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
课件-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南宋中后期词

投降派趁机复出。秦桧余党汤思退为右丞相, 一面排挤张浚,一面撤毁两淮边备,准备与金 人“议和”。
和约“隆兴和议”正在酝酿中。
时张孝祥在建康(今南京)任留守。
张来巡视。 相传此词写于一次宴会。
张浚听后感动得为之“罢席而入”(《朝野遗 记》)。
地位:
南渡词人群与中兴词人群之间的过渡人物。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前后~孝宗乾道四年 (1168):词坛上著名词人。
桥梁:东坡~稼轩。 作诗填词都以苏轼为典范。
学苏轼“豪”、“放”,兼融李白浪漫精神。
风格:骏发踔(chuo)厉。
《六州歌头》(选209):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十月左右。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 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高潮。状忘情与万物豪饮狂歌的词人的宏 伟形象,再写孤傲的人格。
西江:长江。喻酒。 挹:汲取。
北斗:喻酒器。《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 桂浆。”
万象:万物。 啸:啸咏或啸歌。
不知今夕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起舞徘 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分析此词物境与心境相融合的艺术特点。 (14)
上片:写月下洞庭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纵目洞庭的总印象。
青草:双关。草,另一湖名。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归隐江湖,情怀高洁。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写水天相映,一片澄明,象征了自己澄明 的心志。
上片:登高北望。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 悄边声。黯销凝!
词人白天举目北望,只见南宋淮河前线边 备废弛的景象。(所见)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 复书》之二)
8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 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 康、成都都是人口达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宋代 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 区)的界限,不禁夜市。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
代我 们 一 路 走 来 , 由 唐 朝 进 入 宋
1
宋代文学: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2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 二、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 四、宋代文学概说
3
绪论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1、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太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和人生态度:宋太祖曾鼓 励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宋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PPT

二、“九僧” 、林逋和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
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 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九僧:希昼、保暹[xiān]、文兆、行肇、简长、
惟凤、宇昭、怀古、惠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
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 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1234年征服金
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 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 战宋军战败,七岁的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 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历史起讫
北宋
(960)
南宋
(1127)
南宋亡
(1279)
319年
汉: 426年 ; 明: 276年; 唐: 289年; 清: 295年;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绪 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
古期第二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 发展阶段。
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
李柷(chù)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 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 289年。随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 世。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进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宋初文学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 轼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宋代文学

概 说
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
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第一节 宋初文坛
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杨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第三节 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
1, 宋初诗歌的“三体”。 (1)“白体”。(2)“西昆体”。(3)“晚唐体”。
2,王禹偁。在宋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北宋诗文革新
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
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贡献。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提倡古文;苏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贡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一、宋代的社会情况1、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赵宋王朝远不能与汉、唐盛世相比,但在文化建设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方面,却呈现出承先启后、宏通广博的繁荣景象。
论学术思想,宋学向来与汉学并称。
宋明理学又是一脉相承。
讲文学艺术,且不说入宋后大放异彩的宋词,就传统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有可与“唐音”媲美的“宋调”,文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且宋代占了六家。
言及书画艺术和话本戏曲等通俗市民文艺,则又是宋元同列。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宋代都是一个文化发达而文学昌盛的时代。
2、注重文治、文人议政、重文轻武。
赵匡胤在建国的第二年,就以“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宋王朝将全国精兵集中开封及其附近,隶属于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掌握,枢密使又多委派文人担任,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由于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重文轻武,边备不修,所以终宋之世积弱积贫,为历史版图最小的统一王朝。
反映在文学上,也就没有了西汉赋家和盛唐诗人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更多的是痛切国事、沉郁悲愤的声音,这一点越到后来越为突出。
北宋有改革与保守的党争,南宋则是主战与主和争论不休。
对外交涉中的辞令,政策争议中的辩论,均需要文章来表达。
客观上对宋代散文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宋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也很发达,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进士出身。
文人当政是宋代政治的特色,与之伴随的文人论政风气的形成,则始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导向,其影响所及,使宋文多论政文章,宋诗也有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
3、三教合流、理学形成。
理学的兴起是宋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大事。
宋儒出入佛老而返归儒学,他们继承孔孟仁学的道统加以新的解说,又在受佛老思想影响下,兼吸道家学说的某些因素,发展成为新儒学的性理之学,或心性之学。
理学家主张文以载道,但偏重道统心传,认为作文易流于玩物丧志,吟诗无益,会耽误心性修养功夫,由此形成了重道轻文的文学思想。
其流弊所及,则文章不免说教,诗也趋向言理,缺少文学的情韵和意味,倒是词及小说戏曲等少受理学影响而自成面目,词更被称为宋代的一代之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导论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
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
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一、晏殊、欧阳修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是以小令为主。
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创作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1、晏殊:晏殊的词主要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升平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
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特别善于用词描写富贵娴雅的生活。
这种雍容娴雅、富贵闲人的气息,使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
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艳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2、欧阳修:从抒情取向和审美格调上来看,欧阳修的词被习惯地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
雅词继续着唐五代直至宋初晏殊的文人化方向,比前人更多地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风格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
其应歌而作的俚俗词、艳情词,大写男女恋情,表现出词人性格气质中风流自赏甚至庸俗的一面。
这类词不追求温庭筠式的含蓄,而呈现出接近市民审美情趣的真率通俗。
二、范仲淹、张先、王安石1、范仲淹:其《渔家傲》在广漠苦寂的边塞背景上抒写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
2、张先: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他的小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张三影”3、王安石:王安石的词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使词的功能由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转变。
三、柳永1、柳永的贡献首先在创体和创调上。
他是北宋创调最多的词人。
其中绝大多数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
这极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柳永的创调创体之功突出表现在发展慢词。
并将赋法移植于词,以铺陈叙事和白描写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慢词的体制。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其二、开拓词境,雅俗纷陈。
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
他的艳情词重新恢复了曲子词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
他以都市繁华和风景、风俗为内容的风物词,对宋词内容境界的一大开拓。
他的羁旅行役词,生动展现了“升平”时代一位落魄文土既渴望博取功名又渴望官能享受而二者不可兼得的苦闷心态,堪称雅俗共赏。
精读作品:《雨淋铃》《望海潮》《八声甘州》2、柳永词的艺术成就:①、大量创制慢词。
柳永是大量填写慢词的第一人。
他的慢词多自创新调,柳永在词体、词调方面的开创之功,为宋词开拓了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领域。
②、柳永的词表现了雅俗并陈的特点。
先说“俗”。
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的确比较“俗”。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又相当的典雅。
首先,羁旅行役词,多和怀才不遇、天涯沦落有关。
其次,在手法上,他兼容了诗的表现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都体现了“雅”的特色。
③、丰富了慢词的表现手法。
首先,慢词多用铺叙手法。
其次,柳永的慢词多用白描手法。
写景、状物,言情叙事,都直抒胸臆,不加雕饰。
柳永大量创制慢词,而且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慢词的表现手法。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前期诗文一、北宋前期诗文1、王禹偁和白体诗人:王禹偁是宋初文坛最为优秀的作家。
白体诗人模仿唐代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互相唱和的近体诗,风格浅切清雅,以王禹偁为代表。
2、西昆体:西昆体因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此派创作上学习李商隐,以五、七言律为主。
诗歌内容多为咏史、咏物或流连光景,形式上讲究对仗、用典和声律。
西昆体的出现,是宋初诗人反拨白体,探索新的诗歌审美范型的必然结果,但其自身也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二、欧阳修的文学思想1、欧阳修诗文革新的背景及其文学思想早在宋初,就有柳开、穆修,继承韩柳的道统和文风,有效打击了五代的卑弱浮艳的文风。
以石介、孙复为代表反对西昆体,但他的爱好怪异促进了生涩怪僻的太学体的形成。
创作上提倡各种风格,推崇简而有法,但反对险怪。
提出“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主张。
2、诗歌成就(1)欧阳修的诗歌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文为诗,二是以议论为诗。
欧阳修诗歌中最精彩的是以近体为主的短篇之作。
诗语言浅近自然亲切,意脉流畅连贯,对确立宋代平易自然的诗歌风格有开创之功。
(2)欧阳修古文革新的主要理论:①、强调重道尊经②、强调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③、强调文与道的区别,指出文的相对独立性。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3)《秋声赋》是欧阳修成功改造宋代散文文体的尝试,是宋代散文赋的先导,它部分地吸收了传统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对偶的手法,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改用奇偶相间的散体,使写景、状物,形神兼备,音调铿锵浏亮,抒情意味浓他的散文的这种美学风格,被人誉为“六一风神”。
第三章苏轼一、苏轼对词的贡献1、苏轼突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从文体方面将词提高到和诗同等的地位,为诗和词的相互渗透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2、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就是“以诗为词”。
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具体表现为,开拓词境,提高词品。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
突破音律,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诗。
使事用典,改变词的语言特色。
3、苏词风格多样,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为词史带来全新的审美境界。
二、苏轼的文和赋苏轼宋文创作的高峰。
其议论文雄辩滔滔,而又明快畅达。
记叙文随意挥洒,姿态横生,自由通脱,平易晓畅。
充分表现他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和才情横溢的奇思妙想。
《前赤壁赋》是一篇散文赋,但既有赋的铺张扬厉,大笔渲染,又有古文的委婉曲折,自由抒情。
可以说是游记,也可以说是哲学论文。
它从眼前的水、风、月入手,描写了赤壁月夜的美景,也抒发了作者的怀古伤今之感,又表现了作者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的交锋,月朗风清的画面之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三、苏轼的诗歌艺术成就:首先,他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笔力纵横,无往而不胜,议论滔滔,通达而犀利,在章法结构上,又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其次,苏轼诗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妙趣横生。
另外,议论风生、驳辩无碍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特色四、诗歌的内容1.针砭社会现实,表达济世之志。
2.写景抒怀之作。
3.抒发身世之感,展现人生态度。
第四章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一、黄庭坚:“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
1、理论上,他肯定诗歌的怨刺作用,提倡温柔敦厚。
崇尚学问,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大力主张学杜甫,把他作为诗歌审美理想的参照典范。
强调创新,创作上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2、创作实践上,他大量使事用典,而又力避陈熟,务求新奇。
讲究法度,尤其黄庭坚对诗歌的音律,句法、结构极为讲究。
他喜欢作拗律,故意改变律句的平仄,改变诗句的节奏和语序组织,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不平衡不和谐,给人以奇峭倔强的审美感受。
意象的构成组合上追求创新。
这些都给人以陌生化的、与众不同的感觉,当时即被称为“黄庭坚体”“山谷体”。
二、江西诗派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观念性诗歌创作群体,也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由于此派以学杜甫相号召,宋末方回就以杜甫为此派之祖,而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诗派之宗,遂有“一祖三宗”之说。
2、陈师道: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
他长于苦吟,风格瘦硬,3、陈与义: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沉郁、壮阔的风格,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4、秦观:被称为“古之伤心人”。
他兼长小令、慢词。
其词情韵兼胜,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所以一向被看作婉约派的典型标本。
就词史上看,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唐、五代词的成就,也接受了宋代前期晏、欧、张先、柳永等人的影响,这不仅成就了他的婉约正宗地位,也在词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5、周邦彦: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是大晟词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以他的创作为“范式”的清真词风,在南宋词坛汇聚成的“雅词”创作潮流。
(1)、词文特点:①、传统题材的回归“柳敧花嚲”的艳词,凄怨愁苦的羁旅词,清疏明快的写景词,富艳精工的咏物词。
周邦彦词所涉及的题材,几乎被严格地牢笼在传统的范围之内。
②、艺术手法的深入开掘周邦彦词在艺术上的规范性追求,这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2)周邦彦词的贡献和影响:创体创调,调美律严;结构繁复,章法多变;体物细腻,善于点化。
精读作品:《六丑》《兰陵王》《苏幕遮》第五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1、李清照:“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其《词论》中提出的词学概念。
2、闺情绝调——李清照词的内容特色。
前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抒发因为赵明诚短期的游学、出仕而产生的相思之情,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展现她的个性风采。
虽然有一些感伤,但是温婉、清丽、俊朗是她的特点如著名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后期,因为心境的变化,词的内容和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内容上,多是抒发家破国亡的凄苦之情,有对亡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也有对自己孤寂情怀的描写。
风格上具有悲怆凄婉的特色。
如《声声慢》这首词。
在抒情上还注意到将主观之情和客观之景高度融合。
3、别是一家——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1)她善于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包括一些小摆设)、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李清照词的语言,十分本色,无论写景、抒情,她都运用白描的手法,风韵天然,不待雕饰。
(3)她还善于使用口语入词,在典雅清丽中又有自然朴质之美。
第六章陆游“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一、陆游的诗歌成就:1、内容:陆游的诗歌最突出的是贯穿始终、如火如荼的爱国激情。
闲居时,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隐逸情怀十分突出。
爱情诗虽不多,但其哀艳与凄婉,古今罕见。
2、艺术上:以雄浑豪健为主导。
善于想象、夸张,善于概括性抒发带有普遍性的人生情感。
赵翼称陆游诗歌的语言是“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陆游又重视锻炼字句,特别工于对偶,尤其擅长七言诗,其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精读作品:《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二、杨万里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三、范成大弥足珍贵的使金纪行诗。
全方位反映农村生活的田园诗。
第七章辛弃疾一、辛弃疾对词的贡献:1、辛词宽广的题材,辛弃疾空前地拓展了词的审美领域,挖掘了词的表现功能。
2、辛词的艺术成就:首先,他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
即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词,将议论、对话的手法移到词中。
他还大量引用经、史、子、诗、赋入词,因此他的词词汇丰富,而且生动、形象、幽默,雅俗共赏。
其次,他的词善于塑造奇伟不凡的形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等,这些奇特壮伟的景象以及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形象,激扬着作者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和血性男儿的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