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庭教育

合集下载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4
五、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
尽管在社会发展上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 期,但在家庭教育上却是繁荣时期,特别是宋代。 范仲淹、司马光的家教,袁采、叶梦得的家教,欧 阳修、三苏的家教,包拯、岳飞的家教等。辽金元 时间短暂,家教成果少,但也出现了完颜雍、元好 问、耶律楚材等的少数民族家教。
赵匡胤的家教
“人要是奢侈到这个地步,想不亡国都不可 能呢。” “你忘了我们在洛阳夹马营的日子了 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
李毓秀:《弟子规》 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第 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 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22
The end, thank you!
谢谢!
23
张汤之父的因材施教
郑玄,杨震,司马谈,马援的家教,以及贾谊 的胎教思想,另外还有女教思想:《女诫》《女 训》。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
曹操:唯才是举,《戒子植》,《内诫令》。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颜之推的家教思想《颜氏家训》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
3
孝、尊、礼、诚的教育,坐立行卧、饮食 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不闻则不入。” “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 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
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教育
宗法制破坏,封建家长制形成
孔子的教育思想:
13
唐代的教子文
刘禹锡《口兵戒》,柳宗元《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 “志存焉,学不至焉,不可也;学存焉,辞不至焉,不可也; 辞存焉,时不至焉,不可也。”

第二章 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

贾谊从实践经验中看到由人创造的环境能够培养人,并在潜移默化中 使儿童“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习惯成自然”等等。
女子家庭教育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 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 宗族,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 以做勉励,书成后,对妇女的教育很有帮助。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 妹七章。
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提出:“人 生小幼, 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所以,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幼儿的教育应自幼儿能感知外 界事物时便开始进行,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对幼儿进 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甚至提出要实施胎教。
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 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凡庶纵不能尔, 当及婴稚, 识人颜 色, 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使为则为, 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 笞罚。”他认为早期教育要从胎教开始,如果做不到胎教,也要从婴 儿能认识外界的人与事的时候开始进行教育, 该做的就引导去做,不 该做的就不要让孩子去做,这样的教育效果最佳。
“应世经务”:主张读书不仅限于《五经》, 应兼及“百家”,并学 习农、工、商贾等各种技艺知识,以及书、画、数、医、琴、棋、射、 投壶等杂艺。他认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实用意义。
疼爱有度,不可溺爱。《颜氏家训》指出,爱子是人之常情,本无可 厚非,但如果只爱子不教子,或将爱发展到溺爱娇惯的地步,则是非 常错误的。《颜氏家训》主张,在孩子面前,父母应当既有爱心又要 庄重严肃,《颜氏家训》还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棍棒式的强制性 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
• 三、秦汉家庭教育
时间段:秦朝(前221-前209)和汉朝(西汉和东汉,前206-公元220 年) 在家庭教育方面,秦朝开始以国家身份介入其中,并用强制手段推行 其主张和政策。例如秦朝颁布“行同伦”的法令,强制推行家庭教育 伦理,实行父母送惩权制度(家长将不孝或不听从教育的子弟送官惩 处。)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古代注重家庭教育的例子

古代注重家庭教育的例子

古代注重家庭教育的例子古代社会注重家庭教育的现象在许多文献和历史记录中都可以找到。

以下是十个古代注重家庭教育的例子:1. 圣训教育: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以圣训为基础,父母会教育子女遵守礼仪、尊重长辈、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些圣训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被世代传承。

2. 家训传家:家训是古代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父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总结出一套家训,用以教导子女如何做人、处事。

家训通常以字画、碑刻等形式固定下来,并世代相传。

3. 子女尊敬长辈:古代中国注重尊敬长辈的教育,父母会教导子女要尊重父母、祖父母和其他长辈,不得违背长辈的意愿,要孝顺养老。

4. 男女教育有别: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男女教育有别。

男子在家庭教育中更注重继承父业、培养领导才能,女子则注重家庭美德、婚姻礼仪等。

5. 婚姻教育:古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教导子女有关婚姻的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

他们会教导子女要尊重婚姻、维护家庭和谐,并传授家庭生活的技能。

6. 亲子关系:古代社会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

父母会与子女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关心、教育和引导,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7. 父亲的责任:在古代社会,父亲被视为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他们承担着教育子女、传承家业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子女的榜样和引导者。

8. 师傅制度:一些古代家庭会请来有经验的师傅,教导子女学习和技能。

这种师傅制度帮助孩子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艺,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9. 读书教育:古代社会非常重视读书教育。

父母会教导子女勤奋读书,培养他们的知识和智慧。

家庭中会有专门的读书空间,以鼓励子女读书。

10. 修身养性: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

父母会教导子女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追求道德、智慧和美德的完善。

这些例子展示了古代社会注重家庭教育的情况。

古代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的品德、智慧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教导、榜样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塑造了许多优秀的家庭和子女。

这种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古时的教育并非只会让孩子死读书,他们也讲求快乐教育,并且教子手段多样。

法宝一:家训《颜氏家训》《朱氏家训》等中国传统家训,是治家者人生经验和教训的传授,它的意义是寓大爱、真诚和殷切的希望于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中,它的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授人以渔。

法宝二:家书晚清名臣曾国藩因其“教子之道”,曾家代代有人才,子辈有外交家曾纪泽和数学家曾纪鸿,孙辈有诗学家曾广钧,曾孙辈则有教育家曾宝荪。

而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曾国藩有大量的家书遗留给子孙,后人们在这些家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可见,一个着名家族的兴盛绵延,不能不说有家书的惠泽贯穿其中。

法宝三:格言格言,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

一般言简意赅,内容积极向上,同时耐人寻味。

《论语》《三字经》等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名句广为流传的格言。

近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家书作品,如着名的《傅雷家书》等等。

法宝四:遗书遗言郑板桥临终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

他担心儿子没有经历过贫寒,不知世道艰难。

病床前,亲人悲痛难忍。

弥留时,郑板桥精神再现。

他的儿子问他,有何教诲?郑板桥对他说:“想尝尝你亲手蒸的馍。

”父命难为,平日读书之人在厨房里手忙脚乱,蒸个馍跟上阵打仗一样。

尝试好多次却没有一次成功过。

父亲奄奄一息却没有等到儿子功成。

郑板桥的儿子嚎啕大哭,痛悔平日没有一技之长,并深切感受到小事不易学。

亲手为父亲更寿衣时,发现父亲枕头下留有字条:“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

”顿时震撼,终生铭记。

才明白,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己自强自立。

古训有言“对子女七不责”一、对众不责古人在教育子女时已经懂得不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要保护孩子的尊严,经常被父母不分场合责骂的孩子,不仅不会反思错误,还会变得胆小懦弱,容易产生自卑感极度不自信。

二、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表达自己的悔过,并表示不再犯,就不要再过多的指责,批评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反思错误,过度指责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容易压抑。

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方法

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方法

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方法首先是父权教育,即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父权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父亲在家庭中拥有最高的权威和地位。

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子女进行教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担任严师角色,他们通常采取严格的教育方法,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和尊敬父亲的权威。

父亲会给子女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求他们按时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同时,父亲也会亲自示范和指导子女,传授他们生活和社交礼仪、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儿女教育,即对子女进行个别教育。

根据封建礼教的观念,男女有别,在教育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孩子通常会接受更多的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家族继承人和社会精英。

而女孩子则注重家务技能和婚嫁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她们成为贤良之妇。

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教育上都强调忍耐、谦虚、敬畏和服从的品质。

最后是家族教育,即注重家族价值观和家族传统的教育。

封建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族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单位。

因此,封建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对家族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家族成员会将家族的荣誉和声誉视为至高无上的责任和义务,子女被要求要为家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并将家族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方法的特点是:权威、严格、传统、多样化。

父权教育强调父亲的权威和地位,注重服从和尊敬;儿女教育强调男女有别,在教育上存在差异;家族教育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利益。

同时,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忽视个体发展、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问题。

总体而言,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是一个相对封闭和传统的教育系统。

尽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逐渐被社会所否定,逐渐演变为更开放、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指古代中国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场所。

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古代父母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示范,教育子女要做到品德高尚、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

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家庭责任和家庭劳动。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父母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琐事和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

通过这些家庭劳动,孩子能够学会勤劳、节约和责任,培养他们勤劳努力的品质。

第三,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他们会亲自教育孩子,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讲述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古代家庭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父母会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等。

在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孩子各种礼仪和行为规范,如行走姿势、用餐礼仪、言谈举止等。

这些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行为。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父母会给孩子以关爱和温暖的环境。

父母会用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时,父母也会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他们的友爱和同情心。

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方法多样,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孩子的全面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才干的人。

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以下是 8 条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1. 古代家庭教育那可是相当重视品德培养呀!就像孔子教育弟子要讲究仁义礼智信,你想想,要是没有好品德,那就算再有才华又能咋样呢?比如说包拯吧,他的家庭教育肯定很注重品德,不然咋能成为那样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好官呢!2. 礼仪教育在古代家庭中也是重中之重啊!古人不是常说“礼多人不怪”嘛。

就像大家族里吃饭都有各种规矩,这就是在教孩子们懂礼仪呀。

你看《红楼梦》里的贾府,那些公子小姐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礼仪训练,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呢。

3. 勤奋读书那可是古代家庭教育一直强调的呢!“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代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好比匡衡,家里那么穷还努力读书,凿壁借光也要学,不就是家庭教育让他明白要勤奋刻苦嘛!难道你不想像匡衡一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4. 古代家庭也很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哟!可不是光读书就行了。

像女孩子要学女红,男孩子要学种地啥的。

就好像民间故事里的织女,那女红技术得多厉害,肯定小时候家里教得好呀!5. 家教严明在古代是很关键的呀!啥能做啥不能做都规定得死死的。

你看岳飞,他母亲在他背上刺字,这就是一种很严格的教育。

没有这样严明的家教,能培养出那么厉害的岳飞吗?6. 古代家庭教育还会教孩子们吃苦耐劳呢!可不会娇生惯养。

想想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他们小时候估计也是吃了不少苦才锻炼出来的呀。

难道吃点苦你就受不了啦?7. 尊重长辈在古代家庭里那是必须要做到的呀!“百善孝为先”嘛。

像黄香温席的故事,多感人呀!这就是从小家庭教育教得好,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关爱长辈。

你能做到像黄香一样吗?8. 古代家庭教育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呢!让他们知道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比如霍去病,年纪轻轻就驰骋疆场,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这不就是心怀家国嘛!你不想为国家出份力吗?我的观点结论:古代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它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发展缓慢,家训 家诫的文献较少。李世民的《帝范》和唐朝的教 子诗,另外,胎教走上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
李世民的帝王家教 李世民吸收了贾谊的太子教育思想,给孩子 选的老师都是志存忠孝的名臣和大学问家,强调 教师的地位,子弟见师如见父。
11
遇事必诲。 “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 其时,常有此饭。”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 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
一、先秦的家庭教育
(一)西周的家庭教育
胎教:“书于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 以为后戒。”
胎教实践:大任育文王,武王的后妃育成王。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 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 鸟兽之长。” 武王、周公(姬旦)的教育。
2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 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 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学书记,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 肄简谅。”
9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 所服。”
强调严而有慈;戒溺爱;重早教;重熏陶的 影响;爱子当均
《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晋武帝司马炎教子 北周高祖宇文邕教子。 “矫情修饰,以是过恶遂不外闻”,“弥复 骄奢,耽酗于后宫,或旬日不出”
10
四、隋唐的家庭教育
16
苏洵《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 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 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 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曹清张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家庭教育。

自古以来即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重视的原因,施教内容、方法及特点等,有助于指导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且其中的优秀教育方法依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存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特点意义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1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原因(一)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巾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文字记载上看,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而争雄称霸的主要条件是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

[2]此时劳动力和兵源就成为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对孩子的重视即表现为“慈幼”思想,以及对其进行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的官学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关系紧密相连。

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使官学处于不稳定状态,“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状况普遍存在。

与其相比,家庭教育更为稳定,其不拘泥场地,教育方式激动灵活,执教与受教者的亲属关系保证了双方长期紧密的联系。

川(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

《周易·家人》这一卦的卦辞中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国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

《大学》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即是修身的目标。

又是治国的基础。

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因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家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世袭家传。

春秋战国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因此,特别是在科技、传统手工作坊之类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是一种家庭谋生手段的传递与继承。

管子就曾指出:“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

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因而得出结论:“故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

“商之子常为商”。

此结论虽过于绝对,却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一)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㈦另外,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振兴家门,因而孝悌之德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要求晚辈自强自立.光宗耀祖。

2.综合知识的灌输及学术技能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指蒙养教育与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

所谓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

其次就是进一步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经学教育外,还有很多世族家学内容,即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世袭家传的技能。

3.立身处事的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历来重视XCJL童的立志教育,认为立志是修身之基,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古代的家教历史中,诸多位有眼光的家长还均对其子弟进行了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

从事耕读者,边读书,边种田,进可以应科举以出仕,光耀门庭;退可以力田以为生,抚保妻子;可出可伏,可显可隐,实在是一种最稳妥不过的处世方式了。

⋯实际上,更多的古代家长教子弟读书。

倒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主要是为了教其做人。

(二)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人的资质禀性不尽相同,兴趣爱好相差更远.因此要冈其材而成全、造就人才。

西楚霸王项羽就曾在其叔父指导下,学文不成改学武,终成~代帝王。

如果不做区分.一律看待,势必会埋没人才。

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如西周时期。

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就对此进行过介绍:“六年。

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目。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2.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

历代家庭教育重言教,但更重身教。

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正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认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子女大多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

3.训诫引导,慈严结合。

凡善于教子弟者,并非只是一味的训诫,也很关注对子弟的循循善诱,在情感交融中申训诫大义。

孟母“断杼”。

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诱使儿子勤学向善。

训诫与引导相结合.恰恰反映丫为家长者严与慈的一致。

当然,我国古代家庭中也不免会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

“凡怒子弟,小则骂,大则笞”。

【81更有甚者。

将宋濂在《元史·王冕传》中所谈到的“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视为一种家教典范。

⋯这是将大家长权威的训诫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产物,我们在当今社会不予以提倡。

三、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拥有许多特点,其中不乏积极的先进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落后的.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需要我们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予以摒弃。

(一)重胎教和童蒙教育。

‘三字经·训古》中就曾提到胎教问题,孕妇。

日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睐,尝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

朱熹也曾针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力求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童蒙须知>。

(二)重环境的作用。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颜之推也曾强调:“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

什【m】(三)重“惜时”教育。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对子女进行“惜时”教育,教导他们珍惜青春时光。

【111(四)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贯穿其中。

男尊女卑的思想首先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及男女在生产中的分工相联系。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这种传统封建思想。

另一方面不要否认客观存在的男女差别。

(五)古代家庭教育有抹杀儿童天性的倾向。

家长们只知道以长者的模式规范他们,灌输承认的思想。

而不去了解和研究儿童。

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同题。

此外。

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一些性质。

比如说,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连贯性。

西方世晃。

子女长大后父母便准其独立,对其一切不加干涉。

而中国家庭慰不然。

只要父母或长辈健在.就要对子女负责到底。

再有就是传承性。

有些家族的家风、家教。

甚至可以由先秦一直传到近代。

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绝无仅有。

【12】四、中圈古代家庭教育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在作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辅助手段的过程中,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

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绚丽的一页,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同时随之形成的各家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文献形式。

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

这几千年的家庭教育实践。

所积淀的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的丰富理论,以及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优良传统,直至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不可否认,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社会应运而生的教育形式。

存在着不少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强调血缘宗法制度的陈旧思想。

但就其当时存在的年代,其进步性不可抹灭,因此我们应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1]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局,1997:2.[2]尹德新.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父母必读,1983,(121:34.[3]姚红艳.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中国成人教育。

2007.6:104.[4]李雅娟,王丽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初探.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1994,(4):27.[5]杨伯峻.论语·学而籀.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5.[6]王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l,(2):100.[7]张崇耀.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山东教育。

(Z2):24.[8]郑珍.母教录.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26.[9]马存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法探析.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舛瞎,(2):53.[10】王利器.颜氏家训·蓉贤.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128.[11]李飞翔,宋玉军.略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人口学刊,1989,(01):41.[12]张崇琛.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山东教育,(恐):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