位:%)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林嘉(1957--),女,广东陆丰人,韶关市财政局会计师,主要从事地方经济研究。 96

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2014-4-15

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 2014-4-15 者:刘德炳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章导读:对于土地财政而言,有了具体的量化数据,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和分析土地财政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准确界定和判断地方债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合理依赖度,为房地产政策和地方债务等重大问题提供分析思路和决策依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德炳|执笔 报告背景 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资金、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极大改善。这其中的直接贡献便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双重考量和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卖地冲动”,其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甚至是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债务偿还的主要渠道,即当前被外界所诟病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目前对于“地方债是否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以至压缩楼市调控空间、绑架中国经济”等疑虑,各界争论不一,但争论各方却缺少量化标准,更没有一个量化指标。 量化指标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基础。对于土地财政而言,有了具体的量化数据,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和分析土地财政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准确界定和判断地方债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合理依赖度,为房地产政策和地方债务等重大问题提供分析思路和决策依据。 报告的数据来源 从2014年1月23日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审计厅(局)陆续公布了各省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这是全国省级审计部门第一次集中对外公布地方债。 从公布的审计报告来看,各省级审计部门关于地方债的审计报告基本上使用了同样的报告格式:主要分为“近年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政府性债务规模及结构情况”、“全省政府性债务负担情况”、“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2011-05-06) 早报导读 一,惊人的现状 伟大的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说明了,社会收入的分配对社会的安定极其重要,甚至比社会整体财富增长更为重要。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为五个:(1)促进经济增长,(2)稳定问价,(3)促进就业,(4)公平收入分配,和(5)促进国家收支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和外贸收支平衡)。公平收入在政府的决策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1989年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和计划经济的历史竞赛中已经胜出了,确立了它的地球地位。以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Saez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化的展开,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除了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在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浪潮中,中国也毫无例外。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收入均等的国家演变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的的地方之一。据官方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0.2-0.25上升到了现在的0.45-0.50。有一些学者认为,实际数据要远远高于这个值,接近或达到了很多拉美国家0.60-0.70的水品。最近,王小鲁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在统计中严重漏报了高收入人群。城镇收入当中,有4.8万亿灰色收入漏报,城乡合计,最高和最低的10%的收入差距31倍。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另外一个数据更为惊人。招商银行在2011年的年报中披露,该行客户中的1.5%掌握了该行的45%的现金存款,同时控制了67%左右的资产和其他有价证券。考虑到招商银行的网点分布比较均匀。这个数据就很现实的代表了现在中国财富分配的现状。 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政策,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包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差距,和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Benjamin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在于城乡之间,而在于城市和农村的内部的分化。 首先,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了现在3.33倍,中间再1984年曾经下降到了1.71倍,但是最近差距扩大不是很明显。同时,数据也表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最近的10年中并没有恶化,甚者有所收敛,比如全国最高的上海和最低的贵州的之间人均

第五讲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第五讲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5.1 经济不平等 有两个原因使我们关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第一,每个人都觉得,从哲学和道德角度说不平等是不好的。没有任何理由让任何一个人在获取经济资源时得到歧视性的区别待遇。 第二,如果我们不关心不平等本身,仍然有别的理由使得我们必须关心不平等。 5.1.1 什么是不平等? 一、背景 经济不平等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与寿命、个人能力以及政治自由等紧密相连(阿马蒂亚·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比较,因为个人收入和财富与自由及个人的行动能力是相关的。因此,研究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时应抱着这样的宗旨:不是因为它代表了所有这些差异,而是它代表了这些差异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经济不平等:初步观察 须注意个方面: 1.考虑具体的背景,我们可能会关注一下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流动,财富(或资产存量)的分配,或一个人一生中收入的分配情况。 2.我们还想了解人们赚多少钱及怎样赚到那些钱。这里,功能性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是有明显差别的。 功能性分配表示各种要素投入的收益,如劳动、土地和各种资本设备等。 个人收入分配即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配,而不是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 为什么要区分? 1.对收入来源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判断产出的方式。从慈善或福利机构领取的钱可能被认为与工作挣到的同样数目的钱不同。 “受到雇佣是获得自尊的因素之一,也的确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如果一个人由于失业而不得不选择一种并不适合于他或与他的教育程度不相称的工作,他可能仍然感到不满足,甚至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工作。”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财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及分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分析土地财政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土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对减轻土地财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土地财政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以及分税制度也进行了改革,随之而来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依靠土地的出让,而且随着出让收入的快速增长,土地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政府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土地财政现象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但其对中国城市化以及经济发展却有着重要影响。 土地财政的概念辨析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经营或运作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来获得土地出让金,并将其纳入地方财政收入之中,这极大地弥补了由于分税制改革和政府经济职责扩大而

造成的财政赤字;另一部分则是指地方政府收取与土地相关的税目。土地财政的这两个部分内在地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地方政府往往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出让土地,获得大量的资金收入,而房地产商等用地企业又为了获得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而上缴各种税目,二者形成自身的内部循环。 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但政府并不是真正出卖土地,其出让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而其能够收取各种税费,是由于其拥有对土地的监管权。企业所购买的只是土地若干年的使用权限,政府收取地租的实质是对企业利润的扣除。但企业往往一次性缴纳全部的地租,这相当于提前使用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地租,意味着企业对于土地的开发是在负债状态下进行的,即使其有资金一次性付清。在企业支付地租的过程中,如果其能够不断盈利,那么这笔负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清偿,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但如果企业破产或没有盈利,那么企业就无法用自身的利润去清偿地租,但其可以将所购买的土地使用权的余下年限重新转让给其他企业,从而完成清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土地财政的运作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房地产开发上的,而这与一般的企业负债又有所不同,因为开发商在卖出房屋的同时,也把它原本程度的负债转移到了购房者个体身上,而购房者一般会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而在今后数年内,其必须将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偿还银行贷款,实质上也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1)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经济 增长决定收入分配,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收入分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水平也决定着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又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 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倒U型假说"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指出,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储 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另一个因素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 的拉大。随着收入差距扩大,还会出现一些抑制因素,使收入分配不 平衡趋势逐步缓和。1,法律和行政干预。随着人们对社会收入分配关 注的加强,对收入不平等的不满情绪也会增强,由此对国家的法律和 政策产生压力,政府就会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 的方式来缓和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趋势。这些干预措施使储蓄和积累 集中的倾向受到抑制。2,人口变动因素。高收入阶层的人口增长率存 在下降趋势,但高收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于是一 些来自中等收入甚至较低收入阶层的人进入高收入阶层,以维持其固 定的比例。这样,导致高收入阶层整体收入水平下降,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3,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由于科学技术迅 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并高速增长,持有这些新兴产业资产的人,其收入增长速度必然快于那些旧产业资产持有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在 总资产收入中来自新产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与此相对应,旧产业所 占的比例是逐渐减少的。在动态经济社会中,由于存在着上述因素, 形成抑制社会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机制。这就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 收入分配不平等先扩大后缓和呈倒"U"型轨迹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