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法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933,年经济危机简要分析]1929
![[1933,年经济危机简要分析]1929](https://img.taocdn.com/s3/m/dbb1bb136137ee06eef91896.png)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简要分析一、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背景说到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就不得不提到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是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前奏,也被认为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柯立芝繁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 19231929 年) ,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然而柯立芝繁荣在表现出空前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首先,柯立芝繁荣是少数人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财富分配是严重不均衡的。
1920 年因瘦经济危机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 84 亿美元,但到1929 年国民收入总值上升到828. 1 亿美元。
然而迅速上升的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 。
这样我们不难算出,在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占有可怜的8%的财富,差距竟然有倍之多。
财富占有多少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大量的财富虽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这一小步分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庞大的财产不可能都用来消费,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虽然看上去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财富有限,也不能使他们的购买里的到百分之百的发挥,这样一来,繁荣的景象无法带来更加繁荣的消费刺激,反而导致国内市场的萎缩。
其次,财富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这一时期,疯狂的经融投机也为灾难埋下了伏笔。
投机是由于预期某种东西将来会涨价而以低价买入,而投机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财富增加,只是预期本身而已。
这一时期完美的繁荣景象,使人们对投机充满信心和乐观的估计,于是更加不顾后果的进行。
美国经济学家福克纳说: 投机增长,特别是股票投机的增长,从来不是所谓景气时代的特征。
这在20 年代并不例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4、影响:加剧了国内社会危机;激化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2009年2月13日,美国通过振兴经济方案,引起 国际公愤的“买美国货”条款也包含在内。反对 人士忧心,人类会再犯1929年大危机中所犯的错 误。当时“所犯的错误”是( )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C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D各国大打经济战
罗斯福:“在美国从来没有一 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有着更坚定的 信仰!”
这些人为什么骂罗斯福?他们与罗斯福有没有根本的利益 冲突?两者分歧在哪里?
2、实施“新政”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3)调整农业政策
2、实施“新政”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3)调整农业政策
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为哪些富 人锦上添花,而是看我们为哪些贫民雪中送碳。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不可名状 的畏惧,稀里糊涂的惶恐,莫明其妙的恐慌。
★ 罗 斯 福 名 言 ★
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 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 单纯坐而论道是完全于事无补的,我们必须 行动起来,而且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是的,我们民主国家的决策过程可能非常缓 慢。但是,一旦决定做出,宣告它的就不是一个 人的声音,而是一亿三千万人们的高呼。
有之间的矛盾。
贫富差距过大
过度信贷消费
股票投机过度
生产的社会
经济 危机
化和生产资 生产与销售 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的矛盾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过度的分期付款、股票投机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作者:刘曦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0期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甚至世界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经济灾难。
这场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是经济运作过程中诸多被隐藏的问题忽然集中爆发而导致的必然后果。
柯立芝繁荣是少数人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财富分配是严重不均衡的。
1920年因瘦经济危机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但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上升到828.1亿美元。
然而迅速上升的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
这样我们不难算出,在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占有可怜的8%的财富。
财富占有多少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大量的财富虽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这一小步分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庞大的财产不可能都用来消费,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虽然看上去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财富有限,也不能使他们的购买里的到百分之百的发挥,繁荣的景象无法带来更加繁荣的消费刺激。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可以分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
就美国而言,首先金融业出现了信任危机。
银行的破产使得人们的财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人们无节制的崇尚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的体系,在这一时期权全线崩溃。
货币的接连贬值,也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了信任。
再者工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企业倒闭。
国民收入因失业人口的增加而大幅下降,购买力下跌,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
下降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稳定与和谐遭到威胁,法西斯主义也在矛盾重重的美国有所抬头。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世界贸易结算方式,尤其是美国对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罕见的经济灾难。
【历史】人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达标试题

【历史】人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达标试题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9—1932年英、德、法、美四国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表(以1913年为100)(1)材料所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不断下降。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所示1929-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或者出现严重的衰退。
(2)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爆发,从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持续4年之久,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经济危机还引发了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动荡。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原子弹研制和使用的进程时间事件1942年夏天美国在英国和加拿大的合作下,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曼哈顿计划”的研发原子弹的军事工程。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验成功。
1945的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
材料二美国之所以在苏联即将参战前夕匆匆忙忙扔下两颗原子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或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处于支配地位。
——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1)据材料一,指出原子弹首次应用于哪场战争?(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使用原子弹的目的有哪些?(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使用原子弹对当时美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
(2)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
(3)美国使用原子弹,排斥苏联出兵,加速了日本投降,战后美国独占日本。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图表信息“1945的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原子弹首次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3.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思考 1 :美、德日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途径,试分析产 生两种不同的途径的原因及两种不同选择产生的影响。
(1)经济原因:美一战后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 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缓和危机; 德经济实力较美弱,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 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日本经济基础薄弱, 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十分严重。 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日较美严重,比美更具备建 立法西斯的土壤。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 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 斯 福 1.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社会主义革命 2.“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 5.采用的是什么手段?属于改良还是革命? 政府干预 改良 6.最终目的还是什么?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不同点: 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依靠纳粹党 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 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 时间长。
归纳综合
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但莫 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但观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 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我国 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足乐 观。 —— 柯立芝 1928年国情咨文
(3)特点:通过国会大选合法地自下而上地掌权 (4)内外政策 ①政治上:实行一党独裁专政,制造国会纵火案, 打击共产党,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文化上:控制文化教育,钳制思想 ④民族政策:极端民族主义 ⑤军事上:1935年废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 义务兵役制,扩军备战 ⑥外交上: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 防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要点解析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要点解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2、具体原因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
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
用句时髦话来说,就是所谓“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
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撅,不但有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
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高度,股票以其帐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 一等奖

随堂训练
D 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采用了国有化的形式 B.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C.普遍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 D.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随堂训练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C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举办公共工程 4.通过对罗斯福个人及其改革的了解,你发 现他具有什么样的可贵精神?对我们的学习 和工作有何启示?
公平竞争,维护 工人合法权益 兴建公共设施,为 失业者提供就业
建立救济机构,救 济失业家庭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在发表讲话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广播 发表“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 原因及联邦政府重整金融系统的措施,同时 宣布将陆续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重新开业。
二: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
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 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 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 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2.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 增长为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1。.材料1说明了什么现象?
小组活动:根据教材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领域
应对措施
颁布法案
以达到的目的
金融 农业
整顿金融体系 《紧急银行法案 》
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
工业 就业 社会保障
加强对工业 的指导
推行“以工 代赈”
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
《全国工业复兴法 》 《全国劳工关系法 》
《社会保障法》
恢复银行信用
限制产量,稳定农 产品价格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政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政策一.大危机在美国的爆发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高涨。
这种持续高涨重婚了美国人的头脑,沉声了美国“永久繁荣”的幻觉,人们甚至认为美国已经彻底拍拖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失调。
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
工业部门的开工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其次,垄断家具了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
再次,美国面对着严重的国际经济部平衡,到1920年,欧洲等地区国家共欠美国约133亿元贷款。
直接引起危机爆发的是持续的投机狂热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然而大危机还是到来了,1929年9月3日,股票价格上涨到最高点以后开始下跌。
到10月24日,股票市场出现剧烈的下跌!,以后,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从股票市场价格狂泻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30年代大危机,大批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业生产持续3年下降。
到1933年,整个国家的金融信贷体系已经陷入崩溃!发生在美国的大危机,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价格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波及许多殖民,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0年代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最严重,影响最甚远的一次经济危机。
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大危机的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和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面!关于1929年美国爆发国内危机具体原因第一,美国建筑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情况。
第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停滞第三,农业长期的慢性萧条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四,美国银行制度存在结构缺陷第五对美国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质疑关于30年代大危机制度层面的原因第一,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他们人为造成危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第二,货币学派的观点。
弗里德曼强调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第三,制度学派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英国最终丧失金融霸权地位,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其丧失了经济和军事的优势,为再次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所取代。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金融霸权确立的标志,虚弱的英国被迫接受现实。
美国的金融霸权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5布雷顿森林协议6重新确立金本位制,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官价),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美国黄金储备在1945年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占7415%。
美元成为黄金等价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不过,后来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贸易规模的急剧扩大,特别是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出现了一次次的/美元危机0。
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1968年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美国再也无能力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
但双价制只维持了三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状况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
西方各国不满美国自私自利和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就以手中美元挤兑美国黄金。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实际上就是无耻的赖账。
1973年3月美元大贬值,再次引发危机。
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关闭17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究其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先是乘机将本国的资本贪婪转化为金融霸权,然后是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美元钞票,形成/美元泡泡0,而泡沫破灭,又无耻赖账。
金融霸权是需要多种实力支撑的,特别是实体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优势。
今天的美国依然保持了高科技化的实体经济的巨大优势,保持了最强大的军事优势。
而且,即使在实体经济优势受到威胁时,不排除它利用军事优势胁迫别国的可能性。
英国金融霸权就是如此建立的,也是如此丧失的,归根结底是丧失了实体经济和军事的优势。
1929年法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张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审)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
法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经历了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法国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发生的时间晚于其他国家,而拖延的时间却长于其他国家。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全面暴跌,引发了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迅速波及英国、德国。
法国1920年代的经济业绩似乎令法国人感到可以游离于这场危机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得到了德国81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
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
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
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
此外,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郎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
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
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
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的8%。
这种经济形势使得法国人面对美国的经济危机而处于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之中,甚至在1930年英镑贬值冲击法国的出口能力时,法国政府仍然无动于衷,认为是法郎对英镑的重大胜利。
就是在这种乐观情绪中,法国渐渐进入了危机。
法国真正感受到经济危机来临是在1930年底。
1930年11月,在本国投资过热和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冲击下,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破产,经济危机开始。
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者迅速增加。
法国的工业危机是从减少工业出口开始的。
输往国外的香水、艺术品等奢侈品及高质量产品受到美国、比利时等国危机和一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抵制而萎缩。
随着出口贸易的受阻,法国工业部门逐渐受到影响,从消费生产部门到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1931年9月至1932年4月,工业生产下跌70%。
¹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14%,机器制造业下降4216%,建筑工业下降5516%。
与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相比,传统工业部门受危机的打击程度更严重。
1932年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
尤其纺织业在日本廉价产品的激烈竞争下处境极为艰难,1934年的开工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降低66%,服装业、皮革业的生产也明显下降。
工业的整体生产在1935年落到谷底。
据估计,这次危机大约使法国的工业倒退到1911年的水平。
º在农业方面,1932年和1933年农业虽然丰收,但是,农产品过剩,价格暴跌。
价格下跌最严重的是小麦和葡萄酒。
1931年至1935年,小麦的价格由每公担184法郎降为74法郎。
葡萄酒的价格由每百升154法郎降到64法郎。
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限制生产的措施,对农产品采取限制最低价格政策,致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在对外贸易方面,1929年,法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所占比重为614%,1937年仅占511%。
1937年,法国的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3/4。
这种状况使得法国的贸易逆差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资本输出明显下降。
危机使得法国财政处于混乱状态。
1931年有118家银行破产。
德国停止支付赔款、英镑贬值对法郎的冲击、对外投资收入的减少、外贸逆差的不断扩大以及旅游业衰落使财政收支失去平衡。
1931年的财政预算出现50亿法郎的赤字,1933年赤字猛增到110亿法郎。
政府被迫抛售大量黄金应急,原流入法国的资金又流出法国,国库再次空虚。
¹º沈坚:5当代法国6,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楼均信主编: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6,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页。
法国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春天,而大多数国家则从1932年开始复苏。
法国经济危机之所以持续时间长,其原因主要是法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当,也与法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
在英镑、美元相继贬值,贸易壁垒高筑,日本、德国工业军事化,并对外实施倾销的前提下,法国政府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固守/保持法郎稳定0的传统观念,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国才被迫将法郎贬值29%,而1937)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贬值。
法国主要政策集中在消灭财政赤字、恢复国内市场平衡上。
法国工业相对分散,使法国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
与此同时,法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却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减少,降幅达50%以上。
由此,法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扩大,1932年竟达50亿法郎。
在财政上,法国不但没有采取扩张政策,反而强调财政平衡,坚持/维持预算平衡0和通货紧缩措施,利润下降造成投资不足,国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崩溃。
法国经济结构中诸多的因素也不利于法国更早走出危机。
小农经济在法国农业中长期占优势,因此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对国际市场的依靠程度低。
工业相对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小手工业占较大比重,对外贸易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因此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也较小。
这些因素使得法国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受影响迟缓,同时也不利于法国经济的复苏。
经济危机给法国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使阶级斗争日趋激烈。
危机期间,失业人数大量增加,1932年失业人口达到26万,1935年增加到4216万。
广大民众为改善生活状况而反对政府和资本家转嫁经济危机。
在城市,广大工人和公务员等反对降低工资,要求取消间接税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
在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人也开展反对政府农业政策的斗争。
其次,经济危机使法国政局不稳,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5月议会选举,法国共更换了8届内阁,都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先后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
其中,塔迪厄、赖伐尔各领导过3届内阁,他们执政期间,法国政局出现向右转的趋势。
他们对内采用紧缩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转嫁危机,如缩减公务人员工资、减少各种抚恤金、补助金,同时却拨出巨款帮助垄断资产阶级渡过难关,并且用秘密基金资助一些法西斯组织。
对外继续孤立和反对苏联,主张同德、意接近和亲善。
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组阁时,公然主张建立/强力政权0,力主修改宪法,使国家机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这一主张一出笼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谴责。
在左翼力量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斗争下,塔迪厄企图消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实行公开反动统治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再次,危机使法国各界开始寻找灵丹妙药,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他们过去视自由放任为正宗理论。
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行调节的机制,生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需求和消费。
因此,不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而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这一理论的破产和过时。
他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在法国引起广泛的争论。
一些企业主担忧政府照搬苏联经济模式,长期干预生产会导致企业缺乏活力,难以进行有力的竞争。
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干预虽然能奏一时之效,但治标不治本,归根结底不能改变整个经济态势,因为经济的运行同样有其自身规律。
¹在这种形势下,法国理论界对国家干预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持有各种政治倾向的人都主张国家要为经济发展制订计划,并在战后形成了/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0。
这些理论在战后初见端倪,到60年代最终形成。
主要理论是马塞的/二元调节论0和库尔比的/受竞争经济论0。
这些理论一直是指导战后法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
二元调节理论最早是在60年代初,由美国和瑞典等国的经济学家提出。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是必要和可行的。
马塞则是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两种机制可以同时对经济实行有效调节的具体方法。
法国政府不仅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反思自由放任的传统理论,而且采取措施干预经济。
1937年,政府为对付财政赤字,对铁路实行国有化,成立法国铁路公司。
这些措施和理论为法国战后采取的国有化和计划化奠定了基础。
在1944年和1945年,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