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骈文,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杜牧对流年逝去、蹉跎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追求的期许。
读完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杜牧深刻的人生思考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杜牧在报任安书中以自己的名字报答朋友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深情的告别,通过描绘自己的身世背景和经历,表达了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潮起潮落、时光流转的沉思。
全文以倒叙的方式展开,从个人的亲密友谊和告别写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营造出一种深情厚意的氛围,使读者产生共鸣。
杜牧借助自然景观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相结合,以此抒发他对消逝岁月的感叹。
他提到了江水东流,年华不在,这些形象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无奈之情。
杜牧以“人生如梦”、“青春易过”等言辞,表达对生活短暂和蹉跎岁月的思考。
像是在告诫自己,要珍惜光阴,把握当下,不被外界物质的繁华所迷惑。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杜牧从时间和人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未来的追求和憧憬。
他用“知行合一”、“努力奋斗”等词汇来强调个人力量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努力,将来可以有所成就的信念。
他还涉及到了“功名利禄”、“仕途”等话题,传达出对成功的向往和对更美好未来的追求。
杜牧的报任安书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语言简练而又富有意境。
他通过细腻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对岁月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对逝去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希望,它以朴实的文字打动人心,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报任安书,我深深被杜牧的感慨所触动。
人生短暂如梦,我们应该珍惜每个时刻,把握机会,不虚度光阴。
同时,在潮起潮落中,我们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为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报任安书是一篇令人陶醉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并激发出我的内心激情和动力。
总而言之,杜牧的《报任安书》是一篇读后让人深思的文章,通过骈文的形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未来希望的思考。
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读后感(共9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读后感(共9篇)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读后感(共:,篇)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读后感(共,篇)皇权与奴性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谓[标签:tupian]是字字血泪,声声衷肠,他坚强的意志与无奈的愤满令我们欲悲欲叹,一位忠心耿耿的忠臣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为什么又做出如此荒诞的行为?是谁阉割了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话流传至今,它所隐含的对皇权的敬畏和对奴性的顺从也流传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皇权与奴性,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亿万中国人一起在这片皇土地上深深扎根。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真正的皇权开始在人们心中萌芽。
春秋战国的百年纷争,令皇权受到无数鲜血的滋养,迅速地占据着中国人的心。
汉武帝阉割司马迁,武则天重用酷吏,朱元璋废除宰相,雍正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膨胀,也欲加吸引着人们去追求它,五代十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李自成,洪秀全,袁世凯每当它落入新的奴隶手中,便会令这片黄土地尸横遍野,人们开始畏惧它,虽然都窥视着想要占有它,但又不得不强迫自己低眉顺耳。
于是,奴性便从人们心底钻出来,一点一点长到我们的骨子里,秦朝时陈胜在大泽乡起义,这是对奴性的第一次抗争。
但起义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对奴性最好的滋养,更多的人跪下,因为不跪着,就会永远躺着,时到如今,我们可以在肉体上站着,但是,扪心自问,你的心站起来了吗?多少中国人在追求伟大梦想时被皇权腐蚀,多少中国人在享受平凡生活时被奴性主宰?这片黄土地难道只能哺育朱元璋、李自成、毛泽东?这些中国人难道习惯了叩首称臣,高呼万岁?中国会有华盛顿一样的领导者,也会有一群自由的有尊严的国民。
但不是现在,因为皇权与奴性仍然存在。
这是可怕的现实:他们说再穷不能穷教育,结果他们富了,教育还是很穷;他们说再苦不能苦孩子,结果他们发了,孩子依然很若;他们说让一部分人先富,结果他们奢华了,我们活如奴;他们说让人民活得有尊严,结果他们特供了,我们摆摊被掀翻;他们说故里我们讲真话,结果讲真话的都进去了。
报任安书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报任安书观后感篇一:读《报任安书》有感读《报任安书》有感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
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
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
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
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
报任安书读后感800字

报任安书读后感800字《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是一部由龙应台创作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报任安,她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通过她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动荡和家庭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部小说中,报任安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
她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她努力工作,照顾家人,并且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她的坚韧不拔和乐观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动荡和家庭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充斥着暴力和压迫,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报任安的家庭也因此而破裂,她的丈夫被迫害致死,她的孩子也因此而受到了伤害。
这些描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安定。
通过阅读《报任安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动荡和家庭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坚韧、乐观和珍惜的道理。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安定,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通过阅读《报任安书》,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安定。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安定。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能够坚韧不拔,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报任安书 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名篇,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这首诗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诗人在诗中写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诗人在离别前,再三嘱托友人,希望他能够珍重友情,保重身体,不忘初心。
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动,也让人对友情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诗人在诗中还写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之情。
诗人在离别之际,为了让友人能够珍惜友情,不忘初心,特意在衣袋里缝上了密密的线,以示心意。
这种深情厚谊让人感动,也让人对友情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还能够从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可贵。
在现实生活中,友情是一种宝贵的情感,它可以让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支持,在迷茫时得到指引,在追求梦想时得到鼓励。
因此,我们应该像诗中的友人一样,珍惜友情,保重身体,不忘初心。
总的来说,《报任安书》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诗篇,它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可贵,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友情,保重身体,不忘初心。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
司马迁,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
当我深入读这封《报任安书》,仿佛能看到他在那艰难的处境中,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悲愤与坚持。
文中,司马迁诉说了自己遭遇宫刑的痛苦与耻辱。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残,更是心灵上无法言说的创伤。
想象一下,一个心怀壮志、以史为业的人,突然遭受这样的打击,该是怎样的绝望?但他没有被打倒,没有在这巨大的挫折面前一蹶不振。
他谈到了自己对历史的责任,对父亲遗愿的执着。
这种使命感,让他在痛苦中挣扎着前行。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巨大的困难,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比如说,我曾经参加过一次重要的考试,考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信心满满。
可当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傻眼了,那分数简直惨不忍睹。
我当时觉得自己的世界都灰暗了,仿佛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见任何人,心里充满了自我怀疑和沮丧。
但司马迁不一样,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直面痛苦。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真的让我心头一震!想想我们平常,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怨天尤人,觉得自己倒霉透顶。
可跟司马迁所经历的相比,我们那点事儿算什么呢?他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样的巨著。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我想起自己曾经立下的减肥目标,一开始信誓旦旦,每天都去跑步、控制饮食。
可没过几天,就被美食诱惑,被懒惰打败,放弃了。
再看看司马迁,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坚持!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司马迁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
他的眼神坚定,尽管周围充满了嘲笑和质疑的声音,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要为后人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
这让我想到我之前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一开始我画得并不好,同学们都笑话我,说我根本不可能得奖。
我心里特别难受,甚至想要放弃。
但是一想到司马迁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放弃,我就咬咬牙,继续努力练习。
最后,虽然我没有拿到一等奖,但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自嘲的口吻,向好友报告自己即将被贬职、离开京城的消息,表达了自己对逆境的豁达乐观态度,引发了我的思考。
阅读完《报任安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苏轼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沉淀。
苏轼将自己即将离开京城的遭遇,以一种幽默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阅读中不禁会心地笑出声来。
他以自嘲的笔调,打趣自己成为“北人南调”的悲惨命运,并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切。
尽管他面对即将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亲朋好友、离开官位高显的地位,但他并未被困扰和消沉所影响,反而坦然面对,积极面对生活的变动。
与其埋怨命运的不公平,他更倾向于接纳一切的变故,并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
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示是: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我们应该如苏轼一样,拥有一颗豁达的心态。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无法预测和掌控一切,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选择乐观的态度。
苏轼即将离开京城,这一变故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并没有被困扰住脚步,而是选择了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接纳。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和超越。
苏轼在文章中以幽默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不如意的遭遇化为一种调侃和娱乐。
他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面对。
这给了我很深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会放下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超越其中的阻碍和困扰,从而使自己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篇文章还给了我关于文学创作的思考。
作为一位文学家,苏轼在《报任安书》中以一种独特的格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章中,他以自嘲自娱的方式,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这种独特的文风让人印象深刻,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作为文案专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苏轼的独特文风的魅力和力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描绘,以能够触动读者心灵的文字来创作。
通过阅读《报任安书》,我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智慧和文学创作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读后感
在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
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
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
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
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段可以体现出司马迁是多么的痛苦,忍受了士大夫所不能忍受的大刑,忍辱负重,只为达成先父遗志。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是的,司马迁便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
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历史经典著作。
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
生前无法回到纯白,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
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
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
一个更高的境界。
作者还从生命历程与创作的关系上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
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用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评价屈原的一生,是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
这正应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他看透了这个社会。
司马迁是叙事的高手。
读《报任安书》,我们会惊讶作者何以将事件叙述得如此凄婉动人。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
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这段叙述,激烈悲壮,感人至深。
叙述是抒情的基础,情生于事,叙事以抒情;事随情陈,写情以染事。
另外,本文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当情浓事切之时,读者无法分出哪是叙述,哪是抒情。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
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既是叙述又是抒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者至此,能不唏嘘?
本文是书信体。
书信最适合任意挥洒,不受羁绊。
在信中,司马迁借任安要求其“推贤进士为务”,陈述了自己不能听从的理由,由此引发了一大篇愤激之词。
他写了自己所受到的冤枉,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是受冤的,但处处暗含着怨怼之气,表现了作者骨子里不认为有罪的倔强性格。
本文写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探索,点明了中华仁人志士生死观的内核。
本文写了作者身残志坚的英雄气概,在常人无法想像的耻辱中写完了煌煌巨著──《史记》。
本文写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既有对世态的感叹,也有对任安的委婉责备。
所有这些,都通过书信的形式,向朋友道来,激越雄壮,如江海波涛,汹涌澎湃。
曾经听人说过:“存在就是合理”,人的存在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有时候,人不免要思考他存在的理由何在。
例如:当他的尊严已无处可寻。
司马迁,本是一个壮志满酬,立志“推贤进士”之人,可在他因“口语”遭遇,被处之以宫刑以后,一切都改变恶劣,被乡党所笑,为世人所耻。
身理上的痛苦犹可咬牙强过,但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濒临在生于死的边缘,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折磨,他熬过去了。
因为,他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尊严,即来自于无数前人的例子,卧薪尝胆,然后一血前耻。
其实,所谓尊严,对任何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诠释,只在于不同人主观的意识,价值观的差异。
有的人,不愿为半斗米折腰,对于他,尊严在于面对权贵是,挺直的腰杆;有的人,愿尝胯下之辱,对于他的远大志向,尊严不在这一次的低头,为实现个人抱负、个人理想,大丈夫,能屈能伸;有的人,愿为前人的过错,向受难人民下跪,因为,对于他,为了他人的痛苦,为了国家的发展,跪下,便是他尊严之所在。
司马迁,之所以“隐忍苟活”,因为对于他,“成一家之言,偿前辱之债”,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在他自己的心中,他并没有苟且偷生,反而是顶着不可侵犯的尊严活着。
所谓“勇者不必死节”,他自己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
尊严,不是为苟且偷生而趋炎附势;不是面对挫折而放弃理想、抱负。
卧薪尝胆,成大业,能屈能伸,大丈夫。
司马迁,再一次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伟人、圣人!
这篇用司马迁的血与泪铸成的篇章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司马
迁的痛苦和司马迁的伟大之处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光信息七班 1210407003赵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