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FX2n系列PLC基础教程

合集下载

三菱F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学习教程

三菱F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学习教程

输入 电压
输入电流
X000 X010
~7
以内
DC24 V
7mA
5mA
输入ON电流
X000 X010
~7
以内
4.5 mA
3.5mA
输入OFF电流
X00 X010 0~7 以内
≤ 1 . 5 ≤1.5
mA
mA
输入阻抗 输

X000 X010 隔
~7
以内

3.3 KΩ
4.3KΩ
光 电


输入 响应 时间
0~60 ms 可变
殊模块连接,可多达一六个外设.
基本单元也可以像图[b]所示的连接,但这种
连接之后,就不能再直接连接FX二N和FX0N设备了.
FX2N-CNV-IF (转换电缆)
·FX2N用扩展单元、扩展模块 FX2N基本单元 ·FX0N用扩展单元、特殊模块
(不能接FX0N用的扩展单元)
FX2N扩展板
最多不超过8个
约10ms 约10ms 机械隔离
0.3A/1点 0.8A/4点 15VA/AC 100V 30VA/AC 200V
30W
1mA/AC 100V 2mA/AC 200V
1ms以下
最大10ms
光电晶闸管隔离
0.5A/1点 0.8A/4点 12W/DC24V
1.5W/DC24V
0.1mA以下/DC30V 0.2ms以下 0.2ms以下*
使用环境 无腐蚀性气体,无尘埃
项目
电源电压
允许瞬间 断电时间 电源保险丝
表六-六 FX二N电源技术指标
FX2N- 16M
FX2N-32M FX2N-32E
FX2N-48M FX2N-48E

PLC基础及应用教程(三菱FX2N系列)

PLC基础及应用教程(三菱FX2N系列)
PLC基础及应用教 程(三菱FX2N系列)
contents
目录
• PLC基础介绍 • 三菱FX2N系列PLC介绍 • 三菱FX2N系列PLC的应用实例 • 三菱FX2N系列PLC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
案 • 三菱FX2N系列PLC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CATALOGUE
PLC基础介绍
PLC的定义与特点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应用实例
总结词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是PLC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PLC实现对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 自动化控制。
详细描述
在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应用实例中,三菱FX2N系列PLC可以连接各种传感器和执行 器,实时监测生产线上各设备的状态,并根据预设的程序自动控制设备的运行。 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生产成本。
维护方便
三菱FX2N系列PLC的模块化设计使得维护 更加方便快捷。
三菱FX2N系列PLC的硬件组成
主控模块
包括CPU模块和电源模块,是整个PLC的核心部分。
I/O模块
用于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处理,包括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等。
通讯模块
用于PLC之间的通讯或者与上位机之间的通讯。
扩展模块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为工业环境设计的数字电子设备,用于执行顺序控制、逻辑运算、计数、 定时、算术运算等操作,并通过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详细描述
PLC采用微处理器技术,具有高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易于编程和控制功能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 系统中。
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核心控制元件
PLC作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 心元件,承担着数据采集、处理 、输出等关键任务。

第1讲 三菱FX系列

第1讲 三菱FX系列

FX2N系列的性能技术指标如表1.2所示。 项目 运转控制方法 I/O控制方法 运转处理时间 规格 备注 通过储存的程序周期运转
批次处理方法 (执行END指令时 )
基本指令:0.08μs
I/O指令可以刷新 应用指令:1.52至几百μs指令
编程语言
程式容量 指令数目 I/O配置
逻辑梯形图和指令 清单
图1.17 选择目标文件夹
到此结束,后面等待安装完成。最后的程序在开始菜单,所有程序MELSOFT应用程序中, 右键发送至桌面快捷方式即可。
1.3.2 三菱编程软件GX Developer的使用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个三菱编程软件GX Developer的使用。 当我们要开始一个程序的编写或输入时,我们首先要创建一个新工程。双击 打开GX Developer软件,在菜单栏中点击“工程”,然后点击“创建新工程” (图1.18)。
图1.21 元件图标
1.4 三菱训练软件MELSOFT FX TRAINER的安装与使用
三菱模拟软件FX-TRN是针对FX系列PLC系列设计 的一套模拟软件,可以帮组初学者掌握和理解FX的指 令系统。“FX-TRN-BEG-C”仿真软件,可以进行仿真 编程和仿真运行,并模拟仿真PLC控制现场机械设备运 行。 使用“FX-TRN-BEG-C”仿真软件,须将显示器象素 调整为1024*768,如果显示器象素较低,则无法运行 该软件
图1.2 FX2N-64MR面板介绍
FX2N系列PLC的基本单元如表1.1所示:
型号 继电器输出 晶闸管输出 晶体管输出
输入 点数
输出 点数
扩展模块 可用点数
FX2N-16MR-001
FX2N-32MR-001 FX2N-48MR-001 FX2N-64MR-001 FX2N-80MR-001 FX2N-128MR-001

三菱FX2N系列PLC基本指令PPT课件

三菱FX2N系列PLC基本指令PPT课件

11
3.1.3 流程图语言(SFC)4
(2)SFC语言元素,由状态、转移和有向线段组成。
① 状态表示过程中的一个工步(动作)。状态符号用
单线框表示,框内是状态的组件号。一个控制系统还必
须要有一个初始状态,对应的是其运行的原点,初始状
态的符号是双线框。
② 转移是表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状态
助接点常开和常闭;后者使用PLC中的内部软元件,靠
软件实现控制程序, 图中Y000、 X000、 X001和X002
都是软继电器和软接点,都是用PLC内部的存储器位
来映像这些外部硬器件的状态,存储位为1,表示对应
的线圈得电或开关接通,存储位为0,表示对应的线圈
失电或开关断开,不需改变接线即能改变控制过程。
④ 梯形图中不存在实际的电流,而是用一种假想的能
流(Power Flow)来模拟继电接触控制逻辑。
25.07.2020
4
3.1.1 梯形图编程语言(Ladder)4 2.梯形图中的图元符号 梯形图中的图元符号是对继电接触控制图中的图形符 号的简化和抽象,两者的对应关系如表3.2所示。可得 出结论: ① 对应继电接触控制图中的各种常开符号,在梯形图
图中的图元符号”这一列中,有两种常闭符号,三种
线圈符号。
3.梯形图的格式
梯形图是形象化的编程语言,它用接点的连接组合表
示条件、用线圈的输出表示结果而绘制的若干逻辑行
组成的顺控电路图。
梯形图的绘制格式:
25.07.2020
6
3.1.1 梯形图编程语言(Ladder)6
① 梯形图按从上到下、从左至右顺序编写。每一逻辑
行总是从起始母线开始,终止于终止母线(可省)。

PLC基础及应用教程(三菱FX2N系列)功能指令PPT课件

PLC基础及应用教程(三菱FX2N系列)功能指令PPT课件
中断返回指令IRET(Interrupt Return)的 功能编号FNC03,无操作数,占1个程序步。
中断允许指令EI(Enable Interrupt)的功能编 号FNC04,无操作数,占1个程序步。
中断禁止指令DI(Disable Interrupt)的功能 编号FNC05,无操作数,占1个程序步。
20
三菱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三菱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
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当PL一C基个础与1应6用位P的LC基数础据与应传用 P送LC到基础K与1应M用 0、K2M0、K3M0 时,只能传送低位数据,较高位数据不传送,32 位数据传送时也一样。在作16位数操作时,参与 操作的位元件不足16位时,高位(不足部分)均 作0处理,这就意味着只能处理正数(符号位为 0),32位数据操作也一样。
FX2N型PLC中的数据寄存器D为16位,用于 存放16位二进制数。在应用指令的助记符前 加“D”就变成32位指令。数据长度的表示格 式如图5-2所示。
X0 MOV D0 D2
X1 DMOV D0 D2
图5-2 数据长度的表示
7
三菱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
5.1.3 执行形式 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应用指令有连续执行和脉冲执行型两种执行 形式。
脉冲执行形式的使用如图5-3所示。
X0 MOVP D0 D2

PLC基础及应用教程(三菱FX2N系列)ppt课件

PLC基础及应用教程(三菱FX2N系列)ppt课件
最新课件9
三菱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
3.2.3 程序编制举例 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在本节中,将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为例,用GX Developer编制如图3-8所示的梯形图。其中,X000为 正转按钮,X001为反转按钮,X002为停止按钮; Y000为正转触点,Y001为反转触点。
最新课件25
三菱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 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图3-18 确定COM口
最新课件26
三菱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 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图3-8 电动机正反转梯形图
最新课件10
三菱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
3.2.4 程序转换 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PLC基础与应用
如图3-8中所示,梯形图为灰色,这是因为程 序还未能转换为PLC所能执行的指令。同其 他微机一样,要把所编写的梯形图转换成 PLC微处理器能识别和处理的语言,当写完 梯形图,最后写上END语句后(GX Developer软件自动写入),必须进行程序转 换。
与应用 PLC基础与为应用写PL好C基础的与应程用 序加上注释,既便于别人的阅读, 也便于自己对程序的调试,GX Developer提 供了注释功能:
为注释编辑,用于软元件注释; 为声明编辑,用于程序或程序段的功能注
释; 为注解项编辑,只能用于对输出的注解。

三菱FX2n系列PLC基础教程

三菱FX2n系列PLC基础教程
8
•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范围广,适应 能力强;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培养出的 是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不仅技术含量 高,而且趣味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9
1.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检测传感技术 2、信息处理技术 3、自动控制技术 4、伺服传动技术 5、精密机械技术 6、系统总体技术
2)可以通过切换专用的辅助继电器来设置模拟转换是电压
输出(0~10V)还是电流输出(4~20mA)。而且,如下 表所示,各个通道的转换数字值被存储在专用的特殊数 字寄存器中,但是不能调节模拟数字转换的特性。
40
2、参数
1)软元件说明

元件 M8114 D8114
说明
切换输出模式 OFF:电压输出模式(0-10V) ON:电流输出模式 (4-20mA)
34
例题1:
• 将Ch1设置成电压输入模式,将Ch2设置成电流输入模式,A/D转换后各通道的数字值
。 被存储在D0和D2中
PLC梯形图
35
例题2:
• 在电压模式下,2AD将模拟值0~10V转换成模拟输出0~4000。如果在 程序中使用的数字范围是0~10000,则范围0~4000必须被转换成 0~10000,存储在D10中。 解:电压值与PLC存储器D10之间的关系。
保留
·BFM17: B0=0选择模拟输入通道1 B0=1选择模拟输入通道2 B1=0→1,起动A/D转换处理 B2=0→1,起动D/A转换处理
24
FROM,To指令
m1 m2 [D] n
X3
FROM是读特殊功能指令
FROM
K0
K0
D0 K1 按下X3后,将与plc连接的1号

第5章 三菱FX2NPLC及基本指令讲诉

第5章 三菱FX2NPLC及基本指令讲诉
输出继电器是用来将PLC内部信号输出传送给外部负载,其 线圈是只能由PLC内部程序驱动,而不能由外部信号所驱动,其 线圈状态传送给输出单元,再由输出单元对应的硬触点来驱动外 部负载,如图6.3所示。
图6.3 输出继电器电路
2.辅助继电器 ( M )
种类: 通用辅助继电器;
断电保持用辅助继电器;
特殊用途辅助继电器;
5. 定时器 ( T )
T0~T255 256个 (十进制编址) 线圈的数量有限 常开/常闭接点数量不限 两个字: 预置值(K值或D的内容)1~32767
S0~S999 1000 个(十进制编址)
S××:内部信号,不能直接驱动外部负载 线圈的数量有限 常开/常闭接点数量不限 作用: ① 构成状态转移图
② 可作辅助继电器在程序中使用
3. 状态器 ( S )
① 初始状态器S0~S9 (10个) ② 回零(复位)状态器S10~S19 (10个) ③ 通用状态器S20~S499 (480个) ④ 保持状态器S500~S899 (400个) ⑤ 报警状态器S900~S999 (100个)
扩展模块:以8点为单位 I/O点数, 可只 I点数,也可只 O点数
FX2N系列PLC技术指标
一般技术指标 性能技术指标 输入技术指标 输出技术指标 电源技术指标
见P113~115 表6-5~表6-9
第二节 FX2NPLC编程器件
一. PLC的编程器件
输入继电器 ( X ) 输出继电器 ( Y ) 辅助继电器 ( M ) 状态器 ( S )
扩展模块
例如,FX2N-64MT-D表示FX2N系列、64个输入/输出点的基本 单元、晶体管输出型、使用24V直流电源。
FX2N系列PLC的最大I/O点数为256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三个方面:
1、性能上: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 2、功能上: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 3、层次上:系统化,复合集成化
1.5 机电一体化的典型技术及系统
动力系统
传感系统
控制系统
驱动系统
机械系统
1.6我们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基于FX的PLC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 1、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2、A/D,D/A模块应用 3、变频器技术 4、 PLC 之间1:1网络技术 5、 FX的PLC N:N网络技术 6、步进驱动技术 7、伺服驱动技术 8、PLC与变频器的通信 9、现场总线cc-link 10、PLC与PC机之间通信
100uS
模拟量输出参数:
项目
输出电压
输出电流
模拟量输出 范围
数字分辨率 转换速度
0----10V直流,0----5V直流 外部负载:1千欧----1兆欧
8位 TO指令处理时间*3
4—20mA, 外部负载:不超过 500欧
接线:
与plc的连接情况:
FX0N系列plc:可连接FX0N-3A模块8个 FX1N系列plc:可连接FX0N-3A模块5个 FX2N系列plc:可连接FX0N-3A模块8个 FX0NC系列plc:可连接FX0N-3A模块4个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范围广, 适应能力强;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培养出的是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不仅技术
含量高,而且趣味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检测传感技术 2、信息处理技术 3、自动控制技术 4、伺服传动技术 5、精密机械技术 6、系统总体技术
1.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就业形势

今后几年我国急需的专门人才—机电一体化专 业人才。 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 和产品 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 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 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
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 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的也不多,不能 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 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 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 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 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 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
第一章 绪论
1.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 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其产生和发展与自动 化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机器制造业和电 子化机械产品中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和 必然产物。 其发展过程其实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第3章 A/D,D/A模块


A/D,D/A模块主要用于模拟量与数字量 之间的转换。 本节主要介绍: 1)FX0N-3A模拟量输入和输出模块 2) FX1N—2AD模拟量输入模块 3) FX1N—1DA模拟量输出模块
一、FX0N-3A模拟量输入和输出模块

功能:(能同时把模拟量转化成数字量,也能把数字量 转化成模拟量) 1)提供8位分辨率精度(转化精度比较低) 2)配备2路模拟量输入(0--10V直流或4—20mA交流) 通道和1路模拟输出通道
模拟量输入参数:
项目
模拟量输入范围
输入电压
0----10V直流,0----5V直流 输入电阻200千欧 绝对最大量程:-0.5V和+15V直 流 8位
输入电流
4—20mA,输入电阻 250欧, 绝对最大量程:20mA和+60mA
数字分辨率 转换速度
(TO指令处理时间*2)+FROM指令处理时间
A/D转换时间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自动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60年代:以单机自动化和专用设备自动化为主。 70年代:系统自动化时代,开始从单机自动化为综合自动化过渡。 80年代:自动自动化时代,出现了FMS与机电一体化产品。 *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地结合 而产生的新技术,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种应用技术。 其英文单词发源于为:Mechatronics=Mechanic+Electronics (机电一体化) =机械学+电子学
18世纪锅炉供水的水位调节装置便出现了。 1768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机器的 时代。其借助于离心调速装置而使其本身的转速保持 稳定。这种离心调速装置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化机 器。
20世纪30年代,自动化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各种生 产过程中,当时所实现的只是单机或单个温度、压力、 流量等工艺参数的控制。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 产水平的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气动仪器、 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及巡回检测装置等自动化仪表的采 用,使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生产过程和工厂车间的集中 控制得以实现。 20世纪60年代,由于生产向综合自动化,对控制 设备和控制方式提出崭新的要求。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特别是微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一 次重大技术革命。
20世纪80年代后,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 现。现代化的机械将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融为一 体,从而使机电一体化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军事到经济,从生 产到生活,从简单的消费品生产到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管理系统, 机电一体化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它促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生产方式和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引起各国为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激烈竞争,从而有反过 来在全球范围内更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其空前发展。 近十几年来,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光电子技术与机电 行业的融合和渗透,出现了所谓机光电一体化技术和产业。机光 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的深化和更高层次的集成,其技术与产业 已展现出广阔美好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